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孝文帝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面对自汉以来选官的“门望”与“贤才”之争,孝文帝既重事功,也不排斥能力,以皇权调和了二者的关系...孝文帝常以“论考之事,理在不轻,问绩之方,应关朕听”为指导思想,形成对官员考课的定制,在废除原有部落色彩的“领民”、“酋长”等官职的基础上,将鲜卑官名和内朝融入了中原传统的官职中,代之以廷尉、九卿等汉族传统官名,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扭转了中央、地方胡汉二重体制,统一和协调了北魏政权封建官僚体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与官员的选举》


(1)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孝文帝的官制改革。
2022-05-07更新 | 23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新时代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代改革重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百姓服兵役一般是一户出一人。“分户”是商鞅第二次变法的重要内容。商鞅对“有二男以上”而不析户的家庭征收双倍的赋税。对分出的家庭依法授予田地。他还规定勤劳致富者免除其徭役,甚至可以“以粟出官爵”,懒惰而陷于贫穷者不但得不到国家的救济,还要全家没为奴婢。以授田与“倍其赋”引导百姓“分户”、以“复其身”“出官爵”激励百姓耕织、以“举以为收孥”吓止百姓懈怠。“分户”后产生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不再像姬周时代宗族一样具备准政治组织的特征和功能,而是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和较为纯粹的生产单位。

——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之际,婚姻实行的仍是族内婚,影响自身民族素质的提升。孝文帝即位不久,就诏令禁绝同姓相婚,令下后如仍有犯者,处以绞刑。他认为北魏社会,由于婚嫁越轨,使“贫富相高,贵贱无别”的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重,为此,采取措施,以婚姻等级维护业已存在的社会等级,严禁非类互婚。公元496年孝文帝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室女大约有40多人嫁给汉族高门。

——摘编自杜士铎《北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在第二次变法时期实行“析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婚姻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改革举措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马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但是,民族触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蓝,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二的观点的?
4 . 下图左侧描绘的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的形象(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舜”的形象(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A.传说人物的形象具有地域差异B.鲜卑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生活
C.民间绘画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D.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改易服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拓跋部在进入蒙古草原时,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从拓跋力微起,拓跋氏才取得了世袭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自力微起,拓跋部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逐步向封建制国家的道路迈进,在这一过程中道武帝拓跋跬的作用较为突出。拓跋跬继位后着手改制,奠定了北魏的统治基础。拓跋跬在打败后燕后,即吸收慕容燕政权中的汉族士人,通过俘虏仿效后燕政治制度,这就成为拓跋政权制度建设的开始。随着北魏统治区域逐渐扩大,事务逐渐增多,拓跋与汉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原有的职官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拓跋跬“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职则刺史、太守、令长已下未有备者,随而置之,”形成了仿晋三省制为主的外朝机构。为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拓跋跬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员有千余人。”拓跋跬“幼遭艰难,备尝险阻,知民之情伪。即定中原,患前代刑纲峻密,乃除其法酷切于民者,约定科令,大崇简易。是时,天下苦兵乱,畏法乐安。”总体而言,道武帝的制度改革并不是很成功,由于皇权的争夺,道武帝成了牺牲品,但他开拓中原的努力,引导拓跋政权与汉族不断磨合,最终为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达志《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与胡汉融合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武帝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道武帝的改革。
6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西汉中期开始匈奴附塞内徙,东汉后期羌、氏入迁关中,特别是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洗礼,加之各政权反复移民,胡族遍及北方各地,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十六国多数国家为控制境内胡族聚居区,远承曹魏,设立“护军”,北魏继承了这一制度。所谓“护军”是一种军事职官,军政合一,以军统民。护军制下保存部落组织的胡人不必像编户一样交纳赋税,承担徭役,但多半要担负兵役,享受特殊待遇。公元446年,魏廷在较大范围内以郡县制取代护军制。同时将部落民编户化,将各部族人编入政府掌握的户籍中,直接向国家缴纳赋税,

——摘编自侯旭东《北魏对待境内胡族的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实行编户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影响。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

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018-02-08更新 | 499次组卷 | 27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2018-04-14更新 | 180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0年河南省卫辉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城时代是北魏势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随着北魏帝国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宜作为都城。493年秋,孝文帝放弃平城,迁往洛阳。洛阳素有“王里”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号为荒土”。孝文帝“营洛务求壮丽”,“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城中有“户十万九千余”,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而后世王夫之则认为:迁洛“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部落心离,浮华气长”,是北魏速亡的原因。

——摘编自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活动。
2023-03-25更新 | 26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五市(南驻信漯周)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