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孝文帝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074次组卷 | 28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l: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北魂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的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 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三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深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1)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3 . 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2018-04-14更新 | 180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历史试题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

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018-02-08更新 | 499次组卷 | 27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

6 .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7 .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不仅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大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原因和措施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受汉族文化吸引且游牧生活不稳定秦始皇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B政府组织,发展生产,凡困边防魏晋时期北方人民迁移到江南地区
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液城
D学习汉文化,加强对黄河范城控制北孝文帝将鲜卑人南迁到河南一带
A.AB.BC.CD.D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至少列举2点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至少列举3项措施)
(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推动北朝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关键人物,他遵循汉魏以来礼法结合的法律发展趋势,显著改善了北魏法律胡汉杂糅野蛮暴虐旧貌,他所进行的法制改革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他创立的某些制度也被后世法律吸收影响千年。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上台以后对法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礼教、执法、刑罚、治吏等多个方面。他首先宣扬礼教的治国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又特别注重法制,强调刑罚要有公平性,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在执法判刑中,孝文帝坚决地引入了监督机制,促进了法律量刑的公平性、除此之外,孝文帝积极地将法学人才集中起来,针对执法中的问题一一解决,推动了北魏法律的修订,使法律的覆盖面更加广阔。此外,孝文帝还提出了以“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实行缘坐刑改革,使受连累的范围大大缩小,加强了社会民众对当朝者的认同度;用流刑来代替死刑;减少了死刑犯的人数,流放人员不仅可以为国家边疆驻防增加人员补充,也可以增加社会劳动力,加快社会生产。着手修改法律条文中关于治理官员的条例,更加具体地约束官员的行为。实行体禄制又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这些程序的实行,加快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10 .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主题二   变革反思

材料二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2)关于材料二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