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孝文帝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1)根据材料,归纳孝文帝俸禄改革的特点及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影响。
2 .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摘编自《魏书》

材料二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故宪章旧典,始班俸裸……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裸……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均田制实施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均田制中规定“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刘秀对王莽的倒行逆施进行拨乱反正,重建汉高祖、汉武帝所确立的大汉体制,废除王莽新设立的繁苛细密的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务用安静的局面,使得东汉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刘秀为削弱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恢复大司马的原来名称―太封,把大司空、大司徒的“大”字去掉,削弱了三公权力。三公的职责都转移到本来替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台。皇帝通过尚书台控制中央政府,使得三公成为没有实权的虚位。与此同时,代表中央控制地方的刺史制度得列强化。刘秀把州牡恢复为刺史.扩大了它的权力,.让刺史有固定的治所,使得刺史成为州一级饭的行政单位。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刘秀六次颁布诏书,解放奴婢,效果明显。但在解决土地问题时遇到了极大阻力。在教育方面,刘秀恢复汉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在太学教授学生,太学生每年都要考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刘秀恢复汉制的改革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秀改革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创立者氐人符氏宣称先祖为“有扈之苗裔”,后秦创立者羌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居幽、朔。”

——据(唐)房玄龄等《晋书》


(1)比较材料一中两张形势图及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分析十六国国号设置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举一事例佐证这一现象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帝道、王道的理想境界,秦孝公等不及,因而必须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材料二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2019-01-30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重庆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2019-04-17更新 | 1149次组卷 | 57卷引用:重庆市合川区瑞山中学2019年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南北朝时期,州郡增置日多,全国一度出现275州统领663郡、1500县的局面。北齐文宣帝一举裁减一半以上的郡县,开精简之先河。隋初,“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僚)以众,资费日多”隋文帝接受大臣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将行之三百年的州一郡一县三级制改为州一县二级制。隋文帝还“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罢废州县乡官,“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这为日后推行的选举(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据岑仲勉《隋唐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影响。
8 . “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B.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侨置郡县是东晋政府为安置南来流民和士族,为保存其旧名按原籍在他们聚居的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自东晋政权南渡以来,流民以及士族南迁者不计其数,在这期间侨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侨州、侨县的数目繁多复杂布的地区广泛。东晋虽偏安一隅但仍然坚执正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王朝变迁,而面对暂时难以收复的事实,只好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统一划分地域进行管理。东晋政府初建,需要增殖户口征收固定的赋税。北方人口南来时间不长,大多抱有收复失地的希望,而这些行政旧有地理名称则成为他们感情寄托和怀念桑梓之情的地方。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使得他们在侨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南迁人数不断增多,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除了根据侨民而设置的郡县以外,还有一些是在原有郡县名称上冠之以方位名称而命名的侨州郡县。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

——孙超《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侨置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

10 .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依据材料一、三概括在政治方面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性质和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