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孝文帝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整理

时间史料   记载
484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
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吏治清明,为后来改革提供了保证。

485
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任魏主客给事中的李世安上书,建议实行均田。这有利于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
保证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
486北魏下令废宗主都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
486李冲在太和十年的奏疏中,提出了新租调法。一夫一妇每年出帛1匹、粟2石。贫民年龄
80岁以上,允许一子不服役。

493
考虑到北魏都城平城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率20万大军南下。
到洛阳后,天下霖雨,他假装欲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
理,宣布迁都洛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1-11-1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俸禄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

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018-02-08更新 | 499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惩腐倡廉、弘扬正气是历代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如此,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故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

——《商君书•定兮》

材料二今给其俸,则清者足以息其滥窃,贪者足以感而劝善;若不班禄,则贪者肆其奸情,清者不能自保。难易之验,灼然可知,如何一朝,便欲去俸?淮南之议,不亦谬乎?

——《魏书•高闾传》

材料三“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徒罪皆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皆配千里外,满十千即受赃为首者配沙门岛。”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实现“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吏治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是如何整顿吏治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今“廉洁政治”建设提几点建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有哪些?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一   春秋时期,儒家思想首先确定了“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的文化认同原则。孔子就主张用西周社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来作为分辨夷夏的标准,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孟子也沿袭了西周以来将中原以外的文化落后地区和民族称为蛮、夷、狄、戎的说法,并将“夏”与“夷”对举,主张用华夏的农业文明改变蛮夷等落后国家的文化,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标。在儒家文化中,国家是家庭的扩大,世界又是国家的延伸,因此,用华夏文明的天道教化来慑服周边夷族的初衷,孕育了华夏中心主义的情结。

——摘自《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华夏中心主义”情结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北魏孝文帝起,历代均田制的实施,就是不普遍的、打折扣的。以唐代为例,尽管唐初均田令规定授予民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但各级官员利用特权大量占田,“公田”日少,再加上“丁口滋生”,政府并没有足额土地授予民众。唐代开元年间的户籍文书记载,有户主余善意应受田一顷六十一亩,实际只受二十八亩,但要交的租调却一点未减,需要“纳租二石(“一丁之租”)。民众苦困,“耕者日少,田有荒芜”,到武则天时,“天下户口,亡逃过半”。

——摘编自杨志玖《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等

材料二   明代前中期江南平原实行水稻一年一作制,一个无牛农户可种稻25亩上下,自明后期以来,水稻与春花轮作的“新一年二作制”逐渐推广。在这一新的耕作制度下,时人提出:“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一十亩”。在苏州、松江等江南蚕业和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妇女大多不下田劳动,所以农户耕田更要少一些。明后期以来江南“人耕十亩”经营规模的出现和普及表明这种经营规模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其他经营规模更佳。

——摘编自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在分析均田制走向崩溃的原因时所选取的视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以来“人耕十亩”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从唯物史观角度对该现象的合理性进行解读。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经营规模谈谈你的看法。
2022-04-30更新 | 28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8 . 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缪力本业,耕织致票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能得甲首(军队中的小军官)一者,赏爵一级、益田 一项,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蜻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不少拓跋贵族“丕雅爱本风, 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都,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

——摘编自《魏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缪力本业,耕织致票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能得甲首(军队中的小军官)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项,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不少拓跋贵族“丕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都,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

——摘编自《魏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的作用。
(3)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次改革的时代主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按照军队编制,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主要体现在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通汉婚、讲汉俗等多个方面,透视洛阳城,从北魏里坊区的命名、官学教育、城内建筑等三方面论述孝文帝汉化之功,这些也是北魏王朝改变拓跋鲜卑尚武传统,提倡以文治国,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方针的重要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张晓艺《孝文帝迁洛后汉化政策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汉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