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中叶以来,官僚集团的贪污腐败和效率低下问题日益严重。内阁首辅张居正“勇于任事”,大刀阔斧地发动了一场改革运动。他于万历元年创立了被称为“考成法”的监督机制。考成法规定,凡六部、都察院奉旨办理或转行其他衙门办理的事情,都要根据距离的远近和事情的缓急程度规定一个处理期限,记录在册,一册送到相应的科注销,一册送到内阁以备查考,并规定了由内阁核查六科、六科核查部院、部院核查抚按的严密监督程序。经过张居正的大力整顿,官僚队伍的素质和官僚机构的效率都有很大程度提升,为进一步解决财政困难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分析张居正改革实施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的“考成法”所起的历史作用。
2020-03-17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名校(南阳一中信阳高中漯河高中平顶山一中)2020届高三3月线上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着手进行改革,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针对“官吏涵弊”“狡伪权诈”“政以贿成”等社会现状,张居正在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要求执法公平无私,不偏不倚,要做到“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在所枉,虽疏贱必申。”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摘编自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2020-12-28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在掌握中枢大权之后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二年(1574年),为解决官员升迁过快和调动频繁的问题,张居正在总结历代及明朝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本诸“久任以便责成”的原则将官员久任法推向成熟。为了保证久任法的顺利实施,朝廷对久任有功的官员大加褒奖和破格提拔,对主动“乞罢”的官员也多“不允”或要求“照旧供职”。在官员的选任中,张居正也明确要求只看功过,不论资历。在万历一朝,很多边将、治河官员、巡抚、州县长官和学官都得以长期任职,甚至出现了李成梁镇守辽东30年的久任现象。但张居正死后的“清张运动”引发了更为复杂、持久且影响深远的朋党之争。在此情形下,虽然统治者一再强调和推行久任法,但内阁首辅的频繁更换直接导致了官员升迁调动更为频繁,久任法难以为继。

——摘编自展龙《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

材料二     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再者,地方抚按负责一省之事而汇总于六部,六部据簿以检查各地职守,六科据簿以检查六部,内阁据簿以检查六科,使事权最后集中于内阁。“考成法”在官员内部确立了层层监督的机制,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官员均被纳入到了绩效考核之中,官场从怠惰成风到战战兢兢,万历时期被罢黜的各级官吏两千余人,比明初多四十余倍。张居正也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以致身后遭受攻击,“考成法”终被废止。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推行官员久任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的官吏改革措施。
2021-05-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和大地主疯狂拣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仃“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薄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薄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薄登记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薄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介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摘编自《明史·张居正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朝中叶开始,官吏制度腐朽不堪,空谈政治流毒甚广,整个文官系统走向瘫痪的边缘。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上奏《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推行“考成法”。张居正在奏章中提出,全体官员将所办公务一律造册,制作出三本公务薄,一本留在部院作为底本,另外两本分别送六科、内阁备案待查。公务薄所列大小事务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最终完成期限,然后根据实际完成情形逐一注销。每月进行一次考成,每半年汇报一次执行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考核,朝廷依据考核的结果时官员进行升迁或降黜,褒奖或处罚。“考成法”在官员内部确立了层层监督的机制,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官员均被纳入到了绩效考核之中,官场从怠惰成风到战战兢兢,万历时期被罢黜的各级官吏两千余人,比明初多四十余倍。张居正也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以致身后遭受攻击,“考成法”终被废止。

——摘编自赵鹏《张居正的考成法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徭役原来是以户、丁为基本准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明代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白银在流通中普遍使用。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地主豪强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又无力承担自己的赋役责任。……明代万历之前,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等,其法是将赋役统一征银贮于府县。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巩毅《略论一条鞭法》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新政”成为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其做法和特点,都深深影响到二战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颁布的背景?并指出一条鞭法对当时社会历史转型趋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并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
2019-10-09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纵观明代各种文献,明代财政危机解决方式有二,一是以杨廷和为代表,二是以张居正为代表。嘉靖初年,杨廷和“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七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到嘉靖八年,大学士李时称国家财政充盈,仅太仓所积“可支数年”。但到万历时,张居正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通过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解决财政问题。

——胡铁球《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

材料二 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以来,赋役征收成为考核重点。万历二年,因张居正的推动,便议定:“除完纳八分……仍照例每年带征。”即增加到“十分”才能考满。至万历四年,又规定:“见年应征钱粮完数不及九分,府州县掌印管粮官,照例降调。”.进一步推广一条鞭法,加大折银范围和数量,并不断提高折价,其折价与粮价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这种折银方式,政府在田赋额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获得3到4倍财政增量。

——胡铁球《新解张居正改革—以考成法为中心讨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杨廷和改革与张居正改革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而及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及分析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万历年(1581年)张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

1)田赋折银征收。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等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

2)徭役折银上纳。所有名目的役,皆折成银两。原来各种名目的徭役主要由人丁负担,现在政为按人丁和田粮两者派。至于推派的比例,各地差异较大,但不管程度如何,徭役摊入田亩成为一种趋势。改革后的徭役负担,由官府雇人承应。

3)赋、徭合并征收。将田赋银和由丁、田共同承担的榣役银合并征收。直接交与地方府,即“丁、粮皆输于官。”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条鞭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条鞭法”的作用。
2021-06-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的情况非常严重,众多王公贵族、官宦亲戚利用特权,大量占夺土地,并且强取强卖,拒不交税,严重影响了明朝的国家收入,这种情况到明朝中后期更为严重,恰时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常常入寇边塞,黄河也屡次决口,水灾范围数十县,民不聊生。真可谓是内忧外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居正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政治上提出了著名的“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并且整顿邮政。军事上,张居正为了防御蒙古族入寇边关,派戚继光守荆门,派李成梁镇辽东,又修缮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

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目的是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在水利方面他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使漕船可以直达北京。

这次改革张居正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摘自熊召正著《张居正》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改革的内容,你是如何看待张居正改革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