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居正在《陈六事书》指出,当时的官场“大言不当者,以虚声窃誉;脂书逢迎者以巧宦易容……或因一事之善,而终身借之以为资……且近来又有一种风尚:士大夫务为声称,含其职业而出位是思,于今时又为朝阳之鸣矣。”万历元年(1573年)他提出官吏考成法,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考察标准是“惟也安静宜民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亦列下考"。考核方法是吏部逐级考核,通过询事考言,以言核事,以事核效,评定官员的勤情,定期考勤,随事考核,以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防范玩忽职守的现象。张居正在考察中裁撒了冗员,奖励贤能,官员们“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官场有哪些不正之风?针对这些问题,张居正在“官吏考成法"中提出了哪些主张?
(2)依据材料,分析“官吏考成法"为什么使当时的官员们“不敢饰非"?
2021-08-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考成法”就是考察成效的法规,是由张居正呈请明神宗批准并向全国范围内颁行实施的旨在整顿吏治及各项舞政的一项制度法令。考核方法是逐级考核,具体做法是:各衙门设置三本藉。一本叠记所有来往公文和办理的公务、留为底册;一本交与六部相应的六科备注,实行一件注销一件,如未按时完成,即由该科具奏请示处理;一本送内阁,以备臣随时查考。随后形成随事考成制度:要求官员遇各章奏必须切实贯彻执行中央攻令,并限期考核、有赏有惩。“若各抚按官奏行事理有嵇迟搁者,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者,科臣举之;六科本具奏有容隐璈蔽者,臣等举之。”这种规定实上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监督六部、六部监督其所属官员及地方官的格局。

——摘编自《张居正考成法被废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考成法“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到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天下骚动。……张居正病逝,改革事业也付诸东流。改革“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

——摘编自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

材料二 考成法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一项制度法令。六部、都察院根据考成法规定,把所属官员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并订立完成期限,再根据账簿中官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做到赏罚分明。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考成法要求官员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不然没法向六部、六科及内阁还有都察院交代。

——摘编自汪成玉《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原因及启示——以“考成法”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张居正实施的考成法的特点。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治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嘉靖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仆窃以为贿政之弊,易治也;始息之弊,难治也。何也?政之贿,惟惩贪而已。至于姑息之政,倚法为私,割上肥己,即如公言。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又不以时纳。夫古者,大国公田三万亩,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国之数,能几万顷而国不贫?故仆今约己敦素,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所以救贿政之弊也。查刷宿弊,清理逋欠,严治侵渔揽纳之奸,所以砭姑息之政也。上损则下益,私门闭则公室强。故惩贪吏者,所以足民也;理逋负者,所以足国也。官民两足,上下俱益,所以壮根本之图,建安攘之策,倡节俭之风,兴礼义之教,明天子垂拱而御之。假令仲尼为相,由、求佐之,恐亦无以逾此矣!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期以来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和目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正及揽大政, 登首辅,概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前清。用李成梁、成继先,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 蛮累世负团者,次第遭将刚平之。力年富国,文仓集可变十年,间寺(具部下设机构)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相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

——摘编自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万历十二年....籍没张居正家,林连颜多,上日:“张居正钳制言官,蔽赛联聪,专权乱政,周上负思,谋四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刚愎自用,成权震主。身死未,通遭剥夺,并籍其家,子补皆不保云。

——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和材料对张居正的评价及依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居正“祸发身后”的原因。
2020-04-2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中原金科大联考高三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张居正柄政后,鉴于一条鞭法“有极言其便者,有极言其不便者,有言利害半者”,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主张“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即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他还接受大多数人的看法,认为一条鞭法比较适合南方地区,“在南方颇便”。随着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越来越相信一条鞭法利多弊少,南北皆宜,值得全面推广。尽管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没有颁布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政令,但由于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而各地方官员纷纷推行,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左右一条鞭法已推及全国。

——摘编自《张居正的改革与“一条鞭法”的推行》

材料二一条鞭法以简化赋役征发的项目和手续为基本原则,规定各州县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每年的正、杂役费用,得出一个“役银”数目,然后“量地计丁”,即按照丁、粮两项标准将其分摊到每家每户头上,每粮一石征银若干,丁一人征银若干,最终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

——摘编自范树青等《江右商帮兴起的制度成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条鞭法推及全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 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材料三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四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请回答:
(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银行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一中所述的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4)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原创,)【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康熙后期,国内土地兼并严重,“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无田者十九”,不少人丁聚而复逃。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为确保国家财政足额,强调其社会公正的维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摊丁入亩”是清代时期的一次赋役制度改革,实现了从人身税向财产税的一个重要转变。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然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的3.01多亿人。摊丁入亩使占有大量田地富户们被加派到较之以前更重的赋役负担;人民负担并没有减轻,致使“今日之农,不苦于赋而苦于赋外之赋,不苦于差而苦于差外之差;今曰之商贾不苦于关,而苦于关外之关,不苦于税而苦于税外之税”。

——摘编自中华文史网《论“摊丁入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的影响。
2017-02-23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由皇帝审阅。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雍正帝即位后,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同时,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由于写折官员都通过奏折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皇帝就可以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使得官员们“涕泪如雨,肺肝感振”,反复表白“惟知有皇上,不知其他”。这种效果是以前很难达到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奏折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奏折制度的影响。
2017-11-02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清远一中实验学校2018届高三文科10月考后文综调研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