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

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更进一步地,白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象征。民间贸易制度崇尚的是平等交易的原则,与专制等级制度可以说是“形同水火”。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对明王朝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等级秩序的致命颠覆,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也由前期的严峻冷酷到中后期的自由奔放,对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昆《大明帝国与白银货币》等文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出现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于谦,明景帝统治时期的当权重臣。土木之变后,于谦坚决主战,加强防御,使明朝转危为安。1450年,大同参将许贵上疏主张与瓦剌讲和。于谦指出“和不足恃”,主张“选将练兵,养威蓄锐。贼若来侵,则相机而剿杀”。他告诫边将:“中国之驭夷狄,不论彼之强弱,顾我备之有无。”在防备瓦剌当中,于谦重点加强北京附近关隘的防守,放弃明初设置的东胜诸卫,使大同、宣府等关孤悬塞外。在严密防范的同时,于谦也主张对瓦剌采取适当的怀柔政策,“振之以兵威,抚之以恩信,所以折其强而结其心也。”恢复与瓦剌的通贡互市。1449年,贵州苗族起义。于谦派遣吏部尚书何文渊前往贵州宣布“朝廷恩威,赏劳土官土人。候西北胡寇宁息,另行计议”。1456年,湖广武冈州苗民起义,于谦即令右都御史王来等“调度官军,设法剿捕”,“不许顾望迁延,致贻害一方之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边防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谦的边防政策作简要评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一反其父的所作所为,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仁宗——上台,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仁宗即位三月,即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这也成为仁宣两朝推行文官政治的一个辅助措施。仁宗时,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之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仁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仁宗改革的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任源祥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

材料二   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因此叫一条鞭,或称“条编”。

材料三   在丈田均粮的过程中,“诸王孙遮道而噪,诸酋长抗疏而陈,诸军士荷戈而哄”。张居正断然下令,“但有抗违阻挠,不分宗室、官宦、军民,据法奏来重处”。

材料四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的原因。

(2)材料二中张居正的赋税制度改革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改革出现“诸王孙遮道而噪”情况的原因。

(4)材料四中“一条鞭法”的实施有何作用?

2018-09-1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1第8课张居正改革同步练习卷

5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朝野曾发生过一场禁海问题的争论。……1564年福建巡抚谭纶指出,“世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绵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御之怠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愈众。私通不得,即掇夺随之。”请求朝廷允许福建商民在近海与外通商。不久,谭纶之后的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民利用隆庆改元政治布新之机,奏请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凑议迅速得到穆宗朝廷的批准,从而形成了“隆庆开海,月港开放”的局面。

尽管隆庆初年的开放海禁并不彻底,但民间被抑制的商业活力依然喷涌而出,“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此外,“自纳饷过洋之利开,豪狡之徒咸趋利畏法。故海澄之开禁,凡以除中国之害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隆庆开海”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季五代以来,各路军阀自行募兵,“军旅之士,各知其将,而不识天子之惠。”北宋开国,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指知州、通判)、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在平定江南过程中,宋太祖陆续释放各国军中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士兵入伍以本人“情愿”为原则。五代时因重金滥赏换取士兵效忠加速了募兵、养兵费用的无度飞涨,宋太祖则对士兵正当要求给予极大关注,并创立了廪禄制度,其中军俸根据资历和战功进行必要升降,如此在鼓舞士气的同时,又大大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为解决士兵出路,宋太祖还设置剩员制度。还规定,地方部队的精锐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及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主要从事官府、寺院、仓库等值班及洒扫杂务,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

——改编自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兵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兵制改革的作用。
7 . 附加题(注意:本题为AB层学生选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明政府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惯行于明朝270多年。由于只发不收,导致市场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正统九年(1444年)“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

——时寒冰《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醒中国》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贼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19-05-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在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杜丽雯《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2017-08-15更新 | 92次组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居正改革的展开贯穿着制度对变革的抗拒。张居正的改革思路是通过整治政治体系中的“时弊”,以保障农民的产权不受行政权力任意侵犯,从而繁荣国家经济、增加国家税收。虽然有一些改革方案(如整顿驿站、一条鞭法等)也降低了制度的交易成本,但受到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的抗拒……首辅逝世,与“时弊”较量的核心力量轰然倒塌,接踵而来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最高权力的重新定位和与之相伴随的旧制度的反扑。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与意在捍卫皇权的万历皇帝联手,不出半年,便彻底清算了张居正和他推行的新政。而清算他的理由便是制度曾提供给他的权力及制度曾留给他用手中的权力换取的私利(如接受贿赂、任用私人等)。

——摘编自《“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2019-08-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专题3测评
10 . 材料:明朝中后期,官场“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重形式而不求实效的风气弥散。1573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开展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根据《大明会典》的相关内容,制定“考成法”(即考察成效之法),旨在实现“上有立法下必行之,上有言下必听之效之”。“考成法”规定:六部把要办的公事一条一条登记造册,一式三份,一本留部,一本送六科监察(六科监察与六部相对,用以监察六部。六部尚书为二品,而六科最高官才七品,但六科具有纠劾、封驳六部的权力),再一本交内阁查考。还将宦官统率六科、稽查章奏权移交内阁,由内阁牵头,一件一件研究,根据轻重缓急,限令各部和各地按期完成。每月考核,逐年总结,完成之后一一注销。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官员政绩,决定升降奖惩。“考成法”的实施,形成了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大权的严密而完整的考成系统。

——据马立成《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指出张居正实施“考成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考成法”改革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概况“考成法”改革的突出特点。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