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思与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对于发展好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之间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也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不义战争中的觉醒者和奋起反抗者。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格局动荡和殖民体系瓦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摆脱外侮、结束内乱的重要机会。

——摘自傅莹《不能忘却的记忆——百年内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也是帝国主义发动不义战争中的觉醒反抗者。试结合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2 . 有学者指出:“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
C.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
D.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若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若把握得不好,则会坠入深渊。当时,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在崩溃。从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国人组成的非武装后勤组织——华工军团,被派往法国分别配属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中。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使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他们用爱国热忱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从日本的妥协方案曝光;他们和国内民众遥相呼应,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他们和北京、上海的青年们,同样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

——摘编自《华工军团的血色浪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工军团”的历史贡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名校
4 . 某同学在研究一战爆发的有关史实时找到了以下因素。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⑤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①→③→⑤→⑥
C.④→①→②→⑤→③→⑥
D.①→④→③→②→⑤→⑥
5 . “持续了300多天”、“几乎由法军独自承担,最终又以将战线恢复到原始状况告终”、“给徒劳无功的德军留下了难以恢复的伤痛回忆”,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兴登堡战役
6 . 下图是英军在一战中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号称“陆战之王”,请问这种新式武器采用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有

①煤炭的广泛使用
②内燃机的发明与制造
③炼钢技术的突破
④石油的广泛运用
⑤蒸汽机的改进与运用
⑥炼铁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20~1870年主要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年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1820年5015~2010
1840年451211
1850年391515
1870年32101323

材料二   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

年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1870年32101323
1881~1885年2791429
1886~1900年2071730
1906~1910年1561635
1913年1461636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各国之间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3)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给世界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8 . 假如以“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史实中,不宜作为论据的是
A.中途岛之战
B.日德兰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不列颠之战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4日,英国派兵进入法国,对德宣战,但主力仍集中在英伦各隅。英国的意图是扶持法国打败德国,但须防止法国实力增强,由于英法军队间协调不力,致使1915年多次战役失败。1917年,法国军队出现普遍的厌战情绪,法国的联合内阁内部要求与网盟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困境的呼声高涨,这使英国担心法国政府会时刻准备直接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损害英国参战初衷,英国政府遂加紧了对法的援助。是年底,英国在西线投入的兵力达到200万人。

在英国强有力的军事援助下,法国政府加强同协约国的合作。1918年,英法军队在第二次马思河战役中重创德国,取得战略主动权,最终赢得一战胜利。英法在一战的合作并未改变两国传统外交政策。英国寻求战后欧陆均势和法国谋求欧陆霸权的冲突在战后愈演愈烈。英国采取包容德国的政策,试图使英国以最小的代价操控欧洲版图。这一策略20世纪是30年代英国绥靖政策的首要根源,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壮大与扩张,并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摘编自刘作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期间英国对法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一战后对德法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10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根据是
A.交战双方大多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交战国都是领土辽阔的封建专制帝国
2018-06-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