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国际格局的演变自15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动,不断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
(1)根据提示并结合所学,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时期国际格局及主要特征重要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1519世纪末西欧列强称霸世界
A        B        体系,英、法、美主导世界召开C        ,签订以D        为核心的巴黎和约;召开E        ,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F        等条约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G        
H        雅尔塔体制,形成I        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J、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K        
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L        趋势同上

(2)纵观19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有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国际格局的演变,你认为其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1-05-03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61年,肯尼迪上台伊始即提出”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美的“争取进步联盟”,主张以“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掌亲戚运动"、派遣“和平队”等争取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对美国价值观的认同。这表明,此时美国
A.丰富了冷战政策的具体内容B.已成为多极化趋势的推动者
C.放弃了以战争谋霸权的策略D.消除了与发展中国家的隔阂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推动了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各种欧洲联合组织、运动中,以奥地利贵族卡莱基领导的“泛欧”运动最为著名。在卡莱基看来,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英联邦等洲际规模的联合体,如果欧洲国家想阻止自己的衰落趋势,加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联合起来,成立“泛欧联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卡莱基一共召开了五次“泛欧”大会,邀请欧洲各界精英共商欧洲联合大计。“泛欧”运动形成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日后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启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舆论基础。在欧洲联合运动的有力推动下,19299月,时任法国外长白里安在国际联盟会议上提出,建立“某种欧洲联邦”,并于19306月向欧洲的26个国家正式提交了备忘录。这是“欧洲”思想第一次上升到民族国家政府的层面,因而在欧洲联合的历史上,白里安的“欧洲计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从两次大战间欧洲各国总的政策走向上来看,欧洲并未脱离分裂、战争的轨道。

——摘编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历史进程》

材料二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19476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联合历史进程的特点。并简要评价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联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马歇尔计划”欧美国家产生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并说明这些矛盾发展产生的结果。
2022-01-04更新 | 36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71年7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指出,与二战结束之初相比,美国已不再处在十分突出或完全占支配的地位。苏联成了“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于是对苏推行“缓和"外交,既保持竞争又同苏联“对话”,甚至用一些经济协议满足苏联的某些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滞胀决定外交态势B.在新国际形势下力保既得利益
C.放弃与苏长期争霸政策D.力图阻止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今世界上,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局势下发生的?该局势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冷战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什么新趋势?这一趋势在当前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3)材料二反映的新趋势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12-1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17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二战后三次柏林危机的基本概况,从中可以看出
第一次 1948年,苏联全面切断西方占领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只保留三条空中走廊。美国组织空运,同时实行反封锁。危机延续近一年,苏联才撤销封锁。
第二次 1958年,苏联发出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的最后通牒,英美法拒绝,并宣称将诉诸武力。在美国同意召开新一轮首脑会议协商后,苏联撤销通牒。
第三次 1961年,苏联再次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遭到肯尼迪拒绝后,苏联和东德筑起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间的边境。西方国家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柏林墙。

A.美苏争霸苏联占据优势B.冷战加剧世界局势紧张
C.世界总体趋势走向缓和D.意识形态凌驾国家利益
2021-01-06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的政府及拥护战争的政党纷纷发表声明,鼓吹本国所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而谴责敌方战争的“侵略”性质。1897年,英国《星期六评论》杂志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签署《凡尔赛条约》
1922年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3年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6年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英法绥靖,美国中立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

材料三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开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德哪一方为“侵略”的一方,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二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19-20高三·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集体安全主张是在预防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产生的,而集体安全实现与否又与大国政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德国和日本不是国联集体安全体系的成员,而且它们的态度是不同的。…英国和法国的联合力量本来足以击败意大利。然而……在反对意大利…的同时,它们不能漠视曰本咄咄逼人的进攻,也不能忽视莱茵河以东正在进行的侵略准备。最后……它们不能不考虑对苏联的政策。被英国和法国看作是它们的国家利益的东西,与集体安全要求它们采取的行动相矛盾。

——摘编自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材料二 一战后德国在外交上积极寻求打破法国的东欧同盟集体安全体系。1934年1月德国同波兰签订《互不侵犯和谅解宣言》,开始动摇了法国的同盟体系。面对英国扶持德国抑制法国的欧洲均势政策,1933年秋法国外长向苏联提议蛑结法、苏互助条的的要求,苏联则提出了缔结有欧洲各国广泛参加的集体互助公约。但是由于波兰等国坚法不与苏联结盟,签订集体安全的东方公约失败。随后,苏联又和法国、捷克签订了互助协定。但《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并把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相对的苏联排斥在外,苏联认识到形势险恶,对外政策急转直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苏联集体安全努力的失败。

一一摘自廖华《两种国际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

材料三 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他认为,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联集体安全制度施行中的困境
(2)仔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未能建立起来的原因。
(3)二战后的集体安全体系与之前存在很大不同,据材料三概括其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指出罗斯福为代表的大国领导人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多极化趋势下,欧洲国家努力摆脱美国的新“门罗主义”,指出欧洲国家执行共同安全政策的具体措施。
2020-11-19更新 | 81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10
9 . 世界格局之演变

材料一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美)非利普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享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 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

——(美)萨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 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 年 9 月 9 日)


(1)材料一中学者认为推动美苏对峙加剧的因素有哪些?
(2)从材料一、二看,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价美苏“冷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在次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美国发起抵制运动使65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委员会缺席;苏联在1984年如法炮制,也率领19国缺席洛杉矶奥运会。这说明(     
A.美苏态度决定国际性事务B.世界多极化趋势遭受压制
C.这一时期的苏联处于守势D.霸权主义影响国际合作
2020-12-2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