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对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2017-09-0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东欧之所以能有这种变化,也是由于美苏的军事僵局和冷战的缓和。对东欧来说,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苏联领导人的变动。斯大林的去世不仅在苏联国内事务方面,而且在苏联与其东欧卫星国的关系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大约早10年时,南斯拉夫爆发了东欧第一个反苏运动。……各国都能逐渐对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进程做出自己的决定。工业不必再同苏联或其他共产党国家的工业结合在一起。相反,其趋势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加独立,工业和农业的回旋余地更大,同西方的贸易更多。例如,1960年至1964年间,罗马尼亚同西方的贸易从占其全部贸易的20%上升到33%。……同这种经济上的缓和与放宽相对应的是文化领域中的缓和与放宽。同西方国家缔结文化协定、减少对外国广播的干扰、增加旅游业、给外国记者以更大的自由、允许更自由地放映西方影片、发行西方书籍和刊物……约翰逊总统于1964年5月23日宣布:“不再是一道铁幕。而是有许多道铁幕。而每道铁幕的强度和厚度不同,因而能穿过它的光线和能在它后面增长的希望也不同。……我们将继续建造一座座能跨越把我们同东欧分割开来的这一鸿沟的桥梁。它们将是增加贸易的桥梁、思想的桥梁、访问者的桥梁和人道主义援助的桥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东欧获得自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欧自治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依靠两大阵营进行对抗已不可能。美国和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尤其是美国,长期的全球扩张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又被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两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和相互关系。1969年,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在这种对外战略指导下,美国调整了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并积极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70年代,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宣称,要把“缓和”摆在“外交政策的首位”,苏联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并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在两国新的外交策略推动下,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的新局面。
     材料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5月,签订《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议》即《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该协议把美苏已经形成的核力量均势用国际法律文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被视为保持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此后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并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提出:互相尊重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及平等地位,不干涉内政,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加强经济、科技、环境等领域的合作。至此,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美国在与苏联“缓和外交”的同时,还积极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同样,苏联也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尼克松表示,“要让美国退出世界竞争,不再设法当第一,那将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勃列日涅夫同样表示,缓和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表明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峰。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美、苏关系也重新紧张起来。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推行“缓和外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的美苏“缓和外交”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面一组反映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

材料二: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材料三: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同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和谐世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贡献。
——摘自人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图2所表示的两个国际格局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构建和谐世界的可能性。
2016-11-18更新 | 5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云南省建水一中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卷
5 . 有学者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自己。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该学者意在强调,美苏冷战(     
A.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B.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D.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
2023-04-01更新 | 364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85年以后,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后来,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这一系列行动表明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美国的高压控制
C.国际新秩序的建立D.苏联的妥协退让
2022-05-07更新 | 15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从全球战略角度来看,以欧洲为中心,亚非就是其两翼,如果控制了欧洲,就进而可以控制亚非称霸世界。二战后美国开始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它的“救世主”精神或日使命感更加强烈,奉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历史上的侵略危险几乎全部来自西部,惨痛的历史教训使苏联不得不首先考虑安全问题,而最现实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战线尽可能向西部推移,从而把东欧这个昔日进攻苏联的跳板变成保护自身安全的缓冲地带和安全屏障。故而,美苏在欧洲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同时,既进行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又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抗和争夺。在亚洲,由于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发展,使建立在美苏实力均等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出现了向社会主义阵营倾斜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又是在武装战争的形势下进行的,美国以为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表现,严重威胁到了自由世界,因此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使用战争手段来维护雅尔塔体系在亚洲规定的格局,故而在亚洲爆发了冷战间具有世界意义的局部战争。

——摘编自李接德《冷战在欧亚两洲表现不同原因之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在欧亚两洲的不同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在欧亚两洲表现不同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苏军备竞赛主要历程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全世界用于研究与发展的人力物力资源中,军事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占20-25%,每年约700-900亿美元,其中美苏两国共占85%。全世界从事军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50万,大多数集中在美苏两国。

——俞行《战后美苏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及其原因和影响》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军备竞赛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三


“极少数大国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

——江泽民


(2)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趋势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断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国历史纲要》(下)第85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战胜国建立的“新秩序”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个“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推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美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等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国历史纲要》(下)第104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中对中国领土有何规定?并对雅尔塔体系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三



图1“北约”与“华约”对峙图 图2当今国际形势(漫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图1到图2反映的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趋势简要分析这种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021-07-0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推动了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各种欧洲联合组织、运动中,以奥地利贵族卡莱基领导的“泛欧”运动最为著名。在卡莱基看来,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英联邦等洲际规模的联合体,如果欧洲国家想阻止自己的衰落趋势,加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联合起来,成立“泛欧联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卡莱基一共召开了五次“泛欧”大会,邀请欧洲各界精英共商欧洲联合大计。“泛欧”运动形成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日后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启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舆论基础。在欧洲联合运动的有力推动下,19299月,时任法国外长白里安在国际联盟会议上提出,建立“某种欧洲联邦”,并于19306月向欧洲的26个国家正式提交了备忘录。这是“欧洲”思想第一次上升到民族国家政府的层面,因而在欧洲联合的历史上,白里安的“欧洲计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从两次大战间欧洲各国总的政策走向上来看,欧洲并未脱离分裂、战争的轨道。

——摘编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历史进程》

材料二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19476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联合历史进程的特点。并简要评价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联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马歇尔计划”欧美国家产生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并说明这些矛盾发展产生的结果。
2022-01-04更新 | 36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