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20世纪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

“世界难民日”历年主题一览(2001——2017

2001年:“尊重”

2002年:“优先解决女难民”

2003年:“难民青年”

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5年:“勇气”

2006年:“希望”

2007年:未设指定主题

2008年:“保护”

2009年:“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0年:“家园”

2011年:“一个流浪家庭已经算太多”和“一个被剥夺希望的难民已经算太多”

2012年:“难民别无选择,你有”

2013年:“用一分钟时间,支持一个难民家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5年:“倾听难民的故事,如同你我一样”

2016年:“移民与难民质问我们……”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摘编自联合国难民署网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国际社会解决难民问题的看法。
2021-10-26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2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对国际联盟的超越,联合国才避免了国际联盟在维护和平方面的诸多尴尬。在此基础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难以数计的决议,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的决议。当然,还有一个方面应该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如今的世界贸易组织)等,是“联合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编自杨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和平》

材料二   中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多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对国际联盟继承和超越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成就, 指出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3)综上,谈谈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一;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通过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其宗旨是什么?
(2)通过材料一,分析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什么原则?这个原则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
(4)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方案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方案的认识。
4 . 文明的碰撞与国际秩序的构建

材料一   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



(1)古地图是了解历史的图像史料。阅读古地图,指出其绘制的“著名航线”开辟者的名字。对读两张世界地图,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三   国际联盟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存在巨大缺陷。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

(二战后)为了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将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秩序的共识。宪章规定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体系平稳过渡”;宪章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把制裁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在重大问题的表决程序上,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差异,简要叙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

材料四   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益紧密,现实中人类在生态、环境、移民、贫困等问题面前存在共同利益……强化了人类拥有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和合精神,也吸收了西方历史文化中有关人类命运思考的思想资源,更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列强手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往往被列强自私自利所掩盖。今天,构建一个新的国际分工合理、大小国家利益共享、命运共担的一体化世界是大势所趋。全球化应该是人类整体利益的全球化,合作共赢应该是新时代全球化的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利益共同体,为新时代破解全球化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梁占军《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思考》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出现了示威游行。1919年3月22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材料二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W.F.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完成:

(1)材料一说明一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2)材料二中的“非凡预测”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预测”的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我们应当怎样评价一战后“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2018-05-02更新 | 30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反战和平思想源远流长。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它最早出现在基督教教义之中,“荣耀归于上帝,和平属于世人。”战争没有正义与不正义的区分,一切战争都应该遭到反对和否弃。20世纪40年代末,受到人们对二战的痛苦记忆以及对和平的深切渴望的直接影响,召开世界和平大会,开展和平签名运动,发布和平宣言等来进行反战运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越南战争,美国对越南的步步卷入和不断升级,人员伤亡数字的持续上升,以及民众对越南战争正义性的怀疑,引起了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的强烈不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反核和平运动在西欧各国蓬勃展开。但是由于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刚性特征以及民主政治过程的内生属性,其实际效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就决定了这场以反战和平运动为斗争主体的和平的革命仅仅是一场作用有限的革命,它难以将永久实现世界和平的终极目标推向深入。

——摘编自刘宏松《当代反战和平运动浅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的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潮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反战运动不能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认识。

7 .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如此起彼含有一直未曾停息。

(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几十年来,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没打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战争时起时伏。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发生过120多次较大的战争,死亡人数约1200万。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材料二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是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某些国家大肆鼓吹“新干涉主义”,妄图建立由西方价值观主导的世界,竭立推行单边主义,四处插手,干涉到国内政,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矛盾激化、局势紧张。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材料三   和平世界大战相比,局部战争似乎对人类的威胁较小,但有统计表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共发生大小2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平均每年6次以上,造成的总损失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以来,就有200万儿童死于战争,600万儿童受伤或伤残!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胁人类的和平事业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当今世界的主题,就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局部战争的认识。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于1937年9月参加了日中战争。日本宣扬这是为“建设王道乐土”、“东洋和平”的战争。当时,我不认为是侵略战争。
在战场上人类爱和平的使命感使我产生了疑惑,为此,我写了日记。……我含着眼泪在日记中记下了黄河大堤被炸后的悲惨情景……我在为日本军侵略的牺牲品而落泪,然而,自己又是侵略者中的一分子。我是忠于天皇敕谕“军人天职乃临战当敌,片刻不可忘记‘武勇’二字”的盲从兵……
(战后)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涂炭生灵,……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因为我们错了,所以必须反省,……我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过一直在与军国主义斗争。                      
——摘自《东史郎日记序》
材料二:幻想世上并没有天堂,这很容易,只要你试试看,在我们下面没有地狱,在我们上面只有天空。想象所有的人,都为今天而活,想象这世上没有国家,试试看,这并不难。没有杀戮或牺牲,也没有宗教,想象全人类,都生活在和平之中。想象世上没有占有,我想你可能做不到,不再贪婪,没有饥饿,四海皆兄弟。想象全人类共同分享这世界,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但愿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世界就能合而为一。       
——美国著名歌星约翰·列侬的《给和平一次机会》(1969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史郎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日本宣扬的“建设王道乐土”、“东洋和平”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约翰·列侬的主要和平思想。这首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6-11-18更新 | 2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对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直到1918年,不管是部队指挥官还是参谋本部都没能制定出一种如何使用现代科技的方案或发展出一种新的战术观念来攻破那些防御地点。
——摘编自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材料二     在以后的三年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造成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的原因是: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在这深壕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只要人被有计划地训练来对人类犯罪,这样造成的心理状态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导致大灾难。我们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拒绝会有助于准备战争或者以战争为目的的任何行动。
——摘编自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材料四   人类正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资源的短缺甚至耗竭,环境的污染,疾病、原子武器、生化武器的威胁等等。这些问题不能说与科学技术没有任何关系,但把这些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是不公平的。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多的是由不合理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人的不合理的行为造成的。
——摘编自郭继海,江晓梅《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之分析》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一战为什么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军事集团?为什么?
(2)概括材料三中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主要观点。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减少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6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10 . 在2012年“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中,一位日本中学生向中国学生展示出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关于1937年12月日本军人在中国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见下图)。请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图片的认识和看法。
2016-11-2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晨曦冷曦崎滨正曦四校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