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和德国为争取其在华的利益,在中国青岛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战”中唯一的亚洲战场。19148月,日本趁着德国忙于欧战,无暇顾及其在亚洲的殖民地的时机,对德宣战,封锁胶州湾。9月,日军在要求中国军队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向青岛发起全面进攻。日本无视中国要求其把战事限制在租借地境内的合法要求,日本把军事行动不断扩大范围。鉴于青岛要塞属坚固的现代化要塞,且从对外关系上考虑需要迅速夺取,日本配备攻城重炮,海陆军协助作战,最终致使德军于11月签订停战条约,日军占领青岛。经过此次战争,日本取代德国成为青岛的殖民统治者,确认了日本在华利益的延伸。这次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也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反对。

——摘编自许诺《一战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德青岛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德青岛战争的影响。
2021-05-0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战争期间,很多交战国是统治非洲地区的殖民列强。德国殖民政府要应对英、法等殖民力量联合。100多万非洲士兵直接参与了军事作战,并被鼓励去杀死之前被看成是神圣的“白人”敌人。由于战争,在非洲的欧洲人变得更少了,非洲人借机掀起了武装起义。殖民当局对这些起义进行了无情地镇压。在一战后的数十年里,非洲经济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殖民列强在非洲寻求两个重要的经济目标:确保殖民地负担统治殖民地的行政、司法机构、警察和军队的费用;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未加工的原材料或最少加工的经济作物,以换取国外的产品。殖民当局建立的经济结构改变或破坏了从前自给自足的非洲经济。

——摘编自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非洲产生的影响。
2021-05-0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2021·广东·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虽然赢得了一战,并在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但战争的巨大开销使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逐渐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20世纪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但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这表明自治领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地位。同时,各自治领因战时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增强了经济力量,也表现出了更强的离心倾向,反英斗争此起彼伏,从英帝国后院传来的隆隆枪炮声证明了英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愤怒。由此可以看出,英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衰落,再也不可能像一战前那样剥削其殖民地及自治领。

——摘编自张志豪《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影响。
2021-05-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广东卷)01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那些参战的人来说,战争的经历是无与伦比的恐惧。奔赴前线的人以为战争会像19世纪欧洲战争那样短暂,而且有机会成为英雄。受公众人物宣传的影响,参战士兵认为,战争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状态更加高尚,还说从1815年以来,太长时间的和平状态使欧洲“深受其害”。结果,他们在四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前所未有过的激战。西线的士兵在肮脏的战壕里连续苦熬了数个星期或数个月,他们要应付老鼠、虱子、泥泞和毒气。当他们缩着身子趴在地下时,未曾见过如此猛烈的炮火轰炸他们的掩体。当他们跃上战壕准备冲锋时,他们面对机枪和死亡,或者眼看着自己的战友死去,死亡的人数高达几百万。他们经历太恐怖,战后回到家中都不敢告诉自己的亲人,结果他们变得神经衰弱。在战后复原的士兵中,弹震症是普遍的精神疾病。战场变得无情而荒凉,是一个墓地,饱受轰炸,烧成焦黑,布满了铁丝网。坦克代替了骑兵。机器残杀了大量的生命,荡除了战争的骑士精神。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音乐极其刺耳,预见并捕捉到士兵们孤单的情绪。战后,在所有的战争小说和回忆录中,德国作家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最具影响力。雷马克说这场战争摧毁了“甚至是战斗的幸存者”。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参加一战的士兵在一战前后对这场战争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参加一战的士兵对这场战争认识变化的因素。
2021-04-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的“十四点原则”,涉及到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1920年1月20日,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生效。英、法、日等国追求的主要目标都已达到,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却遭到了失败。

材料二   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4月公布“怀特计划”,主张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1943年9—10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先后提出规划世界秩序的“十四点原则”和“怀特计划”,其结果截然不同。试评析这一现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马可·波罗的中国行之后,一个极为正面的中国形象在欧洲流传长达五个多世纪。这一趋势在17~18世纪通过天主教传道使团得以强化。不同于由世袭贵族及教士把持的欧洲,这个国家不论出身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现实给天主教传教士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皇帝对他们而言就像一个开明君主——哲人王,并通过文官系统来保障一个和谐、文明且不穷兵黩武的天下。以至于伏尔泰与莱布尼茨等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将中国作为正面的外来形象用来批判由教士与世袭贵族把持的欧洲教廷。

18世纪末,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开始急剧恶化。对比共和体制诞生的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被认为是无可救药地落后,而且毫无发展能力。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中国形象重新走向正面。鉴于欧洲文明的集体自杀,他们从中国引入充满神秘色彩的“道”,以拯救受自身文明进程所羁绊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深受朝鲜战争及东西冷战的影响,中国形象再次开始走下坡路。

可进一步断言,人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实际上很少是为了说明中国,而是用来满足有关自身民族的存亡、恐惧以及自身政治需要。这正印证了犹太人的一句名言: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

——摘编自(德国)卜松山《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


(1)依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以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并分别指出每阶段变化的原因。
(2)结合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你如何理解“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这句话。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促使列强在中国的均势机制逐渐瓦解,这为中国寻求国际化谋求平等待遇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战期间日本乘机加紧侵略中国,由于战争局势严峻,英法俄亟需外援,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并立即宣布废除与德奥的不平等条约,收复德奥租界,终止支付德奥庚款……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大义凛然地拒签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把“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最高论坛,为之后山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姜良芽、孙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

材料二   1918年11月11日,历时4年有余的一战结束,中国参加的协约国阵营是战争的胜利方。而早在和会召开前,“欧西报纸颇有中国参战不力,且闻有人拟趁机破坏,不使加入之说。”因此,中国的所谓“战胜国”地位不过是虚幻的,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

——《中国近代通史》(十卷)(姜涛主编)

材料三   (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方面曾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驻华军队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要求,但均遭拒绝。……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会议,因为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以共同宰割中国而告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的表现。
2020-04-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的《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一书,被誉为“德国史学领域的里程碑”,很快就有了多种语文的译本,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本书是关于19世纪的深度思考,奥斯特哈默说,“我想要阐释和论述的对象,并非一段封闭的、自我满足的19世纪历史,而是一个时代与历史轨迹相融合的关系,也就是历史之中的19世纪”。本书中“诸多内容和线索”所显示的19世纪,则从18世纪60年代延伸至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更长的19世纪”。奥斯特哈默在写作19世纪史时,给出了三个名号,即“资本的年代”“革命的年代”和“帝国的年代”。

——摘编自李剑鸣《全球史写作中的时空结构》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更长的19世纪”是如何理解的。(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投降后,协约国利用世界大战结束之机向苏俄增派了大量干涉军,很快就在俄国南部集结了13万军队,并同俄国的自卫军一起向北推进。但是,干涉军在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影响下发生分化,很多士兵拒绝作战。19194月,停泊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法国舰队水兵举行起义,反对武装干涉苏俄。协约国看到自己军队内部不稳,被迫撤走大部分干涉军。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时,美国有求于苏联的地方越来越少,相反,强大的苏联和走上人民民主专政道路的东欧国家日益成为它实现自己野心的障碍。美国只有发动对苏冷战,才能把苏联置于受审判的位置,并趁机控制西欧、日本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在东欧挖苏联的墙角。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俄)联遭到国际反对势力攻击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美苏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其影响。
2021-05-05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辽宁地区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使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损失,参战双方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有的国家都超过100万。从战争后期到战后,欧洲社会充满了反战、厌战的情绪,战前受到打压的和平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大多数参战国都有很多人罢工、拒服兵役甚至发生士兵哗变。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士兵和平民则将愤怒洒向给他们带来战争的政府和制度,革命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战后和平运动影响日益扩大。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思想兴起的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