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1939年春天,设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提交了年度报告。报告指出,1938—1939年是博物馆运作最好的一年,有超过45万的参观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应对未来战争,包括壕沟和防空洞的修建,应对毒气攻击的防御以及有效伪装的方法。这表明(     
A.绥靖政策已经丧失人心B.帝国战争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
C.民众对战争的担忧加剧D.全民社会动员取得明显的成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39年1月,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David Low)在伦敦《标准晚报》上发表漫画(见下图)。此漫画意在(     
   
A.抨击德国对外侵略的嚣张气焰B.揭露英意勾结瓜分埃塞俄比亚
C.批判英国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D.说明英德两国矛盾冲突的历史
2023-05-06更新 | 528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历史试题
4 . 在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时,有人指出:“这两次战争(一战和二战)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为推倒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该观点认为(     
A.德国不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负主要责任
B.《凡尔赛和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C.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德国为完成国家统一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知识应用与核心素养】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战争动员,是指国家为了进行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将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外交等社会生活领域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的活动。舆论动员作为战前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关注。战前舆论动员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舆论引导、心理影响和法理争夺,使己方“师出有名”,获得使用武力的正义性、合法性,并进行最广泛的战前动员,凝聚军心民意,鼓舞部队士气,调动军民参战、支战的热情,创造国内同仇敌忾的氛围;同时揭露和攻击敌方发动战争,使用武力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其他方面的支援,创造有利于己方军事斗争的国际环境。

——摘录自曾凡解陈金琳《战前舆论动员略论》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某国领袖的身份发表战前动员讲话。(要求:明确表明身份,中心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不超过300字)
2022-09-08更新 | 205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928日,法国总理达拉第一改过去曾表现出来的较为强硬的态度,欣然接受了要他去慕尼黑的邀请。对此,法国公众舆论狂热地表示赞成,并竞相表达喜悦之情。一些知识分子在《黎明报》为慕尼黑会议欢呼“希望复活了”,并呼吁说,必要时可以向希特勒作出进一步的让步。930日达拉第在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回国途中,一度担心巴黎人民会耻笑他出卖了一个忠实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没想到迎来的却是狂热的欢呼声“和平万岁”“达拉第万岁",50万巴黎人民聚集在机场到总理府的大道上夹道欢迎,达拉第被当做英雄般对待。巴黎的报刊都在狂热地称颂达拉第和张伯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起“拯教”了和平。104日,法国议会以535票对75票批准了《慕尼黑协定》。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公众舆论支持《慕尼黑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议会批准《慕尼黑协定》的影响。
2022-06-14更新 | 16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广东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之前保守党长期在英国执政,相当多的重要成员都属于极为富有的阶层,内阁大臣们也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19394月,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民意测验表明84%的英国人赞成该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

——摘编自(英)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


(1)概括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政策,并简述其后果。
(2)指出影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德政策的因素。
2022-06-08更新 | 3156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广东历史高考真题
8 . 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指出,“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一观点
A.科学揭示了二战爆发根源B.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C.旨在批判《慕尼黑协定》D.代表了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纪念日,美国国防部发表电子宣传册《欧洲胜利日:庆祝与思考的时刻》,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德国与苏联入侵波兰之时”,而在1939年10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在上议院演讲中称“必须明白:德国与苏联在波兰的行为有所不同……苏联政府推进的边界,大体正是凡尔赛会议后寇松爵士提倡的边界”。这表明
A.美英在对苏政策方面存在分歧B.政治目的影响对国际争端的评判
C.美国否认苏联对于二战的贡献D.英国纵容苏联以维护凡尔赛体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仅两周半的时间,波兰亡国。这时,苏联以保护居住在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居民的生命和财产为名,命令苏联军队越过西部国界,入侵波兰东部地区。9月28日,苏联同德国签订《德苏边界友好条约》。条约规定苏联的西部边界沿西布格河和纲雷夫河一线划定。从而使苏联西部边界向波兰境内推进250—350千米。11月底,苏联宣布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向芬兰发动了全面进攻,最终迫使芬兰签订和约。按照和约规定,芬兰把靠近列宁格勒的国界向北移动150千米,汉科半岛及其周围海域租给苏联30年,供苏联建立扼守芬兰湾入口的海军基地。1940年8月,苏联又吞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两地。如此这般,苏联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整个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400千米,建立了一条抵御德国法西斯侵略的“东方战线”。

——摘编自曲秀文《侵略扩张的实质—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带来的影响。
2022-05-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模拟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