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方制定了以亚太地区为主要战略取向,以打败日本为目标的橙色战争计划。1938年10月,希特勒提出了新的军备计划,11月日本首相发表了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使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罗斯福和军方意识到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于是,联合委员会着手制定了一组新的作战计划-彩虹计划。二战爆发后美国不仅越来越认清德国是它的头号敌人,而且越来越明确英国是美国的第一道防线的战略思想,从而使罗斯福采取越来越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英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与此同时,以太平洋为战略重点的橙色计划也最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历时两年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出台的新的彩虹计划,体现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思想,强调美国与英国的合作,准备进行两洋战争,把打敷德国放在了第一位;如果日本进入战争,美国和同盟国在远东的战略将首先是防御。

——摘编自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彩虹”计划与“橙色”计划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彩虹”计划出台的原因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史上,第二战场问题一直是英美苏三大盟国外交的主线。19416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要求尽早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红军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但英国表现出少有的疑虑和拖延。英国想通过控制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维护其海上运输线,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二战初期德军显示出强大战斗力,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败成为笼罩在英国人心头的阴影。英国利用其作为第二战场后方基地的有利战略位置,从大英帝国的利弊和机遇出发,与美苏周旋,最后在1944年才投入第二战场开辟。正如国际关系学者华尔兹所言:

“国家总是按照自己的私利行事,不会为其他国家的利益出卖自己的国家利益,也不会为了所谓的国际共同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倪学德《英国与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影响及其实质。
2021-02-02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丙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向国联提起诉讼,请求国联主持公道。22日,国联发出内容相同的要求中日两国“立撤军队”的紧急通告。可惜日本并不领情,关东军继续扩大侵略规模,一周内侵占了东北30多座大中城市。而国联直到30日才通过了第一个决议案。决议案既没有谴责日本的侵略,又没有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有效措施。关东军很快侵占了辽宁、吉林大部以及黑龙江主要城镇。那么,国联缘何会采取这样的态度呢?一战后,法国“在东亚的投资和势力被其他国家远远地甩在后面”;“1930年各国在东北的投资中,日本占70.45%,英国占到1.15%英法等国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世界的威胁才是最大的。日本正是准确把脉了英法等国国情,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而国联则对日本毫无办法,对事件如何处理一拖再拖。10月8日,关东军轰炸了锦州。

——摘编自马永、王勇《“九·一八”事变后国联的反应》


(1)根据材料指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初期,英法主导国联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战事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和进攻战。战役开始后,作为最高统帅和国家象征的斯大林拒绝撤退。他坚持在红场举行大阅兵,并表示将与莫斯科共存亡。与此同时,朱可夫成功重建了莫斯科的防御体系,致使苏德两军陷入了僵持的局面中,而战争也被拖入了冬季。由于苏军执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德军根本无法在莫斯科近郊找到任何可供取暖的资源。再加上希特勒本来计划在冬季到来之前攻陷莫斯科,德军的棉衣等取暖物件严重不足。最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使得苏联军队士气大振。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日军在中国战场进攻受阻,使其进一步扩大战略资源掠夺的计划破产。为此,日本决定实施两个作战取向,分别为“南下”“北上”两个作战计划。19395月至9月,日军向诺门罕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大规模战略进攻。由于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技术落后,遭到了自日俄战争以来首次最惨重的失败,掠夺苏联远东地区战略资源的计划也宣告破产。不久,日军就策划“南下”,夺取苏门答腊岛等地更多的战争资源,以便为日后吞并世界储备后继资源。但这一地区是美英的传统势力范围,19417月,日本召开御前会议,重申日本在东南亚建立统治秩序的方针,这一方针迫使美国加大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日本军部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解决掉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主力,切断美军对东南亚地区的海上军事补给线,于是军部精心策划了珍珠港事件。

——摘编自宿文渊《二战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各装甲师以他们此时早已熟悉的方式冲破边境上的防御工事,深入到后方,包围了苏联所有的军队。德国人的获胜除了突袭这一重要因素外,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他们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占优势。当然苏联人有大批后备兵可资利用,但是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使得苏联很难迅速有效地利用这些后备兵。而且德军由于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环境下都作过战,因而它还拥有具备作战经验这一显著优势。此外,斯大林拒绝认真对待纳粹很快就将进攻苏联的警告,因此多数飞机第一天还在机场上就被炸毁了。另外还应该想到的是,这不是苏联和德国之间,而是苏联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一场斗争。也就是说,苏联红军不仅要对付德国军队,还要对付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大量军队。苏联的兵工厂除了与德国的兵工厂竞争外,还要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竞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苏德战争初期双方面临的战争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战争初期上述战争态势出现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爆发后,随着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对英国的各种舰只进行袭击,英国很快就面临反潜艇的主要武器——驱逐舰的短缺问题。19405月,首相丘吉尔就驱逐舰问题与美国交涉,要求美国借给英国4050艘驱逐舰,并且表达了英国决不投降的决心。但美国怀疑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的可能性,政府官员对欧洲形势也普遍持悲观态度。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英国抵抗成功的可能性在增加。与此同时,美国军方提出了大西洋上的基地问题,认为出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需要,有必要获得英国在大西洋上的一些军事基地。19409月,双方终于签订“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美国用50艘老旧驱逐舰换取了租借英国在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上的8个海空军基地99年的权利。对于这份协议,双方均表示满意。

——摘编自徐蓝《关于1940年美英“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就驱逐舰问题发起谈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影响。
2021-01-24更新 | 411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2月线上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30年代的世界局势并来像美国所希望的那样向前发展,反而出现了越来越不利于美国的变化,最终迫使美国走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道路。德国的扩张和法国的投降、英国的削弱对于美国推行的“欧洲均势"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美国继续在欧洲事务中施加影响极为不利。东南亚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战略资源历来是美国的必争之地,日本的南下侵略行动势必同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日本不仅大谈其所谓的“大东亚新秩序”,拒绝美国“共网合作维持太平洋地区现状”的要求,而且悍然出兵侵占印度支那。1941年12月7日史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活动基地珍珠港实施了突然袭击,公然以报复手段肃清英、美想掌握东亚霸权的“惯技”。日本炸弹在美国人头上爆炸后,笼罩美国的一切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经济利益和军事力量的顾虑统统被一扫而光。

——摘编自刘国玲(论二战中美国从中立到参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美国从中立到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中美国参战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七事变爆发后,英国便邀请美国共同“斡旋”,替日本转达所谓的“和平条件”,即要蒋介石政府投降。1937年9月12日,中国就日本全面侵华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要求世界各国制裁日本。然而,当时把持国联的英国对此百般拖延和阻挠,敷衍了事,企图把中国的申诉推出国联之外。1939年4月,英国驻华大使往返于日本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积极策动“中日议和”。与此同时,日本则在中国的沦陷区内进行反英活动,并寻找借口封锁了天津的英国租界。日方声称,若“英国不同日本全面合作”,日本将不解除对英租界的封锁。在日本的强大压力下,英国决定向日本让步。1939年7月2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承认中国的现状和在华日军的特殊需要”。7月17日,英国政府又同意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切断了所有通过香港援华物资的运输。据日本官方统计,仅1937年上半年,日本就从美国进口钢铁130万吨;七七事变后的一年内,美国运往日本的军事战略物资竟占日本全部消耗的92%。英国不仅供给日本大批军用器材,还租船帮助日本进行军事运输。

——摘编自《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1943年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方面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方面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秉常日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七七事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英美对日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并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苏联军队入侵波兰时波兰政府要求英国政府按照英波互助条约对波兰提供援助对此英国政府的反应是英波互助条约并不适用于苏联侵略波兰的情况……1939918英国内阁决定与苏联接触用英国的机器换回英国急需的木材。10 11日,英苏签订了关于木材和橡胶等物资交换的协定恢复了双边贸易关系。此后,双方还计划就发展两国贸易关系继续谈判。对英国来说,加强英苏贸易关系除了经济上的利益之外还可以以此作为改善英苏关系的切入点,从而为加强英苏政治联系、防止苏德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摘编自檀跃宇《二战初期英国张伯伦政府对苏联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苏联政策转变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