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材料   瓜达尔卡纳尔岛(简称瓜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北角,扼西南太平洋海上要冲。日军据此,可切断美澳联系,进逼澳大利亚;美军占此,可遏制日军南下,确保西南太平洋的反攻基地澳大利亚。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几乎同步,1942年8月——1943年2月,美军与日军全力以赴,围绕争夺瓜岛的控制权,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血战。这是一场国力的消耗战,美国物资力量雄厚,而日本资源缺乏。最后,日本只得把弹尽粮绝,濒临饿死的残余部队撤离瓜岛。这是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第一次惨败。经过瓜岛战役,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标志着太平洋战场局势转折的完成。从此,盟军转守为攻。在这场战役中,为将作战重点放在南太平洋战场,日军被迫停止了旨在攻取四川的“重庆作战”,这也避免了中国在1943年可能遭遇的更大困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瓜岛战役日军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瓜岛战役的影响。
2020-06-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皖江名校2020届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为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美军决定向日本“内防御圈”发起进攻,对其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而处于东京和美国属地塞班岛中央的硫磺岛,就成了美日两军的必争之地。1945年1月9日吕宋岛战役结束,于是尼米兹决定在1945年2月中旬发起硫磺岛登陆作战。日军将领栗林忠道下令在硫磺岛进行地道作业,整个硫磺岛的地下几乎被掏空。1915年2月16日,美军对硫磺岛进行了轰炸,但是日军躲在地下,根本毫发无损。这座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双方竟然争夺了一个月的时间。3月26日,硫磺岛战役结束, 但是清剿残余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底。美军攻占硫磺岛共伤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唯一战例,此战役被世人称为太平洋战场上的“绞肉机”,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伤亡比例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因此,也使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研究成果—原子弹,被投放到了日本的本土上。

——摘编自赵海军 、应飞虎《一场惨胜:美军硫磺岛登陆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硫磺岛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军取得硫磺岛战役胜利的影响。

3 . 材料 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冲突,日在近代多次开战。日本全面侵华后,中苏两四开始在战略上逐渐靠拢,这给日本成了极大的压カ。1939年4月,东条英机成为日本实カ人物,解决苏联问题被题上日程。此时英、法忙于欧洲事务,自顾不暇,美国实行孤立主义政策,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1939年5月在日本的支持下伪满洲国对蒙古宣战,随后日本和苏联也加入战争,史称“诺门坎战役”。1939年8月中,由于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开始寻求外交谈判。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

麻者理工学院洛伦放教授说过:"亚洲地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许几周后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场风暴。”诺门坎战役导数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两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和最后的战败。作为战胜国的苏联获得了更大的战略空间。谁都没有预想到一次不起眼的边境冲突,却为轴心国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摘自张海鹏主编《世界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门坎战役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门坎战役的影响。
2020-05-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0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4 . 材料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惨败,日军虽失去了战争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但仍决定继续进逼澳大利亚,以此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而美军虽然在中太平洋地区的局面趋于稳定,但在南太平洋,仍比较被动。于是罗斯福总统批准了海军计划,阻止日军的推进,保护美国至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交通。1942年8月——1943年2月,美日双方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进行持续半年多的搏杀。战役是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最终,日本因无力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美军因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摘编自《百度百科·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意义。

5 . 从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略轰炸”。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方面坚持道义上的优越性,强调他们信奉现代自由民主理念,坚决反对军国主义和腐败政治;另一方面又罔顾国际法,为了取得胜利而不计手段,策划并实施了一场导致大量平民伤亡的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战略轰炸使纳粹德国遭到重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战略轰炸也导致数十万德国平民死亡,摧毁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精品。二战中的战胜国应当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勇敢诚实面对历史真相,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反思战争过失。

——摘编自孙立新《二战期间英美空军对德“战略轰炸”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实施“战略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英美的“战略轰炸”。
2020-05-0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示范高中2020届高三5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材料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开始,在这几天,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军只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出人意料的风平浪静。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是英法联军的救星。德军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降低。英法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撤退的部队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期间,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情况,这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撒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有着杰出的组织才能,他们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驾驶这些船只的有银行家、牙科医生、出租汽车司机、快艇驾驶员、码头工人、工程师、渔夫和文职官。这只奇怪的船队在炮火的轰击下,没有武装、没有护航。但是,勇敢的人们却迎着枪林弹雨和硝烟烈火,灵活地向前行驶着。6月4日,历时9天的大撤退宣告结束。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

——摘编自孔辉.丁舞昌《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原因再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克尔退大撤退的历史意义。
2020-04-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硫磺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间爆发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日本军坚守该岛,并利用其松软的土质与天然的洞穴修筑工事,包括永久性防御工事、火炮伪装、地道等,还驻守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美军历时一个月、付出相当重的伤亡才占领日军防守的硫磺岛,最终美军伤亡共计28686,日军只有1083人生还。

材料二   20世纪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大趋势出现转折的世纪。其总趋势是从向上发展达到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摘自李巨廉《战争历史运动座标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硫磺岛战役爆发时亚欧战场的主要形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二战后人类战争“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
2021-08-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2021-08-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6届高三一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从1940年5月11日到1945年4月16日,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略轰炸”,共出动轰炸机708416架次,投弹160万吨特别是分别于1944年5月和9月开始的对德国石油工业和铁路运输系统的战略轰炸,使得德国战争机器几乎陷入瘫痪。而战略轰炸与地面军队作战紧密配合,则是诺曼底战役胜利的重要因素。但是,战略轰炸也导致数十万德国平民死亡,摧毁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精品,如音乐厅、剧院、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在进行战略轰炸过程中,除了军事的和与军事相关的目标外,英、美空军,特别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也对德国131个大城市进行了轰炸。这种以城市为目标的战略轰炸是很成问题的,是对空军作战能力的过分滥用,其效果正如美国军事史家斯蒂芬.A.加勒特(StephenA.Garrett)所说:“砍掉一个人的头来治好他的牙痛”

——摘编自孙立新《二战期间英美空军对德“战略轰炸”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英、美空军对德“战略轰炸”的特点,并分析其战略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立新对这一轰炸的基本态度,并分析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0年7月,日本驻苏大使东乡茂德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进行了第三次会谈。东乡茂德直接提出希望苏联不要再给中国重庆政府提供帮助。莫洛托夫回答说:“如果苏联帮助中国,中国也许就不会是现在所处的境地了。苏联有自己的需要,现在它要保证自己国防上的需要。”不难看出,在大战战火蔓延于欧洲、亚洲之际,苏联的考虑和行动都有非常明确的出发点。1941年4月13日,莫洛托夫与到访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莫斯科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苏日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对方之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

——摘编自吴伟《重新审视<苏日中立条约>下的苏日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签署《苏日中立条约》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签署《苏日中立条约》的出发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