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材料   194049日凌晨430分,德军展开了对挪威的入侵。德国动用了海军、空军和陆军的一大批兵力。面对德军的大举入侵,挪威政府举棋不定,军队接到的命令仅仅是进行“局部而且是秘密地动员”。挪威皇室、政府从首都向腹地撤退时,通敌组织“第五纵队”头自吉斯林宣布成立一个由他领导的新政府,要求挪威人民立即停止一切抵抗,并与德国缔结和约。到49日中午时分,挪威人口最集中的主要城市全部沦陷。主要的武器库、粮仓、参谋总部和各军区司令部的作战文件悉数落入德军手中。被盟军抛弃的挪威军队残部于610日被迫投降,德军完全占领了挪威。挪威战役期间,挪威伤亡约1700人,英国伤亡约4400人,法国和波兰部队损失530人,而德军战死11人,失踪2375人,伤残1604人。凭借挪威战役,德国保住了至关重要的铁矿石运输线,巩固了德国北侧的防御,还获得了众多的重要战略据点。

——摘编自杨会军《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挪威抗击德军入侵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挪威战役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于1941129日向日本宣战。宣战公告中中国政府谴责日本“残暴成性”“执迷不悟”“甘为破坏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致使“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显然,中国对日宣战,宣布“废止”一切中日约,日本割占台湾的条约依据已被中国单方面否定。这是改变台湾法律地位的第一步,随后又得到国际社会和日本的认同。总之,宣战的目的,是“保卫我国的独立生存,消灭侵略国的侵略野心和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和平与人类福利”,而“条约的废止是战争的必然的效果”。

——摘编自李育民《台湾问题的相关条约及其法律地位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日宣战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简述中国政府向日本宣战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日宣战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8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使两个曾经相互敌视的国家在一夜之间就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引起了苏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尽管有不少人支持政府的决定,但大多数人表示对此无法理解。在双方缔结条约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苏联政府不愿过早地表现出对德国的友好态度。于此同时,苏联控制的共产国际也没有立即改变反法西斯路线。

19399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却无力帮助波兰抵抗德国。在此形势下,苏联认为同德国正式展开合作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一改此前的暧昧态度,明确与德国合作。苏联报刊上揭露法西斯暴行、报道德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文章不见了,一切反法西斯的言论一夜之间便在报纸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德国强大军事力量、科技实力、深厚文化底蕴的肯定与赞扬。苏联媒体关于德国的报道集中于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陈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德国宣传策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初苏联对德谨慎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给苏联带来的影响。
2022-04-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材料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只有苏联一国给中国以巨大援助,英美一个大搞远东慕尼黑,另一个大做军火生意。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1939年以后美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从当年9月到194112月这段期间,美国援华贷款总计1.7亿美元,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需要。而美国的对日经济制裁,首先是仅有象征意义的“道义禁运”,到19407月,仍未把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废铁包括在内。194112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美国对华援助持续增加。中国抗战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英美得以渡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在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5 . 材料   19407月,纳粹德国对英国本土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包括伦敦在内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遭到重创。数万民众无处躲避,只能自发前往地铁站、教堂、地下室等地寻求庇护。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带来公共安全隐患和传染病风险,数量庞大的工人缺少安全的休息场所,也为战时生产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在英国共产党的呼吁和《工人日报》等舆论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开始主导民众防空设施的建设,并在地方机构和志愿组织的协助下,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民众防空体系,为伦敦市民提供了伙食、医疗等基础保障,维护了伦敦民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水平。防空洞生活的有序开展得益于社会各界协作和全民参与,其过程不仅表现出英国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乐观精神,也改善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摘编自赵媛春《二战时期伦敦民众防空体系及防空洞生活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伦敦民众建设防控体系的原因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时期伦敦民众建设防控体系的意义。
2022-01-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斯摩棱斯克是苏联西部重镇。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强调应及早占领斯摩棱斯克,为向莫斯科方向突击占领苏联首都做好准备。1941年7月10日,德军发起了斯摩棱斯克战役。在此之前,苏军近30个师已不复存在,约70个师损失50%以上。在历时一个月的会战中,苏德双方在正面500余公里,纵深200余公里的广阔地域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会战最终以德军的胜利告终。会战后,希特勒不顾陆军将领的强烈反对,改变了原先向莫斯科突击的战略,主张南北分兵,这使得德机械化部队南北长途奔袭,丧失了进攻莫斯科的有利季节。随着冬季的到来,德军的士气不断低落。残酷的现实把苏军惊醒了,他们不再接梯次投入部队,而是集中兵力进行会战;不再采取被动防御,而是主动突击以加强防御,各战区的游击战蜂起。虽然苏军在会战中失利,但这并未瓦解苏军的战斗カ,反而激起了全体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决心。

——摘编自庞绍堂等《苏德战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摩棱斯克会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摩棱斯克会战的影响。
2021-10-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绥靖主义泛滥是促使二战迅速爆发的催化剂。面对日本发动并不断扩大侵华战争,英美等国企图以牺牲中国来维护自身利益,并未对日采取任何实质性制裁措施。美国驻日和驻华大使都认为,美国对于中日战争的发展无能为力,“应该告诉中国官员,不要指望美国会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或军事援助。”193710月,张伯伦在内阁会议上表示,中国抗战“已经濒于崩溃。”然而中国最终并未成为亚洲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揭露和不懈斗争息息相关。“远东慕尼黑”的破产,更深刻地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

——摘编自王斯德等《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演变(1931~1941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等国推行绥靖主义的实质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远东慕尼黑”最终破产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8月,美英两国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但在其适用范围上,两国产生了分歧,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我深信如果我们要达成稳定和平,就必须让落后国家开发起来。我不相信我们能够一方面作战,反抗法西斯奴役,同时却不去努力,让全世界人民自落后的殖民政策中解放出来。”英国内阁则认为“大西洋宪章是针对我们希望救离纳粹暴政的欧洲国家而发,不是用以处理大英帝国的内政事务,也不是用以处理美国与其殖民地,例如同菲律宾之间的关系。”面对分歧,美国进一步明确其反对殖民主义的立场,美国助理国务卿威尔斯说:“如果这场大战事实上是为解放人民而战,他就必须使得全世界以及美洲世界的人民的主权平等,我们的胜利必须带进全体人民解放的列车里,帝国主义时代已经完结。”这一主张得到苏联、中国等国的支持,二战后得以实践。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适用范围上的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英两国分歧,评价美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立场。
2021-05-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三,他们(指美国和英国——下同)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

第五,他们希望促成所有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最充分的合作,以促进所有国家的劳动水平、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

第六,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

第八,……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节选自《大西洋宪章》(1941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共同签署)


(1)依据材料,概括《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基本主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宪章》的影响。
2021-04-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英国来说,尽管到19416月,随着德军东进入侵苏联而大大减轻了对其本土的威胁,事关帝国生存的地中海和中东局势依然严峻,更有甚者,日本在确立了南进战略后对英国在远东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决策层认为,仅靠美国援助而不参战,英国将无力打赢这场战争。受困于国内形势,罗斯福在二战爆发后采取了以物质援助而非直接参战的策略来帮助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抵抗德意志的侵略。于是两国首脑于19418月举行大西洋会议关,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该文件宣布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处置,同时表明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等。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这项联合宣言的影响深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美国在名义上仍属中立,却同一个交战国发表这样的宣言,仅就这一件事而论,就是惊人的。”

——摘编自《<大西洋宪章>与罗斯福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举行大西洋会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西洋宪章》签署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