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亚里士多德被美国《世界名人辞典》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文化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一中学园的名称及图二作品的作者。说出两幅绘画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蕴含的人文内涵。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文化成就


领域
成就
哲学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是人类认识来源。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形而上学》一书,提出哲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生物学对500多种动植物进行分类、解剖研究
物理学《物理学》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
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即事物有过度、不及、中间,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态度和方法。
逻辑学至今学术界的权威——三段论
教育学创办自己的讲习所,讲授知识、著书立说


(2)概括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文化成就的社会条件和个人因素。
2019-01-2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材料二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根据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孔子思想提出的目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018-12-20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 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 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018-11-24更新 | 448次组卷 | 5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选修)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以“性善”哲学为核心,以“仁、义、礼、智”四端说为途径,提出了其个人修养学说,主张扬善性,行仁义,以人格的完善为人生价值目标;同时,在此基础上,孟子系统地论述了封建帝王的治国之策,提出“民为贵”的宝贵思想和行仁政、施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认为,如果人人以人格修养为目标,诸侯皆能突出民意,关注民生,皆以施行仁政王道,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摘编自《孟子王道思想研究》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与柏拉图关于政治体制的不同设想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018-11-2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期中)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有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人对理念的认识是先验的,只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就可“回忆”起来。柏拉图在后期的《对话篇》中对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他看到了理念这一普遍的范畴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这一看法有较多的辩证法思想。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批评了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把理念称为“形式”,把物质称为“质料”,认为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它只在具体事物之中和质料相互结合而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在《范畴篇》中,他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这时候他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的。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他认为质料只是潜能,形式才是现实,现实先于潜能,形式决定事物的本质;他还认为有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即纯形式存在,这就偏向唯心主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变化的哲学体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并指出其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2018-10-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广南县一中2019届高三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说:“人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义重视科学实验,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认为事业的成功和发财致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请回答:

(1)与夏商周时期相比,材料一中孔子的认识有何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对各自区域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执行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治国主张。
(3)结合所学,指出他们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相似点,教育内容的不同点。
2018-10-15更新 | 188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东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2018-11-28更新 | 2249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海南卷)历史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说,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国家治理上的主张。并指出他们的思想在东西方社会中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在思想和教育方面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2018-07-0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