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路向的复归,它所反对的是神性的宰制性垄断。欧洲启蒙运动张扬科学精神,把启蒙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使人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认识与创造历史。在西方的启蒙进程中,启蒙与传统表现为一种回归关系,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

——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
2019-10-0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子路》中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提出“复礼”,“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孔子也曾对他的学生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学生颜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材料二   苏格拉底主张贤人政治,在他看来,治理城邦是最伟大的工作,但政治技艺决不是一种自然禀赋,政治家应培养精确深厚的知识和道德素养,其根本任务是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苏格拉底对希皮阿斯说,“你知道吗?如果不是卢库格斯在斯巴达建立了牢固的守法精神,那么他就绝不会使斯巴达凌驾于其它国家之上。在各个国家中,那些好的统治者总是把对法律的服从看作公民的最大义务。那些拥有最守法的人民的城邦,在和平时期生活得最幸福,在战争时期最强大。”有一次智者安提丰试图嘲弄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说:“你所过的生活连一个奴隶都赶不上……”而苏格拉底却反驳道,“能够一无所求才是象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神仙。”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回答造成两者思想不同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能不能提出一个政治理想国理论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原则,是衡量能否成为政治思想家的基本标志之一。孔子留下的言论虽然很零碎,但有关这个问题的阐述还是比较明确的。孔子的政治理想国和政治原则就是他常说的“有道”二字。总的说来,孔子的“有道”的政治理想包括所有人都要按照“礼”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为了维护礼之“分”,不使其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之以“和”与“仁”。

——摘编自薛明珠《孔子“有道”的政治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三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所谓“爱人”,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称为“忠恕之道”。为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孔子要求双方互相尊重。比如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政治理想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材料二 孔子设立四种教学内容:文献、行为、忠恕、信用。戒绝四种陋习:随意猜测,固执己见,孤陋寡闻,突出自己。他所谨慎对待的有: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对自己很少讲到利益、命运和仁德。对弟子不到为渴求知识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就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他。

材料三 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2019-12-0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收平民的子弟当学生,看待如同贵族与士的子弟一样。他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单独的教导;答复学生的问题,因人而异。随着学校的演进,孔子自己也在成长,他从来不曾停止学习。孔子随时向有学问的人请教,也向平辈的朋友与路上的行人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避免他们所犯的错误。……他不仅以言语教,也以身教,以他的日常举止作为学生们的榜样。

——摘编自黎东方《孔子传略》

材料二   人才是一个国家取得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成长有赖于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强国,都很重视教育。德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崛起,教育的迅速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苏联建立以后,迅速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制度。美国在国家发展中一贯重视教育。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
2019-04-1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考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奴隶制城邦由鼎盛走向衰败之际,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的失败、战后雅典政局的动荡以及希腊城邦的危机,都促使他对希腊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反思。而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处死,则结束了柏拉图在民主政治上的抱负。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到麦加拉、克里特、埃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开始了长达12年的游历活动,认真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制度,开始探求哲学和政治、哲学家和政治家结合的治国途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和国家社会改革的方案。

——摘编自杨华《柏拉图·法律篇》

材料二   柏拉图着手设计他的理想国家时,首先规定公民所具有的四种德性(品质),即智慧、勇武、节制和正义。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部分人:一是护国者,有智慧之德,担当统治者;二是卫国者,有勇武之德,负责保卫;三是供养者,有节制之德,从事生产。前两个等级不得蓄有私产,也不许持有金银,他们的生活所需全由第三等级供养。而第三等级可以保有私产,经营适合他们的那种经济,但亦限制其财富的膨胀,以防止贫富过度分化。

——摘编自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拉图国家社会改革方案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家方案,并简要评析这一治国方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论语》与《理想国》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材料一   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

——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孔子、亚里士多德在各自国家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2019-04-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材料二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根据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孔子思想提出的目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018-12-20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杭州市八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