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283 道试题
2 . 甲、乙、丙三种限制酶均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下列有关如图所示的黏性末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丙黏性末端分别是由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产生的
B.甲、乙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可形成重组DNA分子,但甲、丙之间不能
C.DNA连接酶的作用位点是b处
D.切割产生甲的限制酶不能识别由甲、乙黏性末端形成的重组DNA分子片段
3 .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明崇祯十三年《河南通志》就有对蝗灾的记录:“开封大蝗,秋禾尽伤,人相食。汝宁蝗蝻生,人相食。洛阳蝗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父子兄弟夫妇相食,死亡载道。”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改治结合,我国控制了大规模的蝗灾发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调查螳螂的种群密度可以用______法,原因是:______
(2)由于黄河断流时间是在夏秋季和春夏季,正是东亚飞蝗的发育和繁殖期。在河南省黄河的20个断流年份中,有15年出现了100头/m2以上的高密度蝗情。推测______是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该因素属于______(填写“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3)某地区治理蝗灾的主要手段是采用农药降低蝗虫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快速、高效,但长期反复使用会导致______(写出两点即可)等问题。“蝗灾暴发—草场退化—投放药物—蝗灾加剧”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该过程属于______调节。
(4)玛纳斯县治蝗人员在蝗区修筑人工鸟巢和乱石堆,创造鸟类栖息产卵的场所,招引粉红椋鸟栖息育雏,这属于______防治。粉红椋鸟和蝗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5)蝗虫在数量少时散居,数量多时散发外激素,吸引散居的蝗虫聚集进行群居。群居的蝗虫会挥发刺激性的苯乙腈并产生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群居的蝗虫挥发的刺激性物质属于______信息,这种信息能够______
4 . DMF(C3H7N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含DMF的废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科研小组利用DMF培养基(以DMF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从污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DMF的细菌,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菌株富集:将活性污泥制备成悬浊液,接种到DMF______(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不能降解DMF的细菌比例会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2)菌株分离:取1mL富集菌液进行依次等比稀释,用______(填“接种环”或“涂布器”)分别将稀释菌液接种到DMF平板上,并将平板置于______中培养。进行稀释的理由是______
(3)相关研究:经富集与分离后,筛选出1株细菌,科研小组研究了初始pH对该细菌降解DMF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当初始pH为5和9时,该菌株几乎不能降解DMF,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与初始pH为7相比,初始pH为6时,该菌株在培养初期降解DMF的速率低,但在培养后期降解DMF的速率高。科研小组推测可能是因为DMF分解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碱性,会使培养液pH逐渐升高,从而影响DMF降解效果。为验证上述假设,还需进一步检测______
5 . 种子休眠是植物抵御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现象。种子从休眠到萌发的转变可受光和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种子萌发
B.油菜素内酯除了能促进种子萌发外,还能促进花粉管生长
C.光可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从而调节种子的萌发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
6 . 随着气候变暖,许多植物进化出了适应温度升高的生长发育机制。温度形态建成是指植物通过对自身生长发育的调节来克服温度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形态变化,在幼苗期主要表现之一为下胚轴伸长。PIF4和HY5是与IAA合成基因相关的转录因子。下图为IAA参与调控温度形态建成的初步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IF4是温度形态建成的正向调控因子
B.该调节不能体现IAA浓度过高会抑制生长
C.IAA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D.温度作为一种信息分子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7 . 生态系统每一个结构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改变。下表记录了在过去几十年间,某生态系统中相关特征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食物网连接指数

下降13.49%

食物网平均路径长度

下降28.12%

注明:“连接指数”是反映系统内部联系复杂程度的指标;“平均路径长度”指每个循环流经食物链的平均长度。
A.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B.以上数据表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有所下降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有所减少
D.通过引进多种外来物种实现提升食物网连接指数、延长食物网平均路径长度
8 . 图1是一个大型净水塘,塘的前部有吸附大颗粒的吸附基质,中部水面有固定化小球藻的圆柱浮床,小球藻可以吸收重金属离子,塘的后部生存着藻类、荷、芦苇、鱼、虾、蚌、水丝蚓(一种水中生活的蚯蚓),塘的底部为厚厚的河泥。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图1所示净水塘中的小球藻属于________,河泥中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_。净水塘后部生物的差异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2)采用________方法对净水塘中鲤鱼的数量进行调查,其增长速率变化如图2所示。其中t₂所对应的数量称为________
(3)科研小组对该净水塘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单位:J/(cm²⋅a)除表中所列的消费者外,其他类型的消费者忽略不计)。

不同能量


不同生物

生产者

植食鱼类

肉食鱼类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2.0

5.0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14.0

2.5

0.24

A

22.9

3.9 0

2.0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1

0.6

0.060

未被利用的能量

70.0

9.0

5.2

分析表中数据及各营养级能量的分配,表中 A 是指________,流经本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J/(cm²⋅a)。
(4)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清除净水塘中各种野生动物,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会减弱,该能力的基础为________
9 .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松材线虫的入侵
1982年,我国森林中松树发生大规模病害。科研人员从病死的松树上分离出松墨天牛等昆虫及引起木材变蓝的蓝变菌,然而将它们再次接种到健康松树却并未造成病害。检测刚发病的松树,最终发现木质部里的松材线虫堵塞了营养输送,造成松树大面积死亡。
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是外来入侵物种。松树分泌的松脂以及防御物质能抵抗病虫害,北美地区松材线虫的危害并不严重。科研人员探究了线虫入侵,过程与结果见图1和图2。

中国松树质地偏硬,蓝变菌会让松树木质部变得松软,利于松材线虫寄生。刚羽化的松墨天牛会分泌信息素吸引松材线虫进入天牛气管,并导致气管变粗、气管壁弹性增加。松材线虫能准确识别寄主天牛不同发育时期的气味,从而快速定位到刚羽化的天牛。寄生在天牛气管中的松材线虫能释放信息素,上调天牛体内蜕皮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加速天牛羽化,缩短天牛从幼虫发育到成虫所需时间,进而提高松墨天牛数量。此外,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寄生在松树中的线虫相比,松材线虫在进入松墨天牛体内前进行了蜕皮,表面几乎不携带细菌和真菌。
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之间协同进化,使得双方种群不断扩大。找到科学有效的控制松材线虫的方法,对保护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松材线虫和松墨天牛分泌的信息素作为一种______信息,在调节二者种间关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图中结果表明,中国线虫繁殖能力_____北美线虫,且接种顺序实验证明中国线虫________,因此对松林的危害显著增强。
(3)请将下列各项的序号排序,以呈现本文中科学家的研究思路:________
①对比中国线虫与北美线虫的差异     ②确定松材线虫导致松树患病的原因             ③通过接种方法寻找致病生物            ④分析松材线虫成功入侵我国的原因
(4)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松材线虫在我国成功入侵的原因包括_______
a.蓝变菌促进了松材线虫对松树的寄生
b.分布在松树木质部,堵塞松树的营养输送
c.促进天牛羽化,提升天牛数量,进而促进线虫传播
d.蜕皮后再进入天牛体内,使其免于被天牛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
e.促进天牛气管变粗和气管壁弹性增强,从而承载更多线虫
(5)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请提出防治松材线虫的有效措施________
10 . 正常情况下,植物根系形成层中的干细胞(S 细胞)向外侧分裂分化形成韧皮部细胞,向内侧分裂分化形成木质部细胞。为探究植物激素在该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赤霉素(GA)和生长素等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________根系发育。
(2)科研人员用野生型和赤霉素合成缺陷型拟南芥进行图 1 所示实验。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有________
②依据结果推测:赤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
(3)研究发现S细胞的分化方向受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科研人员检测了不同处理条件下生长素的分布,得到图2所示结果。

科研人员得出“赤霉素可以促进生长素从木质部侧向韧皮部侧转移”的结论,其依据是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赤霉素可上调生长素转运蛋白(PIN1)的表达水平,进而改变生长素的分布。请选填下列字母到相应位置,完成验证上述结论的实验方案并预期结果。
实验材料:a.野生型   b.生长素合成缺陷型   c.PIN1 缺陷型   d.GA 合成缺陷型
实验处理:e.清水          f.GA 溶液                       g.生长素溶液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检测指标

对照组

GA合成缺陷型

清水

PIN1 的表达水平、生长素的分布情况

实验组1

___

___

实验组2

___

___

预期结果

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