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验与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06 道试题
1 . 动物器官的体外培养技术对研究器官的生理、病理过程及其机制的意义重大。下图是一个新生小鼠的肝脏小块培养装置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体外培养肝脏小块要满足的条件:适宜的温度、pH、渗透压、气体环境、营养和____________
(2)气室中充入5%CO2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3)有机物X有毒性,可诱发染色体断裂。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下列提供的材料用具,探究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是否具有解毒作用。
材料用具:肝脏小块、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培养液、植物凝集素(刺激淋巴细胞分裂);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滴管;吉姆萨染液(使染色体着色)、有机物 X 溶液等。 实验过程:
①在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集素培养淋巴细胞,取4等份,备用。
②利用甲、乙、丙、丁4组装置(与上图相同),按下表所示步骤操作(“ √ ”表示已完成步骤)

操作步骤

步骤一:加入肝脏培养液

步骤二:加入有机物 X 溶液

步骤三:放置肝脏小块

表中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取4组装置中的等量培养液,分别添加到4份备用的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并 继续培养淋巴细胞。

④一段时间后取淋巴细胞分别染色、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____________,并对比分析。

若只有丙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甲组的淋巴细胞正常,则说明____________
2 . S蛋白可以维持姐妹染色单体的黏合,确保姐妹染色单体精确分离。为了进一步探究S蛋白在减数分裂Ⅰ中的作用,科研人员用小鼠的卵母细胞开展了系列实验。
(1)在雌性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时期,卵母细胞会停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称为生发泡期。动物性成熟后,在垂体分泌的________激素的作用下,生发泡破裂,激活减数分裂的进程。卵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Ⅰ后期,该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是________
(2)科研人员用MO敲除技术降低卵母细胞中的S蛋白含量,检测生发泡破裂水平,结果如图1。已知CB2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其与生发泡破裂的关系如图2。据图1、图2可知,S蛋白与CB2蛋白均能够________

(3)请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假设推测引起生发泡破裂的原因(用“+”表示促进,用“-”表示抑制)。
假设一:S蛋白CB2蛋白生发泡破裂__________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上述假设,科研人员检测不同处理下卵母细胞中相关蛋白的含量,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支持上述哪种假设?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对照

S蛋白降低处理

S蛋白恢复处理

S蛋白

1

0.09

1.12

CB2蛋白

1

0.39

0.95

参考蛋白

1

1

1

3 . 落粒性是作物种子成熟后脱落的现象。对收获种子的作物来说,落粒性大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普通荞麦是非落粒的,但自交不亲和(自交无法产生后代)。进行杂交时,普通荞麦的非落粒性常常会丧失。研究者就荞麦非落粒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
(1)选取不同的非落粒品系与落粒品系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和比例,结果如下表。

杂交组合

亲本

F2表型及比例

非落粒品系1

落粒品系

落粒:非落粒=47:35(约9:7)

非落粒品系2

落粒品系

落粒:非落粒=85:28(约3:1)

非落粒品系3

落粒品系

落粒:非落粒=39:59(约27:37)

①表分析,荞麦的落粒是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该性状由______对基因控制,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②若用A/a、B/b……表示落粒与否的控制基因,则杂交组合三所得F2中,纯合落粒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所占比例为______
(2)为进一步验证控制落粒性状的基因对数,请在(1)的亲本、F1和F2中选择合适的植株,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
4 . 科研人员通过观察老年(65岁~79岁)14例、高龄(80岁~89岁)16例及长寿老人(≧90岁)12例,肝、脾组织基因组DNA含量的变化及差异,探讨衰老进程中DNA含量变化的规律,并为今后的衰老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一、称取组织100mg放入-80℃冰箱;
二、将组织放入1.5ml离心管中,同时加入样品裂解液,并用微量电动匀浆器充分匀浆;
三、加入蛋白酶,56℃消化48h,90℃高温蛋白质变性1h;
四、加入______酶和缓冲液,37℃水浴锅中放置1h,以去除样品中的RNA;
五、加入等体积的冷乙醇,离心取______;
六、缓冲液溶解DNA,进行DNA的含量和纯度检测。
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 别

肝组织

脾组织

DNA 含量(mg/mL)

OD260/OD280

DNA 含量(mg/mL)

OD260/OD280

65~79岁

1.464

1.858

1.723

2.059

80~89岁

0.310

1.399

0.938

2.028

≧90岁

1.147

1.795

1.688

1.973

(注:表中OD260反映溶液中核酸的浓度,OD280反映溶液中蛋白质或氨基酸的浓度。理论上,纯DNA溶液的OD260/OD280为1.8。若比值大于1.8表示存在RNA残留,若小于1.8表示存在蛋白质污染)
请据表回答:
(1)推测第二步中样品裂解液的作用是______
(2)补全实验步骤(              )(              )
(3)与肝组织相比,从脾组织中提取的DNA中含有的______杂质更多,因此在提取脾组织中DNA时,上述实验流程可以怎样改进:______
(4)无论肝组织还是脾组织中,高龄组DNA含量总比老年组少,说明在一定年龄范围内, DNA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说明DNA含量减少可能是______的分子基础。但长寿老人比高龄组的DNA含量显著增高,科学家推测可能长寿老人体内存在长寿基因,保持了对DNA______,减少了DNA的损伤,从而延缓了细胞的衰老。
(5)本研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请指出其中的一项是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峡水库运行后,沿岸的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了巨大挑战。水位周期性涨落形成了消落带,水土流失导致植被难以生长。有学者提出桑树抗干旱、耐水淹,有望作为消落带生态系统恢复候选植被。同时,利用微生物菌肥,可促进桑树在消落带中生长。为分离、筛选产吲哚乙酸的桑树根际细菌,并检测对不同环境耐受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操作。
步骤一: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将紧贴桑树根表的土壤作为桑树根际土壤,收集至无菌封口袋中编号,4℃保存备用。
步骤二:桑树根际细菌的分离:利用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如图。
   
步骤三:桑树根际细菌的纯化:将上述平板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逐日观察。待平板上长出新菌落后进行纯化培养。
步骤四:筛选产吲哚乙酸(IAA)的根际细菌。结果如下图(IAA溶液与Salkawski发生显色反应,呈粉红色)。
A:?
B:?
C:HGS7菌株发酵液+Salkawski
D:HWS1菌株发酵液+Salkawski
   
步骤五:检测菌株对不同环境耐受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从根表土壤取样,不从深层土壤取样,其原因是____
(2)步骤二图中的液体量分别是________,涂布时所采用的工具是____
(3)步骤三中需将平板倒置培养的原因是____
(4)步骤四中A、B的处理分别表示________,初步判断____(HGS7/HWS1菌株)产IAA的能力更强。
(5)步骤五的结果如下图(OD值表示菌体浓度)。
   
HGS7、HWS1两种菌株中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是____,理由是____
(6)施用筛选出的根际细菌能促进桑树生长的原因有____;与施用化学肥料相比,施用微生物菌肥的优点是____
6 . 材料一:非编码RNA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DavidP.Bartel实验室的BenjaminKleaveland等4人研究了小鼠脑中四种非编码RNA:Cyrano、miR-671、miR-7、Cdr1as的相互作用关系。
材料二:Cyrano有一个非常保守的miR-7结合位点。研究人员敲除了Cyrano(记作KO)后检测到miR-7含量如图1所示

材料三:为研究miR-7升高导致的后果,研究人员测量并筛选出了Cdr1as的降低。通过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得到的野生型(WT)小鼠和KO小鼠的细胞图像如图2。其中,有颜色部位为细胞核,图中的小黑点为Cdr1as。

材料四:之前有研究称miR-671通过与Cdr1as上的互补位点结合介导Cdr1as的剪切与降解(机制A)。研究人员通过构建miR-671在Cdr1as上互补位点的突变体(记作Δ)对Cdr1as降解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3.

材料五: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可以插入到真核细胞基因组的任一位置(此过程称“转座”),造成基因组紊乱。piRNA是沉默转座子的一种重要的非编码RNA,由lncRNA剪切加工形成。
(1)miR-7有3个亚型:miR-7a-1,miR-7a-2和miR-7b。敲除miR-7a-2的小鼠表现为不育,且睾丸、卵巢发育不良,检测发现原因是垂体分泌的____激素减少。还表现为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升高。在胰岛中过量表达miR-7a导致小鼠的糖尿病,原因是:____。材料中的结果说明Cyrano介导____过程。图1中miR-16的作用是:____
(2)将miR-7a-1和miR-7b敲除小鼠与KO小鼠杂交,子代Cdr1as没有明显的降低,说明Cdr1as的降低不是____导致的,而是完全由miR-7升高导致的。据图2可得出____的结论。
(3)根据实验数据,请评价机制A,并说明理由:____
(4)观察发现piRNA合成前lncRNA总是位于线粒体边缘停靠,说明____。piRNA与Piwi蛋白形成复合物后招募H3K9me3甲基化酶对转座子组蛋白进行表观遗传修饰,加剧转座子DNA螺旋化。该过程抑制的是转座子的____过程。
2024-03-2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高三“新高考”最终质量调研生物试题
7 . 某植株花色受两对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基因A控制黄花,a控制蓝花,且当b基因纯合时遮盖基因A和a的表达,表现为红花。现用纯系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实验组别

亲本

F1表型

F2表型

黄花×蓝花

黄花

3/4黄花1/4蓝花

黄花×红花

黄花

3/4黄花1/4红花

红花×蓝花

黄花

9/16黄花3/16蓝花1/4红花

(1)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实验二中红花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F2黄花个体中杂合子占_________
(3)实验三中F2红花个体基因型有_______种。
(4)现有上述实验一中F1黄花植株经遗传改造得到的AaDH的黄花抗虫植株,已知A、a分别位于1号和2号染色体。D和H为外源导入的两个基因,已知这两个基因位于图示染色体上,且D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同时具有D和H这两个基因的植株才表现为抗虫,现欲探究H基因的位置:

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
(注:每个植株的生殖力相同,且子代的存活率相同;D和H基因的插入不破坏其他基因:实验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
实验思路:
第一步: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植株自交获得子代:
第二步:观察记录子代表型及数量,并统计分析。
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讨论:
Ⅰ:若统计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黄花抗虫:黄花不抗虫:蓝花不抗虫=9:3:4,则H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
Ⅱ:若统计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则H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
Ⅲ:若统计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则H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
Ⅳ:若统计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黄花抗虫:黄花不抗虫:蓝花抗虫:蓝花不抗虫=9∶3∶3∶1,则H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
2023-11-18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8 . 鸡(2N=78,ZW型)的卷羽与片羽、体型正常和矮小分别受等位基因A/a和D/d控制,卷羽鸡能够较好适应高温环境,矮小鸡对饲料的利用率较高,某养殖场内现有卷羽正常和片羽矮小雌雄个体若干,研究人员进行相关杂交实验以培育出耐热且节粮型鸡种,从而实现规模化养殖,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一:卷羽正常(♀)×片羽矮小(♂)→F1中半卷羽正常(♂):半卷羽矮小(♀)=1:1;
步骤二:卷羽正常(♂)×片羽矮小(♀)→F1中雌雄个体均表现为半卷羽正常;
步骤三:选取步骤一和步骤二的子一代“相关个体”进行杂交,培育获得目的品种鸡。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对鸡的基因组进行测定,应测定_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2)结合步骤一、二可知,步骤一的F1均表现为半卷羽,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基因D/d位于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3)为尽快获得耐热且节粮型鸡种,步骤三“相关个体”中母本应来自_____________(填“步骤一”或“步骤二”)的子一代,理由是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基因H具有较强抗病性,现将抗病基因H导入由(3)获得的耐热节粮型雌性个体染色体上。请写出探究基因H导入到了Z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若子代出现____________的结果,说明基因H导入到Z染色体上。
9 . 稻瘟病菌侵染可导致水稻患稻瘟病,水稻细胞通过合成过氧化氢,启动“免疫”反应,抵抗稻瘟病菌。
(1)科研人员将纯合稻瘟病抗性突变体M与表现型为易感病的野生型(WT)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易感病,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易感病:抗性=3:1。据此可初步判断,突变体M的抗性性状由_____性基因控制。
(2)对WT和抗性突变体M的R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如图1。

据图1可知,与WT中R基因序列相比,抗性突变体M的R基因发生了_____缺失。该突变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_____发生改变,导致该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生理功能丧失。
(3)WT和突变体M均无A基因。科研人员将A基因导入WT中(A基因与R基因不在同一染色体上),筛选得到纯合植株N,表现为抗稻瘟病。
①将植株N与突变体M杂交,F1均表现为抗性,F1自交,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则支持“A基因抑制R基因的表达”的推测。
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验证上述推测成立,下表为供选的材料、处理和预期结果。

水稻植株材料

a

WT

b

突变体M

c

植株N

对材料的处理

d

转入R基因

e

敲除R基因

f

转入A基因

预期结果

g

敲除A基因

h

R基因表达

i

R基因不表达

现有两个不同方案,方案一实验组为bfi,方案二实验组为cgh。请评价哪一方案更为合理,并阐述理由:_____
(4)研究表明,稻瘟病菌侵染WT过程中,正常R蛋白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导致植株感病。请在WT、突变体M或植株N三种植株中任选一种植株,描述稻瘟病菌侵染后,从A蛋白、R基因和过氧化氢三个角度分析细胞内发生的“免疫”反应过程:_____
2024-05-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6 实验设计与探究类-冲刺2024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押题专项训练
10 . 水稻是两性植株,在长日照和短日照下都能开花,但开花的起始时间影响其最终产量。科研人员筛选得到在长日照下晚开花的突变体M,并对该突变体M进行了相关研究。
(1)在长日照条件下,野生型水稻正常开花,已知正常开花和晚开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将突变体M与野生型水稻进行杂交实验,F1都表现为正常开花,F2出现1/4晚开花。控制开花的基因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将F2中正常开花的水稻自交,F3中正常开花:晚开花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2)水稻的染色体上有简单重复序列SSR(如:GAGAG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都不同,因此SSR技术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先提取不同水稻个体的DNA,再对9号染色体上特异的SSR进行PCR扩增并电泳分析,结果如下图。若控制晚开花的基因在9号染色体上,推测F2中晚开花个体SSR扩增结果,请下图中画出4、5、41号个体的电泳条带______

注:1号:野生型;2号:突变体M;3号:F1;4-41号:F2中的晚开花个体
若控制晚开花的基因不在9号染色体上,则F2中晚开花个体SSR扩增结果有______种类型,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
(3)感染病毒也会严重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水稻品种乙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EMS诱变感病水稻,获得新的抗病品种甲。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品种水稻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亲本组合F1F2
抗病易感抗病易感
实验一甲×易感018111348
实验二乙×易感15027681
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性,EMS诱变后,非入选水稻植株可能含有____________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据表分析,甲、乙两品种抗病性状依次为_____________性性状。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F2性状分离比。
①预期一:若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预期二:若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
2024-05-13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一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