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免疫调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0 道试题
1 . 猪丹毒是丹毒杆菌引起的危害养殖业的烈性传染病之一、SpaA蛋白是猪丹毒疫苗的主要成分。但免疫原性较低。已知转移因子(TF)能提高SpaA蛋白的免疫原性,但不确定这种免疫增强作用是否与TF的特异性有关。现有经Spa疫苗免疫的小鼠特异性TF以及普通TF。欲通过以下实验探究TF的特异性对SpaA蛋白的免疫增强作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分组实验处理结果曲线
1
曲线1
2曲线2
3曲线3
4曲线4
A.TF可能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
B.操作A是免疫接种抗原,操作B是接种小鼠特异性TF
C.4组是对照组,1、2和3组是实验组
D.该实验说明免疫增强效果与TF的特异性关联不大
2 . 钾在动植物食品中含量丰富,人体钾的来源全靠从食物中获得,肾对钾的排出特点是“多入多出,少入少出,不入也出”。图A是人体钾代谢途径,图B是K通过Na-K泵进入细胞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钾离子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细胞内钾离子增多会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胰岛素可激活细胞膜上的NaーK泵,协助小肠上皮细胞进行葡萄糖的运输。正常人饭后血钾含量会有所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血清钾高于5.5mmol/以上,称为高血钾症。尿毒症患者会出现高血钾症,据图A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量研究表明,钾通道是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外的主要途径,细胞丢钾是细胞凋亡的必要条件。据此,试提供一种治疗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正常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Allen 女士近一年来时常口渴、多尿、体重减轻,曾于外院就诊并诊断为Ⅰ型糖尿病,予胰岛素注射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来到松江二中医学院附属云间医院就诊,小蕾医生为其完善了相关检查,部分结果如图所示。

(1) TSH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FT3和 FT4则代表两种不同形式的甲状腺激素,根据这三项检验数据,关于 Allen女士能够作出的合理推测是
A.体温略高于正常人B.甲状腺有肿大倾向
C.精神亢奋,暴躁易怒D.代谢耗氧量增加
(2)在另一项血浆电解质检查中,发现Allen女士存在低钠血症和高钾血症,小蕾医生认为这两种电解质紊乱均由同一种激素的分泌异常引起,这种激素是
A.促甲状腺激素(TSH)B.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D.胰岛素(insulin)
(3)C肽是指将无活性胰岛素原加工为有活性胰岛素过程中切除的片段,该片段不易降解,可在血液中稳定存在。据此分析患者的血糖状况,正确的是
A.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B.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
C.患者没有糖尿病,外院误诊D.患者没有遵外院医嘱注射胰岛素
(4)经自身抗体检测,发现Allen女士血液中存在多种针对自身内分泌器官的抗体,这就是导致她发病的原因。关于这些抗体,说法正确的是
A.由浆细胞分泌B.本质上是免疫球蛋白
C.是患者与生俱来的,属先天免疫D.自身免疫病一旦发生,难以根治
(5)基于上述病情,若你是小蕾医生,你将为Allen女士制定怎样的治疗方案?________
2022-10-08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用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正常

正常

生理盐水

A.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 B 细胞
B.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
C.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
D.甲组与乙组的结果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科研人员利用B、L两个品系的大鼠进行肝移植实验,统计手术后的大鼠生存率,得到图1所示实验结果(移植关系用“供体→受体”表示)。

(1)在不同品系的大鼠间移植肝脏时,供体肝作为_________会诱导受体大鼠产生___________细胞,大量裂解供体肝细胞,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受体大鼠死亡。而有些大鼠上述反应不明显,出现“免疫耐受”。
(2)移植后,三天内死亡的大鼠不计入生存率统计范围,以排除_______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丙组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验结果分析,_________组大鼠肝脏移植后出现了“免疫耐受”。
(4)为进一步研究“免疫耐受”机理,科研人员测定了上述三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据图分析,甲组大鼠在第3-7天IL-2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与该组大鼠出现____________反应相一致,推测IL-2能够____________甲组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②乙组大鼠在第3-5天体内IL-2表达量很高,并且发现大量T淋巴细胞的凋亡,由此推测,乙组大鼠手术后3-5天高表达量的IL-2的作用是___________,从而建立免疫耐受。
③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用____________的L品系大鼠重复乙组实验,并与甲、乙两组大鼠生存率进行比较。
(5)免疫抑制剂常作为器官移植的手术后用药,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易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依据“免疫耐受”的研究,你认为既能克服免疫排斥反应,又能避免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的新的医学途径(或设想)可以是____________
6 . 1.细胞免疫中,被病毒感染的动物细胞表面会形成一种抗原复合体,能够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为了探究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是否具有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作用,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病毒α、β(病毒α和β无相同的抗原)的遗传物质,并分别感染甲、乙小鼠。
第二步:提取甲、乙小鼠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制成细胞悬浮液1和细胞悬浮液2;同时提取小鼠甲体内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TC)和小鼠乙体内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TC)。
第三步:取四支试管编号A、B、C、D,分别加入以下物质。

试管编号

细胞悬浮液1

细胞悬浮液2

TC

TC

A

B

C

D


第四步:保温一段时间后,____分层,检测上清液的    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怎样获得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病毒α、β________
(2)完善第三步分组表格。(+表示加入,-表示未加入)
(3)第四步横线处为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所学知识预期,一段时间后,上清液能检测出较高放射性的试管是____,原因是_________
(5)该实验的保温时间不宜过长,其原因是________
7 . 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两位在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这项技术的问世源自于人们在本世纪初对细菌抵御噬菌体的机理研究:不少的细菌第一次被特定的噬菌体感染后,由细菌Cas2基因表达的Cas2核酸内切酶(蛋白质)便会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双链,并将切下的DNA片段插入CRISPR位点,形成“免疫记忆”。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噬菌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如Cas9)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并将之切断,即“免疫杀灭”。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菌体内发生图中的①过程,需要细菌提供场所、模板、原料、能量等
B.图中②过程的机理类似于mRNA与DNA模板链的结合
C.核酸内切酶Cas2通过识别特定序列的DNA,并在特定位点将DNA切断
D.细菌利用CRISPR/Cas9分子装置剿灭入侵噬菌体的过程相当于高等动物的特异性免疫
2021-10-14更新 | 2904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凤阳县博文国际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摸底检测生物试题
8 .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如甲图所示;“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乙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正常人体内,兴奋到达神经—肌肉突触时,储存在________中的乙酰胆碱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兴奋,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乙酰胆碱受体与抗体结合后,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乙酰胆碱受体数量下降和功能部分丧失,表现为重症肌无力。
(2)根据乙图分析: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X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由此判断,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往往比正常人________,该病患自身的产热量________散热量。
(3)两种病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都被免疫系统视作__________,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这两种病均属于__________
(4)由上述分析可知,人体是通过____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
9 . 美国科学家 James E。 Rothman、Randy W。 Schekman 以及德国科学家 Thomas C. Sudhof, 由于发现了囊泡准确转运物质的调控机制,共同获得了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细胞内部产生的蛋白质被包裹于膜泡形成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细胞“货物”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囊泡属于生物膜系统,和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完全相同
B.囊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细胞外,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细胞内的囊泡运输机制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D.囊泡运输过程中既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 ATP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由于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因此对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始终是各国科学家非常热衷的研究课题。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人体内对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iPSC失去增殖活性的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都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两组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细胞
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
血清
iPSCDB7MEF
免疫组77828
空白组1089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明显____________空白组(选填“高于”或“低于”,说明注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可刺激小鼠产生____________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无明显差异,说明____________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你认为用iPSC诱导产生的抗iPSC抗体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灭”小鼠体内的DB7,这种抗iPSC抗体对正常体细胞____________
(3)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抗肿瘤的____________(选填“非特异性”、“细胞”或“体液”)免疫。
(4)实验三: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实验二的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后面选项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选项C~F中选择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①-③处。

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A.肿瘤体积明显萎缩       B.肿瘤增大       C.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细胞       D.T细胞       E.DB7F.细胞
2021-03-26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养正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