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1 . 科研人员对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细胞杀伤的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
(1)在特异性免疫中,肿瘤细胞主要被______细胞识别并裂解,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细胞之间可以通过释放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______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调控免疫过程。
(2)科研人员推测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时,肿瘤细胞中的物质会进入免疫细胞。为验证该推测,开展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荧光蛋白基因转入肿瘤细胞,获得转基因肿瘤细胞S。
步骤二:将S注射到小鼠体内形成肿瘤。
步骤三:一段时间后,从小鼠肿瘤浸润部位提取免疫细胞。
步骤四:检测各类免疫细胞携带荧光的情况,结果如图1。

①图1结果显示,大部分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携带荧光,______,支持推测。
②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内的荧光分布情况应该如图2中______(选填“A”或“B”)所示,理由是______

(3)为探究肿瘤细胞中的物质进入免疫细胞的方式,请基于图3所示装置和以下主要材料,提出一个合理假设:__________
主要实验材料:细胞毒性T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孔径为12μm和0.4μm的滤膜、培养基。
2 .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
(1)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随病程发展,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这说明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被瓦解。
(2)HIV的侵染过程如图1所示,请完善部分内容:②____________

(3)有研究报道患者体内病毒滴度达到最高峰时,也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辅助性T细胞经历完整的感染过程,而且大部分死亡的辅助性T细胞中检测不到新合成的病毒核酸或蛋白。(注:病毒滴度是病毒感染的一种指标,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则滴度越高。)为探究人体感染HIV一段时间后辅助性T细胞大量死亡的机制,使用分别作用于图1中过程①②③的抑制剂Ⅰ、Ⅱ、Ⅲ进行实验。请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完善图2所示实验流程:______
材料:A生理盐水
B.已感染HIV的辅助性T细胞
C.HIV病毒
D.未感染HIV的辅助性T细胞

图2

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综合上述信息,可得出结论:______
(4)进一步研究揭示,在侵入辅助性T细胞时,HIV病毒的蛋白水解酶特异性切割细胞质基质中的CARD8炎症小体(一种能识别病原相关分子的多蛋白复合体),释放活性结构域,进而激活凋亡蛋白酶-1,引发细胞炎症性死亡。HIV的侵入对象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却可能因触发CARD8炎症小体途径导致其大量死亡,这对HTV生存的意义是:______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
3 .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具有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分化过程中涉及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如P蛋白和M蛋白。研究者以斑马鱼(幼体透明)为材料研究二者的关系。
(1)中性粒细胞既参与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也可作为________发挥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参与第三道防线。
(2)为了探究P蛋白对M基因的调控作用,研究者用P基因低表达斑马鱼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带有标记的核酸分子探针,通过______技术,在发育3天的胚胎中检测M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P蛋白______M基因的表达。

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二:
①P基因减少,________
②已知M基因是原癌基因,其产生的蛋白质是_______所必需的,过表达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引起阳性细胞数量增加。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实验组材料及结果,为上述结论提供新证据_______
A.野生型
B.P基因低表达突变体
C.导入P基因       
D.导入M基因
E.敲低M基因                                               
F.M基因阳性信号及阳性细胞数量增加
G.M基因阳性信号及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H.M基因阳性信号及阳性细胞数量不变
(3)为进一步探究P基因调控M基因表达的具体方式,研究者对P蛋白与M基因结合位点进行预测,找出10个可能的位点如图2.

研究者将M基因启动子10个位点分成3个部分,构建3种启动子突变质粒,分别与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相连接:含有①~⑤多位点突变的A、⑥~⑨多位点突变的B以及⑩号位点突变的C.将三种质粒和无突变的质粒D分别注射到野生型和P基因低表达突变体中,结果发现________,说明P蛋白通过结合⑩位点,调控M基因的表达,而与其他位点无关。
2024-05-22更新 | 22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4 .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在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B.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
C.淋巴细胞不具有抗原呈递功能
D.巨噬细胞可识别外来病原体
2024-05-13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与疾病预防有关的认识或做法正确的是(       
A.周围同学都接种了疫苗,自己就不需要接种了
B.家中有人罹患癌症,自己患癌症的概率是100%
C.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等一般接触不会感染HIV
D.烟草颗粒可均匀覆盖在肺部,吸烟可以预防病毒感染
2024-05-1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6 . 免疫细胞能识别肿瘤,并浸润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家利用免疫细胞这种“归巢性”,实现巨噬细胞“搭便车”的设计,将药物输入到肿瘤内部。
(1)机体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______的功能。TAM是存在于肿瘤中的巨噬细胞,具有极强的“归巢”肿瘤的能力。
(2)金纳米棒(AuNR)是一种光热材料,常用于局部肿瘤治疗,在808nm的激光照射下,产生光热效应,使肿瘤细胞快速死亡。科研人员将AuNR与肿瘤细胞进行孵育,再用紫外光照射,获得了装载AuNR的肿瘤细胞凋亡小体(AuNR/ABs)。
①研究者对AuNR/ABs的光热性能进行考察,结果如图1。该实验的对照组为______
②荧光标记AuNR和AuNR/ABs,分别与TAM进行孵育,检测TAM细胞内的荧光强度,结果如图2。结合图1和图2实验结果,分析凋亡小体作为AuNR载体的优点是______

   

(3)为研究利用AuNR/ABs搭乘TAM靶向到肿瘤部位进行治疗的效果。科研人员在小鼠的右下肢皮下接种第一个肿瘤(R),一段时间后在左下肢皮下接种第二个肿瘤(L)模拟肿瘤转移。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对右侧肿瘤R进行三次光疗,最后记录两个肿瘤的重量(图3)。结合免疫学原理阐释左侧肿瘤L第4组重量显著减小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CpG 是可激活特异性免疫的佐剂
1组:缓冲液+照光
2组:AuNR-CpG+照光
3组:AuNR/ABs+照光
4组:AuNR-CpG/ABs+照光
5 组:AuNR-CpG/ABs

(4)利用上述实验材料研究本免疫疗法对肿瘤复发的抑制效果,请完善实验组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1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7 . 正常细胞表面有PD-L1.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胆固醇分子可以直接与细胞膜上PD-L1跨膜区域(CRAC1和CRAC2)结合,形成如图所示的类似“三明治”样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胆固醇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膜形成“三明治”样结构
B.若CRAC1和CRAC2发生突变时,PD-L1降解加剧
C.使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有助于稳定细胞表面的PD-L1
D.细胞膜上的胆固醇有助于肿瘤细胞逃避免疫防御
8 . 下列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科学合理的是(       
A.酸性体质不利于健康, 应大量摄入碱性食物
B.食用乙烯催熟的香蕉导致人体性激素紊乱
C.剧烈运动后迅速大量补充纯净水
D.规律作息, 避免熬夜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
9 .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植物的免疫
植物在与病原物长期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免疫防御机制,通过识别“自我”和“非我”,将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调控相应基因表达,启动防卫反应抵抗外来入侵。
病原物侵染植物需要通过植物表面的物理屏障。叶片表面的角质层、蜡质层以及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均可有效阻止病原物入侵。一旦突破第一层屏障,植物体内的水杨酸和茉莉酸将激活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基础性的广谱抗病。茉莉酸可诱导生物碱和酚酸的产生,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水杨酸可抑制病原物分泌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降低其致病力,同时可以诱导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表达,水解真菌细胞壁等。
此外,植物还会启动模式触发免疫(PTI)。PTI是植物通过细胞膜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R)识别病原物相关分子(PA)所引发的免疫过程。PA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保守分子,如细菌的脂多糖、真菌的几丁质等。PR会特异性识别PA并引发相应的免疫应答抑制病原物。PR和PA都具有种间差异,二者虽然相对保守,但在选择压力下都不断进化。
尽管PTI成功抵抗了大多数病原物,但少数病原物进化出效应子抑制植物的PTI,从而继续侵染植物。效应子类型多样,蛋白质、RNA和代谢产物都可作为效应子发挥作用。为应对效应子对PTI的抑制,植物又进化出识别效应子的抗病R蛋白,启动效应子触发免疫反应(ETI),最终导致侵染位点宿主细胞死亡,抑制病原物扩散。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病原物可通过已有效应子的进化或获取新的效应子来避开植物的ETI,而植物又进化出新的R蛋白来再次触发ETI。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呈现Z字形的“拉锯战”局面。植物和病原物长期互相选择,形成了病原物致病性和植物抗病性的多样性。
(1)PR在细胞中的加工需要________(细胞器)的参与。
(2)植物与病原物在长期的互相选择中不断演化,这称为_______。根据本文信息将选项前字母排序,概述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过程:C→_______→D。
A.R蛋白识别效应子触发植物ETI免疫反应
B.病原物分泌效应子抑制植物PTI免疫反应
C.PR识别PA触发植物PTI免疫反应
D.植物进化出新的R蛋白
E.病原物获取新的效应子
(3)植物免疫和人体免疫存在相似之处,请从文中找出两点进行类比。______
(4)本文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请依据高中所学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各提供一个支持该观点的新证据。______
10 .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①淋巴细胞对“非已”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直接刺激
B.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
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均可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不仅参与事件①,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