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后的中国,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精神上一度处于不自主、不独立、不自信的境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挺起精神脊梁,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在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感召和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给中国人民以鲜明精神指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事实充分证明,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复杂形势、艰巨任务、严峻挑战前保持高昂斗志,汇聚起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党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把组织发动群众和改善群众生活作为重要任务,把人民群众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带领人民群众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尊重并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摘编自李向军、罗仲尤《以更为积极主动的精神推动民族复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B.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前保持高昂斗志、奋勇前行,是因为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C.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久力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推进,离不开这一力量。
D.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革命力量,发挥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人翁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从四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推动民族复兴的。
B.文章落笔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既为提出论点提供了凭借,也突出了共产党成立后的变化。
C.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意义。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四个阶段的历史事实,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就很难创造奇迹。
C.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D.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释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1-05-2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未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逃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

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模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岛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下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温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重要,要用高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难,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黄宾虹说:“集大成而自创新格者为上,专学古人者为次之,不学古人而学当今者为次次之。”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花鸟画,要从源头学起。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书入画,要学乎其上,广采博取,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不断奋进。

(摘编自何水法《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
B.宋代花鸟画讲究笔情墨趣和意境,而意境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
C.梅兰竹菊是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创作出有新时代气息的画作。
D.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把花草当成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把写生看作是与生活的深层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文学及其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谈起,引出“花鸟画也要讲时代精神”的观点。
B.以宋代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为例,说明优秀花鸟画应有的艺术特征。
C.文章主体部分既有一般理论分析,也有写生、观察、画形等创作方面的指导。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所以要观察的仔细,不放过一花一草,观察其结构,这样才能得其精神。
B.花鸟画家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艺术境界,也要通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表现时代精神。
C.徐青藤画的芭蕉,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用水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仍然表现出芭蕉的生命之气。
D.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而不愿意选择写意画,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

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

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摘编自孟祥夫《有趣的人不苟且》,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平时所说的“趣”,就是让人心中产生心旷神怡感觉的人趣、物趣和天趣。
B.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文字,是有趣的人所找到的常人公认的趣和乐的产物。
C.趣味需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需对生活、人情世故的洞察和知识阅历的积淀。
D.凡是在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的人,都是思想空虚、毫无趣味可言的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名人名言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了趣味的深刻内涵,观点鲜明。
B.文章通过苏轼、沈复和鲁迅的事例,为人们有趣地生活树立了效法的榜样。
C.文章不但广征博引,使行文富有审美厚度,而且语言雅谐并举,十分有趣。
D.文章在论证有趣的人如何收获快乐时提及网上娱乐的现状,有其现实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品质闪闪发光、得到很高评价的人,必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趣味广泛的人。
B.大凡身处逆境、眼前满是苟且,也能过得兴致盎然的人,多是在生活中有趣的人。
C.对生活没有大爱、没有好奇心、胸中没有大智慧的人,不能称之为有趣味的人。
D.只有自己收获到快乐的同时,也使别人收获快乐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有趣的人。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 也随之数不胜数。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 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而历史学者中又可细分为中国史学者、世界史学者、 某种专门史学者等。

各种历史学者,不言而喻,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至于非历史专业的学 者是否也对历史注意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 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在笔者 看来,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自觉地观照历史,要根据需要,给予历史以足够的观照。

一般说来,学者们所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其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多有不带“史”字者,这即是 本文所说的“非历史专业”。但是,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因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总与其他事物 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和相互影响。这些过程、关联、影响,岂不正是该事物的“历史”;研究这些 事物“历史”的学问,岂不正是这些事物的“历史学"。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笼统说来其余即为 大自然。人为万物之灵,其既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对本身以外的全部客观存在即大自然 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鉴于这种情形,有人将人类的全部知识概括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大种。 这一概括是正确的。做出这一概括的着眼点,就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或称大自然)如实地以 变化之物和互相关联之物来对待。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以变的观点观察自己研究的对象,重视了解、掌握其长期以来变化的历史及其中所体现的规律,由之很可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为解 决面临的学科发展新难题找到原来不曾想及的出路。另外,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在增强“历史情怀”中,也可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论述了人类认识和 改造自身及大自然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其中某些方面很可能使非历史专业的学者获得启示。如 果所选读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对象主体,正与从事选读的非历史专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主体完全一致,例如研究历法某一专题的非历史专业学者,选读某一历法史学家的相应研 究成果,尤其易于获得有益的启发。

(摘编自南炳文《说说学者的情怀与史家的情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8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多寡,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B.历史学者都有“历史情怀”,与非历史专业的学者相比,他们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
C.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大多不带“史”字,但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
D.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获启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B.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论点。
C.第三段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严谨,条理清晰,突出了“历史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数不胜数,所以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也因之数不胜数。
B.作者研究了非历史学者对历史的观照情况,对其“历史情怀”缺失状况做出了准确判断。
C.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演变、最终消失过程以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研究。
D.对《民法》感兴趣的非历史学者,可以阅读复旦大学叶孝信教授所著的《中国民法史》。
2019-12-11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百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语文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