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21-22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拴红头绳的鸡腿子

张爱国

1985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不一样,三伯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

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

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这几年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

“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暗淡——这些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

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

原来,这些鸡腿子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

“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子里。

“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

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

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

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

胖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

“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奶奶说,没拴红头绳就能吃,对吧?”

“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

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

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

“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龇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

“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我一声惨叫——我的耳朵本已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

我哇哇大哭。

我姐也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

“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

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
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
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
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写“我”像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
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
D.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虽着墨不多,却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3.本文中间写“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这一突转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 . 下列各句是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B.《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以事件和感情为线索的写人叙事散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表达了热情的赞颂和深切的哀悼,对和平请愿的斗争方式提出了强烈的批判。
C.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是以点带面地再现“三一八”惨案经过,揭露反动政府的下劣凶残,表现爱国青年的勇毅,更利于写作目的的实现。
D.作者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为了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照,来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敢,也有激励自我警醒世人的作用。
2020-11-18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手

吴宏庆

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

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士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

李士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士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

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 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

李士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 好东西!”李士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 上面的八条龙栩棚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

李士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

帅子摇头:“买不起。 这是无价之宝!”

“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

“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士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 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士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 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士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士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李士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 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

李士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 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士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士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

“五十万?”

“五万!

李士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 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 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十万?”

大师笑了:“五千元。 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

李士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 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B.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土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下怀。
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李士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心愿

北方

“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

“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拦住了。

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

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捡废品。纸箱、矿泉水瓶、废报纸、泡沫板……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起初,听小区门房的梁姨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的影子呢。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

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梁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

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

麻利锋问她,缺钱吗?

不缺。

为啥捡垃圾?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

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

“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他进门也没搭理。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疫情爆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弱。”

“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播。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母亲依然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

“肯定不能回来的。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

“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去两个牛奶箱,还有——”

“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也不能下去捡,太危险了。”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

“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

麻利锋登时泄了气,怏怏地走了。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

“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亲,早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怨,“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我替她去买还不行么。”

麻利锋头疼了:“唉,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

“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开火了。

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

“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母亲轻声细语地说。社区人员愕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

“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这里交代母亲的职业和收入,进一步引起读者对母亲出门捡废品原因的猜测,也为后文母亲捐物捐款埋下伏笔。
B.“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形象描绘出母亲捡废品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表现老人为捡废品而不顾形象的特征。
C.得知母亲出社区是给社区人员买吃的喝的,“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这是感动,也是愧疚。因为之前他们还在一味地责怪母亲“多事”。
D.结尾“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是为儿子终于理解并赞赏自己而喜悦,也为自己捐款行为而自豪,这种描写有“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本文的对话朴素平易,既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可以直接反映小说人物的质朴品质。
B.文章题目为“母亲的心愿”,但文中并未直接表现“母亲”的心愿具体是什么。疫情前与疫情期间,她的心愿是不同的。
C.小说结尾作者采用突转的方式展现了母亲的形象,让母亲此次行为与之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现了母亲的形象。
D.小说以日常的小事和人物间的小冲突为切人点,展现了“母亲”及麻利锋、社区人员这些平凡而又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
3.小说直接以社区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的语言描写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故事叙述方式,将情节简单的故事变得内容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运用了一种怎样的故事叙述方式,并谈谈其效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惹祸的大衣

李显

这天,我坐了八个多小时火车,天快黑时,终于到了青石镇。我给镇医院的院长打电话,院长十分抱歉地说,院里唯一的面包车坏了,不能及时来接我,让我打车去医院。

在这兔子不拉屎的穷地方,根本看不到出租车的影子,只有零星几辆跑出租的人力三轮车。到了这种穷乡僻壤,我只能入乡随俗,将就了。我坐到车上,告诉车夫把我送到镇医院。车夫是一个四五十岁的汉子,一脸的络腮胡。

大胡子“呼哧呼哧”蹬出几里路后,发现我缩成一团,问道:“妹子,你是不是很冷?”我笑笑说不冷。“你穿的那么少,还说不冷,你的声音都发抖了。俺穿的多,脱一件给你。”说完,大胡子便把身上穿的一件灰色呢子大衣脱下来,递到我面前。

我边感谢边把大衣穿上了身,顿时便感觉暖和起来。一件大衣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大胡子之间的距离,我主动和他唠起了嗑。可聊着聊着,我就发觉情况有些不妙,大胡子有些心猿意马,眼睛总盯着我的胸口,看得我有些窘,有些紧张。我赶紧裹紧大衣,双手抱在胸前。大胡子好像看出我有所警觉,收敛了一些,不再直勾勾地瞅,而是用两眼的余光偷窥我的胸口。这下,我心里更害怕了,如果这大胡子不是好人,这荒山野岭……我越想越害怕。不行,说什么也不能束手就擒,得想办法脱身。

拿定主意后,我叫大胡子停车,说要下车方便一下。大胡子把车停了下来,我下车后,直奔路边的小树林,见大胡子没跟上来,我心里暗喜,马上撒腿就跑。跑出没多远,突然听到身后有动静,我回头一看,妈呀,大胡子追上来了!老天,大胡子真是色狼!我拼命地跑起来,边跑边嘁“救命”。大胡子追得更紧了,边追边喊“站住”。

我跑出小树林,眼前出现一条几十米宽的河,由于刚下过雨,河水很急,很浑,看不清深浅。情况危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跳进河里,河水比我想象的要深得多,岸边的水已经到我的胸口处。

跳到河里我才发觉身上穿着大胡子的大衣,很笨拙,不好游动,于是,我慌忙脱下大衣,扔到河里,开始往河对岸游。这时,大胡子也跳进河里。让我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追我,而是朝漂向下游的大衣游去。

我正高兴,突然,双腿开始抽筋,不听使唤了,身子开始往下沉。我拼命挣扎,大喊教命。大胡子听到我的呼救后,赶紧掉头向我游来,几下便游到我身边,抓住我的衣服,把我拖上了岸。

上岸后,我像虚脱了一样,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而大胡子表情复杂地瞪着我,我心里害怕极了,刚要开口求大胡子不要伤害我,谁知他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气呼呼地埋怨我:“你这个妹子,好端端的,你骗俺干吗?跑什么呀!害得俺……俺的大衣被水冲跑了……”

第二天上午,我如约准时走进手术室,为两名患者做了手术。走出手术室,我到休息室休息,突然,隔壁房间传来院长跟一个男人的对话。

院长说:“我跟你说,人家是我们从省城大医院请来的专家,大老远地跑到咱们这里来,真的很不容易。你放心,专家做手术绝对有把握,肯定能治好你妻子的病……你们家属应该对专家表示感谢……”

那个男人回答道:“院长,谁有粉不想往脸上抹?不是俺不想表示,只是俺现在手上真的没钱。本来,昨天,俺从砖厂老板那里预支了两千块钱。回家的路上遇到个妹子,看她挺冷的,俺就把大衣脱给她穿。衣服穿到她身上后,俺才想起来两千块钱在大衣兜里。俺有点不放心,可又不好明说,就偷偷瞅着,谁知让那妹子误会了。她拼命地跑,俺也误会了她,使劲追……结果,她把俺的大衣扔到河里,大衣被河水冲走了,两千块钱也没了……”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走出休息室,来到隔壁的房间,说:“院长,请你去安排一下,我要马上给这位大哥的妻子免费做手术。

院长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走出屋子。

由于我戴着手术帽和口罩,大胡子没有认出我,他万分感激地说:“大夫,太谢谢您了!您是天底下最好的大夫……”

听了大胡子的话,我的脸火辣辣的,我知道我不配做大胡子说的“好大夫”,但以后,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大夫……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胡子”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了“我”,眼睛却总盯着“我”的胸口,这让“我”倍感紧张,表明“我”有点神经质。
B.“我”借方便之名逃离,“大胡子”拼命追赶,这更让“我”感到是遇见了“色狼”,在过河的危急时刻,“大胡子”救了“我”是为了向我宣泄大衣被水冲走的不满。
C.大胡子起初向“我”脱下的大衣游去,把“我”救上后又抱怨“我”害得他的大衣被水冲走。这为后文“我”的忏悔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与“大胡子”的故事,既写出了普通民众的辛酸,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深刻反思。
2.小说设计大衣被水冲跑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主人公是“大胡子”还是“我”?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砸壶

周天红

山茶湾一个村子突然就炸开了锅。九爷要砸茶壶。那把茶壶可不是一般的茶壶,那可是九爷的命根子。一把茶壶,进山的老板最高开了三万元的价钱,九爷都没舍得卖,这下居然要砸了?

山茶湾满山遍野是茶树,家家户户都有,少说也有一两亩地。开春时节,一挑一背地往观音桥那场镇上送,比年关赶过年场的人气还旺。山茶湾最出名的不是茶树也不是茶叶,而是茶壶。山茶湾制壶的手艺,那可是老传统。村子口门前一条小河顺湾顺水流过,那满滩满沟的泥巴,真是制壶的好料。山茶湾后沟那几个老窑,可不是一般的窑,是官窑。官窑能烧制不出好货色吗?

九爷祖上三四代人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那手艺,也是炉火纯青了。就说九爷吧,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壶,泡上了茶,汤色和香味都是一绝。

九爷手里真有宝贝。那宝贝就是一把茶壶。茶壶不大,精致得很,手柄上雕有龙纹,左右两侧还有两株兰草花饰。一把茶壶冲一回茶,能够两人对聊一杆叶子烟的功夫。那壶泡出的茶,汤色可是最正宗了。冲上水,一股子浓郁的茶香味扑鼻而来,不爱吃茶的人都要来上一杯或品上一壶。那壶,就是不泡茶,一把空壶拿起来闻闻,那茶香余味儿,都能沁人心脾。九爷干了大半辈子的手艺,最满意的活儿就是那把壶了。

进山来的老板要找他把壶拿出来看一看。亲戚来了要他把壶拿出来瞧一瞧。有朋友几十里外一二十年没见面了,翻山越岭地从观音桥走进山茶湾,口里冒着粗气呢,进门就喊九爷拿出来壶聊一聊。

九爷会聊呀,从自己祖上是怎样制壶的聊到自己是怎样学制壶的,在学制壶那些年又是怎么吃苦用功的,屁股和手板儿又是怎么被楠竹片打得啪啪直响的,现在这山茶湾前山后坡哪些地方的泥巴又是最适合制壶的,都聊开了,都聊透了。听得每一回来的人都是意犹未尽,品一口茶,看一眼壶,早就忘了归途。九爷的家里,天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着呢!

九爷烦聊呀,来一回人要聊一回,心里能不烦吗?九爷终于决定要把那茶壶砸了。九爷说,就是这把壶,烦死人了。知道这把壶是怎么制出来的吗?自己在家里耗了小半年时间,全靠心静呀。现在还能心静吗?自从九爷得了这把壶之后,再没能制出一把好壶了。制一把好壶!还有时间空得下来吗?九爷真把那壶给砸了,砸个稀烂,就在你坐的这砣大石头上,当着满村人的面,一把甩下去,全是碎片子。

九爷砸壶的故事早已过去了好些年。最近这些日子,山茶湾一整个村子,就数李大才是个话题的焦点了。李大才在村子里也算是个人物,卖过茶叶,倒腾过茶壶,他是村子里最早一个把生意从山茶湾做到观音桥又一直做到城里去的。生意红火的时候,不要说山茶湾了,就是在县城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

李大才倒霉了,一心想吃成个大胖子,没想到满满的两车货翻下公路倒进了大河里,货没了,车没了,钱,全都赔进去了。他回到山茶湾,成天眯着头瞌睡,昏天黑暗的,把人都睡软了,全身都象瘫了一样。才大下午呢,李大才瘫坐在村子口前的大石头上,两只眼睛睁不开,半软着身子,就想睡觉。钱没了,老婆把娃也带跑了,大半辈子了,还是一个人的日子,心里苦呀,就只有瞌睡的念头。

老爹指了指,说,大才呀,当年,九爷砸那把壶,就是在你现在坐着的这砣大石头上砸的。你知道九爷为什么要砸那把壶吗?老爹问了句。李大才摇了摇头。老爹说,砸壶,砸掉过去的,一切就都好了。李大才一惊,被老爹的话震住了。老爹说话从来都是大着声的,在山茶湾谁不知道。老爹说,九爷那壶多值钱呀,他都舍得砸了,就是想制一把更好的壶呢。你能把过去的事儿砸了,还怕以后没有好日子过吗?李大才又是一惊,被老爹说激动了,随口说道,砸,一定砸,还要从心底里砸!说着说着,李大才突然从大石头上站起来,瞌睡全没了。

西边的山上,已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这些,老爹看见了,李大才看见了,也许,一个村子里的人都看见了。

(节选自《短篇小说》2017年3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壶”不仅是一种茶具,更代表着对传统手艺的传承,而“砸壶”则体现了对传统手艺的突破与创新。
B.小说开篇一“惊”一“砸”,在情节上陡起波澜,既照应了标题,又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通过对茶壶特征和进山老板、亲戚、朋友等人对茶壶喜爱程度的描写,从侧面
突出了九爷制壶手艺的高超。
D.小说结尾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了李大才被老爹点醒之后的豁然开朗的心境,

也暗示了故事的美好结局。
2.九爷为什么能制出好茶壶?请结合小说分析原因。
3.小说后半部分写有关李大才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3.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0-01-13更新 | 864次组卷 | 2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1)填空
①老渔夫已经_______打没打到鱼了。
②老人抓到大鱼后要带回去,可却把________引来了,把他的大鱼全给吃了。
③老人在大鱼遭偷吃时,曾说过:“人不是生米就被打败的,人可以毁灭,但不能________。”
(2)请写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劳狄斯的第三个阴谋,并指出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1-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3·辽宁大连·一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 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 狼来了! 救命啊! 救命啊!” 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 你打了,打伤了,打死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给不给? 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嘛?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 狼来了! ……”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 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 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

你山旺算个甚么东西。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三段对狼山多个“没有”“更没有”“一直没有”的反复渲染,侧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漠视,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这篇小说虽不讲究叙事手法,但统观全篇如同从现实中撷取的一个鲜活片断;第四段巧设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C.本文借寓言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性:先明狼绝迹,再闻狼现身,继说狼新闻,尾说狼确有,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语言平易朴实,同时又善用谐音来增强文章讽刺意味。如“赵宇纶”与“造舆论”谐音,“山旺”与“狼山兴旺”的“山旺”谐音。
E.因为有了狼,狼山经济就有了新的增长点,某些政府官员就有了政绩,所以尽管“狼山有狼”的疑点很多,也不允许人去追究。
2.请从文中找出策划者设计了哪些内容来让人们相信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3.中秋的晚上,听到山上传来救命的呼喊,为什么没有人上山去救?结合原文说明原因。
4.“狼来了”这一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寓意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2016-11-17更新 | 108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9-10高一下·湖南·期中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文章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2.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3.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其作用何在?
4.文章结尾虽然只有寥寥8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义。试作分析。
2016-11-17更新 | 54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同升湖实验学校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