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很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塞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小说《张皮匠抗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引出下文对“做鞋”的介绍。
B.张皮匠很有耐心地对日本人详细讲解制靰鞡鞋的过程,并进行演示,让“鬼子看得心痒”,这是他在拖延东日文信,为抗日联军争取时间。
C.“一缕缕轻柔的白烟”照应前文“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两处烟的细节描写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东日文信布下暗哨想找到抗联的人,没想到给抗联报信的暗哨就在他眼皮底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行文张弛有度,由紧张氛围开始,接着介绍张皮匠做靰鞡鞋,日军扑空都使节奏稍微松弛,结尾叙述看似平淡却也富含情感。
B.文中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其行为的动机,也能使读者的情绪随其疑虑揣测而起伏,引人入胜。
C.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运用伏笔,东日文信“到死也没有弄明白”的疑惑就是很好的例证。
D.小说语言富有审美意蕴,这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如文中“峰峦起伏的大山”等描写,使小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
3.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张皮匠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过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021-05-2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暗夜

蒋子龙

天空漆黑,硝烟搅动着乌云,海上波涛峥嵘。舰艇在洋面上劈开一道道深沟,炮火连天,烟雾弥漫……

急促的电话铃响第一声,他就猝然出梦,尽管感觉像刚睡着,却抬身而起,同时把电话抄在手里。这是长期跟海洋打交道逼出来的警觉。

电话里传来公司值班员方见惊恐的呼叫:“余总,天觉号出事了!”

“嘭”的一声,脑袋又像许多年前被绷断的钢缆抽上一样,瞬间感到碎裂般的疼痛:“说!”

“船长已弃船。”

“天觉号翻了没有?”

“还没有,只说倾斜。”

“我这就到,立刻通知调度、律师、保险公司、货主……”他瞄了一眼时间,凌晨两点二十五分。

他的脑子里飞速揣度着自己钟爱的天觉号眼下正面临的种种可能……这是去年花七千六百万美元买的新船,从利伯维尔装了散货回国,船上总价值少说也有一亿三千万美元。真若打了水漂如何得了!

周天远洋公司值班室在经纬大厦的九楼,透窗可俯瞰天津港全景,灯若连珠,色彩斑斓,一座座巨型吊车垂臂而立,显得温暖而宁静。余乾宁进屋直奔侧墙上的巨幅海图,同时对方见下令:“打开录音机和录像设备,从现在起,这个房子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要记录在案。”

方见短发方脸,透着一股忠诚干练的精气神,此刻神色高度紧张,利落地打开各个现代音像设备,眼光也一直跟踪着自己的上司。灾难突然降临,驱使他们异常昂扬,老板的心思深不可测,里面似正在酝酿着一场风暴:“天觉号的位置?”

“南印度洋,东经六十五度,南纬三十四点五度。”

“水深?”

“四千九百五十米。”

“有照片或视频传过来吗?”

“没有。”

“想办法叫通船长电话……”

此刻公司总调度易阳春、法律顾问鲁贤,前后脚奔进值班室,却谁都没有说话,一左一右地站在余乾宁两侧。

船长的卫星电话接通了,方见按下能录音的扩音键。余乾宁坐到电话机前:“刘洋船长,我是余乾宁,你和船员们怎么样?”

“我们都上了救生艇。”

“是全部吗?有没有丢下的、受伤的?”

“没有。”

“天觉号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可能遇上了涌流,一开始船剧烈地颠簸,然后倾斜,我一看不好,赶紧发出求救信号,为保护船员生命只好弃船。”

此时值班室电话的扬声器响了:“余总,我们得救了,上了一艘希腊货船,是他们收到求救信号后主动靠过来的。”

值班室大电视的画面却喀嚓一声又断了。现场海况越来越糟,风雨大作,雷电交加,船员们都上了希腊货船,救生艇也收起来了,免得被风浪打走。

天觉号倾斜加剧。

它的大限已到,值班室里外静得连喘息的声音都听得到。似乎过了很长时间,余乾宁发声打破了屋里的死寂:“阳春和我留下,为天觉号送行。其他人都回家,明天上班来听消息。”

一阵骚动之后,值班室乃至整个大楼里又安静下来,两个人坐在值班台前,守着像死机一样的电视,长时间默然无语。

值班室里静谧而冷冽,余乾宁揉搓着一个个紫印的额头,仿佛心血耗尽,精力枯竭,“等忙过这几天,你将这些年认识的好船长,出色的大副、二副及水手拉个名单,看来我们还得要有自己的船长。”

“你不是一直主张不养船员吗?这次多亏了这一点。如果是我们自己的船长那还不得赔死!”

“如果你是船长,或者我在船上,天觉号还会出这么大的事吗?”余乾宁心绪沮丧,“其实刘洋也是个老船长,没想到他成了老油条,没有一点责任心。现在这个社会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自己的人,自己培养的人。”

话未说完,值班电视突然出现画面,南印度洋上雨过云散,风平浪缓。正值黄昏,夕阳浴波,洋面被涂抹得发紫。于万顷波光中,天觉号只剩下一条白线……

两个人悚然起身,眼看着那条白线渐渐消失于海波之下。身后“哐”一声,余乾宁猛回头,见刚才答应回家的周天员工,又都悄悄地回来,站在值班室门外……

余乾宁盯了易阳春一眼,见对方极轻微地点了一下头,便一言不发地扔下一群发傻发愣的公司员工,径直下楼驱车回家。到家后嘱咐,不许任何人打搅他,随后就一头攮到床上,呼呼大睡。

就这样,他不吃不喝,睡了一天一夜还不醒……

(原文刊于《上海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猝然出梦”“抬身而起”“抄在手里”一连串动作,刻画出余乾宁长期跟海洋打交道的警觉。
B.忠诚干练的方见“此刻神色高度紧张”,既写出事发突然时他的紧张,也写出余乾宁深不可测的老谋深算。
C.刘洋船长弃船而去,使余乾宁认识到“培养自己人”的重要,改变了他不养船员的初衷。
D.余乾宁让周天员工回家休息,可是当天觉号沉没时,员工却又出现公司门口,表现出了员工对公司的关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背景是总价值一亿三千万美元的货轮在世界上最凶恶的水域发生倾斜,因雇佣的外国船长带领船员弃船逃生而原本或可被挽救的天觉号沉没了。
B.小说描写了周天公司所在地天津港“灯若连珠,色彩斑斓”“显得温暖而宁静”夜景,与天觉号出事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平静中孕育着大的风险。
C.小说描写天觉号沉没前的南印度洋上“雨过云散,风平浪缓”,真实的描写了当时的环境,暗示出了周天公司即将雨过天晴,迎来新的开始。
D.小说结尾部分写余乾宁对船长刘洋不负责任的批评以及要靠自己人的打算,暗示出余乾宁并没有被天觉号沉没打败,仍会钟爱自己的航运事业。
3.小说主人公余乾宁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暗夜”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退,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

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

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

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

只觉着那意思是:

别怕,别怕。你行,你行。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都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

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侯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湖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朵,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者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人民文学》1960年12月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车把式先是“佝偻着腰身”,后来“挺直了”,前后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急人所难的仗义和热情。
B.小伙子“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直到临别才确定其复员军人的身份,这样写增加了悬念,也使情节前后照应。
C.通过新媳妇的男人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山里人直率真诚的感激之情。
D.“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既回应了第一段四个问题,又对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连续使用感叹、疑问等句式,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全文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使人物出场转换自然巧妙,塑造出淳朴友善的群体形象,
C.小说中对中年妇女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
D.作者有意淡化惊险的情节及过程,真实而不完全写实,体现出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
3.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芳邻

【新西兰】欧文•马歇尔

不管是谁新搬了过来,我爸都得在心里滴溜溜地打量,他的好奇心可不同于一般,凡事都慎思明辨,分寸拿捏得小心翼翼。

邻居就是邻居,他们呼隆隆地闯进你家,院子里的凉椅说拿就拿,等你家到圣诞节少了给客人坐的东西,再劳驾你自个儿去搬回来吧!他们欣欣然地就接收了你多年累积的成绩,虽然这些是你栽了几个跟头才从教训中得来的,可他们不管,来者就是一副密探的姿态。

隔壁的马克艾里斯特一家,就非常大度地容忍我们家桦树的枝条老是那么不安分地超墙越界,而且还礼尚往来地把他们家出墙的玫瑰送过来给我妈养眼,我妈瞧着可开心呢。

等到戈林奇一家搬过来的时候,就只两口子,没那拖拖拉拉的一帮孩子,这可真是个清爽利落的好开始,正合了我爸的心意。从一听到原屋主打算卖房子,他就挂在嘴上念着:咱可盼这个新房主别带来一大帮孩子。”说这话时,他眼前已勾勒出这副蓝图——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车道上哭得哼哼唧唧,一部破烂的小三轮车给另一个娃儿踩得吱吱嘎嘎。

戈林奇太太在白人里都算是白得出类拔萃,白得连一根青筋都看不见。她的头发倒是深色的,这下衬得皮肤更白了。我丈夫在‘未来证券’工作,”她说,当经纪人。”很难得的几个薄暮时分,戈林奇先生会在院子里露个脸,看起来好像戈林奇太太特别把他送出来亮相似的,好教街坊们知道她是有丈夫的,而他们是有这位邻居的。戈林奇先生有张大脸,面子上阡陌纵横,布满岁月的痕迹,不只脸大,他的个头儿也不小。他有一种容得了沉默与寂静的肚量。

几个月之后,我父亲终于信心满满地宣称戈林奇家真是邻居的最佳人选。戈林奇太太从不强人所难,话也说得很巧,四两拨千斤地就把彼此的尴尬解除了。有此贤妻,她丈夫哪还需要说话。快到圣诞节的时候,我家邀他夫妇过来喝一杯,戈林奇太太翩然光临,白净优雅,不疾不徐,随身带来的仅是她丈夫无法赴约的歉意。

一月下旬,白昼很长,夜晩来得很迟,九点钟天还没黑,我在自家院落的另一头修剪那丛早就风风火火开过的粉红色山茶花。正当此际,耳边传来呼叫我名字的声音,声音发出的方向,约莫就是我家和戈林奇家交界的边陲地带”。“戈登,我好不好跟你说句话?戈登。说话的是戈林奇先生。听到一个未曾正式谋面的邻居把我的名字朗朗叫上口,我感觉相当突兀。他怎么知道我名字的?大概他太太已经把附近人家的名姓都一五一十地跟他说了,也或许是我爸妈老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我,人家不用露脸,反正耳朵是张着的。你正忙着呢,我真是不好意思打搅你。”他又开口,事情是这样的。我刚买了张二手的写字桌,胡桃木的,可沉呢,实在没办法一个人把它搬进去。

戈林奇先生领着我朝他家车库走去,我们费了好大劲才将桌子搬进书房。以前这屋子属于马克艾里斯特家的时候,我来过好几趟。可现在,戈林奇家把这里变得很不一样,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风格——他们把书房变成奖堂了。橱柜里架子上全是奖杯、奖牌,墙壁上都是照片。原来戈林奇太太曾经是一位舞”林高手,冠军人物,一张又一张的相片将她优雅绰约的风姿展露无遗,她裙裾飘飘,秀发舞动,仪态万千。一个豪华金鼎是悉尼国际舞蹈大赛现代舞集锦获胜的铁证。

戈林奇先生站在桌旁,神定气闲地接受我满眼的赞叹。我真想知道,这位内向的公司职员,是怎么娶到这位舞蹈比赛的冠军明星。不过谁知道,或许另一个房间里就藏有他辉煌的过去,如今却不为人知,就像戈林奇太太一样。

哪天我们过不下去了,戈林奇先生说,这些金牌银盾就可以一样样拿来卖,我们还能靠着撑下去。他自嘲的口吻溢出对妻子成就的钦佩。

不久,戈林奇太太回来,当她向我道谢时,脸上掠过一片飞红,宛如又是那位年轻的冠军舞者,面对观众趋前致意,受宠若惊。看在眼里的戈林奇先生对我说了一句:我真搞不懂,她巴不得别人都不知道她以前那些个风光事。”

晩上我跟父母谈起今天的日行一善,顺便说到戈林奇太太当年在舞蹈界颇享盛名。我妈只对那房子自马克艾里斯特家走后改成什么样子感兴趣,我爸倒是对尘封的往事兴致不低。嗯,跳舞,一个舞蹈皇后,他说,一个人的生活从绚烂归于平淡,多不容易啊!我爸从此以后更加认定戈林奇家是好邻居,不过来往反倒是减少了。

三个月后,我远赴海外,不久听我妈说戈林奇先生在未来表现不错,公司把他调往首都惠灵顿。于是又一个邻居走马上任,这家近乎甜如蜜的交往态度,让习惯于淡如水”之交的我爸忐忑不安,忧心有邻如此是否合宜,我妈却很满意。

(石莉安译,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戈林奇太太话语不多,举止优雅,谦虚礼貌。对过往辉煌的掩藏增添了她作为“芳邻”的形象魅力。
B.小说用“桦树的枝条”和“出墙的玫瑰”形象地写出邻居间的关系,表现了“我妈”“我爸”对邻居的态度。
C.戈林奇先生以自嘲的口吻说“卖金牌银盾”,既表现对妻子成就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D.“我爸”对戈林奇太太的往事兴致不低,这不同于“密探的姿态”的邻居,他的“兴致”只是止出于礼貌的欣赏。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的邻居形象,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B.小说写戈林奇先生“容得了沉默与寂静”,以此反衬戈林奇太太甘于平淡的生活态度,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从搬桌子的情节可见两家人交往不多,小说借此巧妙引出对戈林奇太太舞蹈生涯的介绍,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D.小说对大度的马克艾里斯特一家人与“甜如蜜”的新邻居只做了简单交代,但这些人物塑造丰富了文章意蕴。
3.“我爸”认定戈林奇家是好邻居,但后来为什么来往反倒减少?
4.从《芳邻》这篇小说中,你获得哪些与邻居相处的经验?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逛大栅栏

①跟父亲和梁思成先生一起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

②梁先生带我们先后去了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张一元等地方。父亲和梁先生在劝业场走马观花地走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走进六必居后,却流连忘返。大雅大雅!父亲赞不绝口,一个卖酱菜的店铺,能有如此韵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梁先生说:这里的每一家店铺,都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别人的国家才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一个六必居就四百多年历史。店铺中大大小小酱缸一律是青花瓷的,每个瓷缸上都烧有六必居三个大字。店铺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瓷缸上扣着锃光瓦亮的玻璃盖。八宝酱菜、虾油乳瓜、蜂蜜糖蒜、螺丝转儿、酱芝麻金丝、酱渍灯笼椒……父亲买了两小篓螺丝转儿和八宝酱菜。

③我至今记得那盛酱菜的小篓子上封着一张写有六必居字样的红纸,鱼篓状酱菜罐像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父亲说:仅这笔酣墨饱的‘六必居’三个字就已经把人镇住了。古老的青花瓷,拙朴的小篓子,一方艳红的封纸,素雅中跳出一抹亮丽。这种美学品位,看似不经意的素面朝天,其实‘不经意’中有深不可测的文化积淀,我们学建筑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美学上的启发和灵感。后来,在清华建筑系讲课时,父亲也谈到过自己在六必居的感受。

④随后我们来到内联升,这里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店门前红柱黄瓦,描金绘彩,与六必居典雅素净的风格迥然相异。梁先生说:最早的店主开的是家朝靴店。取名内联升,即平步青云、连升三级的意思。朝中官员对内联升趋之若鹜,老板生意如日中天。父亲说:这就对了,店铺装潢和内联升风格完全协调,俗艳到极致也是一种美。现在看来,这倒让我想起了父亲和梁先生一起提出的那个保留老北京历史古韵的大北京方案。他们主张在首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中,要保护北京传统的古城格局和风貌。

⑤离内联升不远处就是瑞蚨祥绸缎庄了。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在光绪十九年进京闯天下,到民国初年就已经扩张为京城最大的绸缎庄。什么叫瑞蚨祥?我问父亲。瑞蚨祥是这家铺子的名字,就好像你的名字叫陈贝蒂,爸爸的名字叫陈占祥。我对父亲的回答不以为然。可是,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卖布的商店里要有一个大虫子?我还是不停地刨根问底。大虫子?梁先生哈哈大笑,指着瑞蚨祥的大门匾说,你说对了,这个‘虫’和这个‘夫’加起来念‘蚨’,它就是一种虫子。蚨是古时候传说的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如果要飞远了,母亲就把自己身上的血涂在它身上。这样,不管孩子飞多远,永远都不会忘记母亲的气味,永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古人把蚨比喻成铜钱。瑞呢,就是多的意思。祥呢,当然是吉祥,是好的意思。你说说,瑞蚨祥是什么意思?我终于弄明白了瑞蚨祥的意思,非常高兴地说,噢,瑞蚨祥就是财迷脑袋壳的意思!梁先生大笑起来,并告诉父亲,天安门前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由瑞蚨祥提供的布料。

⑥傍晚时,父亲邀梁先生去便宜坊吃烤鸭。梁先生却建议说:没吃过大栅栏的小吃,就不算来过北京。咱们今天就在小摊上吃个酒足饭饱。我记得那是一辆有轮子的车子,中间的方玻璃罩子里,放着砧板、各式调料和羊肚,罩子外侧有一口冒着蒸汽的大锅。大家坐在四周的条凳上,就着跟前一尺来宽的桌面吃起了老北京的爆肚,两个蓝边大海碗放到了梁伯伯和父亲跟前。头带褐色毡帽、颈上搭了一条白毛巾的老板,对他们两位身着长呢大衣、戴眼镜的客人格外地殷勤关照,不时笑眯眯地向他俩询问:再来点麻酱?添点香菜不?辣椒油?……父亲是第一次吃爆肚,而且是在小摊上,吃得不亦乐乎,梁先生还特地让老板烫了一小壶二锅头,我看着那些黑乎乎的爆肚皱起了眉。不远处的一个摊位上飘来阵阵甜香,我扭着脖子向那边张望着。父亲起身走过去,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小碗向我走来,快尝尝,这个你一定喜欢。梁先生看了看说:杏仁茶!又香又甜的杏仁茶!我连忙接过来喝了一口,果然很好吃。白色乳浆一样的杏仁茶,碗面还撒了几点红色的山楂糕粒。红白相间,比爆肚好看多了。

⑦吃着爆肚,喝着二锅头,梁先生和父亲讲起了大栅栏,全聚德吊炉烤鸭和便宜坊焖炉烤鸭的区别,皇上御笔题字的前门都一处……连围着摊子吃爆肚的短褐穿结的客人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他们关于天桥大栅栏的话题。吃完爆肚,梁先生为我在小摊上买了一包姜汁麻花。麻花又薄又脆,外面挂了一层黏黏的姜汁味道的糖稀,洒了一些芝麻。这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味,因为此后我再也不曾吃到过这种麻花。

⑧古老的北京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它这样,孕育着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取材于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详细地介绍了六必居商铺内的陈设和商品,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B.相比较风格华丽俗艳的内联升鞋店,父亲更喜欢典雅素净的六必居酱菜店。
C.“我”更喜欢香甜可口且红白相间的杏仁茶,这是孩子视角里的北京文化。
D.第⑦段中作者说再也没有吃到那种麻花,表达对老北京小吃的喜爱和怀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知识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马观花:见唐代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说走马看花。孟郊是“苦吟诗人”的代表,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B.爱不释手:见南朝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我们学过的《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C.不亦乐乎:见《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共二十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短褐穿结:见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山水诗人。
3.作者在素材的组织和剪裁方面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开头说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3.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4.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1066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舞者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她的那位丈夫在剧院开办三个月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看起来明显比她年轻。当她因情绪低落、无名火起、对整个世界充满幽怨而大发脾气的时候,他会对她说:“闲嘴吧,亲爱的。”当她整夜因脊椎疼痛而无助地呻吟时,他会翻过身来,在黑暗中说道:“闭嘴吧,亲爱的。”

谁也不清楚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她而去的。或许是一次认真而决绝的争吵,又或许是他已经受够了这座棚不遮雨、廊窗尽碎、摇摇将倾的危房吧。总之,他消失了。

对此,她表现得好像毫不在意。有时,她会请乡村里唯一的那位有车族——农场主从城镇里帮她捎些东西、寄封信,或是代付电费。她会定期收到养老金或伤残抚恤金。她也时不时地自己进城去药店买些药膏、胶囊和乳液,都是些西方的名牌货。

她时常会从村里请个人打扫卫生,其实也没什么可打扫的,因为女主人的起居就像个幽灵一样,轻柔而安静;而且她食量很小,就算吃了什么,也不会弄得杯盘狼藉。她就住在楼上的一间房里,从不涉足其他房间。她从不给自己生火做饭,只吃水果、胡萝卜、杂粮面包和牛奶麦片。

女舞者没对屋子做过任何改动。秋风从破碎的窗子里吹了个通透,裹挟的枯叶,落在了以前饭厅的地板上,那里居然还有青蛙在蹦蹦跳跳。于是,她拿钥匙锁死了通往游廊的门,从此止步。

她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舞厅里,在那儿打扫卫生,往天花板上悬挂漂亮的纸灯笼,给墙壁刷上蓝漆。

她要求擦洗舞台木板,然后踩着高跟鞋上去检查木板的强度。她偶尔也会走遍整栋建筑,那时,到处可听见她欢快的节奏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交响乐常常从留声机里流淌而出,像异国风情的香水般飘向公园和乡村。夜晚,她会坐在卧室的桌前写信,开头总是这样一句:“亲爱的爸爸!”她从来都没写完过一封信,她为一封信写了上千个开头。紧闭的箱子里,原本是紫色的墨迹已然暗淡。

例如她会这样写:亲爱的爸爸!我买下了一座剧院!这栋漂亮的老房子是本世纪初的建筑,有几间客房和一间采光极好的宽敞餐厅,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舞台。爸爸,您能想象得到吗?现在我终于可以去跳我喜欢的每一个角色了。没错,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舞蹈生涯其实已经结束了,我绝对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我舞蹈家的灵魂依旧年轻呀!我有很多计划,我不后悔跟您吵了架,亲爱的爸爸,我想,我们都老了,该和解了。现在最让我遗憾的是,爸爸您再也不能看到跳舞的我了。也许并没有什么主角可以让我饰演,也许是因为脊椎的问题,我当不上芭蕾舞团的首席女演员,但我已经足够出名了,我跟我的团队在多少舞台上收获了掌声。爸爸您错了,您那时怒气冲天地说我没有天赋,就在我们最后那次见面时。这太不公平了……

信又被扔进皮箱里了。

搬到这儿两三个月后的第一次演出,她邀请了小镇的居民。那时候她的那位丈夫还在。丈夫亲自挨家挨户派送这些邀请函,还配上一盒心形巧克力。所有人都应邀而来,连抱着婴儿的妇女也不例外。舞厅已经焕然一新,两盏聚光灯大放异彩,一盏被湛蓝色的吸墨纸包裹着,光线如水波和迷雾般散射,而另一盏则从上方投下光束,在舞台上勾勒出一个明亮的椭圆。地板上衬着闪闪发光的蓝色箔纸,花园里的草丛和苔藓也被移到舞台上作湖岸布景。抱着婴儿的那位年轻妈妈惊叹不已。

当所有人都已落座,从舞台后面传来柔美的音乐声。

她无所畏惧地起舞——所有人都为她动作的幅度、舞姿的大胆、跳跃的猛烈而捏一把汗,担心她失去了平衡,摔倒在木地板上。薄纱裙随着她那修长的大腿起落,总是稍有迟滞,比身体的动作晚一秒,仿佛是一团发光的白云随身而动。她那双穿着白色紧身连袜裤的腿上似乎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脚,就像某种以非常规方式行走的存在。而替代了脚掌的肢体尖端,被封在舞鞋的亮点里,轻刷着木质地板,完全不同于人类沉重的脚步,仿佛是一只猫在舞台上欢跃。她用白色小花编织的银色发髻高高地盘在脑后,脸上的舞台妆浓得让人快要认不出本来面目了,这样的妆容与白色薄纱裙和音乐倒是十分相配,然而看向她的脸时,那副面容就像戴着个惨白色的幽灵面具。一切看起来就是这样。

包括她丈夫在内的九个人为她鼓掌叫好。演出结束后,所有人都得到了橙汁、葡萄汁和小蛋糕,心满意足地回家了。真的心满意足吗?谁知道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尽管没有说清楚她的丈夫离去的原因,却让读者看到两个人之间的淡漠和隔阂,表达含蓄,给人以想象空间。
B.女舞者会请乡村里唯一有车的农场主帮她做一些生活琐事。请村里人打扫卫生,丈夫离开并未影响她的生活,她并不在意。
C.女舞者过着孤独、苦涩甚至是有点凄惨的生活,但她独特的舞姿,在不动声色中涌动着一股直抵心灵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D.小说前面描写了女舞者的屋子的破败,和后面焕然一新的舞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突出了女舞者的用心带给人的惊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两次语言描写,表现了丈夫对女舞者的坏情绪和身体的痛苦没有丝毫关心的反应,厌烦之情跃然纸上,简洁传神。
B.饭厅的地板上竟然有青蛙在蹦蹦跳跳,“她拿钥匙锁死了通往游廊的门,从此止步”,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女舞者逃避世俗的形象。
C.小说比喻新奇,富于想象力。将从留声机里流淌出的交响乐,比作“异国风情的香水”飘向公园和乡村,表现出女舞者此刻欢快的心情。
D.小说以危房为线索,写了并不关心环境和身边的人的女舞者,反而用不同于世人的轻松步伐,演绎对舞蹈的热爱。情节简单,意味深长。
3.小说结尾为什么写道“真的心满意足吗?谁知道呢。”
4.小说详细刻画了女舞者给父亲写信这一细节,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021-05-1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四)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封城

刘正权

不用抬头,余一菲就知道,妞妞又站在阳台上啃手指。

已是封城第三天了,该死的冠状病毒,若能抓住它的身影,余一菲是不惧与它贴身肉搏血战到底的,妞妞爸爸那么高大,还是运动员出身,不照样被她给扫地出门了?

这场离婚大战,以余一菲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唯一的遗憾,是妞妞在这五年拉锯战中,落下了动辄就啃手指头的后遗症。

妞妞六岁了。一岁的孩子啃手指,是因为处于用嘴唇认识这个世界的阶段,会习惯性地吮吸手指。六岁以后还啃手指,心理医生说了,这是孩子情绪紧张,靠啃手指甲分散压力。

离婚前,这个家庭哪天不是兵戎相见﹖客厅是主战场,卧室是小校场,厨房是兵器库,卫生间是疗养室。阳台作为唯一的缓冲地带,每每战火蔓延,妞妞就在那儿避难。

余一菲曾经发誓,要把阳台密封起来——妞妞在阳台上啃指甲的一幕,无异于昭告天下,他们家又“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了。

誓言还未落地,小区已被密封。

新型肺炎来势汹汹,是余一菲不曾预料到的,先前忙于内斗,压根没心思过年,等战局落定,全国已打响抗击肺炎的战役。

封城封路不封心。话虽这么说,余一菲心里却陷入冰窟窿。她是外省嫁过来的,虽然娘家有人,但鞭长莫及,而妞妞爸爸一气之下远走国外。

小区一封,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妞妞有罕见的自闭症,这也是余一菲和妞妞爸爸吵架的一个燃爆点,两人都指责对方应为此事负责任,双方同时都为自己推卸责任。

望着妞妞,余一菲绝望了。现在流行的说法,宝宝都是来自星星的孩子,可你为什么不让妈妈看到一星半点可以燎原的光芒呢?

病毒肆虐下的小城,没了往日的喧闹,甚至,都有人怀念余一菲家里砸电视机摔玻璃杯的爆裂声了,怎么说,那都是展示勃勃生机的一种生活态度。

从卧室到客厅是散步,从客厅到阳台,就是游公园了,毕竟可以极目楚天舒呀。感谢未来得及封闭的阳台,让余一菲有了莫名的慰藉。啃手指头不是孩子的专利,小区阳台上,竟然有成年人,下意识地啃着手指或抓着头发。

每天水涨船高的确诊病例,每天上升的死亡人数,每天严峻的宣传态势,让人内心由对病毒的轻慢迅速过渡成对疫情的恐惧。

翻看朋友圈微信,成了余一菲生活的重中之重,她尤其想知道,最早被封城的武汉人是怎么熬过这一周的。

借鉴一下别人的生活智慧算是曲线救家吧……果真让她看见了一则:别问我们这些关在家里的武汉人每天怎么过的……

下午数了一下,我家阳台木地板三百八十块左右,可能存在误差,明天接着数!我家对面一栋楼,空调挂了一百六十七个,不会错,我数了几遍,我家孩子数了好几遍!

余一菲心中一酸,不是为那个把空调数了好几遍的孩子,是为妞妞。妞妞还会不会数数,至今还是个谜,这几年只顾吵架了,压根没跟孩子好好待过一天,就从数数弥补吧。阳台对面是没有楼的,倒是有一条大马路,那就数车吧,人,想数到十位数有相当的难度。以车代步,总归比步行安全系数高。

一辆!余一菲指着老远驶过来的一辆车尖叫。妞妞的眼神亮了起来。

二辆!余一菲脖子伸出老长,那车才甲壳虫般大小。妞妞的手指从嘴唇边挪开。

三辆!余一菲报完数,才有救护车的鸣笛声呼啸而来。妞妞喉咙上下滑动了一下。

半天下来,路过的车勉强才凑够五十辆。

记得两岁时,妞妞能从一数到五十的,两岁后,却莫名地不再开口。那正是余一菲和妞妞爸爸彼此看对方不顺眼的矛盾高发时段。

夜幕降临,第一百辆车终于从街上驶过,余一菲打了鸡血般,对躺在怀里的妞妞说,乖,明天咱们再数,好不?

妞妞眼中亮晶晶的,点点头,再眨眨眼。

数完车辆,数小区上空飞过的鸟,数完小区上空的鸟,数天上飘过的云朵,数完云朵,数小区绿化带上开了花的腊梅树,四天日子不经意间流淌过去。

那天,余一菲正在厨房煮方便面,家里储备的食物已空了,忽然有个似曾熟悉的口音从阳台蹿进厨房:好多人,有一百零八个呢!

余一菲激动起来,这不是妞妞的声音吗?

果然是妞妞,阳台上,妞妞正凝神看着小区门口数人头。

顺着妞妞目光望下去,封闭的小区门已打开,有运送生活物资和医疗防护物资的车一溜儿排在门口,忙个不停卸车的人有当兵的,有医生,有社区干部,还有志愿者,不多不少,真的一百零八人。

车是从山东开来支援湖北疫区的,每辆车上都贴着大红的宣传标语:隔山,隔水,不隔爱!

余一菲把妞妞抱起来,指着车上的大红宣传标语说,来,乖妞妞,跟妈妈念!

妞妞小脸胀得通红,喉咙喘着粗气,一字一句地,说出的却是,妈妈,什么时候再封城?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划线句子使故事具有真实性,突出了疫情严重时人们的无奈,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封城后的武汉民众寂寞无聊但坚韧、乐观的形象。
B.“客厅是主战场,卧室是小校场,厨房是兵器库,卫生间是疗养室”,这个比拟句突出了离婚前余一菲与丈夫剧烈的冲突,也展示了余一菲强悍的“战斗”性格。
C.患有深度自闭症的妞妞居然开口说话,是疫情期间的奇迹,也是余一菲在这段时间日夜陪伴,以母爱和耐心让妞妞感到温暖创造的奇迹。
D.山东援鄂车上的标语体现了我国一如既往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友爱、共克时艰精神,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2.在小说中,“阳台”这一具体场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妞妞的话“妈妈,什么时候再封城?”结尾,试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炊事班战士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现了他们救人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突出了行军途中战士们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环境的极度恶劣。
C.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D.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D.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风暖

许心龙

车门刚关闭,我忙示意刘师傅打开车门。我探头朝车门外干呕几声,是撕心裂肺的干呕。梁市长笑了。梁市长说:“没大学校园的空气好吧?”我发现梁市长没有干呕过一次,真的,他平静得跟在充满花香的公园里一样。身处臭气熏天的垃圾处理场,没有超人的忍耐力,不干呕几次真是不可想象。

正想着,车子来到了一处梨园,袭来阵阵熟果子的清香。我长吸口气,心里才算安稳。“下去遛遛,透透气吧。”梁市长隔窗望着梨园说。

下了车,我才注意到梁市长一身休闲装,白底黑色运动鞋。刘师傅提醒我,梁市长今天是私访性质的调研,不准称呼职务。我忙点点头。我也早有耳闻。古代坐轿人的身份一眼就能看出,而如今坐车的不一定是啥身份呢。

梨园面积不大,稀稀落落没几个人,温暖的阳光洒在枝叶空隙。梁市长沿着小径往前走,边走边看,很感叹一棵不高的梨树竟能挂十几颗果子,错落有致,大小不一。我正纳闷,梁市长对梨园这么感兴趣?

这时,从左边梨行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个人穿着深蓝色T恤衫,领口的几个扣子全扣着。

“梨好卖吗?”梁市长望着远处密密的梨林说。

“行情不太好。”那人说,“其实这梨品质好,皮薄,肉嫩,多汁,核小,无渣。”

“这梨子的颜色真不错,金灿灿的。”梁市长笑着说。

“这梨叫金果梨。”那人露出了笑色,“你看一个一个果子挂在那儿,多灵气!

我发现这个人很有成就感,只是满树梨子不是让看的,是让大家吃的,得销售出去才行啊。

“这品种是从哪儿引来的?”梁市长也来了兴致,要刨根究底。

“从山东滨州引来的。在青岛当兵时,我经常吃金果梨,几天不吃就想得慌。”这个人大概是找到了知音。从这个人的脸色上,我倒没发现一丝梨子滞销的忧愁。

“一晃在部队三十多年啊。”这个人又补充道。

“我也是部队转业的,”梁市长说,“只是没您在军营时间长,回来服务地方了。”

忽然,树林里传来呼呼啦啦叽叽喳喳的斗鸡打架一样的声音。埋伏的十几只麻雀呼啦一下蹿出,惊得片片树叶簌簌发抖。

“呵呵,别怕,”这个人指着梨树上挂着的一个东西说,“那是驱乌器,吓唬鸟的,要不然落地的果子比这还多。”

这时,一个年轻的女子赶来,端着一杯红茶,看到梁市长,她眼前一亮。

梁市长对她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这是我二闺女。哦,忘了介绍,我姓房。老弟,您贵姓?”

“姓梁。”我忙接道。梁市长望我一眼,眼神里明显是夸我这个新秘书称职。

“来,捡个大个的,让您尝尝。”老房说着从腰里掏出水果刀。

老房很熟练地削好一个梨,递给梁市长。

梁市长忙说:“切一半,那一半给他们吃。”

“梨园里还能缺梨吃?”老房瞪着眼说。

梁市长咬一口,汁液挂在了嘴角。“好吃,好吃。”说着又咬了一口,很响地咀嚼着。突然,他向对面的老房招手,“来,咱俩合个影。”梁市长右手举着啃了几口的梨,嘴里还不停地嚼着,示意要我拍照。身后老房的二闺女也举起了手机。

拍好照,我望老房一眼,心里说,你老房也真有福气,因为梁市长一般是不跟谁合影的。

这时,老房的闺女说:“这个梨园投资了几百万,但销路不好,梨子都有烂的了。”

“要是为了赚钱,就不费心弄这梨园了。”老房看着满园的金果梨,目光从容。他似乎想起了军营的生活,想起了年轻时的模样。

“可联系电商,搞网售。”梁市长望着老房,举起了大拇指:“军人情结,还没褪色啊。”

夕阳像一只硕大的金果梨挂在天边,我们转身返回……

礼拜天一早,我的手机响了。

“赶紧起床,去城南房庄梨园采摘梨去。”是我的同学张华。他说:“可火了,金果梨,比黄酥梨强多了。”

金果梨?我一下子想起了上周在梨园的情形。

“市长在梨园吃了梨,还与老板合了影,”张华又说,“朋友圈都刷屏了呢!”

翌日,我给梁市长如实汇报了梨园的情况。

梁市长笑着说:“老房这个人是好样的。那天,我在车上老远就看到梨园里疙疙瘩瘩的都是梨果,就知道他们销路不好。金果梨的品质真不错,我就想着帮他宣传宣传,让群众吃上好水果,让老房不白忙活。”

“这东风借得好啊!老房二女儿真聪明!”我感叹道,“不过,当时她还埋怨老房,说明没有真正理解她爸。”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的金果梨品质非常好,皮薄,肉嫩,多汁,核小,无渣。老房对自家的金果梨很自信,可金果梨的销售却成了难题。
B.老房退伍军人的身份拉近了梁市长和老房的距离,他们都有当兵的人生经历,这也是梁市长主动帮助老房的主要原因。
C.“这个梨园投资了几百万,但销路不好”,写出了老房二女的担优;老房的想法不同,他弄梨园的本意不是为了赚钱。
D.“军人情结,还没褪色啊”,梁市长虽然对老房的人品很认同,但认为金果梨还是要销售出去,他想到了电商网售。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细节来描写人物,如写果园主人领口的扣子全扣着,揭示了老房的生活习惯;如写梁市长的休闲穿着,展示了梁市长的形象。
B.小说前面叙写刘师傅对“我”的交代,为后文“我”果园主人老房介绍梁市长埋下了伏笔;金果梨火了,朋友圈都刷屏了,也照应了前文。
C.小说以“东风暖”为题,意蕴丰富,既指老房家的二闺女巧借梁市长的东风宣传金果梨,助力销售;也暗含了对老房军人本色不改的赞美。
D.“温暖的阳光洒在枝叶空隙“夕阳像一只硕大的金果梨挂在天边”,小说两次写到太阳,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也营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梁市长的形象。
4.“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