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

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塞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得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地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小说《张皮匠抗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暗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东日文信布下暗哨想找到抗联的人,没想到给抗联报信的暗哨就在他眼皮底下。
B.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C.张皮匠很有耐心地对日本人详细讲解制靰鞡鞋的过程,并进行演示,这是他在拖延东日文信,为抗日联军争取时间。
D.“一缕缕轻柔的白烟”照应前文“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两处烟的细节描写揭示了抗联暗哨张皮匠巧妙的报信方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行文张弛有度,由紧张氛围开始,用紧张氛围结束全文,中间介绍张皮匠做靰鞡鞋,日军扑空都使节奏稍微松弛。
B.文中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其行为的动机,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使读者的情绪随其疑虑揣测而起伏。
C.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结尾处东日文信“到死也没有弄明白”的疑惑,会使读者回读前文,回味无穷。
D.小说语言富有审美意蕴,这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如文中“峰峦起伏的大山”等描写,使小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
3.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过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021-05-2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穿外套)我不能再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约束,我也不受你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陌生人?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

——剧终

链接:(前情回放)

      我马上就走。克里斯蒂纳一定会留我过夜。

海尔茂   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 以后也不要。

海尔茂   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

      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大难。

海尔茂   喔,像你这么没经验——

      我会努力去吸取。

文本二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鲁迅《娜拉出走后》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娃娃”指娜拉,“陌生人”指海尔茂,娜拉认为,在丈夫眼中她没有独立人格、自由和沟通,得不到尊重,丈夫就像陌生人。
B.娜拉出走坚决,她不去看孩子、解除丈夫义务、归还婚戒、搁下钥匙、让人收拾东西、拒绝丈夫给她写信与帮助,最后摔门而去。
C.“奇迹中的奇迹”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即: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婚姻美好,建立起真正夫妻关系。
D.在舞台上呈现的是娜拉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二人的矛盾冲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重要问题,因此《玩偶之家》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2.下列对本文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舞台说明表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中,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表明出走决心坚定。
B.“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这句台词,表现了娜拉对丈夫、对孩子、对家的爱与留恋,又显示其两难心理。
C.文本画线部分,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了海尔茂对妻子出走的痛苦、绝望、失落,同时又对娜拉回归心存幻想。
D.《玩偶之家》剧情几次“突转”,而娜拉愤然离家出走,则是更大的“突转”,剧情高潮叠起,波澜起伏,能紧紧地抓住读者。
3.“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肖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和看法。
4.文本二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你认可吗?请阐述理由。
2021-05-20更新 | 33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肥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暗夜

蒋子龙

天空漆黑,硝烟搅动着乌云,海上波涛峥嵘。舰艇在洋面上劈开一道道深沟,炮火连天,烟雾弥漫……

急促的电话铃响第一声,他就猝然出梦,尽管感觉像刚睡着,却抬身而起,同时把电话抄在手里。这是长期跟海洋打交道逼出来的警觉。

电话里传来公司值班员方见惊恐的呼叫:“余总,天觉号出事了!”

“嘭”的一声,脑袋又像许多年前被绷断的钢缆抽上一样,瞬间感到碎裂般的疼痛:“说!”

“船长已弃船。”

“天觉号翻了没有?”

“还没有,只说倾斜。”

“我这就到,立刻通知调度、律师、保险公司、货主……”他瞄了一眼时间,凌晨两点二十五分。

他的脑子里飞速揣度着自己钟爱的天觉号眼下正面临的种种可能……这是去年花七千六百万美元买的新船,从利伯维尔装了散货回国,船上总价值少说也有一亿三千万美元。真若打了水漂如何得了!

周天远洋公司值班室在经纬大厦的九楼,透窗可俯瞰天津港全景,灯若连珠,色彩斑斓,一座座巨型吊车垂臂而立,显得温暖而宁静。余乾宁进屋直奔侧墙上的巨幅海图,同时对方见下令:“打开录音机和录像设备,从现在起,这个房子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要记录在案。”

方见短发方脸,透着一股忠诚干练的精气神,此刻神色高度紧张,利落地打开各个现代音像设备,眼光也一直跟踪着自己的上司。灾难突然降临,驱使他们异常昂扬,老板的心思深不可测,里面似正在酝酿着一场风暴:“天觉号的位置?”

“南印度洋,东经六十五度,南纬三十四点五度。”

“水深?”

“四千九百五十米。”

“有照片或视频传过来吗?”

“没有。”

“想办法叫通船长电话……”

此刻公司总调度易阳春、法律顾问鲁贤,前后脚奔进值班室,却谁都没有说话,一左一右地站在余乾宁两侧。

船长的卫星电话接通了,方见按下能录音的扩音键。余乾宁坐到电话机前:“刘洋船长,我是余乾宁,你和船员们怎么样?”

“我们都上了救生艇。”

“是全部吗?有没有丢下的、受伤的?”

“没有。”

“天觉号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可能遇上了涌流,一开始船剧烈地颠簸,然后倾斜,我一看不好,赶紧发出求救信号,为保护船员生命只好弃船。”

此时值班室电话的扬声器响了:“余总,我们得救了,上了一艘希腊货船,是他们收到求救信号后主动靠过来的。”

值班室大电视的画面却喀嚓一声又断了。现场海况越来越糟,风雨大作,雷电交加,船员们都上了希腊货船,救生艇也收起来了,免得被风浪打走。

天觉号倾斜加剧。

它的大限已到,值班室里外静得连喘息的声音都听得到。似乎过了很长时间,余乾宁发声打破了屋里的死寂:“阳春和我留下,为天觉号送行。其他人都回家,明天上班来听消息。”

一阵骚动之后,值班室乃至整个大楼里又安静下来,两个人坐在值班台前,守着像死机一样的电视,长时间默然无语。

值班室里静谧而冷冽,余乾宁揉搓着一个个紫印的额头,仿佛心血耗尽,精力枯竭,“等忙过这几天,你将这些年认识的好船长,出色的大副、二副及水手拉个名单,看来我们还得要有自己的船长。”

“你不是一直主张不养船员吗?这次多亏了这一点。如果是我们自己的船长那还不得赔死!”

“如果你是船长,或者我在船上,天觉号还会出这么大的事吗?”余乾宁心绪沮丧,“其实刘洋也是个老船长,没想到他成了老油条,没有一点责任心。现在这个社会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自己的人,自己培养的人。”

话未说完,值班电视突然出现画面,南印度洋上雨过云散,风平浪缓。正值黄昏,夕阳浴波,洋面被涂抹得发紫。于万顷波光中,天觉号只剩下一条白线……

两个人悚然起身,眼看着那条白线渐渐消失于海波之下。身后“哐”一声,余乾宁猛回头,见刚才答应回家的周天员工,又都悄悄地回来,站在值班室门外……

余乾宁盯了易阳春一眼,见对方极轻微地点了一下头,便一言不发地扔下一群发傻发愣的公司员工,径直下楼驱车回家。到家后嘱咐,不许任何人打搅他,随后就一头攮到床上,呼呼大睡。

就这样,他不吃不喝,睡了一天一夜还不醒……

(原文刊于《上海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猝然出梦”“抬身而起”“抄在手里”一连串动作,刻画出余乾宁长期跟海洋打交道的警觉。
B.忠诚干练的方见“此刻神色高度紧张”,既写出事发突然时他的紧张,也写出余乾宁深不可测的老谋深算。
C.刘洋船长弃船而去,使余乾宁认识到“培养自己人”的重要,改变了他不养船员的初衷。
D.余乾宁让周天员工回家休息,可是当天觉号沉没时,员工却又出现公司门口,表现出了员工对公司的关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背景是总价值一亿三千万美元的货轮在世界上最凶恶的水域发生倾斜,因雇佣的外国船长带领船员弃船逃生而原本或可被挽救的天觉号沉没了。
B.小说描写了周天公司所在地天津港“灯若连珠,色彩斑斓”“显得温暖而宁静”夜景,与天觉号出事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平静中孕育着大的风险。
C.小说描写天觉号沉没前的南印度洋上“雨过云散,风平浪缓”,真实的描写了当时的环境,暗示出了周天公司即将雨过天晴,迎来新的开始。
D.小说结尾部分写余乾宁对船长刘洋不负责任的批评以及要靠自己人的打算,暗示出余乾宁并没有被天觉号沉没打败,仍会钟爱自己的航运事业。
3.小说主人公余乾宁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暗夜”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空肖像(节选)

傅菲

祖父过了八十岁,就不能下地了,而祖母还是异样的强悍。坐在高脚凳上的祖父有点像个孩子。每到吃饭,他会说,今天怎么没客人呢。有客人,就有人陪他喝酒了,年轻时的祖父酒量大,很少醉,现在客人来了,他坐在上座,拉开架势,吆喝我:“把酒拿上来,我要开开酒戒。”其实他每餐都喝,谁都劝不住。他说,酒都不能喝,还做人干嘛。我祖母就骂他,一个老不死的老头,饭都盛不了,喝起酒来有使不完的劲。祖父是个乐观的人,即使下不了地,也还是清清爽爽的,他说,你别看我箩筐腿,我一辈子走了三辈子的路,你看看,这栋房子的木料,哪一根不是我从高浆岭扛来的,一个晚上要走八十里山路,走了整整三年。

后院的枣树下,祖母坐在笸萝边,把旧鞋底拆下来,用米糊一层层地粘上布料,又一针针地纳起来。祖父坐在她边上晒太阳。隔一会儿,祖父喊一声:“荷荣,荷荣。”我祖母应一声:“老头子啊。”一个叫着,一个应着,但彼此都没有别的话说。袖子花开的时候,整个院子有一种粘稠的青涩香味,给人潮湿温润的感觉。矮墙的瓜架一天天抽出丝蔓,撑开毛茸茸的瓜叶。一地的枣花如蓝花布上斑斓的图案。

1993年的秋天,是一个特别暖和的秋天,祖母在酣睡中再也没有醒来。祖母面容慈祥,像一块被雨水冲刷多年的瓦,纹理细密,手摸过去,有时间的质感。她的眼角有浑浊白色的液体。这是她每到秋天就有的。每到秋天,祖父端一把锄头,提一个竹篮,到山涧边,挖一些金钱草、蛤蟆草,晒干,熬汤给祖母喝。

死亡变得不像我恐惧中的那般可怕——一个拒绝聆听和观看世界的人,不会介入喧哗。祖父睡在另一个房间,他静静地听着我们干涸的痛哭,只有在沉睡的时候,他不断地叫:“荷荣,荷荣。”声音低沉,像一股岩浆埋在废弃的井里。十多年之后,我仍然能听到这个声音,从井盖的裂缝里突然冒出来,荡然回响。

溽热的夏天,南方的空气会冒出噼噼啪啪的火花。三哥背着祖父去饶北河洗澡。菟丝子缠绕着柳树,西瓜地上的茅棚在旷野里显得孤零零。祖父的手臂干枯如藤条一般,搭在三哥的肩膀上,脚细瘦,弯曲,略有变形。祖父的身体,在那漫长的岁月里,都涨满潮水,汹涌着力量,现在潮水已经完全退却,露出石头嶙峋的河床。他甚至说话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祖父曾经是村里最好的水手。饶北河暴涨的季节,上游冲下来浮木,他跳进水里,把浮木捞上来。他打个赤膊,泥礅一样壮实,阔大的脚板打在地上,有噗哒噗哒的声音,大腿上的肌肉一坨一坨地晃动,晃动得那样有节奏。他扛着浮木,竖直的腰板就是我记忆中的墙。根根浮木都可以做房梁,一个雨季,我家的后院堆满了木头。

有一天,我祖父对我说,你把酒缸搬到你父亲房间去吧。我说,这个酒缸在你身边有五十多年了,还是放在你这儿吧。祖父说,酒一点味儿都没有,倒像一把刀子,割人。我把手按在祖父的上腹部,说,你可能胃受寒了。他戒酒没几天,整个人完全失去了知觉。我们叫他,他喉结蠕动,好像他的声音从千里迢迢赶来,汇聚在喉管里,再也走不了,彼此扭结,形成洪流,却冲不出那道闸门,被堵着。他厚重的眼睑包裹着一个旷阔邈远的星空,星光细雨般撒落。瓦蓝深邃的星空,他反反复复地梦见它,他变得越来越轻,一缕光一般与整个苍穹融为一体。

我的女儿骢骢今年七岁,她不知道饶北河有多宽。或许她无需知道,夏家墓矮小的荒冈上,是我记忆的源头,那是我庞大家族最高的山峰。山冈有常年油绿绿的山茶树,我有多年没去那儿,仿佛它与我的生活无关。

时间是一种腐蚀剂,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被它腐蚀。人从出生开始,它就潜伏下来,像个伺机而动的特务,随时准备摧毁一切。我们强大的时候,鄙视它,觉得它是条蛔虫而已,吃一把韭菜就可以把它排出体外。事实上,我们错了,时间是液体的,分布在我们的毛细血管里,它每天排泄出我们无法察觉的腐蚀液,侵袭我们。毋庸置疑,我们都是时间的标本。能够衰老的人是有福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祖父曾经勤劳能干,箩筐腿却能“一辈子走了三辈子的路”,也因此落下病根,导致不能下地,但却依旧乐观清爽。
B.晒太阳的祖父,纳鞋底的祖母,一声“荷荣”,一声“老头子”,彼此都没有别的话说,也无需说些别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C.祖母的突然离世,让我不再那么恐惧死亡,而相对于我们干涸的痛哭,祖父沉睡中不断呼唤着祖母的名字更加让人动容。
D.文中之“酒”贯穿祖父一生,既见证了祖父曾经的健壮善饮,也见证了其病中的豪爽率性,最终戒酒又见证了祖父衰老。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祖父和祖母的不同,为后文祖母骂祖父做了铺垫,也和后文祖母先于祖父离世形成反差,让人颇感意外。
B.文章用“一种粘稠的青涩香味”来形容柚子花开,这种表述通过感官的互通,生动写出了整个院子弥漫着浓重的花香。
C.文中“祖母在酣睡中再也没有醒来”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文本有很多体现地域特点的名词,如蛤蟆草、菟丝子、石头嶙峋的河床,表达作者乡情的同时也反衬出老人的衰老。
3.本文写祖父母的衰老和死亡,为何要写我七岁的女儿骢骢?
4.有人说,“《星空肖像》是一本散文集,并不是一部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05-17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高三冲刺检测(一)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退,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

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

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

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

只觉着那意思是:

别怕,别怕。你行,你行。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都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

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侯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湖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朵,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者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人民文学》1960年12月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车把式先是“佝偻着腰身”,后来“挺直了”,前后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急人所难的仗义和热情。
B.小伙子“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直到临别才确定其复员军人的身份,这样写增加了悬念,也使情节前后照应。
C.通过新媳妇的男人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山里人直率真诚的感激之情。
D.“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既回应了第一段四个问题,又对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连续使用感叹、疑问等句式,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全文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使人物出场转换自然巧妙,塑造出淳朴友善的群体形象,
C.小说中对中年妇女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
D.作者有意淡化惊险的情节及过程,真实而不完全写实,体现出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
3.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弹道无痕(节选)

徐贵祥

推算起来,该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后一个雪天。载着新兵的闷罐子列车由东向西,经郑州再向北,过了黄河,便见窗外有几道纺线般的雪絮儿划下来,先是一团一团地在风中旋转,渐渐地有了铺天盖地的气势,很快就在旷野结起一层半透明的雪壳。及至到达终点,已是满世界银白。

半个月的基础训练后,新兵分配。新兵石平阳的顶头上司是李四虎。李四虎是全营著名的老兵油子,稀拉,尤其爱捉弄人,但他有技术,炮兵业务堪称行家里手,关键时候总少不了他为连队挣面旗子。

石平阳下到班里不久,李四虎曾经非常真实地踢了他一脚。那天训练传诵炮兵口令,正忙乱间一阵冷峭的干风刮来,将石平阳手中的口令纸掀得稀里哗啦。石平阳本来就很紧张,又听又算又记又传,忙得顾头不顾腚。情急中,他把刚刚接受的一组口令写在炮架上,自然没有想到这一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铅笔又细又尖,在炮架上划出了极刺耳的声音。尽管这个动作只在瞬间就完成了,但还是被正在组织训练的李四虎一眼瞅见了。李四虎立即下达暂停口令,把小红旗往后腰一戳,神色匆匆地跑过来,往指尖上蘸了口唾沫,摸了摸铅笔划过的地方,结果发现有几道曲里拐弯的铅笔线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李四虎心疼得倒吸一口冷气,仍不死心地反复抹,抹着抹着就突然转过身来,两只狼一般的眼珠子放了道绿光,死盯着石平阳,腮帮子又鼓了鼓,那充满激情的一脚便照准石平阳的屁股踹过来。

然后召开班务会。

李四虎首先发言,说:咱们当炮手的,靠炮吃饭,靠炮做人。可你首先得爱惜它。你别以为它没长脑袋,我觉得它是有灵性的,它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就是连部荣誉室靠门左边挂着的那位。黄风岩战斗中他缴获了一门小钢炮,是打不响的。连长下命令让他扔,他没扔,硬是从山西长治扛到东北锦州,扛了几个月几千里地,闲了就擦,就拆开倒腾。后来怎么样?在锦西马家堡战斗中,半个连的步兵被人家地堡火力点压在洼子里,抬不起头,急得营长抢过炸药包要去拼命。这时候咱老班长就把炮架上了。老班长说:伙计,你就是哑巴也该哼一声了,我背你背了这么远,过铁路要轻装行军,我把干粮都扔了也没舍得撇下你,今儿个你可得还我这个情。结果呢,它还真响了,而且响了六次,硬是把敌人的火力点掀掉了。老班长牺牲后,这炮任谁也弄不响,报废了。你说邪门不邪门?所以呀,我说……

石平阳不吭气。那一脚踢过来的时候,他愣了一下并暗中攥紧了拳头,但他终于没有打出去……随着班务会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十分亲切的东西。班长,我对你没意见!他很崇敬很真诚地看着李四虎,又补充一句,真的,我不会撒谎,这是心里话。我明白了。

李四虎半张着嘴看了他好几秒钟,突然咧嘴笑了:响鼓不用重槌敲,明白就好……当然不能有意见。能看出来,你石平阳是条血性汉子,只要你舍下身子跟我干,我保你能成为咱连的高级炮手!又把脑袋转向耿其明,老耿你说是不是?

耿其明忙说:那是那是。石平阳你刚来,有些情况不了解。你去问问,搞训练,搞内务评比,咱们班啥事落后过?

石平阳生在皖西,家乡虽说不上四季如春,却也有多半日子风和日丽,远山近水清秀宜人,野花翠竹很能滋润人的骨骼。乍一到这荒凉的北方山区,又遇上个滴水成冰的季节,身体颇有些吃不消。先流鼻血,后烂手,冻疮专拣指关节处长,奇怪的是烂了肉还不觉得疼,只是睡觉焙暖了才奇痒难忍。偏碰上个认炮不认人的李四虎,一上炮场就发狠,凶得山摇地动,细得放屁都管。一旦发现士兵的动作失误,就跳起来骂,特别是石平阳。脏话丑话如拧开的水龙头,骂得满炮场臭烘烘的。有时候骂急了石平阳也发恨,鸟班长也太轻贱人了,再有本事你不也就是班首长嘛,干吗耍那么大的威风?不过,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的行为了。

石平阳的逆来顺受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上帝。一次休息的时候,李四虎把石平阳的手拽过去,着实看了一阵子,看相般地数了数那上面结了疤或没结疤的烂处,又抠了抠手心茧花的厚度,然后说:石平阳啊,有人说我专门针对你,听说了吗?

听说了,班长。石平阳低着头回答。

你信吗?

我父亲打菜刀,专拣好钢,在炉膛里淬几次火,菜刀刃口又韧又利,方圆几十里都用我们家的菜刀……

哦?李四虎似乎有些意外,石平阳,我还真没把你看错哇!

李四虎从裤兜里摸出一个脏乎乎的小本子:石平阳哇,我这个人,就看重友情,你对我真心实意,我就对你负责到底。这炮,说简单也简单,明眼的技术你都掌握了。可要说学问也真有学问,这些都是我自个儿揣摩出来的小道道。教程上没有。用上新鲜词儿,就叫感觉。有些是炮上的,有些是班上的。这个,送给你了!最后这句话,语气很重,像是宣布一项重要决定。

(节选自《弹道无痕》,有删改)


【注】①稀拉:散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七十年代”“闷罐子列车”等为我们展示出极强的年代感,把读者迅速地拉到那个过去的时代。
B.小说如话家常一般娓娓道来,语言质朴自然,其中多处运用方言和俗语,使作品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C.文章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作者叙事时运用补叙等多种叙述方式,也为文章增色许多。
D.李四虎认为石平阳有潜力,期望越高,责之愈切,才会有对石平阳的种种“刁难”,对此,石平阳是理解的。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与季节,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也为下文写石平阳身体不适做铺垫。
B.文中耿其明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炮兵业务精湛的李四虎还是一个治班有方、令战士佩服的优秀领导者。
C.小说插叙老班长的故事,既为了体现老班长与小钢炮的深厚感情,也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技术无人能及。
D.小说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军营生活和丰富的内在情感。
3.小说刻画了李四虎“既粗犷又温情”的军人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画线句是石平阳对李四虎询问的回答,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21-05-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新高考考前预测卷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高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鸟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注】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写几个字,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

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

【注】一作亡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文本二: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摘自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同题散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本文所写的桃花源则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B.文中写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的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文末的诗既写出了桃花源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写出了作者历经“大乱十年”后对今天生活的满足。
D.文章结尾说“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桃花为线索,但行文又不受这一线索的束缚,而是挥洒自如,纵横驰骋。
B.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表达灵活多变,内容紧凑自然。
C.文中写擂茶的配碟时,列举出将近十种食物的名称,不避繁复,表现了作者对擂茶的兴趣之浓。
D.本文语言雅俗共赏,以平实质朴为主,也不乏典雅之语,如“闻擂茶之名久矣”“砍尽则不复长”等。
3.文本一用了较多笔墨写吃擂茶,对此你如何理解?
4.结合文本二,从选材和叙述两个角度对文本一进行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挂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钱掌柜

贾大山

一棵古槐,树干已经空朽了,枝叶依然茂盛,葱葱茏茏像把大伞,半遮半掩着一个杂货铺———公私合营第四门市部。

这个门市部由两人经营着,一个是我父亲,一个是钱掌柜。钱掌柜是组长,我父亲是组员,一官一兵。

钱掌柜比我父亲大两三岁,看上去却比我父亲年轻得多,精神得多;一头黑发两只笑眼,肥头大耳满脸光气。公私合营前,他在十字街上开一小铺,名叫“荣盛源”,买卖越做越小,但他一点也不着急。黑夜上了板打,小铺里照例飞出一台戏;“我说苏三走动啊!”“苦哇!”“仓台七台仓台七台仓台七台台仓———”又是丑又是旦,又是哭又是笑,唱到精彩处,“好!”——还会爆发叫好的声音。站在门外乍一听,不知屋里有多少人,其实就他自己。

公私合营后,他仍然爱唱,门市后面的小屋里经常挂着一把京胡。一天晚上,他正唱得热闹,零售经理部的李书记来了。李书记说:“老钱,怎么啦,这么高兴?”他哈哈一笑,嘴里竟然冒出一句妙语;“有人说工商业者黑夜哭白天笑,那得看谁,李书记,我老钱可是自拉自唱着进入社会主义的!”李书记听了,十分欢喜。——他当门市组长,大概就是得益于这句妙语。

但是,他这个门市组长,很少在门市上待。他一上任就说:“老贾,我这个人太浪荡,坐不住,重活我干,责任我负,守门市靠你啦。”于是,他们这里不是组长指挥组员,而是组员指挥组长。组员说没醋了,他便拉上小车儿去拉醋;组员说没点心了,他便去拉点心——一走就是半天。有时组员也批评他两句,他总是哈哈一笑说:“我这个嘴好呱呱,熟人又多,碰见谁不得呱呱几句?”

钱掌柜平时浪荡,到了关键时候,真干。

钱掌柜犯了错误。反右派的时候,虽然没有戴上帽子,但被狠狠“挂”了一下,遭到了辩论。他的主要错误是丑化党的领导,具体言论是;“你看咱们李书记,上身长下身短,穿上什么衣服也不顺眼。”———他说是“不合体”,群众揭发是“不顺眼”,辩论了好几个回合,他才抱头痛哭,承认是“不顺眼”!

我也喜欢钱掌柜。每次看望父亲的时候,他见了我总是朝后一指,悄悄地说:“小子,到屋里等着去。”我刚走到屋里,他便跟进来了,塞给我一块槽子糕、一块“大八件”,让我“咪希咪希”。他这么做的时候,总是蹑手蹑脚,满脸贼笑,但是“贼”得可爱。

一天晚上,我问父亲什么是“咪希咪希”?父亲说那是一句日本话,就是吃的意思。我听了很惊奇:“钱大伯会说日本话?”

“他跟一个日本人学了两句。”父亲说,日本人占领县城时,钱掌柜因为贩卖了两箱火柴,被抓到贾村据点,那是杀头的罪过。受审时,他见日本人屋里也挂着一把京胡,便说;“你们让我唱一段儿,再杀行不行?”日本人竟然答应了。他一拉一唱,日本人大喜,不但没杀他,还请他吃了一顿饭,跟他交了朋友。“哎呀,那不变成汉奸了吗?”我问。

“别瞎说,不是汉奸。”父亲板起脸儿说,钱掌柜不但不是汉奸,他还忍着羞辱,保护过一群中国孩子。有一天,那个日本人来到“荣盛源”,让他拉胡琴。一群孩子看见了。冲着日本人骂:“×你娘!”日本人不懂这句话,便问钱掌柜,那是什么意思? 钱掌柜告诉他,那是祝你长寿。后来,那个日本人见了钱掌柜,总要彬彬有礼地说一声:“钱先生,×你娘。”钱掌柜只好点头微笑:“谢谢,谢谢。”

最后一次见到钱掌柜,是在那个饥饿的冬天。那是一个下雪天,我路过四门市,看见钱掌柜在柜台后面坐着。他看见我,笑着向我招了招手,我走到柜台前面,他把嘴一伸,小声说:“小子,怪饥不?”“不饥。”我说。

“不饥是假的。”他看了看点心匣子,两个手指一撇,比了个“八”字,“八块钱一斤了,不能‘咪希’了。”

想起当年情景,我不禁笑了;“钱大伯,如今还唱戏吗?”“唱,就是进步不大。”

一片哀哀的哭声,簇拥着一辆马车过来了,马车上拉着一口棺材。马车前面,一个孩子身穿重孝,扛着一个白幡,马车后面跟着死者的亲属。钱掌柜好像看清了什么,从点心匣里抓了两块饼干,傻了似的走到街门口上,肃然而立。一片纸钱飘飘摇摇落在他的肩上,他都没有察觉。

送葬的队伍过去了,我问:“钱大伯,谁死了?”

他呆呆望着飘走的白幡。白幡看不见了,他才轻轻叫了一声“老李”,把两块饼干扔到街心里去……

“哪个老李?”我问。“我们李书记……”

“他?”我也一惊,“那年整你,不就是他吗?”

他摇摇头,不让我再说下去。他说老李人不错,大家浮肿了,他也浮肿了;病重的时候,天天还到食堂打饭吃,买个馒头,照样拿细粮票………他拍拍身上的雪花,擦擦眼泪,又到柜台后面坐着去了。

后来我下乡了,再也没有见过钱掌柜。我只听说,在那动乱的时候,他挨了两年批斗,最后死在一个学习班里,罪名是“日本特务”。后来平反,又说他不是“日本特务”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掌柜喜欢唱戏,他经常自拉自唱,自娱自乐,这个爱好曾经使他免于丧命,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有了地位,“交了朋友”。
B.公私合营后,钱掌柜对李书记说自己“自拉自唱进入社会主义”,这一情节表现了钱掌柜诙谐幽默、心胸豁达的性格特点。
C.钱掌柜爱“呱呱”,说的好听了,被领导认可;说的不好听了,被群众揭发。他差一点被打成右派,就跟爱“呱呱”有关。
D.李书记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钱掌柜的命运浮沉跟他有一定关系,在目送李书记的送葬队伍时,钱掌柜也为自己的遭遇悲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法来描摹人物,环境描写以古槐和雪天等自然环境为主,渲染了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
B.第三段中对于钱掌柜夜里在小铺里自娱自乐唱戏的描写,文字虽然不多却生动传神,将钱掌柜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C.在写到钱掌柜给我槽子糕和“大八件”时,作者寒寥几笔,用语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钱掌柜逗弄孩子时的神态。
D.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将钱掌柜的言行事迹贯串起来,既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立场。
3.文中插叙钱掌柜与日本人周旋的段落,有何作用?
4.在饥饿的年代,钱掌柜以两块饼干祭奠死者的细节看似不合逻辑,实则符合情理,请对此进行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一个偏方: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服药后,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生长旺盛、叶片舒展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则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必不可少的抢手货。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前几年春节回家,见瓦窑堡模样大变,到处是灰蓬蓬的楼房,住窑洞的已经不多,集市上也见不到卖席子的,倒是商店里席梦思之类的床具卖得很火。

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乐器道具因陋就简,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做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人们看道情,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欣赏管子吹奏。多少年了,每每想起当年坐在尘土滩地围看道情的情景,那头上戴着羊肚子毛巾、眉头紧皱、两腮鼓起、神情专注的管子演奏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那是我最早的器乐审美启蒙者,我常能记得他,记得他出神入化的演奏,还有那支奇妙的管子。

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去年金秋,正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领略了苇草被称之为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厚重,波涛般雄浑,纵横的芦荡间,小船悠悠,快艇疾驶,宿鸭惊起,白鹭翩飞,看去真如一幅气韵蓬勃的版画杰作。然而面对此景,我的思绪却跑到了陕北的山野间。我想到,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甚至连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它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带去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摘自王巨才《光明日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芦草之思”为题,统摄全篇,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达对芦苇的赞美之情,进而生发出对人性的思索,耐人寻味。
B.文章第⑤段写年三十家乡人换上新炕席,使环境更添新貌,使人心情振奋,满怀希望迎接新年,蕴含了作者对昔日美好岁月的怀念之情。
C.作者写“管子演奏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表现了演奏者精妙的技艺令“我”陶醉,陕北人苦中作乐的达观令我难以忘怀。
D.文章结尾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升华了主旨,最后一句作者加入自己的感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凸显了文章的批判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写作者在秋季想起了家乡的芦草,既照应了题目,又总领全文对有关家乡芦草的回忆,为下文作者抒发感情做铺垫。
B.文章第③段用自己想各种“法子”治“打嗝”都不见效,和芦根药效显著作对比,突出其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的功德。
C.作者抓住“叠、压、卷、充、折、捆”这些动词,又提到现在商店的粽子,目的是表现母亲包粽子的娴熟,侧面凸显母亲的高超手艺。
D.文章第⑦段运用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海”的气势和场面的浩瀚、壮观;同时,以动衬静突出“海”的静谧。
3.文中第②段为何要写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苇草,请简要分析。
4.作者为什么说“我是应该写写它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5-1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坡

陈毓

他一向是个克制的人。把目光放长远,再长远些,每每不如意时他总这样告诫自己,一步步走到眼前这个位置,于他已是祖坟上长出了大树。他是家族的骄傲,勤恳稳当地走下去,就算光宗耀祖了。这一切却在一夕间改变,就因为他一朝拍案,发了一次脾气,撒了一次野?因为一场大醉?只是一次偶然?他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所谓平衡和关系,不堪这拍案一击?

他真的太想要那个位置,去副扶正,他等了那么多年,等不过这一次。等的感觉如坐监牢,于是他说出“我走人!”“走!”。他把“走”字喊得山响。他感到心中如火山岩浆冲出岩隙,让他惊惧又倍感畅快。

他再一次大醉,他大喊大叫,大不了回老家和祖宗一样,我放羊去!

放羊去?他忽然发现“决断”中的迫不得已,世界不再是他的“小时候”。眼前的现实是他已无处放羊了。十几年前就已退耕还林,小时候熟悉的漫山放养而今变成了圈养。要养羊,就得先建圈舍,要有饲料、人工,这是最基本的。小农经济勤勤恳恳也只能养家糊口,而养家糊口这个概念于他,是事业,是要能用“轰轰烈烈”来形容的“事业”。如果不能给那些令他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的人证明,他活着还不如死去。

家园荒芜,野草长满院落,野草可以拔除,时间却在这里陷入空洞。三十六年前他诞生于此,他用了十八年挣脱离开这地方,一朝又回来了。叫太阳坡的山村还叫太阳坡,他站在这里,恍如梦境。过了太阳坡,就是月亮山。琢磨地名,他体会先辈的智慧,他们更懂和自然相处,更懂平衡。

时间嗒嗒向前,无论人的悲喜。转眼他在太阳坡养羊已经半年。半年,羊群从最初的八只变成更大的一群。起初他特别喜欢数羊,数羊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心急。到底是家人亲人,当家人看清现实,一夜间接受了这现实。他们说,只要他觉得好,干啥都行。谁又不是没养过羊。随他进城十年的母亲跟过来给他做饭,老家不比城里,乡下的日子事必躬亲。一顿饭不做,那就没得吃,买都没地儿买去。亲戚集资,羊群扩大。妹夫积极联系市场。

这一带人是习惯吃羊的,甚至羊羔肉。他奇怪整个北中国,也只有这一带人吃羊羔肉,但这半年,他硬是没舍得让人杀羊,哪怕一只羊。他没吃过自己养的羊。

但羊就是供人食用的呀,几千年了,没人改变得了这现实。

当捉羊人抓羊的时候,羊群本能地后撤,直至被逼到一个角落。羊把头抵在一起,屁股朝向捉羊人,形成一个奇怪的圈圈。羊在躲避,躲避被宰杀的命运,却把一个更有利于对方的角度留给了捉羊人。直到捉羊人抓住一只叫唤的羊,挤在一起的羊才散去。羊群慢慢散开,一只只羊又恢复那逆来顺受的样子,散开,寻吃的去了。

秋分至,草渐黄,现在只有这片被拴起的草地可以放养羊,羊群是轮流到这里吃草的,随机被选。他考虑选羊的方法,但他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每天最先走出羊圈的三十只,能去草坡吃草。他现在拥有三千只羊,只有这片收割过苜蓿再长荒草的荒坡可以放养羊。大批的羊是靠饲料养的,他的成本必须计算。

羊大为美,羊长得大长不大,靠天,靠羊自己,也靠他这羊的主人。

他有一天突发奇想,幸好羊不知道长大是要被杀的,要不羊会想法子不长大,不长大就是羊羔。羊羔肉不是更值钱么?他听见自己心底的声音,吓了一跳。

羊圈建起的第一天就有人来联系买羊。钞票时时飞来几张。但这是他忙碌以及存在的意义吗?只要他在问意义,他就觉得自己距离释然尚远。

一个在机关里如螺丝钉一样的职员,和一个在遥远山野养羊的人,谁更自由?这样的问题浮上心间,他依然确定他还在那个狭窄的缝隙里。

又一天,他眼睛看着眼前的羊群,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群羊的画面。

那群羊是他在贺兰山山口遇见的。那次他去贺兰山旅行,刚到山口,就见一群羊散漫穿过眼前的石子窄路,走到河谷里,羊从容地、像是有着某种秩序地走过那片开阔的河滩地。他用目光搜索放羊人,但四野寂静,只有阳光被风吹出影子。他目送那群气质非凡的羊,看群羊走到河谷喝水,再缓缓地从原路返回,跳上看似高不可攀的巉岩。羊群在那里停驻,回头眺望,羊群和那些被时间雕琢、被风塑形的石头一样沉默,却又有无限的高贵。羊的剪影在他眼里有无限深意。

后来他看到贺兰山的岩画,觉得画面上的羊和他遇见的羊难分彼此。那些羊是从画上走出来,走到河滩,与山风为伍,在荒芜中寻找草皮子,寻找地衣苔藓啃食,寻找溪水饮;等它们消失在山岩间,是又回到画中去了吧。羊回去,变回山上一块画着羊的石头。

此刻他坐在明亮的秋阳里,听风吹出飒飒的声音,想,只有上帝能养出那一群羊,那样的羊群也只能长在上帝的园囿。

而他养的羊,注定拥有羊的命运,死在羊羔的时候,或者活得更长久一点死掉。

羊群在夕照中鼓涌,涌向暗夜。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决定回老家放羊,是为了证明给那些令他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的人看,他不仅能养家糊口,还能轰轰烈烈地做出一番事业。
B.随他进城十年的母亲跟过来给他做饭,亲戚集资,妹夫也积极联系市场,说明亲人对他的关心,表明亲情对处于困境中他的意义非凡。
C.他“觉得自己距离释然尚远”,进一步表明了主人公对充满心机和狡诈的现代城市生活的鄙视以及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的向往。
D.文中他让每天最先走出羊圈的三十只羊去草坡吃草、以及靠饲料喂养大批的羊的描写,是他生存现状的生动描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再一次大醉”的情节,在文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轰轰烈烈的“走”,也为下文他放羊的人生经历埋下伏笔。
B.小说中景物点染富有特色,如“家园荒芜,野草长满院落”“他坐在明亮的秋阳里,听风吹出飒飒的声音”,三言两语,细腻含蓄地点出人物的情思。
C.这篇小说不是靠外在事件的连缀和缝合来推动情节发展的,而是注重呈现人物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以小说主人公情绪的演进作为结构线索。
D.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平静的语调,通过主人公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不断追问,来体现人类丰盈而庞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性光辉。
3.有人评价陈毓的小说是“在局限里寻找辽阔”;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局限”和“辽阔”的认识。
4.小说中设置了贺兰山羊群这个情节,并表示“只有上帝能养出那一群羊,那样的羊群也只能长在上帝的园囿”,颇有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1-05-08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高三4月二轮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