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9-20高一下·江苏南通·期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贬义上使用“脸谱化”,是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
B.因为“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所以是有待去实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C.“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D.有了“谱”就能创造出灵气、气韵,“谱”使创作者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到第三段从京剧的脸谱写起说到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脸谱”这个词从而引出了“谱”的话题。
B.文章第四段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 ;然后阐述厨艺上乘需要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C.文章先从京剧脸谱说起,然后由菜谱再说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提出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的观点。
D.文章中采用了对比论证,把做菜有菜谱和舞台艺术中的“谱”进行对比,说明艺术家要把“谱”用活,舞台艺术要靠艺术家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脸谱是具体的、形象的。作者认为只要对“谱”进行深察,就不会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
B.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C.“火”曰“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D.各种“谱” 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所以说“谱”不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能防止天才的流产。
2020-06-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相比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对权力运行可以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促进官员谨慎用权,约束言行。一些例子似乎说明,网络反腐可谓“弹无虚发”。无论是“表叔”、“房叔”还是“天价烟”局长等腐败案件的查处,都遵循“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这样的路径发展。不过,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模式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难言乐观。

当然,网络举报的泛滥,也会使有关部门在查处腐败过程中,对于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难以权衡。而面对公共利益,官员隐私权该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确的法律界定。比如网帖所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

网络举报是一把双刃剑。“误伤事件”提醒,监督和隐私各有边界。如脱缰之马的“网络监督”真假难辨,一旦践踏到普通公民的“隐私领地”或者危及集体权益,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因此网络举报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争论网络反腐利弊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这样的诘问:如果正常的投诉渠道畅通有效,网络举报何以如此盛行?而反观网络反腐显而易见的短板,更提醒我们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多么地必要和紧迫。

1.从材料看,网络举报有哪些特点?
2.结合文本,说说网络举报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3.网络举报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工作有哪些启示?
2020-05-3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代苏绣艺术的嬗变形式

刘宁

艺术品的内容与形式都需要通过特定的工具与可视的物质材料来表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苏绣艺术作为四大名绣之首,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在近现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刺绣画稿不同于一般画稿,需要适应针法色彩的表现特点以便于刺绣技艺的施展,因此自古刺绣题材构图简练、用笔工整、造型优美、线条清晰、色彩鲜明。明清苏绣,无一例外地延续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 清代是苏绣艺术题材从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新起点。 沈寿融合了西画用外光来表现物体明暗的手法,用刺绣的线材仿真地绣制出肖像画作,为苏绣的题材从传统走向创新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杨守玉等刺绣大师进一步拓宽了苏绣艺术的题材,出现了抽象题材、风景题材,装饰题材等。今天的苏绣,几乎可以表现东西方多种艺术门类、多种流派等所有画面的风格特点。苏绣的针法分平绣和乱针绣两大类。平绣的各种针法,总体上都讲究有规律的绣制线条,整齐匀细的针法,绣品追求工整、洁净、精细的视觉效果,但缺点是线条比较死板,色彩不够丰富。乱针绣的出现对苏绣的发展具有根本改革的意义。 乱针绣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它的显著特点是不拘教条,让绣者根据对造型的理解自由灵活地表达绣制效果,适合表现油画、水彩画、摄影门类的艺术,绣制的作品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感、立体感,但对于讲究虚实相生笔墨意境的中国画却难以表现。虚实乱针绣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虚实乱针绣综合了乱针绣和传统绣的特点和技巧,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丝线绣制的虚实和浑厚来表达画面颜色的明暗和深浅。因为虚实乱针绣要求是一次成品,所以虚实乱针绣需要刺绣者有更高的艺术造诣和美学修养。虚实乱针绣的创兴,使中国水墨画作品在绣制中得以自由地表现,创造出空灵、淡泊、水韵十足的绣制效果。

苏绣作品有实用装饰品和艺术欣赏品两类。传统苏绣实用装饰品建立在美化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一般具有颜色鲜艳、浓郁、对比强烈的装饰性特点,今天仍然有其艺术生命力,被人们所喜爱。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特点,绣品色彩也能呈现雅洁的时尚风格。传统苏绣艺术欣赏品多以绘画作品为摹本,渗入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内涵,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用色比较讲究淡泊雅致。乱针绣的创制开拓了苏绣色彩表现的空间,比传统刺绣的颜色层次要丰富得多,层层堆绣的色彩显得浑厚、丰富,经人的空混视觉后达到了意料之外的色彩效果。当绣品处于光线的强弱明暗或不同光照的角度时,其视觉效果也随之发生 微妙变化。绘画上两种颜色混合只能是一种色相,而绣面上两种颜色交叉重叠后可以得到第三种色感,空混的视觉效果使其能产生比油画更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形成苏绣艺术独特的色彩风格。

苏绣艺术一直处于发展创新之中,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更富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化趋向大同的今天,苏绣艺术唯有坚持其独特的民族性与创新性,才能永远立于世界艺术的不败之地,永放光彩。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乱针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乱针绣的出现能解决“平绣”针法线条比较死板,色彩不够丰富的问题,它的出现对苏绣的发展具有根本改革的意义。
B.乱针绣善于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虚实乱针绣则善于表达画面颜色的明暗和深浅,它们各具特色。
C.乱针绣让绣者自由灵活地表达绣制效果,作品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感、立体感,特别适合表现中国水墨画所表达的意境。
D.乱针绣绣品处于光线的强弱明暗或不同光照的角度时,视觉效果会发生微妙变化,空混的视觉效果使其产生更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绣艺术的发展历程长达两千多年,近现代苏绣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处在发展创新中的苏绣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更富艺术魅力。
B.古代刺绣的题材构图简练、用笔工整、造型优美、线条清晰、色彩鲜明,是因为画稿需要适应针法色彩的表现特点以便于刺绣技艺的施展。
C.实用装饰品是建立在美化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的,被人们所喜爱。今天,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特点,颜色有了更多风格的选择。
D.在世界文化趋向大同的今天,苏绣艺术只要坚持其独特的民族性与创新性,就能永远立于世界艺术的不败之地,永放光彩。
3.近现代苏绣艺术的嬗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0-05-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基地学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前,网络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不仅正在改变中国文学版图,也在影响大众文学文化生活。

②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故事中心的。这些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热爱自由、自立自强、勇往直前、积极有为,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将夜》(猫腻)中的主角是国家的栋梁,保家卫国,坚守民族大义,为天下苍生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琅琊榜》(海宴)表达家国大义,讲述正义复仇、步步为营的谋略智慧故事。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盘龙》(我吃西红柿)、《仙逆》(耳根)、《斗破苍穹》(天蚕土豆)等受海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展现出积极向上、崇尚和平、勇于担当、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③网络玄幻小说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瑰丽的艺术想象。作家从远古神话中汲取资源,将传说中的各路英雄神仙及各种灵异法术演绎成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充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描述了一个独具中华民族意味的超自然世界。诗书剑气、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内容的摹写,亦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风韵。《仙路烟尘》(管平潮)以诗词歌赋传递古雅的艺术情调,《后宫·甄嬛传》(流潋紫)中温婉含蓄的甄嬛体颇有中国温柔敦厚文化传统气息。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诗词写人物命运的写法被网络小说借鉴运用,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文气,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大量采用诗词是网络穿越小说中常用的“梗”,是以一种新颖方式传播古典诗词。

④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拓展历史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作为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历史事实严谨,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古代历史。《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燕云台》(蒋胜男)、《楚河汉界》(灰熊猫)、《步步惊心》(桐华)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根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个背景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表达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观察和精神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中华再起》(花草)、《新宋》(阿越)等历史小说重新总结历史教训,对历史进行反思,弥补历史缺憾,在想象的故事中实现作者的艺术追求。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刺绣、相声、曲艺、美食、中医等元素,网络小说近年来涌现出科举文、美食文、医术文、行业文。这些类型的小说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富有民间烟火气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笙离)以苏叶、甘草、藿香、冰糖、怀香、龟苓膏、枸杞、决明子、杏仁、当归、桂花等二十八种中药材为小说章节的标题,在爱情故事中介绍中医文化。血红小说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阿菩小说中的商道文化,酒徒小说中的历史考据,拓展了小说的内容,使网络小说成为知识文化小说。

⑥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所蕴含的“生命如同蝼蚁”观念,跳舞小说中弘扬“丛林法则”等,招来许多批评,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走到正途上来。

(选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主角往往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格,展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儒家担当意识和家国意识。
B.中华灿烂的文化对网络小说的熏陶作用明显,如诗书剑气、江湖人生等,使作品呈现出古典文化的韵致。
C.网络文学在人物品质、想象力、文化元素、类型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和价值取向。
D.网络小说均积极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故事,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网络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按照网络文学传承内容、传承现状的逻辑顺序展开,层次清晰。
B.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它们不仅丰富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观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文章第④段论证了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有对历史的还原,还有对历史的反思,甚至是虚构一段历史。
D.文章认为网络穿越小说对古典诗词起到很好传播作用,有力地支撑网络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的成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濡养,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B.不少网络文学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甚至有经典作品的影子,可能与一些网络作家热爱古典文化有关系。
C.我们在阅读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之时,只要深入欣赏其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就可以增长并且丰富文化知识。
D.网络作家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认清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5 . 材料概括分析,完成下列小题。

无景有马,因景失马

耳 聆 

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但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既避开了不可能策马上台,又采用(或曰创制)种种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近世曾经有过使用动物以“求真”,例如端阳演《白蛇传》,真蛇出现于舞台;七夕演《牛郎织女》,水牛被牵着登场;真蛇的凶相破坏了白娘子的形象,水牛则在台上似因惊恐而驱之艰难,由几个人助拉才得下场,台上尴尬万状,台下笑声一片。真马曾否牵上舞台“入戏”?好像没有人试过。     

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 

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钱金福演《连环套·盗马》,上马、乘骑,是经过认真观察实在的骑马情状,得之于真而显示其美,程式也就有生命力,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 

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末(例如《挑滑车》的山形物),却还有满布山景景片者,演员在原地(舞台)打圈,景不转而人转,倒像是发疯。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象而若见驰马,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得。                                  

(选自2010年12月6日《文汇报》)

1.“以鞭代马”的好处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无法之法”?
2.文章结尾处说“一旦用景”反倒“‘求真’得假”。从文中看,“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3.“无景有马,因景失马”说明了戏曲表演怎样的艺术原则?请作简要分析。
2020-04-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2020·浙江·模拟预测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纾不通外语,而翻译外国小说百十余部。《黑奴吁天录》等译作,不“信”而“达”且“雅”,堪称 “美而不忠”的译林典范。钱锺书发现,林纾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在评价林纾的翻译时,钱锺书说,“在各国翻译史里,尤其在早期,都找得着可和林纾作伴的人。”严复精通外文,但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时,不仅删削了赫胥黎对社会进化论背景下伦理衰微的担忧,还大肆渲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论的要义,以唤醒中国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这些有意为之、为我所用造成的“误译”,成为了晚清译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称之为“林译”现象。

从翻译目的论来看,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林纾等人的翻译,从“信”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不诚实的表现,但从翻译的目的论来衡量,却无疑是成功的。

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也存在着类似的“林译”现象。以美国最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葛浩文为例。葛氏将“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作为译者的首要责任,他的翻译并不是“忠诚地搬运”。例如,葛浩文将莫言的非线性叙事更多地改成了按时间顺序叙事,把美国读者不熟悉的一些中国的国情、人情、风情等转化成他们更容易理解的美式风味。

国内的英语翻译界和当代文学批评界一般从意识形态、赞助人或审美观念等维度来批评中国文学英译过程中被删改、重写等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英语“傲慢”的霸权地位感到义愤。但如果我们腾挪一下观察的角度,将这些“林译”现象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刚刚开始跨国旅行却远未深入人心的现实背景,我们考察的出发点可能不再主要是传统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是传播的效果了。即以西方读者的接受习惯为首要考虑,竭尽全力让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近西方读者,从而走入西方主流文化,让西方读者首先了解我们的文化常规与思维方式,然后才谈到影响和改变西方文学创作模式等后续问题。

唐代的贾公彦对翻译下过一个定义:“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这个定义揭示了翻译的本质目标,不是“忠实”,而是“理解”,是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交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锱铢必较地核对译文与原文是否一一对应的“忠实”,显得没有多大意义。

(选自郭建玲《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有删节)

1.下列对“林译”现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林译”现象是指在译界出现的那些有意为之、为我所用造成的“误译”现象。
B.“林译”现象存在于各国的翻译史里,尤其是在各国早期翻译文学刚开始时。
C.“林译”现象契合“翻译目的论”,即受众决定翻译目的,翻译指向一定受众。
D.“林译”现象的较多存在,表明翻译过程往往包含着译者的理解、目的与再创造。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严复不一样是,林纾对原著的不“忠实”,主要是因为他不通外语而造成的。
B.林译小说尽管有误译,违背了“信”的原则,但在“达”与“雅”上堪称典范。
C.举葛浩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也存在有意为之的“误译”现象。
D.批评界认为,中国文学英译过程中被删改的行为反映着英语“傲慢”的霸权地位。
3.作者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的?
2020-04-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高考·新思路】2020年浙江省高三语文名校资源优化卷(九)-《2020年新高考政策解读与配套资源》
7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画家画天空,背后有科学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乎乎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似乎即将压下来。这夸张的色彩也许不是画家的随意泼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唐纳德·奥尔森在《天空和望远镜》杂志中指出,蒙克画中的红色天空,也许是一种自然现象。

那些传世画作往往反映了真实的气候环境情况。希腊气象局科学家赫里斯托斯·泽雷弗斯所带领的科研小组也作了类似的研究。他们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81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伦勃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最后他们把研究论文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上。该论文分析了16世纪以来554幅描绘日落景象的名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他们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这会阻碍阳光进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暗化。

英国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托宁多年来也一直在苦心研究各个时期英格兰各地的天气状况,他意外发现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为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莫奈创作于那时期的画作中,阳光在泰晤士河上跳跃闪耀,天空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变化。约翰·托宁想到,这些丰富的颜色并非出于莫奈头脑中的艺术幻想,而是来自真实的伦敦生活。那漫天黄色,应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在此条件下形成的雾霾比自然形成的雾更为持久。比较巧合的是,狄更斯在其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雾都孤儿》中也写道:“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的。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再靠里一点儿,棕色再深一些。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科学家去作了验证,选取莫奈1898—1900年创作的9幅作品,结合他同一时期的信件和日记,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数据对照。令他们惊叹的是,莫奈身为艺术家,却如同科学研究者一样,一丝不苟地记录了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的位置,绝无臆造。所以,印象派大师的确是非常可信地用手中画笔将伦敦当年的绝世光影留存于世的。不过印象派大师的绚丽色彩,可能来自PM10之类的大气污染物,想到这点不免让人有些沮丧。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中“沮丧”的原因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乎乎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
B.日落油画和水彩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随着大气中粉尘含量的上升而上升。
C.原先人们对印象派大师作品艺术特色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PM10之类的大气污染物早已有之,这不免让人有些失落。
D.莫奈画作中那漫天黄色实为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的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形成的雾霾。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一些著名画家笔下夸张的色彩,一定程度上是大气污染等自然现象的真实呈现。
B.艺术家莫奈对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位置的客观记录,与美国海军天文台同期的数据对照,相当客观。
C.研究者认为,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呈上升趋势能导致全球暗化,不过并非都由人为因素造成。
D.约翰·托宁多年来对英格兰各个时期各地的天气状况的苦心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益于他一开始就对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进行研究。
3.从科学家对画家和作家作品的研究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0-04-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校内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我们身体里有一座“钟”

唐闻佳

2017年10月,杰弗里·霍尔等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对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研究而分享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熬夜这个话题随即在医学界火了。这三位科学家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关联。他们提醒大众: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如按时吃饭,到点睡觉!

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这是一种习惯。典型的比如植物的花朵的开闭,动物的产卵、冬眠、苏醒等。不要小看这些周期变化,这些规律不是挂在墙上的钟表,而是植根于生物体内的生物钟。生物钟是指地球上的生命随地球的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生化活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这样一座钟,告诉我们以24小时为周期的血压、体温、体力、情绪等生理指标的律动。

既然存在着这种生命节律,那么如果打破它,要不要紧呢?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生物节律分会会长徐璎长期开展生命节律研究。她见过一个奇怪的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总在凌晨三四点起床,晚上六七点就睡觉。这显然不符合常人的生活节奏。通过研究,她发现这个家族成员身上的一种名为“PER2”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是一种掌管睡眠的基因,正是这个突变导致他们的早睡早起。当把这种突变基因转给小鼠,小鼠也同样早睡早起了,而且进食变得更早,比正常小鼠吃得更多。徐璎进而发现,这些实验小鼠不仅管睡眠的PER2基因发生了突变,管吃饭的PER1基因也突变了。而且,因为吃得更多,这群小鼠的肥胖问题紧随而来。

此类基因又称“时钟基因”。正常情况下,它们会在相同的时间打开或关闭,以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但如果其中有基因发生突变,规律就会被打破,机体的各类生物钟无法步调一致。

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计秋与记者说起另一组罕见病例:近二十年来,各国医生发现了一些“睡不着觉的家族”,他们至少在三四十年里都没好好睡过觉。科学家逐渐发现,在这些人的大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区域,控制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紊乱。“人体内的节律基因相互牵制,此消彼长。它们还通过大脑神经,调控全身器官。它们有节律地工作,由此形成精妙的外周节律环,而一旦固有节律被打破,身体就会出现问题。”王计秋告诉记者。

“夜行族”的健康风险与夜班的诸多“不是”,已被众多研究证实。医生担忧归担忧,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作为“夜班模式经典人群”,医护人员上夜班很平常。今年5月,美国梅奥诊所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糖代谢异常与夜班工作相关。该诊所对12名健康护士开展研究。这些护士在六周内随机进行连续两天的模拟白班(7:00-19:00)或连续两天的模拟夜班 (19:00-7:00)工作,并接受同位素标记的混合餐测试。结果发现,医护人员夜班工作期间,餐后血糖更高,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和C肽浓度达峰时间延迟,并且夜班期间β细胞功能受损。这一研究验证了夜班可能引起β细胞时钟基因表达改变,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变化,增加患肥胖症或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从事睡眠研究的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于欢教授告诉记者,很多职业需要值夜班或跨时区旅行,这是对人体生物钟的一种挑战,对于生物钟及其基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

那么,生物钟已经乱了,是不是就没救了?并不是,人体有奇妙的自我调节功能。“长途旅行会出现时差,在飞机上,工作人员会通过调整饮食供应时间来帮助你调节时差——本该是平时睡觉的时间,却给你来一份正点的正餐。”徐璎告诉记者,良好的睡眠习惯或有规律地吃饭,会对人体的生物钟起到重新设定的作用。(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生物节律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研究发现,调整睡眠时间,养成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生物钟由紊乱转为正常。
B.王计秋研究各国的“睡不着觉的家族”,发现他们控制睡眠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紊乱。
C.徐璎研究一个奇怪家族,发现这个家族形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与PER2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D.杰弗里·霍尔等三位美国科学家研究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并取得重大成果。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欢教授指出科学家研究生物钟和基因机制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人们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
B.梅奥诊所以12名健康护士为对象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被研究者在夜班工作期间出现糖代谢异常等问题。
C.动物体内的PER1基因管理进食,属于时钟基因,如果动物的PER1基因发生突变,其进食节律会发生改变。
D.一些花朵朝开夕闭,一些动物到冬天时要冬眠,到了春天便苏醒,这些都是受生物钟的影响而产生的现象。
3.请结合全文,概括“时钟基因”的特点和作用。
2020-04-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校内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

十一贝子

①《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②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复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攻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其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华复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④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眼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B.19世纪末以来,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是由于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
C.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正是一些中外建筑师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的体现。
D.李允鉌先生出版的《华夏意匠》填补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空白,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以《易经·系辞》中“道”和“器”的论述,引出了对中国古建筑缺少理论探索的论述。
B.文章中引用建筑史学家龙庆忠的话,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设计意念,佐证了“《华夏意匠》一书难能可贵”这一观点。
C.文章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突出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特点。
D.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的现状,意在寻求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不缺乏园林艺术的理论名著,也有建筑领域的民间著述,但是与西方古代的建筑名著相比,数量不足,且差异很大。
B.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故而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
C.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造型上的差异不大,但却在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D.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也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传递诸多前辈先贤之薪火,才能让中国建筑一息不灭。
2020·江苏·模拟预测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长寿的秘密

长寿的秘密隐藏在人的生物细胞之中,位于染色体末端上的端粒,正是长寿的关键。

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但是百岁老人的端粒格外地长,其长度与中老年人甚至更年轻者的端粒相似。染色体如同一根鞋带,端粒就像是鞋带末梢的塑料扣,起着防止染色体分解或融合的作用。伴随着细胞的每一次分裂,端粒都会变小,一旦端粒消失殆尽,细胞也会相应死去。人体细胞还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抗衰老酶——端粒酶,它能为端粒提供保护,使端粒得到再生或保护端粒免于损耗。拥有较长端粒的健康人士被认为患上常见的老年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风险更低。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端粒的长度不仅能表明人们当时的年龄,还能预示人们未来的健康状况。端粒检测已经成为科学界长寿研究领域的新兴产业,面向公众提供端粒检测服务。科学家们希望,有朝一日,端粒测试会像胆固醇或血压测试一样,更加规范化和平民化,甚至通过强化染色体端粒来延缓或逆转衰老。2012年末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平均年龄63岁的10万人中,端粒长度小于平均水平者,三年内死亡几率比常人高出25%。端粒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长度在人的一生中起起伏伏,时而增长,时而缩短。目前人们对于端粒知之尚浅,但是端粒的状况确实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健康状况。对于研究衰老的科学家来说,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出生日期只是说明了人的实际年龄,而端粒长度才是一个人衰老过程的真实反映。

科学家也在致力于研究可能加速端粒缩短的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就是其中之一。有科学家针对有慢性疾病儿童的母亲做研究,发现与健康儿童的母亲相比,前者的端粒更短,端粒酶更少。同样地,长期照顾阿兹海默症病人的家属、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未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这些人的端粒检测也呈现出相同的结果,因此患病的风险更高。端粒较短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症以及其他多种疾病。

研究表明,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规律饮食、运动及冥想等,都可以放慢端粒变短的速度或者增强端粒酶的活性。“端粒与健康”组织主席卡尔文·哈雷认为,端粒长度检验非常有用,它就像报警器一样提醒你,你的细胞老化可能加速了。哈雷在上世纪80年代末接受了第一次端粒检测,此后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监测。他发现,每当自己感觉压力过大,缺乏运动或者没有遵循健康食谱时,监测到的端粒状况都会有所下滑,从而督促他调整和应对。

也有科学家认为,端粒检测结果不会告诉你你会在哪一天死去,它只是在提醒你,你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问题。端粒长度与年龄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是还存在着其他变量。人们对端粒的了解仍然很肤浅,端粒检测结果只是一个数据,并非可以预知未来的水晶球。

(选自《海外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粒是线状染色体的一种特殊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塑料扣,位于染色体的末端,对人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B.端粒由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强大的抗衰老酶提供保护,因而能够得到再生或免于损耗,这种酶就是端粒酶。
C.端粒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缩短,但百岁老人例外,他们的端粒与一般中老年人甚至更年轻者的端粒长度相似。
D.端粒较长的健康者患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老年病的风险较低,而端粒较短则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科学家努力,端粒测试日益规范化、平民化,人们可以像测试胆固醇一样测试端粒,通过强化染色体端粒来延缓衰老。
B.出生日期说明人的实际年龄,而端粒长度真实地反映人的衰老过程,所以研究衰老的科学家非常重视对端粒长度的研究。
C.端粒的变化并不一直都是递减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长度在人的一生中起起伏伏,有时候会增长,有时候也会缩短。
D.端粒长度与年龄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决定寿命的唯一因素,端粒检测只是对健康状况的提醒,并不能测定死亡的具体时间。
3.长寿的秘密何在?请作概括说明,并根据本文的知识说一说普通人怎样才能长寿。(6分)
2020-03-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理)-学科网3月第二次在线大联考(江苏卷)(考试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