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外国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恐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郑重而又卑怯、悲戚。
B.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妻子表现很淡然,这说明她的思想意识中,完全没有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
C.小说从批判市侩意识的角度观察和反映生活,写出了丧失人格意识的奴性心理对于强权和暴力的恐惧和服从。
D.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恨,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好的晚上”“心情美好”“无比幸福”写出了主人公在观赏歌剧时的轻松快乐,与后文他的心惊胆战形成鲜明对比。
B.妻子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与前者的卑怯形成对比,劝主人公去道歉这一情节在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性格特征。
C.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出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D.小说的格调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也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3.你认为哪些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前情提要——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我们往往是这样区分人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59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为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了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
C.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
D.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的眼睛,如“眼睛不看他”“可怕的”“在微笑”等,在表现玛丝洛娃转变的同时揭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B.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进行不下去,陷入沉默,这如同戏剧中的静场,既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又以留白的方式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D.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主要采用议论和概述的方式,交代聂赫留朵夫的基本情况,与后文二人会面场景的描述相辅相成,让整个故事详略得当,重点情节凸显。
3.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23-24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他娶了世上最丑的女人。作为一家颜有知名度的马戏团经理,他专程去维也纳看她。这可绝不是预谋在先——他事先压根儿没想过自己会娶她为妻。可是一旦看到她,一旦过了最初的惊愕,他就再也无法将自己的眼睛从她身上移开。

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好让观众能回去向他们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或他们自己的孩子们描述这张脸,好让他们在拿镜子里自己的脸比较时,能轻松地舒口气。她很耐心地站着,当目光掠过他们的头顶,眺望远处的屋顶时,她或许有一种高人一等之感。

演出结束后,当他与她靠着马戏团内取暖的小马口铁炉子喝茶时,他发现她相当机灵。她谈吐风趣,思路连贯具体。突然她开始使他心烦意乱,尽管他不清楚那到底是为什么。

于是,他向她告辞。而令他吃惊的是,她居然向他伸出手去——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姿态,实际上是一位淑女的姿态,而且还是一只非常可爱的手。他弯下身去,但是没有用他的唇碰它。

他开始给她买花——不是什么特别的花,仅仅是廉价的一小把,包在箔纸里;或者,他会送她一块棉质领巾,光滑的丝带。然后,他着迷似的看着她把丝带扎在额头上,结果五彩的丝带并没有起到装饰作用,反倒成了一个吓人的东西。

当他感觉越来越躁动不安时,就会对所有的人说,自己要出去谈笔重要的生意。他把皮鞋擦得锃亮,洗净名牌衬衫,便动身启程。其实他从来就没走远过,而是在附近的一个小镇子住下,顺手牵羊偷个钱包,喝得酩酊大醉。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能摆脱她,因为他已经开始念叨她,好像离了她就活不了,哪怕明知道自己是在逃离。她成了他最重要的资产。甚至他可以用她的丑陋轻松结掉酒账。

每次回来,他总备有一个有关她丑貌的新故事讲给大伙听——他很清楚,若要某事物真正存在,须得有其独特别致的故事。他会站在一边,手指着她,陈述道:“你们看到,前面站着一个不幸的人,她的外貌可怕得让你们纯真的眼睛难以忍受。她的母亲住在黑森林边的村子里。一个夏日的一天,正当她在林子里采摘果子时,一头凶猛的野猪向她追过去,却被她的正脸吓退。”他从不感到内疚。

就在他们共处的第一个演出季结束时,他向她求婚了。她连脖子根都红了,浑身颤抖。然后她静静地说,“好吧”,把头温柔地靠到他的臂膀上。他忍受了这一刻,然后缩了回去,开始给她讲自己对两人共同生活的规划,罗列了所有将要到访的地方。他在房间里踱着步,她的眼睛就一直盯着他,伤心但一言不发。到最后,她抓住他的手,说她想要的正好相反——她希望他们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再也不用到处漂泊,再也不用见任何人。她希望她烧菜做饭,生儿育女,拥有一个花园。

“你绝对不可能习惯这种生活,”他气愤地驳斥道,“你在马戏团长大,你想要、你需要被人观看。离开别人注视的目光,你会死的。”

她没有作答。

圣诞节那天,他们在一个小小的教堂里结婚了。主持婚礼的牧师差点昏了过去。他声音颤抖地诵念着。

不久之后,她告诉他说自己怀孕了。自那时起,他成了一个分裂的人。他希望她生一个与她自己一样的小孩——那么他们将会有更多的合同,甚至更多的邀约。如果产生这种需要,他今后长期的生活将得到保障,哪怕他妻子在此期间死了。或许他还会成名呢?但是,立刻,他会想到那孩子可能是一个怪物,他真的宁愿撕破她的肚皮,把它从有毒的、满是缺陷的血液中拯救出来,也不愿它注定过像她一样的人生。他祈祷她流产。

晚上她缝制起婴儿服来。

“你知道,”她会停下来片刻,眼睛定定地注视着远方的某个地方,说,“人是那么脆弱,那么孤单。他们坐在我面前,注视着我的脸时,我为他们感到难过。似乎他们自己是空的,似乎他们不得不注视着某样东西,拿那样东西把自己填满。有时候,我想他们是羡慕我的。至少我是一样东西。他们是那样地缺少异乎寻常的东西,缺乏自己的独特之处。”

她这么说时,他不由心里一惊。

她是在晚上分娩的,没有任何兴师动众,而是安安静静地,如同一个动物。新生儿是一个女孩,孩子长得非常可怕,甚至比母亲更糟糕。他不得不闭上眼睛,来抑制心头的恶心。

早春时节,一场可怕的西班牙流感袭来,母亲和孩子双双病倒。她们并排躺着,高烧不退,呼吸沉重。偶尔,出自恐慌的本能,她会搂抱孩子,在神志不清中试图给女儿喂奶。她不知道女儿正濒临死亡,再也没有力气吸奶。最后女儿死了,他轻轻地把她放在床边,然后点上一支雪茄。

那天晚上,这个最丑的女人短暂地恢复过意识,只是绝望地抽泣和哀号。他受不了——这是夜的声音,黑暗的声音,直接来自最漆黑的深渊。他掩上耳朵,最后他抓起帽子跑了出去,但是他没跑多远。他在自家公寓的窗下来回走着,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以此帮助她死去。这来得比他可能已经想到的还快。

他把自己关在他们的卧室里,看着两具尸体;突然它们似乎很沉,很重,很大。他对它们身下陷下去那么多的床垫感到奇怪。他此刻茫然不知所措,于是除了教授,他没有告诉其他任何人。他坐着那里,直接就着瓶子喝酒,看着暮色逐渐吞没床上那一动不动的影子的轮廓。后来教授递给他一张纸,那位鳏夫用右手签了字,用左手收了钱。

但是就在同一天,他消失在码头前,他帮助教授用马车把尸体运送到大学诊所,不久它们将在那里被秘密制成标本。

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二十年,它们就站立在大楼寒冷的地下室,直到好光景来了,它们加入到主要的收藏品行列,包括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的头颅、双头婴儿和各种人种、肤色的连体婴儿。如今人们仍可在病理与解剖博物馆的贮藏室里见到一对装着玻璃眼的母亲和女儿,依然以极富尊严的姿势凝冻着,如同某个不成功的新的残留物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见面,他的眼睛无法挪开,与她交流后,他心烦意乱,表达他对丑女人一见钟情,被女人心灵之美打动。
B.“她成了他最有价值的资产”,一语点明了他的卑劣心思,希望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以丑女人的丑,谋求财富。
C.他“成了一个分裂的人”,表现他既希望孩子如妻子一样丑,将有更多合同,但又不希望孩子来到人世间的复杂心理。
D.他将妻女的尸体卖给教授,不是良心发现,更不是为了医学研究,而是商人追逐利益的本性使然,凸显了人性之恶。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娶了世界上最丑的女人”,开篇扣人心弦,使读者心中顿生疑虑,女人有多丑,他为什么要娶最丑的女人。
B.小说语言幽默、冷峻,丑女人把丝带扎在额头上,五彩丝带“反倒成了一个吓人的东西”,突出女人之丑。
C.小说多处运用侧面描写,如他外出“喝的酩酊大醉”,“主持婚礼的牧师差点昏了过去”,烘托了女人之丑。
D.小说情节怪诞,高度戏剧化,在故作平淡无奇的日常形式中表达出极为反常的内容,这是对现实主义的否定。
3.丑女人外表虽丑,却有着普通女子的正常特征,请简要概括。
4.文末说女人“依然以极富尊严的姿势凝冻着”,你认为她有尊严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11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诗人

(英)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4)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5)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ー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6)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老妇来到了门口。

7)“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8)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9)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10)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11)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12)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有删改)

文本二: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因其短篇小说成就最高,被称为“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毛姆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在创作小说时,他要精心地编织故事情节,继而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计。在长期的写作中毛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又被人称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

(节选自《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神魂颠倒”,表现了“我”对诗作的高度认可与热爱。
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D.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
B.第(8)段写诗人的住所环境和屋内陈设,营造黯淡、破旧环境,衬托出我心中诗人清贫、浪漫的形象。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D.小说题为《诗人》,但“诗人”在小说中并未真出现,是隐蔽的,体现作者重在写故事,简化人物塑造。
3.小说中诗人卡利斯托虽未真正出场,但形象依然鲜明,请概括其形象。
4.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的技巧上是如何体现“最会讲故事”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这反映了他因父母未能认出自己而矛盾痛苦的心理。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整容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
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3.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4.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意]迪诺·布扎蒂

史蒂凡诺·罗伊过12岁生日时,向拥有一艘神气帆船的船长父亲要求的礼物是带他出海。我长大以后,他说,要跟你一样遨游四海,指挥比你旗下还要威风的大船。

正好,那天父亲的船要出海,便将儿子带在身边。睛空万里,风平浪静。第一次乘船出海的史蒂凡诺兴奋地在甲板上走来走去,他走到船尾,停了下来,好奇地盯着离船两三百米、追着尾波、不时露出海面的一个东西看。帆船在煦煦和风吹拂下破浪飞驶,那个东西始终紧随在后。

父亲不见史蒂凡诺的踪影,就走出驾驶舱找他。史蒂凡诺,你站在那里干吗?他站在船尾,正对着海浪发呆:爸爸,你来看。父亲顺着儿子指的方向望去,什么也没看到。

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偶尔会浮上来,他说,跟着我们。

我虽然四十多岁了,父亲说,视力倒还不差,可是我什么都没看到啊。

在儿子的坚持下,他用望远镜再对着尾波定睛细瞧。史蒂凡诺看到父亲脸色发白怎么啦?爸爸,你的脸色好难看哟。

天啊,怎么会这样!父亲大惊失色,这下我真替你担心。你看到那个浮出海面跟着我们的,不是一个东西,是一条鲨。它是全世界水手闻之丧胆的鲨鱼,神秘、凶猛,比人类还要狡猾。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会选择自己的目标,一旦选定,可以紧追不舍长达数年,甚至一辈子,直到猎物到口为止。奇怪的是除了猎物本身和他的家人以外,其他人都看不到它。

不,虽然我从未亲眼看见,可是听过所有对它的描述,我一眼就认出来了。野牛般的鼻子,不断张合的大嘴,和那可怕的利齿。没错,史蒂凡诺,恐怕那条鲨鱼已经选中了你,只要你在海上一天,它就不会放过你。你听好,现在我们马上调头上岸,不管什么理由,你再也不准出海。你要答应我。儿子,陆地上一样可以闯出一番事业。

说到做到,父亲立即下令返航入港,以身体突然不适为由让儿子下船,然后重新扬帆出发。

少年深受打击,直到风帆桅杆完全消失在地平线尽头,他仍呆立岸边。港口防波堤外的大海不见半点儿船影,可是史蒂凡诺定神一看,发现海面上隔着一阵子就露出一尖黑影:浮浮沉沉,痴心等着他的,是他的鲨。

自此,大家千方百计浇熄少年对海的欲望。父亲将他送到数百公里外的内陆城市念书。不过,等到放暑假回家,他刚有空闲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防波堤底端去看。过了这么久,那条鲨想必已放弃守候。

但史蒂凡诺愣住了,心怦怦乱跳。距离防波堤两三百公里处的大海上,那邪恶的鲨缓缓浮沉,偶尔还从海面抬起脸望向陆地,仿佛想看看史蒂凡诺到底来了没有。于是,那日夜等候他的敌人成了史蒂凡诺挥之不去的魅影。即便身处遥远的城市,他也会在半夜惊醒。

史蒂凡诺继续认真念书,一出学校就在城里的商场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但是那条鲨宛如致命又神秘的幻影,时时浮现脑海,而且日复一日,不但未见消散,反而更为鲜明。

于是,才22岁的史蒂凡诺跟城里的朋友告别,辞去工作,回到老家继承父业史蒂凡诺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考验自己的水手能耐、体力极限和无畏精神。每一次出航,不分昼夜,不管风平浪静或狂风暴雨,那条鲨永远跟在船尾,奋力划水。他知道那是他的诅咒,他的命,但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找不到离开的勇气。船上没有人发现鲨的存在,除了他。

人们告诉他鲨会记仇,它要是跟着他们这条船,表示他们其中有一个人死定了。可是史蒂凡诺不信邪。如影随形的威胁激怒了他,反而让他对海的狂热、他的意志力、面对艰难和危险的勇气大增。

他用父亲留下来的那笔财产跟人合资买了一艘货船,之后变成唯一的股东,并在几次航运皆顺利的情况下,买下了一座自己的船厂,继续拓展他的事业。只是成功、财富,都没办法让他抛开心里不曾稍歇的焦虑;但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把船卖掉,重返陆地另闯天地。直到有一天,史蒂凡诺突然察觉自己老了,而且不快乐,因为他的一生都耗在大海中疯狂地奔波,以躲避他的死神。相较于安稳舒适的日子,地狱显然更具诱惑。

一天晚上,史蒂凡诺那雄伟的船在家乡港口停泊。他自觉死期已近,叫来一向信任的大副,要求他不可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有任何异议。大副以信誉担保。得到承诺,史蒂凡诺向错愕的大副诉说了鲨的故事,近五十年来一直在追逐自己。

它跟我走遍了全世界,他说,就是最真诚的朋友也做不到。现在我快要死了,它想必也一样,又老又累。我不能背弃它。说完,他向大副告别,放一艘小船下海,让人找了一副鱼枪给他,然后上了船。现在换我去找它,他说,我不能让它失望。我会用我最后的力量,奋战到底。

他费力地划着桨,远离船边。副官和水手看着他消失在平静的海面上,为黑夜笼罩。天上有一弯月亮。史蒂凡诺没有划多远,鲨骇人的嘴脸突然出现在小船边。

我来了,史蒂凡诺说,终于,一了百了!他使出仅存的力气,举起鱼枪。

喔,鲨哀声道,我游了这么远才找到你。我也快累死了。你害我游个没完。你一直跑,一直跑,你根本没搞懂!

怎么说?史蒂凡诺问,鱼枪指着鲨鱼的鼻子。

我跟你走遍全世界,不是像你以为的是为了吃你。只是因为海神要我把这个交给你。鲨伸出舌头,将一粒闪闪发光的小球递给他。史蒂凡诺看着手中的小球。那是一颗大小异于平常的珍珠。他认出那是著名的海珍珠,谁拥有它,便拥有财富、权力、爱情与心灵的平静。太迟了。

唉!他悲伤地摇了摇头,一步错,步步错。我折腾自己折腾了一辈子,还毁了你的一生。

永别了,可怜人。鲨说完,便沉入海底,不再出现。

两个月之后,在海浪的推拂下,一艘小船搁浅的陡峭的礁石上,被几个钓鱼人发现。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靠近去看。船上,一具骷髅还保持着坐姿,细细的指骨间紧握着一粒小圆石

(有删改)

文本二:

博尔赫斯评价布扎蒂:他擅长把日常的事情写得充满悬念,并认为:幻想应尽可能接近新闻。这种对于现场感和真实性的倚重,使得他的作品无论拥有怎样幻想性的框架,却始终令人信服和容易获取共鸣。在平凡中书写不凡、在故事里蕴藏深深的孤独和荒诞,是他的惯常所为,也可以说是他性格的某种展现。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蒂凡诺·罗伊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神气的船长,所以12岁生日的时候,他希望父亲能够带自己出海,父亲也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就满足了他的愿望。
B.史蒂凡诺·罗伊一眼就看出船后面紧跟着的黑黑的东西是鲨鱼,指给父亲看,父亲一看就知道是那条让全世界的水手闻风丧胆的鲨鱼,所以赶紧带着儿子返航。
C.史蒂凡诺·罗伊在内陆城市读书,一毕业就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本可以摆脱命中注定的鲨鱼,但却摆脱不了内心的鲨鱼幻影,所以辞职回到了老家。
D.海神本来是要鲨鱼把象征着财富、权力、爱情和心灵平静的海珍珠给史蒂凡诺·罗伊,他却被父亲荒唐的迷信误导,从而导致了他一辈子的悲剧。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关于“鲨”的传说以及人们说的“鲨”会记仇的事属于侧面描写,渲染了“鲨”的可怕,反而激发了主人公的好奇心和挑战的勇气。
B.文中多次提到鲨鱼的影子浮浮沉沉,对主人公如影随形,而别人又看不见,推动着情节发展,暗示着主人公不得不与之不断挑战的命运。
C.“相较于安稳舒适的日子,地狱显然更具诱惑”,这句话是对史蒂凡诺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执着于和命运抗争的勇气
D.鲨鱼和史蒂凡诺·罗伊的对话用了虚构的艺术,让文章有了寓言故事的味道。
3.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鲨”的象征意义。
4.文本二中,博尔赫斯评价布扎蒂的小说“擅长把日常的事情写得充满悬念”,请结合文本一写出你的评论要点。
2023-09-2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单上的春天

欧·亨利

这是三月的一天。萨拉正对着菜单哭泣。

如果说她曾经是商学院速记专业的毕业生而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话,现在她再也不懂速记了。只能成为自由职业的打字员,四处奔波找点零碎的打字活来糊口。

萨拉同这个世界作战的最为辉煌、登峰造极的业绩莫过于同舒伦伯格家庭餐馆签订了一项协议。一天晚上,萨拉在这家餐馆吃完了一顿快餐之后,随身带走了一份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得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伯格看一张卡片,是用打字机打得整整齐齐的菜单,菜名诱人地排列在恰当的位置上,从餐前小吃一直排到衣帽雨伞,各自关照。

舒伦伯格当场就拍了板,萨拉离开之前,双方十分乐意地签署了协议。萨拉负责为餐馆的二十一张餐桌打菜单。作为报酬,舒伦伯格每天派人把三顿饭送到萨拉的房间。双方对协议都感到满意。那些舒伦伯格家庭餐馆的主顾们现在知道了他们吃的菜的名字。而萨拉,在严寒而又沉闷的冬天有饭吃了,对她来讲,这是至关紧要的。

尽管日历说春天来了,但春天可不是说到就到的。一天下午,萨拉在她那刚租住的房间卧室里冻得瑟瑟发抖。墙壁上的日历对她不停地吼叫。春天来了,萨拉——春天来了,我敢肯定。看着我,萨拉,我的数字明明白白。为什么你要这么忧伤地望着窗外呢?萨拉坐在吱吱哼叫的柳条摇椅上望着窗外。她的房间在这座楼的背面,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邻街的一家纸盒厂的没开窗子的厚砖墙。但在萨拉眼里,这墙晶莹透明,她看见一条长满青草的小径,掩藏在樱桃树和榆树之下,两旁是山莓树丛和金樱子。

去年夏天,萨拉去了乡下,爱上了一个农民。

萨拉在森尼布鲁克农场住了两个月,在那儿她逐渐爱上了老农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就是在这条浓荫蔽日、周围满是山莓的小径上,沃尔特向她求婚,并且赢得了她的芳心。他们坐在一起,沃尔特用蒲公英编了一个花冠戴在萨拉头上。他赞美蒲公英的黄色花朵配衬着她头上的棕色秀发所产生的效果;她一直戴着这顶花冠,手里挥舞着硬边草帽走回寓所。

沃尔特说,他们将在来年春天结婚,一开春就结婚。后来,萨拉便回到城里劈劈啪啪地打字。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幸福日子的美梦中拉了回来,侍者给她送来老舒伦伯格用瘦如鹰爪的手拿铅笔写就的菜单底稿,供明天该餐馆用。

萨拉走到打字机前坐下,把一张卡片卷上滚筒。她心灵手巧,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半小时之内,二十一张菜单卡片就可打完。

在今天的菜单上,变动的项目比平时多得多。春天的气息迷漫着整个菜谱。最近还嬉戏在绿色山坡的羔羊即将同它嬉戏的调味品一起搬上餐桌。

萨拉的手指在打字机上跳动着,就像夏天的小溪上飞舞的小虫。她从上到下细心安排,按照各种菜名的长短把它们分别排列在适当的位置上。

各种蔬菜正好在甜食的前边。胡萝卜和豌豆,烧芦笋,四季皆有的洋芋,谷物和豆煮鲜玉米,利马豆,白菜……然后……

萨拉对着这张菜单哭了,泪水从她绝望的内心深处涌上来聚积在她的眼眶里。她的头低垂到打字机座上,键盘发出枯燥的响声,伴着她眼泪汪汪的低泣。

萨拉已经两个星期没有收到过沃尔特的信了,而菜单的下一道菜正好是蒲公英和什么鸡蛋。蒲公英,沃尔特正是用蒲公英的金黄色花朵编制的花冠,为他爱情的王后和未来的新娘加冕。蒲公英啊,春天的信使,她忧伤的王冠——她最幸福的日子的见证。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泪水。菜单一定得提前打出来,可她仍旧沉迷于蒲公英美梦的恍惚之中,手指机械似地按着打字机的键子,思绪和心灵早已飞往草地的小径,和她的青年农民待在一起了。不久,她迅急地回到曼哈顿石砌的街道上来,打字机又开始哒哒地跳动着……

六点钟,侍者给她送来晓餐,把打好的菜单取走。吃饭时,她把蒲公英同果核配搭的一道菜放在旁边。由于这盘黑色的东西从光艳夺日、象征爱情的鲜花变成了一份可鄙的菜肴,因此她夏天的期望就枯萎死亡了。

前门的铃响了,房东太太去开门,接着从楼下大厅传来洪亮的声音,萨拉跳起来朝房门口奔去,书掉在了地板上。萨拉跑到楼梯口时,她的农民正一步三级地奔上楼来。

你为什么不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喊道。

纽约是那么大的一个城市。沃尔特·富兰克林说,一个星期以前我找到你的老地址,发现你在星期四搬走了。这以后我就到处找你,通过各种渠道。

我写过信!萨拉大声说。

根本没收到过!

那你怎么找到我的呢?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偶然到隔壁那家家庭餐馆去。他说,我才不管它有没有名气哩,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我看到白菜下边,惊讶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叫来了老板,他告诉我,你住在这儿。

我记得,萨拉高兴地叹了口气,白菜下面就是蒲公英。

我知道,你的打字机上的大写字母W,无论打在哪儿,总是偏上一些,不在同一条线上。

嗨,蒲公英这个词没有大写字母W呀。萨拉惊奇地说。

年轻人从口袋里掏出那张菜单,指着其中的一行。

萨拉认出来了,这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卡片,右角上还有一消眼泪的痕迹。而且,本来应该是一种蔬菜名称的地方,由于对金黄色花朵的回忆竟然使她的手指错误按在了另一些键子上。

在红白菜和肉馅青椒之间有这么一条:最亲爱的沃尔特和白煮鸡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拉与恋人沃尔特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她每天忍受着精神的痛苦,通过为一家餐馆打菜单来维持生计。
B.萨拉“冻得瑟瑟发抖”,可见天气的寒冷和她生活处境的艰难。墙壁日历关于春天的提醒,写出了萨拉内心的伤感。
C.小说以“蒲公英”贯穿全文,串联情节,表现了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D.小说题目中的“春天”暗示故事的结局,揭示小说的主题,春天能给人以美好的憧憬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篇两句,紧扣题目,为下文写在春天发生的故事交代背景,同时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萨拉坐在摇椅上眼前浮现出“森尼布鲁克农场”的美景,写出了她对沃尔特的思念,引起下文,为写与爱人的重逢做铺垫。
C.“萨拉的手指在打字机上跳动着,就像夏天的小溪上飞舞的小虫。”运用比喻,将萨拉娴熟的打字动作描绘得优美可爱。
D.小说中间补叙了萨拉和沃尔特相知、相恋的爱情经历,这与鲁迅《祝福》中叙述祥林嫂在贺家坳的生活所的手法一样。
3.有人说《菜单上的春天》讲述的是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主人公萨拉身上有怎样不平凡的特质?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要分析。
4.欧·亨利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结尾常“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这篇小说正采用了这种结尾方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咖啡馆里的世界公民

【美】欧·亨利

半夜,咖啡馆里拥挤不通。一位世界公民和我同一张小桌,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我们听说过世界公民,也在许多包裹上见过异国标签,但那是旅游者,不是世界公民。

我的这位世界公民名叫科格兰,明年夏天他将在科尼岛——他对我说,他即将在那儿建立一种新的“诱惑力”,并提供国王式的消遣。过后,他的谈话便随同经纬度的平行线而展开,把巨大的圆圆的世界握在手里,这样说吧,对世界了如指掌,世界似乎只是晚餐中黑葡萄酒里的樱桃那般大小。我倾听他纵横整个世界的宏论,他的见解绝非浅薄或令人沮丧。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不是由尘埃造就的人,他不是狭隘地吹捧自己的出生地或自己的国家,如果说褒扬的话,他是在赞美圆圆的整个地球,而与火星人和月球的居民相抗衡。

乐队正演奏着《迪克西》,就在这时一位黑发年轻小伙子发出一声莫斯比游击队队员那样的吼叫声,疯狂地挥舞着软边帽子,落座于我们桌旁的空椅子上,抽出一支烟来。

这夜晚到了打破缄默的时候了。我们当中有人向侍者要了三杯维尔茨堡酒,黑发小伙子明白也包括他的一杯在内,便笑了笑,点了点头。我赶忙问他一个问题,因为我要证实我的一种理论。“你不介意告诉我,你是哪儿的人……”

科格兰的拳头“砰”一声砸在桌上,把我吓得沉默了。

“原谅我,”他说,“但我决不喜欢听到这种问话。是哪里人又有什么相干呢?从一个人的通信地址来判断人公正吗?唉,我见过印第安纳人没写过一本小说,墨西哥人不穿缝口上钉银币的丝绒裤,有趣的英国人,挥霍的北方佬,冷酷的南方人,气量狭小的西方人,让人真正像人,不要用任何地域的标签给他设置障碍。”

“请原谅,”我说,“但我的好奇心不是毫无根据的。我了解南方,我喜欢观察,当乐队奏起《迪克西》时,我相信那位为这支乐曲喝彩特别卖劲的人一定来自新泽西州的塞考卡,或者在本市跌里·希尔·吕克昂和哈莱姆河之间。我正要询问这位绅士来证实我的看法,恰好被你的理论所打断,当然是更大的理论,我必须承认。”

现在,黑发小伙子开始发言了,很明显,他的思想也是按自己的一套习惯运行。

“倒喜欢成为一枝长春花”,他玄妙地说,“长在峡谷之巅,高唱嘟--啦卢--啦卢。”这显然过于朦胧了,因此,我又转向科格兰。

“我已经围绕地球走了十二遍,”他说,“我了解到厄珀纳维克的一位因纽特人寄钱到辛辛那提去买领带,我看到乌拉圭的牧羊人在一次‘战斗小湾’早餐食品谜语竞赛中获了奖。我在开罗、希腊为一间房间付房租,在横滨为另一间付了全年租金。上海的一家茶馆专门为我准备了一双拖鞋,在里约热内卢的贾尼罗或者西雅图,我不必告诉他们怎样给我煮蛋。这真是一个太小的旧世界。只有当我们摒弃这些糊涂观念,即由于我们碰巧出生在某个发霉的城市或者十公顷沼泽地便沾沾自喜的时候,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你似乎是个货真价实的世界公民,”我羡慕地说,“不过,你似乎也诋毁了爱国主义。”

“石器时代的残余,”科格兰激烈地宣称,“我们都是兄弟——中国人、英国人、祖鲁人,巴塔哥尼亚人以及住在考河湾的人都是兄弟。将有这么一天,一切为自己出生的城市、州、地区或国家的自豪感将一扫而光,正如我们理当如此的那样,都是世界公民。”

“可是,当你在陌生的地方游荡时,”我仍坚持道,“你的思想是否会回到某个地点——某些亲近的和……”

“从来也没有这样一个地点,”科格兰毫不在意地打断我,“这一大块陆地的、世界的、行星的东西,只要稍微把两极弄平一点,称之为地球,这就是我的寓所。在国外,我碰到过这个国家的无数公民被某个地方所束缚。我见过芝加哥人在威尼斯的月夜,坐在凤尾船上,吹嘘他们的排水沟。我不会固定在直径不足八千英里的任何地方。请记下我,科格兰,属于整个地球的公民。”

我的世界公民做了个夸张的辞别动作,离开了我,因为他越过闲谈,透过烟雾看见了某个熟悉的人。因此,只留下黑发小伙子的人和我在一起,他屈尊于维尔茨堡酒,再也没有能力去声言他在谷顶上唱歌的抱负了。

我坐在那儿,回味着我那明白无误的世界公民。他是我的新发现,我信赖他。那是怎么回事呢?“人们靠这些城市抚育着,来来往往,但只是依附于城市的折缝之中,有如孩子依附于母亲的睡袍一样。”

而科格兰却不是这样,他把整个世界作为他的……

我的沉思默想被咖啡馆另一边传来的高声吵嚷和争执所打断。从坐着的顾客头顶上望过去,我看见科格兰和另一个陌生人正激烈搏斗。他俩像巨人泰坦一样,在桌子之间打来打去,玻璃杯砸碎了,人们抓起帽子还来不及躲开便被打翻在地,一位微黑女郎尖声叫喊,另一位金发女郎却开始唱《取笑》。

就在这时,侍者们利用著名的楔形结构插入两个格斗者之间,硬把他们两个推出了咖啡馆,两位斗士顽强地反抗着,我的世界公民还在拼命维护着地球的骄傲和名誉。

我叫住一位法国侍者麦卡锡,问他争执的缘由。

“打红领带的那个人(即我的世界公民),”他说,“听到另一个人说他家乡的人行道和供水都太差劲,一下子就火了。”

“什么?”我难为情地说,“他不是四海为家,是世界公民吗?他……”

“他呀,原籍是缅因州的马托瓦姆基格,”麦卡锡继续道,“他不愿再忍受那个鬼地方。”

(有删改)

【注】①祖鲁:位于非洲境内。②巴塔哥尼亚:位于南美洲境内,由广阔的草原和沙漠组成。③缅因州:位于美国境内,90%为森林覆盖,经济相对落后。

1.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世界似乎只是晚餐中黑葡萄酒里的樱桃那般大小”,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世界在科格兰眼里犹如樱桃般美丽可爱。
B.“一位微黑女郎尖叫起来”写出周围人的惊恐,从侧面烘托出打架的激烈程度。“金发女郎唱起了《取笑》”则显示出了当时人们比较冷漠。
C.“世界公民”原指以大眼观世界,胸怀天下的人,文中的科格兰虽自诩“世界公民”,但却因别人批评他的家乡而动手打人,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D.结尾处“一下子就火了”,表明科格兰脾气火爆,与前文给“我”留下的知识渊博的形象截然相反,落差极大,巧妙地突出了他的人物形象。
2.欧·亨利作为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幽默的语言和精妙的构思。请你结合文本,谈谈它们在该文是如何体现的。
3.小说以“咖啡馆里的世界公民”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格比的小堂倌

【英】狄更斯

我是马格比的小堂倌,这就是我的身份。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

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

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只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给他一小杯白兰地,她们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本国的习惯,这可不得了,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的上帝!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的老板娘才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

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几个女招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

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

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情互相媲美。

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她们后面,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倌,那便是在下。

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

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

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嗤夫太太说道:可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

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

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他辩解说这是习惯力量”。

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上。老板娘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

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

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

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狠狠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

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

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有礼!”

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

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里他就失踪了。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

(有删改)

【注】“食蛙者”是法国人的外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段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嘲讽的口气与读者对话,指出马格比车站饮食店最大的骄傲是从不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确立了全文讽刺的行文风格。
B.小说中将几个女招待取名为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这样的命名颇具嘲讽意味,直白形象地写出了她们对待客人的服务态度。
C.小说通过种种夸张描写来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使人们更易反思自我、他人和社会,从而达到教化的作用。
D.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
2.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称呼法国人为“吃青蛙的家伙”,认为法国人“卑贱无耻”,反映出英国人的傲慢、自大的心态,恰恰暴露其自身的顽固与愚昧。
C.小说以车站上的一个小小饮食店为故事背景,将锋芒指向了整个英国社会和制度,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D.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给人以非常荒诞的感觉,但实则是作者对荒诞现实的批判,讽刺了英国人自诩为文明人的丑态。
3.小说最后画线处,为什么“我说不清楚”?“开塞钻”为什么最后依然留在店里?
4.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必然带着时代的精神印记,可以从中看到人物所属社会的某一类人的缩影。请概括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社会类型。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

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他们在午饭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喧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约纳搬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生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精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

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得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

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如果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节选自契诃夫《苦恼》)

乙文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案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口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恼》开头描绘了一幅风雪黄昏车马图,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为人物设定了晦暗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
B.约纳不为三个年轻人的辱骂而痛苦愤怒,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这一细节写出了他为了生计而宁愿被辱的心理。
C.鲁迅在《祝福》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的情节,是因为这一情节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也加速了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发生。
D.鲁镇的男人听到祥林嫂的故事后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则陪出许多眼泪,表现不同,但本质并没有区别,都表现了冷漠自私。
2.《苦恼》与《祝福》被称为“一种孤苦,两种叙述”,结合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恼》中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
B.两篇文章都善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人物的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此时此景下人物的内心活动。
C.《苦恼》把人物设置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始终以平静的语调描述主人公与周围不同层次人物的关系;《祝福》用冷静而忧愤的笔调,描述了鲁镇不同的人对祥林嫂的态度。
D.在主旨情感的表达上,《苦恼》写约纳的不幸、软弱,人间的自私冷漠,其批判是局部的、温和的:《祝福》是作家对社会黑暗穷根究源的探索,批判更深广、更彻底、更激烈。
3.请写出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
(2)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4.《苦恼》结尾处约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结合原文分析结尾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