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外国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权选择的纠缠

[澳大利亚]马特·泰伊

选择你人生里最好的一年,然后我们就能送你去那一年过退休生活。

你大概会觉得,兜售一项要让你永远消失的服务会很困难。但假如你挑对申请人,假如你施加恰如其分的游说,呃……我的意思是,拿这个家伙为例——他叫杰弗里·查默斯,60 岁,没有家人,没有子女,婚姻维持了差不多一辈子,如今是名鳏夫,妻子死于癌症。他的申请表里就这些内容。他孑然一身,大概在梦想着人生里更好的日子——那时人年轻,有爱情,生活如冒险。他这笔生意可能很容易做。

你没有听说过多重世界理论?

他当然听说过——毕竟,他此刻就坐在我的办公室里。但是,尽可能简单地把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并没坏处。并非人人都是量子物理学家或者多重宇宙退休方案的销售代表。

想象一下,在那么多无限数量的世界中,存在一些极为不同的世界,但许多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几乎一样。事实上完全一样,除了某些微小的细节,譬如苹果的味道不一样。

查默斯仅仅摇摇头。好吧,一个水果的比喻无法提供和公司培训一样的背景信息,但这位顾客看起来理解东西比较慢。不过,我并不惊讶——到他这把岁数的一些老人甚至连设置简单的全息屏幕都不会。

没关系!重要的是,这项理论如今成为了实践。我自己对于波函数和量子纠缠也了解不多,但这样的话,你获得不错的退休生活,我们的星系能喘一口气,摆脱……老化的人群。所以我们才得到这么多补助金,而你的养老金提供方也将我们列为选择之一。许多人都渴望这个服务能给自己的人生助推一把。

波函数? 量子纠缠?

量子力学的术语。你开车的话并不需要知道氢气引擎如何工作,对吧? 只用知道这项技术能运作,这么说吧,它会让你从A点到达B点。

有时候我的这番话会惹来笑声,有时候不会。但查默斯的反应一直很冷淡,于是我估摸着这招值得一试。

他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没有露出微笑。

任何一年都可以?他问道,怎么办到的?

我努力不让自己咧嘴笑出来。这笔生意真容易。

对于无限的世界来说,很容易找出一个子集,里面的世界与我们的这个世界几乎完全相同,但却有一处十分特别的差异。

什么差异?

那些世界里,你不存在。呃,更准确地讲,我们挑选的那些世界里面,那些‘你’刚好在你想要插入的时间点过世。探测到那个特定的子集很容易办到。我们一旦找到合适目标,我们就把你送进那个世界,你作为那个去世的‘你’的分身,接替他继续生活,过了一年后再把你替换出来。就是这样。

在那一年之后,另一个我怎么样? 死在那个世界里吗? 还是失踪不见?

我耸耸肩,努力装得随意一点。这部分会让一些顾客出现些许犹豫。那个,你反正都会死的。但我们能让你那个死亡的自我进入停滞状态,在那年之后将它重新送回原本的世界。因为有补助金和各种一揽子计划,我们有许多方案可供选择。

能维持多久?

我摊开双手,将替换时间保持在一年的周期内,我们能不断搜寻容易控制的其他世界,而能量费用包含在成本之内,所以我们能为每个人提供服务到他们的百岁之际。对你来说,还有40年。然后我们会将你留在你待过的最后一个世界里,所以你不管怎样还能在那边过完余生。我也应该指出多重宇宙的一个奇特之处——当我们将你插入之后,你的外表和感觉都会与插入的时间点相称。所以,假如我们将你送进另一个你是25岁的世界里,你的长相会像25岁那时候。可没人想用70岁的身体来打深夜篮球赛。

我不爱好运动。

那么和一位迷人的美女一起在晚上跳舞。我没有提及他的妻子,你喜欢什么都成。但你要明白我的意思。这又要说到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你刚才就说过。

我抑制住一声叹息。这开始变得有点习惯成自然。

我所知道的是,你无权选择纠缠,纠缠就那么发生。在量子层面上,你和周遭的一切都是通过纠缠产生关联。假如你希望去往20年前的那一年,我们将你插入一个宇宙,那个宇宙里有一个比你眼下年轻20岁的‘你’。所以,当你在那边遇到纠缠时……呃,大多数人对于那方面都相当激动。

纠缠是关联。他缓缓说道,我想要用脑袋撞桌子了。通常介绍到现在,顾客们要么十分兴奋,要么准备放弃。

你说,任何一年都成?他再次问道。我的气馁心情顿时烟消云散,再度努力不要让自己咧嘴笑出来。我给了他多个一揽子方案供他选择,然后让他回去好好考虑一下。

我已经决定好了。

我笑着说:你已经选好去哪年了?

查默斯仅仅点点头:我要去上一年。

我感觉自己的笑容停住了,转眼就消失不见。我的意思是说,我早已读过他的申请书。

哎,我说,去年的大多数时间你都花在照料末期癌症的妻子上。主要是居家疗护。这肯定不是最好的一年……

他这时笑了——是疲惫又伤感的笑容,使得我的话说到一半就打住。

那些我在去年初就过世的世界里,她要孑然一身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年。

我过了半晌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你不会当真要花费余下的40年做这件事吧!

我开口的时候,我寻思自己为何要费心劝他打消主意。毕竟,多一笔生意也好。只是,他明明可以选择任何一年。

查默斯继续保持那种伤感的笑容,我想你说对了。你不了解纠缠的意思。但是我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子女,唯一的亲人刚死于癌症,这样的处境使查默斯“去上一年”这一看似有悖常情的决定显得合情合理。
B.在说出自己计划前,查默斯较为沉默,在说出计划后,他显得疲惫而伤感,这表现出老人处事谨慎,情深意重。
C.“我”和查默斯都能理解物理学意义上的“纠缠”,稍有不同的是,查默斯还认为纠缠是一种情感上的“关联”。
D.星系提供补助金和各种计划以摆脱老化人群,而查默斯决定用余生照顾妻子,这引发了读者对老龄化社会的思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择你人生里最好的一年”,小说以这样的广告开篇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也为后文“我”兜售服务作了铺垫。
B.用浅显的话语解说,丰富的表情再加上“耸肩”等动作,这些都体现了“我”销售经验丰富,理解老人的需求。
C.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峰回路转:面对“我”预设的笑点,查默斯态度冷淡;在“我”准备放弃时,他却购买了服务。
D.“我”与查默斯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自然地呈现了科幻元素,又表现了两人对科技文明的认知差异。
3.小说使用了哪些技巧使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根据下面评价科幻小说的维度和标准,对这篇小说作出评价分析。
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评价标准评价分析
科学元素以现有的科学理论、假说为依据。
人文思考探讨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对科学技术有反思,对人类发展有思考。
逻辑自洽科学理论前后相通,没有自我矛盾;
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故事情节等符合生活逻辑。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玛丝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

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

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

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镇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囚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根据起诉书上的说法,这个孩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孩子和他的同伙就立刻认罪,于是双双关进了监牢。这个孩子的伙伴是钳工,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孩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

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话,总是有气无力地回答几个字:“是,老爷,”或者“我不知道,老爷”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尽管他表现出士兵的愚鲁和死板,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孩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孩子的情形。

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产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法庭上问他承认不承认那些粗地毯是他的,他很不高兴地承认说是他的。可是等到副检察官开始问他打算拿那些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他就冒火了,回答说:

“滚他娘的吧,这些粗地毯。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反而情愿倒贴一张红票子,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我有疝气病,还有风湿病。”

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

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

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

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和开导一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大家就又去抽烟,民事执行吏就又吆喝一声:“升堂!”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拔出来的军刀吓唬犯人,同时竭力不让自己打盹。

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原本由他父亲送到一个卷烟厂里去做学徒,在那里过了五年。今年厂主和工人们发生纠纷以后,他被厂主辞退,始终没有找到工作。他在小饭铺里碰见那个跟他一样的钳工,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

“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凡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

“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孩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他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孩子,就得努力消除造成这种不幸的人的条件才对。”

“可我们是怎么办的呢?我们把他关进监牢里,使他处在十分闲散的条件下,或者要他从事于对健康极其有害而且无意义的劳动,让他交结那些跟他同样软弱而且在生活里迷失方向的人,然后由国库出钱把他同最腐败的人混杂在一起从莫斯科省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省去。”

“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

“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自从他像个小野兽似的在城里住下,过学徒的生活,剃光了头发为以免生虱子,而且给师傅们跑街买东西的时候起,有心怜悯他的人却始终一个也没出现过。刚好相反,自从他在城里住下以后,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抑无非是‘谁会骗人,谁会喝酒,谁会骂人,谁会打架,谁会放荡’之类的话。”

“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戕害了他的身心,他就糊里糊涂,昏头昏脑,像在梦中那样,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钻进人家的一个堆房,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孩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却要惩罚这个孩子。”

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在他脑子里展开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为什么别人也没有看出来。

(节选自《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出版,有删节)

文本二:

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并进而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

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的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事件或场景在文本中被复制着,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它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

(节选自《小说与重复》,有删节,作者:J·希利斯·米勒)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和比喻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孩子的形象。
B.作者列出粗地毯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虽然是他们随手拿走的粗地毯,但确实构成了犯罪。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则突出了惩罚的不合理。
C.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内容,一方面让读者明白孩子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也为聂赫留朵夫情感上复活做铺垫,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D.小说描述那个孩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孩子不是“危险人物”外,还有深层的含意:这个孩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太常见、太普遍了。
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谓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见庭长,检察官们审讯这个孩子、玛丝洛娃等的刑事案件是依照法律办案的。
B.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法”,文本一中对孩子和聂赫留朵夫都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
C.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D.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卫·科波菲尔》也采用了同样的人称和视角。
3.鲜明的对比往往具有讽刺意味,这也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
4.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或相似)”,请结合文本二,从语言、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
2023-12-3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桎梏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妻子还在甜美地酣睡着,呼吸均匀有力。窗口露出最初的晨曦,但是冬日的黎明晨光熹微,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上涌动。

斐迪南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往往作画作了一半,会突然快步走出屋子,到田野里去,越走越快,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晚上脱衣服时他会把脱下的鞋拿在手里发愣……

他此刻刚从有些闷热的卧室走到阳台上。眼前山坡下的景色还完全笼罩在浓雾之中。他感到阵阵凉意,可是却站着不走,两手深深插在口袋里,等着雾气消散。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他总是走到窗前,眼底的景色使他赏心悦目,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湖对岸的房屋错落有致,一艘汽艇轻巧地划开湛蓝的湖水,海鸥快乐的群集在湖岸上,缕缕炊烟呈银色螺旋状从红色烟囱里袅袅升起,飘入回响着正午钟声的天空——显然,这一切都在告诉他:多么和平的世界!

他把目光射向远方,他觉得在坡下灰蒙蒙的一片之中,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地挪动。很小的形体为薄雾所遮盖,慢慢走了过来,他先是感到一阵喜悦,除他以外居然还有人醒着,可同时也感到好奇。那灰色的形体现在向前移动的地方,有个十字路口,通向邻村,或者通到山上。那陌生人似乎在那儿稍稍犹豫了一下,吁了口气,然后慢悠悠地沿着羊肠小道登上山来。

斐迪南感到一阵不安。这陌生人是谁?他问自己,他是要到我这儿来?他想找我干什么?

现在,近处的雾已稍散,他认出来了:这是邮差。每天早晨,钟敲八下,邮差就爬到这山上来。他总是把那黑色的大包威严地往右边一甩,然后庄重地把信件交给人家。看到邮差一步一步地迈步登山,把邮袋挎在左边,努力迈动短腿,神色相当凝重地走着,斐迪南不由得想笑。

可是,突然间他感到自己的双膝直哆嗦。举到眼睛上的手像瘫痪了似的掉了下来。今天,昨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正向他走来,一步一步地,是冲他一个人来的。

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打开房门,急急忙忙地走下楼梯,沿着两旁都是篱笆的小道迎着来人走下坡去。在花园门旁,他碰上了邮差,“您有……您有……您有……”他连说了三次才把话说出口来,“您有什么东西给我吗?”

邮差透过沾满雾气的眼镜看看他。

“是的,是的。”邮差伸出手在信件中掏摸,斐迪南哆嗦着。邮差终于把信掏了出来,一个褐色的大信封,上面印着“官方文件”四个大字。“请签字。”邮差说道。斐迪南很快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辨认。然后他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间滑落,掉到地上,掉进湿土和潮湿的落叶之中。

这就是那件事情,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就是这封信,这封他不愿要,又在等待着的信,它是从丧失了理智和礼仪的远方寄来的,那用死板的打字机打出的字句扑向他那热气腾腾的生命,扑向他的自由。他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翠绿的密林中巡逻的骑兵,感到一根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

那是八个月之前的事,在边界那边,他赤身裸体站在军医面前,因为寒冷和恶心而浑身发抖。那军医就像一个马贩子,捏捏他手臂上的肌肉。他从这种屈辱中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人的尊严已丧失殆尽,欧洲已堕落到奴役之中。他还看到天没亮,冻得发抖的妇女们,就拿着装土豆的空口袋坐在市场的台阶上,他的心都碎了。由于自己的愤怒、软弱无力,他对自己也产生反感。多亏有人帮忙,他终于得以和他的妻子一起移居瑞士。他越过国境线时,血液突然涌上面颊。他脚步踉跄,不得不紧紧抓住柱子。他第一次又感到自己是人,感到生活、自由、意志、绘画事业又属于他。

但是这种欢快、轻松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如今这封信,冷冷地在他的手指当中沙沙作响。他感到有一只彻夜不眠的、冷冰冰的眼睛,从看不见的什么地方正窥视着他。

这张纸没有力量,但是把它寄来的人有力量。是谁把它寄来的?是那部机器,是那部巨型的杀人机器。它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抓了千百万人,现在又来抓他!“不……不……决不能成为它的帮凶!可是,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找到我……”

斐迪南努力使自己保持平静。“这张纸在这儿对我来说算得了什么?!”他手指一使劲,想把那硬硬的信封撕成碎片。但是奇怪,肌肉不听他的使唤。他整个灵魂都希望他的手指把信封撕碎,它们却小心翼翼地把信封打开,哆哆嗦嗦地把一张白纸展开。上面写着他已经知道的事情:

F34729号。根据M市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至迟于三月二十二日前往M市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军方证件由苏黎世领事馆转交,为此,您务必亲自前往领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力描写一封来信给斐迪南带来的无形压力,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的影响,直接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B.斐迪南自己处在痛苦屈辱中,却对坐在台阶上拿着空口袋的妇女们充满同情,可见他是一个心怀人道主义的人。
C.斐迪南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尖滑落”,这一细节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恐慌无助。
D.小说以“桎梏”为题,虽通篇未提“桎梏”二字,但通过斐迪南的艰难处境与真实心境诠释了标题之意,引人深思。
2.文中第三段写到了斐迪南站在阳台上欣赏风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斐迪南不顾凉意,期待雾散后美景的出现,可见他已经完全沉醉在这和平的世界之中。
B.“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说明斐迪南虽移居瑞士,但是内心仍摆脱不掉现实的痛苦。
C.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这画面曾带给斐迪南心灵的平静。
D.斐迪南“两手深深插在口袋里,等着雾气消散”,一方面是为欣赏美景,另一方面也为他的绘画创作寻找灵感。
3.简析小说最后一段这么写有何妙处?
4.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以独具特色的心理描写而著称。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有哪些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包括玛丝洛娃在内的那批犯人,走了将近五千俄里路。在到彼尔姆以前,玛丝洛娃一直同刑事犯一起坐火车,乘轮船。到了彼尔姆,聂赫留朵夫才算向有关方面疏通好,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中。

②在到达彼尔姆以前,玛丝洛娃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感到十分痛苦。肉体上痛苦,是由于拥挤、肮脏以及虱子等小虫的骚扰。精神上痛苦,是由于跟虫子一样讨厌的男人——死乞白赖,纠缠不清,使人不得安宁。

③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她的处境各方面都有所改善。且不说政治犯的膳宿比较好,受到的待遇不那么粗暴,玛丝洛娃自从加入政治犯队伍后,不再受男人迫害,日子过得比较太平。不过,这次调动的最大好处是她认识了几个人,这几个人对她起了极好的影响,决定了她的前途。

④玛丝洛娃获准在旅途中跟政治犯同住,但她身体健康,赶路还得跟刑事犯一起。跟她一起步行的还有两名政治犯:一名是谢基尼娜,另一名是流放到雅库茨克省的名叫西蒙松的男犯,他肤色浅黑,头发蓬松,眼睛在前额下凹得很深。谢基尼娜之所以步行,是因为把座位让给一个怀孕的女刑事犯坐了。至于西蒙松步行,那是因为他觉得享受阶级特权是不合理的。

⑤这是一个阴雨连绵的九月早晨。天忽而落雪,忽而下雨,寒风阵阵。这批犯人总共有四百名男的和近五十名女的,都集合在旅站院子里,其中一部分围着把两天伙食费发给犯人头的押解官,一部分在向放进院子里的女贩购买食物。犯人纷纷数钱买食物,女贩们尖声说话,一片喧闹。

⑥玛丝洛娃和谢基尼娜都穿着高筒皮靴和羊皮袄,扎着头巾,从旅站房间出来,向女贩们走去。女贩都坐在北面墙脚背风的地方,嘈杂地叫卖各种东西。

⑦西蒙松穿一件橡胶短上衣,脚穿羊毛袜,外套胶鞋,用带子扎紧(他是个素食者,不穿戴皮革制品)。他也来到院子里,等待出发。他站在台阶旁,在笔记本里记着刚想到的话:“要是细菌能观察和研究人的指甲,它准会认为指甲是无机物。同样,我们观察地球外壳,也会认为地球是无机物。这是不正确的。”

⑧玛丝洛娃同女贩讲好价钱,买了几个鸡蛋、一串面包圈、几条鱼和几个新鲜小麦面包,放进袋子里;谢基尼娜在同女贩算账、付钱。这时犯人们不再说话,纷纷站好队。押解官走出来,在出发前对犯人作最后一次训话。

⑨一切都照规定办理:清点人数,检查镣铐,把犯人排成双行,一对对用手铐锁在一起。但突然响起军官的怒斥声、打人的响声和孩子的哭声。人群里顿时静了下来,接着发出低低的埋怨声。

⑩玛丝洛娃同政治犯待在一起,尽管处境艰苦,她却觉得心情舒畅。每天步行二三十俄里,伙食很好,走两天休息一天。这样,她的身体便逐渐强壮起来。再有,结交一批新朋友,使她发现了以前一无所知的生活乐趣。她认为目前同她一起赶路的人都好得出奇,不仅以前从没见过,简直无法想象。

玛丝洛娃毫不费力就懂得了这些人从事革命活动的动机。她明白,这些人站在老百姓一边,反对老爷太太们;这些人原来也是老爷太太,但他们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这就使她格外敬重他们,钦佩他们。

她钦佩所有的新朋友,但最钦佩谢基尼娜。她不仅钦佩她,而且怀着特殊的敬意热爱她。这个富裕将军家庭出身的美丽姑娘,能讲三种外语,却过着最普通的工人生活,把有钱的哥哥寄给她的东西全都分赠给人家,自己穿戴得不仅很朴素,甚至可以说很粗陋。谢基尼娜从不卖弄风情,这使玛丝洛娃对她格外钦佩。那些不熟悉她的男人,往往对她纠缠不清,但据她自己说,全靠她力气大才把他们摆脱掉:“有一次,有个老爷在街上缠住我不放,我就抓住他使劲摇晃了几下,把他吓得拔脚就跑。”

她之所以成为革命家,据她自己说,是因为从小就厌恶贵族生活,而喜欢平民生活。“我跟厨娘和车夫在一起,总是很快活,可是跟我们那些老爷太太在一起却觉得无聊,”谢基尼娜讲道,“后来我懂事了,看出我们的生活真是糟透了。我没有母亲,我不喜欢父亲。十九岁那年我就离开家,跟一个女朋友一起到厂里做工。”

谢基尼娜离开工厂就住到乡下去。后来又回到城里,住在一处设有秘密印刷所的房子里,终于被捕,判处苦役。这些事她自己从没讲过,但玛丝洛娃从别人嘴里知道,她被判苦役,是因为那所房子被搜查时,有个革命者在黑暗中开了一枪,她却把开枪的罪名揽到自己头上。

玛丝洛娃自从认识她以来就看出,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谢基尼娜从来不顾自己,遇到大小事情,总是只考虑怎样帮助别人,为别人出力。她现在的同志中有个叫诺伏德伏罗夫的,讲到她时总是戏称她为慈善迷。

玛丝洛娃刚加入政治犯的队伍时,谢基尼娜有点嫌恶她。玛丝洛娃注意到这一点,但后来又发现谢基尼娜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待她特别和蔼可亲。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物竟如此和蔼可亲,这使玛丝洛娃深为感动,她就把整颗心都交给她,并且不知不觉接受她的观点,情不自禁地处处模仿她。玛丝洛娃的一片赤忱感动了谢基尼娜,她也就真心喜欢玛丝洛娃了。

(有删改)

注释①〔阶级特权〕指俄国民粹派因出身贵族,享有坐车赶路的特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不仅身体变强壮了,精神也变得开朗积极了,她的身心都开始“复活”。
B.西蒙松在等待出发时还在记笔记,反思人类的认知,可见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
C.军官的怒斥声、打人的响声,与人群中顿时的安静形成对比,突出押解者的残暴。
D.谢基尼娜一开始嫌恶玛丝洛娃是因为她太平凡,但能和蔼待人反映了其革命者的胸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描写玛丝洛娃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衬托出她被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处境的改善,从而引出玛丝洛娃的改变。
B.第⑤~⑨段属于场面描写,对犯人们买食物、等待出发、受训诫等场景的描写,旨在反映押解犯人时混乱的状态。
C.第⑨段划线句子连用四个短句,语言简洁,写出了流放之路程序的枯燥与一成不变,也反映出押解者的冰冷无情。
D.本文对西蒙松穿着的详细描写,既体现出他的身份、处境,也表现出他不同于玛丝洛娃等人的思想意识。
3.第~段描写了谢基尼娜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文中通过玛丝洛娃的所见所闻所感叙述谢基尼娜的所作所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25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一)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地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并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比借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一个。”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吗?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口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来,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

“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

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B.第四段中“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开始干活”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感到惴惴不安的“我”。
C.画线部分“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吗?”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D.小说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2.下列是关于名著《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善良诚挚,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最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B.爱格妮丝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她最后与大卫结合,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
C.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仁慈乐观,尤其是债多不愁、得过且过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后人将这种特点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D.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凶狠贪婪,常常责打大卫。大卫母亲去世后,即把十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只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
3.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节选部分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
4.“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1-17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张纸

奥古斯特·斯特林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条。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 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 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 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 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 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埋葬了, 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半张纸》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B.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的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
C.“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表明主人公看这张复杂而潦草的半张纸看累了,以至于再也无法辨认。
D.小说采取速描式的勾勒,尽管每个电话号码都是一个细节,但并不在细节上多作盘桓,只是点到为止。取材小,着眼小,构思新颖巧妙,使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做出了大文章。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主人公“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与结尾“他高高地抬起了头”相呼应,表现了他内心的坚强。
B.小说中被划掉名字的男子从飞黄腾达到失意潦倒的人生起伏,启示主人公认识到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促使他思考幸福的真谛。
C.小说抓住现时的“一瞬”来倒叙有一定长度的“过去”,这种手法与电影艺术常用的闪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力表现人物的内心。
D.小说在“半张纸”上机械记的名称和号码,对主人公来说却饱含情感,半张纸溢出了物质的层面,成为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3.小说以“半张纸”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4.小说最后主人公“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这些幸福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请结合文本和实际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她放下了那封她认为充满爱意的信,同情地端详睡梦中的堂弟:她暗暗发誓要始终疼爱堂弟。因为她也跟其他女子一样,想把高尚品格假借给自己看中的男人——她把所有的金币收进钱袋,毫不迟疑地提上了楼。她的良心、她的仗义精神和她的幸福感在为她壮胆。

欧也妮走上前去,把蜡烛放到桌上,声音激动地说:堂弟!她打开钱袋说道:这就是一个可怜姑娘的积蓄,她根本用不着这些钱。夏尔,你收下吧。今天上午,我还不知道钱有什么用。读了你的信,你教我懂得了,钱不过是一种工具。

说完,她向堂弟瞥了一眼,那是钟情女子的一眼,妩媚和深情兼而有之。

去睡吧!

睡吧!

从那天起,欧也妮的美具有了一种新的品格。对于爱情的深思慢慢渗入她的心灵,再加上得到爱情的妇女所具备的那种尊严,她眉宇间透出一种画家们用光环来表现的光彩。

两个月过去了。过去那么单调的日常生活由于对秘密的巨大关切而活跃起来。

你都给他了?吓坏了的母亲问道,你父亲过年的时候要看你的金子的,到那时候你怎么跟他交代?

到时候咱们怎么过这一关啊?葛朗台太太把活计放到膝盖上,对女儿说。

……

他一进客厅,母女俩便祝他新年快乐;女儿扑到他的怀里,装痴撒娇,葛朗台太太一本正经,庄重得体。

啊!啊!孩子,他亲了亲女儿的两腮,我操劳都是为了你呀,你看到了吗?……我要你幸福。要幸福就得有钱。没有钱,全都落空。给你,又是一枚全新的拿破仑,是让人从巴黎捎来的。好家伙,家里一点儿金子都找不到了。只有你还藏着金子。拿出来给我瞧瞧,宝贝儿。

老葡萄园主越是说得起劲,母女俩就越加心里发紧。做女儿的倒还有一个依靠,她可以从爱情中汲取力量。

为了他,为了他,她心里默念道,我千刀万剐也甘心。想到这里,她望了几眼母亲,眼里闪烁着勇敢的火星。

把这些都撤走,葛朗台在十一点钟左右刚吃完饭就对娜农说道,桌子不要动。我们要痛痛快快地看看你的小金库。他望着欧也妮说道。

欧也妮站起来,朝门口走了几步,又突然转过身来,定睛望着父亲,说道:我的金子,没有了。

你的金子没有了!葛朗台叫起来,而且像听到十步之外炮声的马匹一样,两腿一挺,站住了。

是的,没有了。

你糊涂了吧,欧也妮。

没有了。

爷爷的刀!每当箍桶匠吼这句咒语,楼板总要发颤。

葛朗台,你发火,早晚把我吓死。可怜的女人说。

得,得,得,得,你们家的人哪,是死不了的!……欧也妮,你把金子弄到哪里去了?他扑上去吼道。

父亲,女儿伏在葛朗台太太膝前,说道,我妈很不舒服。您看,别把她逼死了。

葛朗台看到妻子平时蜡黄的脸完全发了白,也害怕了。仆人和欧也妮架住葛朗台太太,费尽力气,才把她扶上楼,因为她几乎每上一级楼梯都要倒下。

葛朗台独自留在客厅。可是,不多一会儿,他登上七八级梯阶,仰脖嚷道:欧也妮,母亲躺下之后,你就下来。

好的,父亲。

她劝了一会儿母亲,便下楼了。

孩子,葛朗台说,告诉我,你的金子哪里去了?

父亲,如果您送给我的东西,不能由我完全做主,那您拿回去吧。欧也妮冷冷地说,并找到那枚拿破仑,送到葛朗台的跟前。

葛朗台一把抓过拿破仑,塞进自己的荷包。

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给你东西了。连这个也不给!说着,他用大拇指的指甲盖,在门牙上弹了一下,金子在哪里?

父亲,我用我自己的钱,做了我喜欢做的事,您就放心吧,钱放在好地方……

什么地方?

这是秘密,不能逼供,她说,您不是也有自己的秘密吗?

我是一家之长,我不该有我的事要办吗?

我也有我的事要办。

准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才不能对父亲说,葛朗台小姐!

是地地道道的好事,就是不能告诉父亲。

起码得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把金子拿出去的吧?

欧也妮摇头。

葛朗台给女儿气得脸色发白。他跺脚,好不容易找到话说,大声嚷起来:你这该死的、歹毒的丫头!啊!这丫头要勒死亲爹了!爷爷的刀!我不能取消你的继承权,要命的桶!

她一动不动,眉头也不皱一皱! 她比我葛朗台还葛朗台。你起码不会把金子白扔吧。你倒是说呀!欧也妮瞧着她父亲,那带刺的目光惹恼了他。

欧也妮,你是在我家,在你父亲家里。你如想继续住下去,就得服从我的命令。

欧也妮垂下了头。

你在我最心疼的节骨眼上来伤我的心,除非你屈服,否则我再也不想见你。回你房里去吧。不让你出来你就不能出来。仆人会给你送去面包和水的。听见没有?走!

欧也妮抬头,高傲地望了父亲一眼,回到她自己的房里去了。

(摘编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文本二:

如果说司汤达拉开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序幕,那么巴尔扎克则把它推向了高潮。在巴尔扎克看来,要描写整个社会的风俗史,势必要描绘众多的人物和场面。他精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本原则:从现实出发,广泛地概括社会生活,突出典型性的大事件,刻画性格,通过千殊万类的典型塑造来综合反映整个时代各阶层的生活风尚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以他流传最广的《欧也妮•葛朗台》为例,小说的故事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就家庭范围而言,其惨烈的程度却不亚于古典悲剧。

(摘编自李群英《巴尔扎克与曹雪芹创作思想比较论》)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也妮把“一个可怜姑娘的积蓄”全部给了她的堂弟。心中有 “爱”,她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心灵更加美好,品格更加高尚。
B.小说描写葛朗台太太听说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她的堂弟,吓坏了,并且无计可施,是为了说明她是一个胆小怕事、毫无主见、没有家庭地位的可怜女人。
C.“他扑上去吼道”中的“扑”和“吼”等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葛朗台冷酷无情、爱财如命的形象,揭露出他眼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当葛朗台太太受到惊吓被送上楼,葛朗台虽然独自留在客厅,但并没有想着他太太的病,想着亲情,而是想着“金子哪里去了”。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司汤达拉开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序幕,但是巴尔扎克把它推向了高潮,无疑,后者比前者更有文学才华。
B.巴尔扎克认为,不描绘众多的人物和场面,就不能描写整个社会的风俗史。这促使他精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本原则。
C.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写作原则中,事件要典型,如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要典型,如刻画性格,通过千殊万类的典型塑造。
D.在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小说中,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在家庭悲剧的惨烈程度上不亚于古典悲剧。
3.文本一中,以葛朗台父女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文本二指出,“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结合文本一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蘑菇

卡尔维诺

风,从远方来到城市,带着不寻常的礼物,但只有少数敏感的人才察觉得到,像有花粉热毛病的人才会因为别处飘来的花粉而打喷嚏。

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阵夹带着孢子的风,于是蘑菇在市区街道的花坛上萌芽了。没有人发现,除了小工马可瓦尔多,他每天早上都在那里等电车。

这位马可瓦尔多对城市的生活不是很适应:广告招牌、红绿灯、橱窗、霓虹灯、海报,装腔作势地想吸引人注意,但是他就像行走在沙漠上似的从未停驻过目光。相反地,一片高挂在树枝上枯黄的叶子,一根缠悬在红瓦上的羽毛,他却不曾遗漏;马背上的牛虻、桌上的蛀洞、人行道上压扁的无花果果皮,马可瓦尔多不会不注意到;四季的变化、心里的欲望和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这些他都能发现。

这样,一个早上,在等着电车来载他去公司上工时,马可瓦尔多在站牌附近注意到一些奇特的东西:沿着林荫大道铺满石板并消过毒的花坛上,在某几处树桩,似乎鼓起了肿块,这里那里地微露着地下的圆形体。

他弯下身去系鞋带以便看清楚点:是蘑菇,真的蘑菇,正在市中心萌芽!对马可瓦尔多而言,他周围这个灰色而贫乏的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因为这批不为人知的宝藏而变得丰盛肥沃。而且,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雇员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是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的。

他这天工作得比以往都要更心不在焉,老想着当他在那儿搬卸盒子、箱子的同时,那些只有他知道的蘑菇,在幽暗的土地上寂静、慢慢地酝酿那多孔的果肉,吸取地下的水分,蹭破土地表层。只要下一晚上的雨,他自言自语道,就可以采收了。并急着让他太太和六个孩子知道这项发现。

我跟你们说,马可瓦尔多在享用少得可怜的晚饭时宣布,在一个礼拜之内,我们会有蘑菇可以吃!很棒的油炸蘑菇哦!我向你们保证!

然后对那些较小的、还不知道什么是蘑菇的孩子们激动地解释各品种蘑菇的美丽,讲述它们鲜美的滋味,还有烹煮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把他太太朵米娣拉硬拖进来参与讨论。因为她始终是一副怀疑和漠不关心的样子。

这些蘑菇在哪里?孩子们问,告诉我们蘑菇长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马可瓦尔多基于多疑的理由煞住了他的兴奋。哎,我一跟他们说出位置,他们就会和平日混在一起的野孩子一齐去找,然后消息会传递整个社区,蘑菇就都到别人的锅子里了!这个推测立刻填满了那原来充满着大爱的心灵,担心、嫉妒及冷漠把心关闭起来,现在他只渴望拥有。

蘑菇的位置我知道,而且只有我知道,你们要是在外头走漏一句话,就该倒霉了。

第二天早上,当马可瓦尔多走向电车站时,心里满是挂念。他蹲在花坛上,看到蘑菇长大了,但并不多,几乎还完整地藏在地下,才松了一口气。

他就这么蹲着,直到察觉有人站在身后。他猛地站起身来并试着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一个清道夫正倚着扫把看着他。

管辖这片蘑菇生长区域的清道夫是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瘦高个儿,叫阿玛弟吉,对马可瓦尔多一向不太友善。或许是因为已习惯于透过那副眼镜在柏油路上探测搜寻每一个大自然留下待清扫的痕迹。

那天是星期六,马可瓦尔多有半天的空档都消磨在花坛附近,魂不守舍地转来转去,眼睛远远地盯着那个清道夫和蘑菇,同时心里盘算着还要多少时间蘑菇才会长大。

晚上下起雨来,马可瓦尔多是全市里唯一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农民因为雨声而兴奋地跳起来的一个。他爬起来坐在床上,叫醒全家:下雨啦,下雨啦!他兴奋地呼吸着潮湿的尘土味,还有从外面飘来的新鲜霉味。

星期天清晨,带着孩子和一个借来的篮子,马可瓦尔多冲向花坛。蘑菇都在,站得笔直笔直,小帽子在水汪汪的地上高高扬起。万岁!全体立刻理头开始采摘。

爸爸,你看那边那位先生摘了多少!小米开尔说。做爸爸的抬起头来看见,站着他们旁边的阿玛弟吉也挽着个小篮子,篮子里装满了蘑菇。

啊!你们也来采?清道夫说,那么是真的好吃了?我摘了一些,但是又没有把握……更那边点的大道上还长有更大朵的蘑菇……好,现在我知道了,我得去通知我的亲戚,他们正在讨论要不要摘……便大踏步走开了。

马可瓦尔多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还有更大朵的蘑菇,而他竟然不知道!眼睁睁地看着一次意外的收获就这样变成别人的,他有好一会儿几乎气傻了,然后——有时候会发生——因为个人情感的崩溃使得他突然慷慨起来。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人正在等电车,由于天气仍不稳定而且潮湿,大家手背上都吊挂着雨伞。喂!你们这些人,今天晚上想吃油炸蘑菇吗?马可瓦尔多对站牌附近拥挤的人群喊道,在马路上长出了蘑菇!你们跟我来!每个人都有份!之后他就紧跟着阿玛弟吉,而他身后则紧跟着另一群人。

大家都找到了蘑菇,没有篮子的,就把蘑菇放在打开的雨伞里。某个人说:如果我们一起办个午宴一定很棒!但最后,所有人都带着各自的蘑菇回到自己家里。

不过他们很快又重新见面了,就在同一天晚上,同一家医院的病房里,由于食物中毒来洗胃。中毒都不严重,因为每个人吃的蘑菇数量并不多。

马可瓦尔多和阿玛弟吉正躺在相邻的病床上,怒目相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里的蘑菇”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作为环境因素,它与“马背上的牛虻、桌上的蛀洞、人行道上压扁的无花果果皮”等这些主人公眼中的景物协调一致。
B.第三段写了马可瓦尔多对周围环境作出的反应,这些好恶与取舍中带有鲜明的身份特征,非常准确地展示了他刚来城市不久且很不适应这里生活的现实处境。
C.小说写到阿玛弟吉对马可瓦尔多一向不太友善,“或许是因为已习惯于透过那副眼镜在柏油路上探测搜寻每一个大自然留下待清扫的痕迹”,这是马可瓦尔多自己的理解。
D.在大家采摘蘑菇的欢快中,某个人”提议“一起办个午宴,却得不到响应,因为大家都打算拿回家去与家人共享,小说借此表现了家庭亲情的温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告招牌、红绿灯、橱窗……,装腔作势地想吸引人注意”,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城市里为了功利而营造的缤纷和绚烂,也传达出主人公对此环境的排斥心理。
B.“他周围这个灰色而贫乏的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因为这批不为人知的宝藏而变得丰盛肥沃”,运用夸张手法,使主人公艰难的现实和美丽的想象形成鲜明对照。
C.主人公在发现蘑菇以后,先是独自惊喜,然后是不可抑制的兴奋,紧跟着又因为多疑而担心,这些心理描写是为了表现出马可瓦尔多对乡村生活的强烈怀念。
D.“他弯下身去系鞋带以便看清楚点”,马可瓦尔多像间谍剧中的特工一样用“弯下身去系鞋带”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秘密,这样的细节描写令人忍俊不禁。
3.马可瓦尔多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从语言、动作、心理等多方面对他进行了刻画,请根据小说内容具体分析马可瓦尔多的形象。
4.结尾两段,故事的情节急转直下,确实有些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根据小说内容,说说此结尾“在情理之中”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签名

(佚名)

在乔治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瘸着一条腿走路的,他的一切都平淡无奇。所以,乔治总是想 ,母亲怎么会和这样一个人结婚呢?他总觉得,父亲那条瘸腿,带给自己的是耻辱。一次,市里举行篮球赛。乔治是队里的主力,他找到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母亲能陪他同往。在赛场上,只要看到母亲的目光,他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母亲笑了,说:那当然。你就是不说,我和你父亲也会去的。他听罢摇了摇头,说:我不是说父亲,我只希望你去。母亲很是惊奇,问这是为什么。他勉强地笑了笑,说:我总认为,一个残疾人站在场边,会使得整个气氛变味儿。母亲叹了一口气,说:你是嫌弃你的父亲了?父亲这时正好走过来,说:这些天我得出差,有什么事,你们商量着去做就行了。乔治舒了口气,说:爸爸,祝你一路平安!父亲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说:我祝你能赛出好的成绩!

比赛很快就结束了,乔治所在的队得了冠军,乔治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回家的路上,乔治很是兴奋地说个不停。母亲也很高兴,说:要是你父亲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一定会放声高歌的。乔治沉下了脸,说:妈妈,我们现在不提他好不好?母亲接受不了他的口气,尖叫起来,说:你必须要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乔治满不在乎地笑了笑,说: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在这时提到他。母亲的脸色凝重起来,说:孩子,这话我本来不想说,可是,我再隐瞒下去,很可能就会伤害到你的父亲。你知道你父亲的腿是怎么瘸的吗?乔治摇了摇头,说:我不知道。母亲说:那一年你才两岁,你父亲带你去公园玩儿,在回家的路上,你左奔右跑。忽然一辆汽车疾驰而来,你父亲为了救你,左腿被碾在了轮下。乔治顿时呆住了,说:这怎么可能呢?母亲说:这怎么不可能!不过这些年你父亲不让我告诉你罢了。

两人慢慢地走着。母亲说:有件事可能你还不知道,你父亲就是布莱特,你最喜欢的作家。乔治惊讶地蹦了起来说:你说什么?我不信!这其实你父亲也不让我告诉你。你不信可以去问你的老师。乔治把运动服塞在母亲的怀里说:你等着,就急急地向学校跑去。

老师面对他的疑问,笑了笑,说:这都是真的,你父亲不让我们透露这些,是怕影响你的成长。但现在你既然知道了,那我就不妨告诉你,你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乔治激动得不能自已,一阵风地跑回家中,父亲却不在。两天以后父亲回来,一进门,乔治就急不可待地说:爸爸,我问你一件事。父亲放下手提包,说:是不是又遇到什么困难?他摇了摇头,说:爸爸,我只是想问你一句话。爸爸笑了,说:别说一句 ,就是一百句也没问题。乔治说: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布莱特吗?父亲愣了一下,然后就笑了,说:孩子,你怎么想起了这个问题?,乔治制止他问下去,说:你得先回答我。父亲点了点头,说:我就是写小说的布莱特。乔治拿出一本书来,说:你得先给我签个名吧!父亲看了他片刻,然后拿起笔来,在扉页写道:赠乔治,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布莱特。然后放下笔,说:我其实比签名更重要。然后笑了起来。

多年以后,乔治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当有人让他介绍自己的成功之路时,他就会重复父亲的那句话: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人公乔治是一个既聪明又智慧、既善良又懂事,而且多才多艺的男孩,可是虚荣心却让他远离“蹩脚”的父亲。
B.小说的开端交代了市级篮球比赛,乔治希望他的妈妈陪着他前去观战,而不希望他的父亲出现,令他难堪。父亲刚好出差。
C.乔治的球队得了冠军,他表现好极了,可是,当他的母亲一提到父亲的名字时他就感到“一个残疾人站在身边”不自在、不舒服。
D.母亲向他讲述了父亲“瘸腿”的原因,他怎么也不能相信这是真的!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父亲就是他最喜欢的作家:布莱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乔治和父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乔治年轻气盛,父亲深沉智慧。
B.小说中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是非常可亲可爱的。她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虚荣心”,采用及时纠错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
C.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作家布莱特,可是他为了让儿子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成长,他选择了“隐姓埋名”,甘愿默默无闻。
D.布莱特的“签名”:“赠乔治,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布莱特。”简单的几个字渗透着睿智的人生哲理,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了布莱特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4.小说题目“签名”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本文进行概括。
2023-03-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鑫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节选)

茨威格

随着逃亡者最后一辆车驶出城,巨大的城门隆隆地关上了。

天上的月光虽然微弱暗淡,却映得无数飘飞的雪花泛起晶莹的银光,雪花不是躲进衣襟里,便是绕着喘粗气的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飞舞,还要惹得那吃力地从厚厚的积雪中犁出道路的车轮吱呀作响。

第一辆车停下来了。

其他的车也随着停下来。人们光着头从游动的帐篷里探出去,看停车的究竟。族长在前面下了车,于是大家纷纷下车,他们明白为什么停了下来。

这里白茫茫一片,平滑如镜,颇似结了冰的海面。只是标界树偶尔标示出几处均匀的、小小的突起。那下面是他们的亲人,他们被驱逐到这里,寂寥孤独有如整个民族,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寻到了安宁的永恒之床。

沉沉的静寂,打破这静寂的只有轻轻的啜泣声。

热泪从饱经风霜的、冻僵的脸上滚落下来,在雪中凝结成亮闪闪的冰滴。但启程的时间到了,不容耽搁。

他们又爬进车里,紧紧挤在一起,在车外他们并没觉得寒气刺骨,如今严寒又一次潜入他们的身子,冻得他们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他们的目光隐在车厢的昏暗里,流露出不可名状的恐惧和无边无际的痛苦……马车在雪地里向前犁着宽宽的沟壑,众人的思绪却一路退回去,退回到他们渴望的地方,那“美好的地方”。

过子夜了。车子离小城越来越远,置身于广袤的平原上,平原沐浴在月光里,让晶莹的雪光罩上了一层飘垂的轻纱。强壮的马匹艰难地趟过厚厚的积雪,雪黏黏地沾在车轮上,车子晃晃悠悠,走得缓慢,几乎觉不出在向前移动,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停下来。

寒冷变得愈加凛冽,像冰冷的利刃切割着人的肢体,大家已经不太会动弹了。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风像一只伸向蒙难者的贪婪的手,使劲撕扯着帐篷顶,帐篷抖动个不停,人们只好用不听使唤的手紧紧攥着,免得让风吹跑。

风的歌声越来越大,吞噬了男人们祈祷着的低语声,他们冻得麻木的嘴唇每吐一个字都异常艰难。风的尖利呼啸隐没了茫然无措、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女人们的抽泣声,也隐没了孩子们淘气的哭声,寒冷使孩子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倦。

车轮叹息着碾过雪地。

最后一辆车上,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他在以悲哀、单调的语气讲述着那场巨大的灾难。他那有力的臂膀紧紧搂住勒亚少女般娇小的身躯,仿佛要保护她,不让她挨冻,不让她痛苦。勒亚感激地望着他,温馨的情话静静地流淌在杂乱的哀怨声和风声中,使两人忘却了死亡与危险……

车子猛地颠簸了一下,众人摇晃起来。车子停下来了。

透过呼啸的狂风,从前面的车上隐隐传来高嗓门的说话声,挥鞭子声和说个不停的急切的嘀咕声。大家下了车,顶着凛冽的风匆匆向前奔去,有匹马倒了,连带着把另一匹马也拽倒了。男人们围着马,想帮一把手,却使不上劲,因为风把他们吹得就像弱不禁风的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们眼花缭乱,手也冻僵了,没有一点力气,十个手指头就像并排立着的木桩。向远处望去,没有人烟,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怀着对自身浩瀚无垠的自负,隐没在雪色的点点微光之中,而狂风将他们的呼喊漫不经心地吞噬掉。

人们清醒了,他们再一次悲哀而全面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死神以可怖的新形象卷土重来,他们无助地站在一起,面对不可抗争、不可战胜的自然之力,面对严寒的难以抵御的利刃,他们不知所措。

狂风在他们耳边一遍遍地尖叫着: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他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

没有人大声说出这个想法,但众人的心思是一样的。他们尽量挪动僵硬的身体,笨拙地爬进车里,紧紧地靠在一起,等待死亡。

他们不再奢望有人来救他们。

他们依偎在一起,每个人都和自己最亲的人依偎着,为了能够死在一起。车外的狂风,他们永远的伴侣,在唱着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围着车马筑起一具巨大而晶莹的棺椁。

死神慢慢地临近了。冰冷刺骨的寒气侵入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有如一种毒素小心翼翼、又胜券在握地将身体一点一点地蚕食掉……

最后一辆车上鸦雀无声。约祖亚用冰冷的手指搂着未婚妻。她已经死了,可他浑然不觉……他在梦想……

他和她坐在香气袭人、暖融融的房间里,金烛台上的七根蜡烛烛光闪烁,众人又像昔日一样欢聚一堂。喜庆的气氛映现在笑盈盈的脸上,大家亲热地交谈和祈祷。早已作古的人们涌进门来,包括他过世的双亲,可他一点也不惊异。他们温柔地亲吻,说着体己话。身着褪色的传统服装和长袍的犹太人,越聚越多。英雄们也来了,有犹大玛喀比,还有别的英雄,他们坐下来,聊天,很快活。人越聚越多。房间里挤满了人,他看着眼前的人你来我往,不断变换,而且越变越快,眼睛直发酸,耳朵也让杂乱的喧闹声吵得嗡嗡作响。他的脉搏突突地跳,隆隆地响,变得热了,越来越热。

猛然间一切都沉寂下来,一切都完结了……

这时太阳升了起来,仍在飘落的雪花像钻石一样亮晶的。一夜之间平地而起的宽阔山丘上白雪皑皑,泛着宝石般的光泽。

这是明媚的阳光,几乎可称是初春的太阳突然照耀大地。的确,春天不再遥远,它会在不久的将来让一切绽出新绿,萌生嫩芽,也会从迷途的、被冻死的可怜的犹太人墓上揭去白色的亚麻布,这些犹太人一辈子都没拥有过春天……

(有删改)


注释:①《雪中》完成于1900年6月,描写了发生在中世纪的犹太悲剧。“鞭笞派”的迫害使得居住在波兰的犹太人不得不选择逃亡,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却又全族覆没。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逃亡者的车队第一次停下来是因为族长要祭拜已经去世的亲人,第二次停下来是因为拉车的马倒下了以致无法前行。
B.他们“紧紧挤在一起”“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这些既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写出了人们的恐惧和痛苦。
C.面对倒地的马,男人们使劲拉,但无奈风大,雪花纷飞,手也冻僵了,没能拉起马来,又没有援助,只能听天由命。
D.约祖亚“眼睛直发酸”、耳朵“嗡嗡作响”、“脉搏突突地跳,降隆地响”等描述形象地写出了他临死前解脱的快乐。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粗暴。
B.“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约祖亚“紧紧搂住勒亚”,这一特写描绘了逃亡中的情侣之间真挚的情感,旨在表现爱情的力量。
C.风声在绝望的人们的耳边变成了“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以感觉写听觉,哀莫过于心死,人们已不再恐惧。
D.小说的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在茨威格的笔下显得格外扣人心弦,作者用精细的刻刀雕成了具有生死搏斗的悲壮与美的塑像。
3.小说具体描写了约祖亚的“梦想”,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4.小说以“雪中”为题,请简要分析“雪”这一自然环境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