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1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

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编自《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
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
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
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
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
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B.课程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C.课程实施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D.课程实施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延安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夜颂

鲁迅

①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怕光明者。

②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不知不觉地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③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仲手不见掌,有漆展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仲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裂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撤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④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⑤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

⑥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⑦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黑狱里,客室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⑧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注]①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淮风月谈》。《淮风月谈》是借谈风月谈风云的文章结集。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化迫害加紧,以致《中报•自由谈》主编黎烈文不得不登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于是风月文章与粉饰太平的文章充斥报刊。

没落: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曾讥讽作者没落,这里借引此语。

文本二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地走,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他想。他迎上去,大声地吐一口唾沫:

咳,呕!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了夜给人带来的好处,像是覆盖在人身上的“玄衣”,使人放松。
B.“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这句话“惊人”“真”“大”三个定语突出黑暗、残酷的程度之深重,体现了作者对黑夜无比憎恨的感情。
C.“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一句中“光明”应为反语,即指“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D.文本二选自《阿Q正传》“续优胜记略”一章,表现了阿Q欺软怕硬、畏强凌弱、猥琐无赖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本一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在修辞上非常有特色:比喻精准形象,使人拍案叫绝,使文章简洁利落,掷地有声。
B.“一夜已尽,……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此处突出凡俗的热闹、喧嚣。
C.文本一以全新的视角来构思全文,用“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来观察,透过黑暗却能获得真实的光明。
D.鲁迅小说用词准确精当,“九分”一词准确勾勒出阿Q麻木愚昧的嘴脸,意蕴深刻。

(3)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语言运用。
(4)文本一写摩登女郎的手法与文本二写阿Q的手法明显不同,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
2024-06-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海南省农垦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南京大学副教授胡小武在调查中发现,年轻世代,包括90后,普遍懒于、疏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有的甚至干脆退圈

近年来围绕年轻世代的话题层出不穷。从90后、00后整顿职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从赛博朋克风火遍朋友圈到大学生和小白领热捧特种兵式旅游,这些源自年轻世代的话题屡屡突破圈层,当下爆火的断亲现象并非孤例,其反映的断亲就是年轻世代表达自我的方式之一,而这种方式,对社会固有的生活形态和思维习惯造成冲击。这或许是断亲被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传统社会是以亲缘为纽带的人情社会,维系亲情和人情被认为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从前的人重感情固然是一方面,但人情之于资源交换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就在《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一书中指出:人情关系是一种交换行为,关系就越稳定,就越有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不应仅仅看到田园牧歌式的脉脉亲情,还应该看到隐藏在亲情背后的关于复杂关系的计算。

只是随着时代演进,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越来越不依靠亲缘。这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尤为明显。对远离家乡前来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才能、学历、性格、态度……恐怕都比远方有什么亲戚更被看重。

当安身立命的基础发生变化,相应的,亲情淡薄也就难以避免了。其实,到90后、00后一代,终于酿成了断亲潮。这是社会变迁中的自然现象,年轻世代的选择余地更大了。对此我们应予以关注,但不必惊诧。须知,也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允许人们拥有更多选择。

同时要看到,断亲不等于断绝亲情。年轻人拗心的,往往是很少同生活发生连接;或者见了面各自玩手机,极少交流的无话可说类亲戚。对于有养育之恩的父辈祖辈、情投意合的兄弟姐妹,也绝不逃避肩头上的责任。

断亲是年轻世代在社会变迁大背景下进行的亲情重组,是重新确定个人体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明乎此,青春无限,相信年轻人将以他们的活力创造出新型的亲情关系

(摘编自唐骋华《断亲潮背后,是年轻人在重组亲情关系》)

材料二:

当前,一些青年与亲戚之间不互动、不交往,其亲缘关系呈现出越来越淡的趋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意味着当年的他们与今天的年轻人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指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而且人们在各种局部环境里所经历的各种事情常常是由社会变化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在看待社会现象时建立在血缘和姻缘关系基础上的亲缘关系是紧密或是松散,会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重要因素是血缘、姻缘关系的规模;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亲戚之间的地域范围。而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影响,特别是削弱、淡化了亲缘关系。

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之伴随的社会流动的大幅增加,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巨大的社会变迁不仅在空间上影响了进入城市的青年与原有农村社区中亲戚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同时,也进一步从交往对象、交往时间上限制了亲戚之间互动和交往发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我国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它会对家庭的亲戚关系产生明显影响。

正是在上述两方面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原来那种以走亲戚为主要特征的亲缘互动方式逐渐被冲击、被淡化、被消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年的亲缘关系可能还会进一步淡化。而新的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等将会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因此,不能过度解读。特别是不宜采用相对极端的概念来概括和描述青年亲缘关系状况,也不用因此而担忧,并理性面对亲缘关系所发生的变迁。

(摘编自风笑天《理性面对青年亲缘关系的变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京大学副教授胡小武是第一个对青年普遍懒于、疏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断亲”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学者。
B.当下的“断亲潮”其实有迹可循,70后、80后与亲戚的热络程度相比50后,60后已大不相同。
C.米尔斯认为应结合个人生活和社会历史两方面看待青年“断亲”现象,且更应该从社会历史方面看待人们亲缘关系的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变迁,青年发展了新的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等,所以传统的血缘关系逐渐为他们所忽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借用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的观点,指出了传统人情社会的弊端,即充满了隐藏在亲情背后的关于复杂关系的计算。
B.随着社会发展,青年安身立命的基础发生变化,才能、学历对他们而言比有什么亲戚更重要。
C.当代青年和父辈年轻时生活在两种社会环境中,且二者的家庭规模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亲缘关系。
D.材料二认为,当代青年“断亲”现象是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理性面对,也不必太过担忧。

(3)下列不属于青年“断亲”现象的一项是(     
A.往年春节小刚总会被亲戚问及工资、对象等问题,今年他决定出门旅游,避开亲戚。
B.刚工作的小丽一周六天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周日只想在家躺平而不愿去亲戚家串门。
C.小梅从小在A城长大,跟生活在B城的表姐并不熟悉,逢年过节也不会发信息问候。
D.公司将于3月8日举办庆祝活动,不巧与舅舅生日会撞期,小华决定参加公司活动。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如图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限制冲突,依赖人情,故维系亲情和人情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B.现代社会流动人口规模扩大,这在空间和时间上影响了亲戚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C.乡土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身份社会,现代社会则为契约社会,与血缘毫无关联。
D.相较于无商业的乡土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已发生了较大改变。

(5)材料一和材料二语言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4-06-1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海南省农垦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赛罕长歌(节选)

第一幕

字幕:塞罕坝,196312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着……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往哪走?

佟保中       下坝……

        (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

韩大伯       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

高志当       逃兵?

秦海生     (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

佟保中     (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

韩大伯     (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

          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你们抛家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棵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

          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

众人沉默。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

群众甲       保中,走吧!

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

佟保中     (走向二嫂,轻声感激地)二嫂!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

          为佟保中整理行装。

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村民甲跑上。

村民甲       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

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风尘仆仆走来。

村民乙       场长,你们这……

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

          同志们,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伴,我的孩子,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

杨宁先       对,对,我们也把北京的房子退了,这是我爱人婉婷,来之前在北京林科院,本我一个人在塞罕坝,可这两年咱造林遇到了难处,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

众人热情鼓掌。

佟保中       李场长、杨总,你们真的要在这儿安家?!

          在这儿安家!

佟保中       林场还能办下去?

          一定办下去!

          保中哥、海生哥,你们别走了!

第二幕

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林场山上,望火楼。佟保中与佟刚走进树林。

佟保中       佟刚啊……(欲说又止)

          爹,您想说啥,儿子听着。

佟保中       佟刚,这么多年,爹一直想跟你掏掏心里话,就想问问儿子,这辈子,你都跟爹在塞罕坝,你后悔不后悔?

          爹,我不后悔……

佟保中     (摇摇头)这辈子,爹总觉得对不住你。孩子,你娘死了。你不满一岁,爹就把抱到塞罕坝,跟爹住窝棚、马架子,冷一口、热一口,吃苦受罪,打小没享过一天福。后来,爹又没供你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就留你在林场当了工人,还是个孩子,爹亲眼看见你上山一身汗,下山两腿泥……你结婚了,爹又打发你们夫妻俩上了火楼,爹知道那里苦,常年下不了山……你们有了榛子,山上很少来人,常封闭,跟外人没个交流,结果榛子怕见生人,都五岁了,只会叫爸叫妈……佟刚,这些年,你就没埋怨过你爹,你就没后悔过?……(流下眼泪)

          当初您大学毕业,离开城市,离开家,离开我娘,来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我没了,您为啥又抱着不满一岁的我回塞罕坝,您不后悔吗? ……还有老场长、杨和么多叔叔、阿姨,在这里种了一辈子树,度过终生,他们不后悔吗?……爹,我小是塞罕坝人养大的,别说在这儿待一辈子,就是两辈子,三辈子我佟刚也不后悔!

佟保中     (激动地)儿子!

          爹!

第三幕

2013年春夏之间。林场,佟小林办公室。

        (沮丧地对着佟小林)老公,石质阳坡的试验还是失败了,我还是要回省科学院了。

佟小林       别丧气,失败是成功之母!

          小林说得对,你们几次失败的数据,对于完成我们的新项目很宝贵!咱塞罕坝可仅仅是种树,也不仅仅是为北京、天津挡住风沙。五十年,我们能把满目疮痍的罕坝变回绿水青山,能把已经破坏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修复,让人类和自然环境远和谐相处!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第一线塞罕坝来,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林,(接过技术员甲递上的石质阳坡规划图)我已经和佟叔叔商量过了,决定在里种樟子松!

尾声。2017年。地点同开场,塞罕坝马架子旁边。塞罕坝林场场部和当年比起已然然一新。

佟保中     二嫂,这是我孙子佟小林,如今是分场场长了!

佟小林     奶奶,我是榛子!……

        背着包走来。

        舒纹?!……

        小林!……爷爷,奶奶,今天舒纹正式向塞罕坝林场报到!

        热烈鼓掌欢迎。

        爷爷奶奶,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北京林科院的博士杨娜阿姨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终于懂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所以,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

佟保中     舒纹说得好!今天正赶上老一代务林人也回到林场,那咱们就一起看看塞罕坝的电影,看看我们塞罕坝人的今天!

放映电影《塞罕坝》。影片中出现塞罕坝获地球卫士奖的情景。

字幕:201712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2017年联和国环境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有删改)

1.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讲述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塞罕坝上人们艰苦创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
B.剧中二嫂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烂泥巴糊不上墙”“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这既是她对环境的抱怨,也是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埋怨。
C.第二幕中“流下眼泪”这一舞台说明表现了佟保中的复杂心情,其中饱含对儿孙的愧疚,以及对儿子成家后坚守坝上的感动。
D.本剧注重在社会背景中体现人物形象,包含着鲜明的时代信息,既讴歌了塞罕坝人的精神品质,也增强了剧作的历史厚重感。
2.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写出了塞罕坝恶劣的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了铺垫。
B.剧中佟保中等人由去到留的思想转化巧妙,顺理成章,没有枯燥的说教,体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年代的满腔激情和青春热血。
C.本剧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五十多年的生命进程;运用生活中各种散点式场景和典型细节增强表现力,整部戏充满感人的力量。
D.本剧地域色彩浓郁,如“望火楼”“窝棚”“马架子”等,既写出了务林人的生活场景,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
3.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第一幕中找出两处戏剧冲突,并简要概括。
4.剧中人物舒纹说:“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你认为“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
2024-06-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域文化从来都是构成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古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色彩更是分明,它甚至成为人们归纳文学流派的主要砝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流派也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等。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应该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地域文化带给文学的是一种异质化的东西,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地域之间的阻隔上,有了阻隔才有了地域的分界,才有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之所以越来越淡化,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正在打破地域之间的阻隔,并逐渐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如果我们不是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来探讨地域文化的话,那么,显而易见,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学之中——即使是乡土文学,那些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乡土文学,其地域色彩也不如过去那么层次分明。这是否意味着,再像过去那样以地域文化特征来讨论文学的个性风格,已经变得缺乏足够的现实说服力了?

在全球化时代,文学的地域性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社会形态的地域性正在压过自然形态的地域性,钢筋水泥构筑的地域性正在取代田园山水构筑的地域性。然而,社会形态的地域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仍能从多方面看到它是如何影响到文学的。比如,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其作品中往往折射出特定地域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又如,作家的特定语言和风格往往与具体的地域有关,近些年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家乡的方言和口语,几乎成了一种传染病,在作家的写作中蔓延开来。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特定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会构成作品的主题和意象,以地域性的元素回应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跨地域影响的挑战等。当然,我们也不必夸大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在一个交流和迁移非常便利的现代社会,作家文化性格上的地域性往往变得模糊不清,即使作品中出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的场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等,也不是直接对应作家本人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或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要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与地域性的关系,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作品的复杂性,将其置于作家多元化表达的语境下综合考察。

东北被称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东北这个由庞大的工人群体组成的社会里,培育出了一种工人文化。工人文化并不是正统的和官方的,它是工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活生生的经历中创造出的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工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东北的地域之变发生在21世纪前后,那时国有企业改革给东北的工业和工人带来极大的震荡,下岗工人也成了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国企改革和大量的下岗工人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工人生活的大动荡,下岗工人可以说是被原有的工业秩序彻底甩出来的群体,他们身上隐藏着的工人文化反而得到最充分的展现。新东北文学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恰恰是那些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下岗工人形象不同于以往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因为这些下岗工人形象饱含着工人文化的做派和气质。工人文化的崛起,便是东北的地域之变所带来的文学之新。

新东北文学的讨论最初是由沈阳三位“80作家——班宇、双雪涛、郑执的小说而引起的。他们的父辈都是下岗工人,他们与父辈一起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也正是在这种阵痛中,他们对父辈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他们更加敬重父辈。在他们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中,虽然下岗后的生活穷困潦倒,但他们仍然将父辈作为英雄来书写,哪怕自己的父辈不是胜利的英雄,而是失败的英雄,他们也为父辈的英雄本色而骄傲。他们的小说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话语空间,这个新的话语空间就是倔强的工人文化所营造的。他们的可贵之处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叛逆的一代,他们尊敬父辈,愿意在父辈还没有讲完的地方继续往下讲。同时这也说明,非主流的工人文化也正好契合了他们的叛逆精神。

有评论家在谈到新东北文学时,惋惜地表示东北的作家在感受东北的地域之变上太滞后了,东北的国企改革和下岗工人现象发生在20世纪末,而这种社会的巨大变化却是等到一二十年后才由下岗工人的子一代书写出来。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事实上,东北的文学植根于东北大地,对于地域之变是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的。

(摘编自贺绍俊《地域之变,文学之新》)

材料二:

在这一批以“80作家为主的新东北作家群崭露头角之前,东北籍的作家在当代文坛也屡领风骚,成绩斐然,如迟子建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齐邦媛以《巨流河》享誉海内外文坛。但作家之为,在于他们分享着近似的主题与风格。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抗战为主题,那么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则是下岗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的乡愁。这也合乎逻辑地解释了这一次新东北作家群的主体是辽宁作家群,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沈阳作家群。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下岗,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我们经常望文生义地理解地方文学,过于简单地将文学地方化。但在文学的意义上,东北不是地方概念,上海陕西等省市也不是地方概念。正如农业文明的现代困境成就了一批陕西作家,工业文明的现代困境也成就了这批辽宁作家。

(摘编自黄平《新东北作家群论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派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赵树理派等。
B.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导致地域之间的差别逐步缩小。
C.即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也不能以此轻易判定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或身份认同。
D.东北作家的创作感知具有滞后性,反映“下岗”这一社会变化的作品是下岗工人的“子一代”书写出来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特定地域的传统元素。
B.“新东北文学”植根于拥有庞大的工人群体的东北大地,书写了与众不同的下岗工人形象,从而创造了一种工人文化。
C.“新东北作家群”主要以“80后”辽宁作家为主,如班宇、双雪涛等,他们以“下岗”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当代文坛成绩斐然。
D.发生在世纪交替期的东北地域之变,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却成就了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充满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演变史。
B.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以满纸沪语描写了两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生活状况,极具“沪式风味”。
C.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通过描写粤港两地一系列有关美食的日常情景,生动诠释了独特且迷人的岭南饮食文化。
D.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以中原大地上的宝水村落为背景,构建了新的乡村空间美学,融合了女性视角与返乡视角,体现出鲜明的主观在场性。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根据地

A.尽管“文学根据地”众多,但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仍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B.乡土文学方兴未艾,当代文学的地域性随着乡土文学的发展而变得复杂与多元。
C.从图中列举“文学根据地”可以看出,在全球化时代,地域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依旧存在。
D.“文学根据地”的划分限制了作家的写作主题与风格,从而影响作家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
5.请结合材料,分析“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点。
2024-06-0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每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了,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98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迹”,本文记叙的不仅是“月亮本身”,还是月亮在人间的投影、行迹、效果。
B.文中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且对儿童的心理描写既传神又逼真,充满了童趣。
C.文中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月亮的特征,这与《赤壁赋》中“月”的特征完全不同。
D.孩子们的“寻月”蕴含着道理:对于美好事物,只有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儿童眼中特有的“月之形象”,这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
B.文章以“月迹”为行文的线索,从“盼月”“赏月”“议月”到“寻月”,前文为后文做铺垫,叙事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C.文章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同时把强烈的思想情感寓于记叙之中,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D.文中“讲故事的奶奶”模式体现了一种民间叙事方式,表现了民间文化,这与《秦腔》所表现的一些文化内涵相似。
3.文中画线部分的记叙颇有哲理意味,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赏析。
4.有人说,“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变化的”。有些散文(如本文)清新优美,有些散文(如《秦腔》)“朴”“拙”。“朴”即朴素、简洁但意在言外;“拙”即凝重、有力量,给人一种勃勃豪气。请结合本文和《秦腔》简要分析这两种语言风格。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有事总不免麻烦(节选)

沈从文

会长想起亲家长顺委托的事情,转到下河街伏波宫保安队去拜会队长。

队长见来客是会长,便说:“会长,你这个忙人,忙得真紧,我昨天请你吃狗肉也不来!我们一共六个人,一人喝了十二两汾酒,见底干。”队长一面形容一面说,不由得为过去的事捧起腹来。

会长虽别有心事,却装作满有兴致的神气,随声附和打哈哈。

队长又说:“会长,我听说你买了一船橘子,是不是预备运到武汉去发财?橘子在这里不值钱,到了武汉可就是宝贝!”

会长笑着说:“哪里发什么财?我看今年我们这里橘子格外好,跟萝卜溪姓滕的打商量,匀了半船,趁顺水船带下去送亲戚朋友湿湿口!这东西吕家坪要多少有多少,不值钱的,带下去恐怕也不值钱吧。”

队长说:“可不是!橘子这东西值多少钱,有多少赚头?有件事我正要同你说说,萝卜溪姓滕的,听说是你干亲家,有几个钱,颈板硬硬的像个水牛一样。人太不识相,惹我生气!我上回也想送点礼给下河朋友,想不出送什么好。师爷说萝卜溪橘子好,因此特意到那里去看看,办个交涉,要他卖一船橘子把我。现钱买现货,公平交易,谁知老家伙要理不理,好像我是要抢他橘子神气。先问我要多少,告他一船,又说大船小船得明白,不明白不好下橘子。告他大船小船总之要一船。一百石三百石价钱照算。又说不用买,我派人送十挑来吧。还当我姓宗的是划干龙船的,只图打发我出门了事。惹得我生了气,就告他:‘姓滕的,放清楚些!你不卖橘子吧,好,我明天派人来砍了你的树,你到南京告我去。’……”

队长说的正是会长要说的,既自己先提起这问题,就顺猫毛理了一理:“队长,这是乡愚无知,你不要多心,不必在意!我这干亲家上了年纪,耳朵有点背,吃生米饭长大的,话说得生硬,得罪了队长,自己还不明白!这人真像你说的颈板硬硬的,人可是个好人。肠子笔直,不会转弯。”

队长说:“不相信,你们这地方人都差不多——会长,除你在外——剩下这些人,找了几个钱,有点小势力,成了土豪,动不动就说凡事有个理字,用理压人,可是对我们武装同志,就真不大讲理了。以为我们是外来人,不敢怎么样。这种土豪劣绅,也是在这个小地方能够听他称王作霸,若到省里去……不打倒才怪!什么理?蚌壳李,珍珠李,酸得多久!”

会长听过这种不三不四的议论后,依然按捺住性子,做成和颜悦色:“大人不见小人过,我知道你说的是笑话。乡下人懂什么理不理?哪有资格做土豪,来让队长打倒他?姓滕的已明白他的过错了,话说得不大接榫,得罪了队长,所以特意要我来这里说句好话。我和他说:‘亲家,这是你的不是。可是不用急,不用怕,队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革命军人,(说到这里时两人都笑笑,笑的意思却不大相同。)气量大,宰相肚中好撑船,决不会这样子摧残我们地方风水的!我去说一声看,队长不看金面看佛面,会一笑置之。’队长,你不知道,大家都说萝卜溪的风水,就全靠那一片橘子树撑住。”

会长提起风水,却触动了队长一点心事,想起夭夭那个黑而俏的后影子,不禁微笑起来。会长不明白就里,还说:“队长看我巴掌大的脸,体恤这个乡下人,饶了他吧。”

队长说:“是的,是的,就看会长的面子,这事不用提了。”等等又说:“会长,我且问你,那姓滕的有几个女儿?”

问话比较轻,会长虽听得分明却装作不曾听到,还继续谈原来那件事情。因为“得罪官长”事虽不用提,橘子是要一船还是要几担,终得讲个清楚。委实说,队长自从打听明白一只小船两个舱装橘子送下常德去,得花个四百块钱左右时,就对于这种事不大发生兴趣,以为师爷出的计策并不十分高明了。只因为和长顺闹僵了,话转不过口,如今会长一来,做好做歹,总说乡下人不敢有意得罪官长,错处出于无心。队长也乐得借此收帆转舵,以为这事既由会长来解释,就算过去了。

会长因队长说买橘子只是送礼,就说长顺已摘下十挑老树“大开刀”,要队长肯赏脸收下,才敢送来。

这么一来,队长倒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了,聊以解嘲地说:“他不肯卖把我,我们革命军人自然不能强买民间东西。卖十挑把我也成,要多少钱开个数目来,我一定照价付款。”

会长说:“队长,你真是……这值几个钱?”并说曾将干亲家骂了一回,以为不懂是非好坏。且在这件事上把队长身份品性绰掇得高高的,等于用言语当成一把梳子,在这个官长心头上痒处一一梳去,使他无话可说。

谈到末了,队长不能不承认十担橘子送礼已足够用。会长见交涉办成功,就说号上来了几只船,要去照看照看,预备抽身走路。队长这时节却拉住了会长,眯笑眯笑,像有什么话待说,却有点碍于习惯,不便开口。许久方迟迟疑疑地问:“会长,我有句话问你,萝卜溪那滕家小姑娘,有了对手没有?”

会长体会得出这个问话的意思,却把问题岔开,故意相左:“队长,是不是你有什么好朋友看中了那个小毛丫头?可惜早有了人,在省里第三中学读书!”

队长心有所愿,不大好意思,便随口说:“喔,那真可惜。我有个好朋友,军校老同学,是你们湘西人,父亲做过三任知事,家道富有,人材出众,托我做个媒,看一房亲事。我那天无意中看到你亲家那个女儿,心想和那朋友配在一处,真是郎才女貌……”

会长明白这不过是谈白话,信口乱说,就对队长应酬了几句不相干的闲话,不再耽延,走出了伏波宫。这一来总算解决了一件事情,心里觉得还痛快。到正街上碰着了号上一个小伙计,就要那人下萝卜溪,传语给长顺亲家,砍橘子树破风水事情,调停结果已解决了,不用再担心。明天一早送十担橘子到伏波宫来,一切了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长与保安队长比较熟悉,所以在亲家长顺得罪了保安队长后,才能替他去说情。
B.队长口说买一船橘子是为给朋友送礼,其实另有所图,长顺对他的意图有所觉察。
C.队长认为乡民动辄以理压人,可自己是“武装同志”,只相信武力,而不大讲理。
D.经会长调解,队长同意接受十挑橘子,表示愿“照价付款”,但这话并非发自真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虽为节选,但从二人的对话中可以推测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语言的某些“潜台词”则需仔细品味方知其意。
B.会长劝说队长接受十担橘子、放弃一船橘子的内容,与开头会长说橘子“带下去恐怕也不值钱吧”形成呼应。
C.文本运用了不少湘西方言,如“划干龙船”“大开刀”“对手”等,虽古拙朴讷却新鲜别致,较好地凸显了地域色彩。
D.“依然按捺住性子,做成和颜悦色”,运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表现出作为说客的会长的克制和无奈。
3.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曾说:“在短短的语言中,藏有丰富的智慧。”请据此赏析画横线段落中会长的语言之妙。
4.文本刻画了保安队长丑恶的嘴脸,其丑恶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5-2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口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山上的夜莺

关仁山

他像一只夜莺,走到哪里哪里就亮起来。

周合伟出生在保定市阜平县吴王口村,笔名冷山。冷山个头不高,白白的脸庞,大大的眼睛,自带微卷的黑发,朴素中透着贵气,孤独中透着文气,厚实,庄重,飘逸。

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后在景德镇创办了陶艺公司。冷山虽然不是纯粹的油画家,但是他有文化情怀,回故乡搞文化扶贫的想法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应该抓住的机遇。

几年前他在景德镇聚餐,从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的家乡阜平,去看望骆驼湾和顾家台的困难群众,冷山激动了好几天:“阜平要变了,我应该为老家做点事。”他并不匆匆,而是细细准备,虽然艺术乡建自己是个新兵,但时代的条件和机遇不可错过。

二○一九年正月,雪花飞扬,龙泉关镇刘俊亮书记带冷山到了黑崖沟。看见这高山、这村庄、这山坡上的樱桃园、这高耸的大桥,他眼睛一亮,双手有些颤抖,仿佛未来激动人心的日子已经在眼前展开。这一刻,他想承担点什么,既是黑崖沟需要自己,也是自己需要黑崖沟。妻子常常责怪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难道不好吗?尽管理想主义时代结束了,但是阜平红色的文化滋养了他,用他的知识回报故乡,是他心中永久的理想。

回到家,冷山把这个想法一说,家里即刻炸了锅。父亲差点儿栽倒,大声吼:“你个大学生,毕业以后在外混得好好的,回黑崖沟扶贫?你的前途不就完了吗?”

冷山梗着脖子犟:“你说啥是前途?”

父亲喊道:“啥叫前途?前途就是有钱就图。啥叫理想?理想就是有利就想!”他的声音里有杂音,呼噜呼噜的。冷山对父亲的话失望至极,他的脑袋像撞上了什么东西,顿时一阵迷糊。

母亲深深叹息一声,坐在炕沿儿上,默默无语。丈夫的意见,她也有同感,毕竟贫困之家培养个大学生不容易。既然在城市里已经安家生子,就过一种世俗而幸福的生活。听说他回到黑崖沟文化扶贫,母亲的心也彻底乱套了。扶贫,当娘的没有意见,为人行善,是他们祖上的家风,如今家里过上了好日子,不就是靠党和政府扶贫吗?土地流转、菌菇大棚,这可是政府干的事,你一个个人怎么扶贫?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儿子的选择,在她看来不可思议。

冷山脸色慌慌地站在屋里,懵了。

父亲喊:“咱把丑话说前头,你要是任性胡来可不行!”他呼呼喘着,内心是心疼的、难过的。

一瞬间,冷山心中是孤单的,孤单不是寂寞,而是无奈的寂寥。其实,景德镇那里有许多让他牵肠挂肚的事,公司怎样继续经营?家庭怎么处理?女儿培养怎么办?这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人生有得就有失。

屋里沉默了,房间弥漫着看不清的白气。冷山望着纠结的母亲,母亲的脸又幻化出奶奶的模样。他忽然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村里一户邻居,常常找奶奶借盐吃,奶奶从来没有让人家空过手。那人前脚刚走,小冷山仰着脖子问:“奶奶,他家为啥老借盐?借了也不还!以后不能再借他们啦!”奶奶训斥他:“你不懂,人家不到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步,怎么会张嘴借盐呢?”小冷山接着问:“她为啥不管别人家借?我家也不富裕啊!”奶奶微笑着说:“傻孩子,也就奶奶心眼儿好,别人不会借给她!”此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奶奶就像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小山村的人心。奶奶去世的时候,乡亲们都来参加葬礼。奶奶留给自己的是一笔精神财富:自强,悲悯,助人。对弱者的体恤和帮助,不正是你今天要追求的吗?

山里天黑得早,这些折磨、狂热、犹豫使冷山彻夜难眠。他一骨碌爬起来,独自沿着村子走了几圈儿,两眼迷迷瞪瞪。表面来看,村里人以为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看破红尘、自命不凡的家伙!其实不然,他只是要完成一种精神的还乡。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冷山读了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虽然出身贫穷,平凡却不平庸,不甘受命运摆布,在苦难中奋起,即使失败了,也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担当,获得了劳动者的尊严。自己虽然也是草根,生活的路有困难,有坎坷,但不绝望,不气馁。虽然开了公司,也没有大富大贵,但是从小到大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跟着父母,唯一不缺的一样东西,就是爱,爱让他充实,让他富有。他到黑崖沟文化扶贫,带给乡亲们的不是钱,是人的精神,是美好情怀,是爱心!

风停在唇边,突然没有安全感,需要大山的拥抱,但冷山有了莫名的兴奋。他不要那一套泛泛之谈,他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做一个创造历史的人!

天亮了,村里最后一遍鸡叫,冷山回家了,见到父亲,他不再与父亲争吵。父亲是勤劳的,他敬重父亲。如果他是一棵成材的树,父亲就是土壤、铺路石,是泥土里的根,他慢慢就会想通的。

冷山内心已经决定:回到阜平,回到黑崖沟。

因孩子老婆都在南京,春节一过,冷山就准备开车回南京了。母亲向前偻着腰望他,他摇下车窗向母亲招手,汽车缓缓离开,他远远地看见母亲头顶飘着一柱灰白的炊烟。炊烟缓缓散到空中,消失在山顶,一股说不出来的温暖和甜蜜,刹那间涌上他的心头,忍不住鼻子一酸,几乎要哭了。

永远叫我动情依恋的太行山啊!等着我,我很快就回来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把冷山比作夜莺,蕴含颂扬之意,“亮起来”暗示他的文化扶贫工作将取得成效,有助于家乡人民摆脱文化贫穷。
B.曾经的理想主义时代结束了,但冷山把用知识回报故乡作为自己的理想,赋予了“理想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C.父亲对“前途”“理想”两个词语的解释充满了现实意味,他对冷山的决定是不理解的,也是坚决反对的。
D.冷山准备开车回南京时看到炊烟,几乎要哭了,因为他感动于家乡的温暖和甜蜜,也因家人的反对内心充满委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对冷山的外貌描写,彰显了冷山独特的气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物执着坚定的性格特征。
B.冷山扶贫的想法遭到父亲和母亲的反对,这里通过外在冲突的描写强化了冷山内心的矛盾,反映了他做决定的艰难。
C.文中将奶奶比作照亮了小山村人心的蜡烛,体现奶奶为人行善、甘于奉献的精神,而这也是冷山决定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尽力的原因之一。
D.本文的语言具有写实性和抒情性的特点,将叙事、抒情结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好地彰显了精神扶贫这一主题。
3.本文第四段写冷山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去他的家乡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本结尾写冷山离开故乡的场景,体现了他对太行山的一片深情。学校“光影翰墨”社团想将这场面拍成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填写以下表格。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背景音乐特点(4个字)______________
远镜头苍山起伏,村庄错落,白云悠悠,炊烟袅袅
特写镜头:人物神情(1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
画外音(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
2024-05-1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与答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我说过,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化的意义,在于总结人类生活实践的历史经验、引导实践主体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改变世界和改易人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类新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文化人”,造就新时代的实践主体。马克思认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要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就必须培养兼具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素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常与变;“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我们要在具体实践中把“两个结合”的思想内化,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现实主体的德性,形成新时代实践主体的浩然正气、崇高境界和思想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化成天下”,体现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过程。人类社会有机体是一定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与文化形态相互交织、互动的整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中,渗透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中,引导中华民族创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创新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等问题的普遍智慧和生机活力,是“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的文化表达。从人类文明史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扬弃人类在“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等历史阶段的文明成果,不断创造“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提供化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精神危机等尖锐挑战的中国方案,回答人类走出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摘编自杜运辉《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在中华文明基础上思考问题,就理解了中国道路的必然性,明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华文明这一观点。
B.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源不同,二者又在理论色彩、深度诸方面存在差异,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提供了可能。
C.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生产力关系的论断,从历史角度把握中国的常与变,去造就新时代实践主体。
D.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指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现代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结合”是一种规律性认识,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解。
B.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这是二者“结合”的必然性的结果。
C.“人”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形态的重要内容,事关文化创新创造。
D.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要扬弃人类一些文明成果,体现出人与物的辩证统一。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对“两个结合”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证,条理清晰。
B.材料一第四段运用排比,既突出中华文明全面、跨越式发展,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C.材料二引用马克思、习近平相关论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进行了深入论证。
D.材料二第四段在论证时侧重人类文明史角度,揭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意义。
4.材料一第四段使用“拼盘”“物理反应”“化学反应”等词语,请整体分析其作用。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二者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分别通过哪些内容来表明有关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人传

中岛敦

赵国都城邯郸有一男子名曰纪昌,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他遍寻值得拜师之人,最终认为论射术当今天下恐无人能及名射手飞卫。传说那飞卫技艺精湛,能于百步之外射穿柳叶,箭无虚发。纪昌于是不畏劳苦找到飞卫,拜入其门下。

飞卫对新进弟子纪昌说,想学射术,必须先学会不眨眼。纪昌回家就钻到妻子的织机下,翻身仰面躺于地上。两年后,他甚至已经忘记该如何闭眼。直到最后,竟有小蜘蛛在他睫毛之间结网做巢,他才终于有了自信,禀告老师飞卫此功已成。

飞卫听后说:“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纪昌用发丝将虱子绑住,挂在朝南的窗户上终日观察。日复一日,吊着虱子的窗外景色更迭变化,从春光和暖到夏日炎炎,转而秋高气爽北雁南渡,紧跟着冬寒凛凛飞英蔽日。某日纪昌猛然发觉,窗前的虱子看在眼里竟有马那么大。他一拍大腿道是大功告成,随即走至屋外。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中的人如高塔,马似峻峰,猪看似山丘,鸡有如城楼。纪昌大喜,当即拜见老师,禀报此事。飞卫听后首次肯定了这名弟子:“汝得之矣!”当即开始将射术奥秘倾囊相授于纪昌。

纪昌的射术进步之快令人惊叹,老师开始传授秘技,一个月后,他尝试速射箭矢百支,发发相及,矢矢相属,绝无一矢坠地。飞卫在旁观看,不觉脱口道:“善!”

纪昌在老师那里已无艺可学,某日竟心生歹念。若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非得将飞卫铲除不可。他暗中等待机会,终于某日在郊外等到了独行的飞卫。纪昌心意已决,当即取箭引弓,飞卫察觉到杀意,也执弓相迎。二人互射,箭矢每每在半途相撞,应声同时坠地。箭矢落地而不扬起半点尘埃,当是二人技艺皆出神入化之故。且说互射之际,飞卫箭矢已尽,而纪昌仍余一矢。纪昌心喜,取箭就射,飞卫则慌忙折取路旁棘刺之端扦之,正中箭镞。纪昌心知非分之念终难实现,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反观飞卫,死里逃生之后如释重负,同时又对自身技艺颇为满意,全然没有半点对敌人的憎恨。二人冲向对方,在原野中拥抱,当场洒下师徒情深的泪水。

飞卫与弟子相拥而泣,心想弟子若杀心再起则凶险至极,于是打算给纪昌指明新的目标,以转移其注意力。他告诉这名危险的弟子,若还想在这条路上精益求精,则要不畏太行群山险峻,往西登上霍山之巅。彼处有甘蝇老师,乃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

纪昌当即踏上西行之路。老师说二人技艺在甘蝇面前如同儿戏,这刺激了他的自尊。如若此言属实,那就代表他距离天下第一的目标还路途遥远。他一心赶路,攀险峰,过栈道,磨破脚底,双腿尽是擦伤,一个月后,终于抵达目的地,登上山顶。

彼时纪昌锋芒毕露,迎接他的则是一名目光如绵羊般温顺、步履蹒跚的老者。老者或已不止百岁,他弯腰驼背,行走时白胡须都拖在地上。

纪昌赶忙道明来意,他说得很大声,生怕对方耳背。他说此次前来主要为请老者对自己的射术评价一番,只听得弓弦作响,这技艺精湛的一箭竟让碧蓝空中五只大乌齐齐应声而落。

老者含笑首肯,道纪昌还算有些本事——不过此终究只是射之射,看来好汉尚未习得“不射之射”。见纪昌心头火起,老者便领他至两百步开外一峭壁处。下方绝壁笔直如屏风,正可谓壁立千仞,溪流在下面遥远如细丝,仅是俯瞰一眼便令人晕眩,可见地势之高。纪昌心想此时怎能退缩,站上去时那石头还轻微摇晃了一下。他硬着头皮搭箭开弓,岂料正碰上一颗小石子由悬崖边滚落。纪昌被石子的去向吸引了注意,不禁脚底发软,遍身冷汗,只能俯身趴在石面上。老者微笑着伸手搀扶纪昌下来,自己又站上去,请纪昌看他射箭。纪昌脸色苍白,心中惊惶尚未平复,不过还是很快意识到了问题——老者没有弓如何射箭?弓呢?老者是两手空空。弓?——老者笑了。用弓箭的那还是射之射。这不射之射,用不上乌漆之弓,也无需肃慎之箭。上空盘旋的鹰,连翅膀都没扇动一下,竟直直朝岩石之上坠落而来。

纪昌不寒而栗。他感觉直到今日才总算得以一窥射术登峰造极之境界。

在这位年长的神射手身边,纪昌修行了整整九年。无人知晓这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磨炼。九年后纪昌下山归来,众人皆因他面相大变而震惊。曾经那不服输的倔强面庞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木偶一般的愚者相貌。他去拜访阔别已久的老师飞卫,而飞卫一见他便大声感慨——这才是天下第一神射手。诸如我辈实在望尘莫及。

纪昌归来后,连弓都不再碰了。有人问此中缘由,纪昌答曰:“至为为无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无射。”实际上,他的晚年已全然进入无为自化的境界,苍老的纪昌甚至已认不出弓,也忘掉了它的用途。

据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邯郸城内的画家都藏起画笔,乐师都扯断琴弦,工匠们则耻于手执规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想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拜师名射手飞卫,练习不眨眼和视微如著的基本功,可以看出纪昌训练勤奋刻苦。
B.学有小成后,纪昌心生歹念,不惜狠心伤害飞卫,可见,比起射箭技艺,当时的纪昌更在意“天下第一神射手”的名声。
C.甘蝇是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但其外表普通,纪昌说话大声、心头火起正是因为纪昌心里并不相信甘蝇有过人之技。
D.纪昌拜师甘蝇,修炼九年后下山,却道“至射为无射”,呈现出对老庄“无为之境”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射杀飞卫不成之后,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这种惭愧与悔恨是纪昌内心的“善”的体现,这一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立体。
B.纪昌学成归来后引导了各行业对“无之境”的追求,飞卫的盛赞,邯郸城内的画家、乐师、工匠的行为变化都从侧面烘托出纪昌的成就。
C.小说语言细腻、优雅,能准确挖掘和描述人物内心隐秘角落,注重对人性的探寻,从而引起读者对人生追求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D.小说的叙述详略得当。详细叙述了纪昌射杀飞卫以及悬崖试射术等情节;但对于纪昌在山上修炼的九年一笔带过,为小说后续发展蓄势。
3.尼采以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三个阶段,意思是人的精神是由坚忍负重转向勇猛搏斗,最后回归生命本真。请结合文中纪昌人生经历,解读其精神蜕变的历程。
4.《名人传》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纪昌学射”一节,作者中岛敦增添了纪昌西行拜师甘蝇、学成归乡练就“不射之射”等新情节,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