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4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怎么这窗户谁打开了?

   弟弟跟我开的。

   关上,(擦眼镜)这屋子不要底下人随便进来,回头我预备一个人在这里休息的。

   是。

   (擦着眼镜,看四周的家具)这屋子的家具多半是你生母顶喜欢的东西。我从南边移到北边,搬了多少次家,总是不肯丢下的。(戴上眼镜,咳嗽一声)这屋子排的样子,我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舒服一点。(踱到桌前,看桌上的相片)你的生母永远喜欢夏天把窗户关上的。

   (强笑着)不过,爸爸,纪念母亲也不必——

   (突然抬起头来)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惊)什——什么?

   (低声走到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

   (失措)爸爸。

   (仁慈地,拿着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失色)爸!

   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哦,(喘出一口气)您说的是——

   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

   真的,爸爸。(红了脸)

   将近三十的人应当懂得“自爱”!——你还记得你的名为什么叫萍吗?

   记得。

   你自己说一遍。

   那是因为母亲叫侍萍,母亲临死,自己替我起的名字。

   那我请你为你的生母,你把现在的行为完全改过来。

   是,爸爸,那是我一时的荒唐。

[鲁贵由书房上。

   老,老,老爷。客——等,等,等了好半天啦。

   知道。

[鲁贵退。

   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

……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爸!我——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萍走至蘩漪面前。

   (求恕地)哦,爸爸!

   (高声)跪下!(萍望着蘩漪和冲;蘩漪泪痕满面,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

   (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半晌。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抬头,慢慢地)什么?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冲儿,上那儿去?

   到楼上去看看妈。

   就这么跑么?

   (抑制着自己,走回去)是,爸,我要走了,您有事吩咐么?

   去吧。(冲向饭厅走了两步)回来。

   爸爸。

   你告诉你的母亲,说我已经请德国的克大夫来,给她看病。

   妈不是已经吃了您的药了么?

   我看你的母亲,精神有点失常,病像是不轻。(回头向萍)我看,你也是一样。

   爸,我想下去,歇一回。

   不,你不要走。我有话跟你说。(向冲)你告诉她,说克大夫是个有名的脑病专家,我在德国认识的。来了,叫她一定看一看,听见了没有?

[鲁贵由书房上。

   (见着老爷,便不自主地好像说不出话来)老,老,老爷。客,客来了。

   哦,先请到大客厅里去。

   是,老爷。(鲁贵下)

(节选自《雷雨》剧本)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朴园夏天不准家里打开客厅里的窗户,是因为他的前妻生前有这个习惯。他也一直保存着前妻生前用过的家具,这样就使人觉得他重情重义,并且掩盖了他资本家残酷冷血的面目。
B.当周朴园严厉指责周萍做了一件既对不起自己,又对不起父亲、母亲的事时,周萍当即极为羞愧,在周朴园逼问之下他接近崩溃,而当周朴园说他“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时,他才如释重负。
C.周冲要求把学费分一半给四凤,显示了他的善良和纯真,对平等的追求,以及对四风的真爱。周冲的真纯与周萍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蘩漪准备喝药之前“望望朴园又望望萍”的行为表现出她的无助和悲愤,周朴园强迫周萍跪下求请蘩漪喝药,既想显示封建家长的权威,还想用这种方法教育儿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纪念母亲也不必——”一句中,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与周朴园“突然抬起头来”的动作形成富有冲突张力的舞台表演,侧面烘托出周朴园的专制独裁。
B.选文中周萍在劝蘩漪喝药这件事上一再延宕,是因为他的内心并不认为蘩漪如父亲所说的那样——“精神有点失常”,周萍的挣扎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C.鲁贵在主子面前的一顿结巴,显示出他的奴颜婢膝、小心谨慎,这样的行为带有典型的旧时代烙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也有值得读者同情怜悯的地方。
D.选文中周朴园试图以严酷的手段摧毁不满和反抗,确立起所谓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其所作所为带有鲜明的剥夺者的印记。
3.请结合节选部分的情节,概述周朴园“伪善”的具体表现。
4.《雷雨》在紧凑的时间和空间里浓缩了丰富复杂的矛盾冲突,请对节选部分的几种矛盾冲突加以分析。
7日内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商代。殷人把有意志的神看成天地万物的主宰,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西周时期,赋予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这是天人合一的萌芽。春秋时期,出现了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下降到现实世界。这样的变化引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所讲的保存了西周的道德属性,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所讲的则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基于天人合一所阐发的道德观,几千年来始终打上了孔子关于君臣父子的差等之爱的烙印。到了宋明时期,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使差等之爱与博爱相结合,把儒家的道德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今天讲弘扬古代的优秀道德传统,就应该弘扬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仍然极具价值。

万物一体远不只是人与人为一体,而且人与鸟兽、草木、瓦石都为一体,从而见其哀鸣、摧残、毁坏,亦必有不忍、悯恤、顾惜之心。显然,万物一体是人对自然万物产生仁爱的根源。我们现在所热衷讨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应该可以从万物一体中找到哲学上的根据。同时,万物一体的思想并没有抹杀人与自然的区别。王阳明特别强调宰禽兽以养亲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在当代西方,一些人完全抹杀人与自然物的区别,认为两者同样具有神圣性,具有同等价值。相较于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来说,王阳明的思想显得更合情合理,更切合实际。而这种中国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人有义最为天下贵的思想,更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重在讲一体,而不太注重区分主客的内涵,这就不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具体的途径及其理论依据。自然物不同于人,它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人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除了必须具有高远的天人合一境界,还必须依靠人自己的认识、实践,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规律,以改造自然物,征服自然物,使自然物为人所用。这些道理,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讲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有点类似中国的天人相分,它是科学的。

诚然,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是产生诸如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之类流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些流弊只是把这种思维方式抬到至高无上地位的结果,我们不能因见其流弊就完全否定它。我主张走中西会通之路,把天人合一思想与主——客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让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较多的区分主客的内涵,而不致流于玄远;把主——客思维方式包摄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而不致听其走向片面和极端。这似乎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来发展之路。

(摘编自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材料二:

中华宇宙观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宇宙万物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整个世界万物之间的有机关联。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鸟兽、草木、山水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战国末期的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不存在所谓绝对独立存在的客观自然,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他者。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关系论参考。此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明确了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对自然心存敬畏,人类应当按照自然规律活动,维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实践论启示。

(摘编自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知,不同时期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认识,即使同一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B.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把儒家的道德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够用来否定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C.自然物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所以人要掌握自然物的规律,改造征服自然物,为人所用。
D.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宇宙观的核心,强调了整个世界万物存在平等关系,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弘扬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就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其内涵,吸纳其思想的精髓。
B.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必须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否则该思想还是有其缺陷的。
C.如果不将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极端化,就不会产生生态环境的流弊。
D.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可以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形成提供基础支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今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B.材料二列举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的看法,证明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区别的统一。
C.材料一以环境危机等流弊来论证只有“万物一体”的思想,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D.材料二第二段所涉及的价值论参考、关系论参考、实践论启示,逻辑关联紧密。
4.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
5.陕西的毛乌素沙漠,昔日沙尘漫天,寸草不生,经过持续的治理,已变为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请结合材料谈谈其中蕴含了哪些治理理念。
7日内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四叔

阎连科

四叔爱喝酒。他真正幸福的时候,似乎是在工作了一天或一周后,把食堂的菜用饭盒端回宿舍里,摆在桌子上,从柜里摸出半瓶白酒来,倒进刷牙缸里一底儿,吃一口菜,端起牙缸咪一口酒的那一刻。那一刻,四叔微闭着眼,把盛酒的白瓷牙缸沿儿靠在嘴唇上,半抬头,将牙缸小心地往上推到半倒状,然后细细地吸上一口气,就在吸气时,把酒也吸进嘴里去,然后放下酒牙缸,目视着哪儿,屏气一回儿,直到不能继续屏气,必须要接着呼吸时,把那酒缓缓慢慢咽进肚里去,再长长地把吸进肚里的空气舒缓悠长地吐出来。

日常间,来陪四叔或四叔去陪人家喝酒的,都是他们车间一同进厂的几个老工人。他们都是自己是来自乡村,而妻儿老小都还在乡村守着田土耕种的那种俗称为一头沉的人。这种一头沉,使他们回到农村被人视为工作在外的人,到了那所谓的外头,城市或城郊,又被城里人或同厂的工人们称为农村人。似乎要被真正称为工人或者城里人,不说你祖孙几代都必须是在城里出生的,至少你必须是夫妻两个都是城里人,都是领着工资的。不然,一个在外有工作,一个在农村守着房舍和田地,这一头沉就不仅是身份、地位和处境,而且还是人生、命运和尊严。一头沉的人,在工厂和城里是被人鄙视的,因为你是要进城摆脱身份又没有彻底摆脱的人,要到城里去争夺一种幸福又没有彻底拿到幸福的人。到了农忙的季节里,别的工人按部就班,该上班了去,该下班了回,可是你又必须牵肠挂肚,念着妻子、儿女和在家的老父与老母,牵挂着麦子该割了、土地该犁了、种子该下了。真正的城里人,在宿舍的门后或家里的墙上吊一份挂历,是为了看哪一天是星期天和节假日,以期早些安排周末的活动和休息。可你是一头沉,就是不吊俗艳的挂历,而在桌上摆着庄重的台历,它对你的最大用途,①还是提醒你今天芒种了、明天春分了、后天夏至了。到了农忙你就必须要千方百计回到农村去。

一头沉的岁月既不是日子,也不是生活。既有日子中充足的疲惫和烦恼,又有生活中时闪时现的快乐和幸福。今天说起一头沉,仿佛是在说一个早已过时乃至死去的风俗名称般,仿佛要研究某处方言中的一个单词或名词。可在那年月,一头沉是全国各个城市、工厂、机关的一个群体和阶层,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与命运。他们最大的人生特点是,上班了兢兢业业,唯恐工作不慎丢掉自己的饭碗或身份;农忙了必须回家,回家后备受尊敬却又不得不掏力流汗,恨不得休假一个月,把一年的农活全都压缩进一个月里全干掉。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厂里下班后,可以物以类聚地邀在一块喝些酒,品尝一下在乡村无法品尝的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我四叔就是这样爱上了酒。

四叔大半生都因为一头沉的生活和我四婶天南地北地分居着过。退休了,终于可以团聚在一块,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了,且四婶又是最能体贴四叔的。在我家面对面坐了两个多小时,说了许多有关人生的家常话,及至谈到他的生活时,四叔的脸上怔一下,挂着僵黄的笑,用很轻的声音说:在外大半生,真回到老家觉得哪儿都不适应。

接着沉默一会儿,又轻声补充道:主要是觉得和谁都说不到一块儿。

我一时不知该应什么了,也没有理解四叔这两句话的真正想法。②只是在四叔离开人世后才隐隐觉醒到,四叔这一生,他是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在城市,他是一个乡村人,他因为根在农村而很难真正融进城市里;在农村,他是一个城里人,他因为离开土地过久,身上的多半血液都已城市化,所以也再难真正成为一个乡村的人。他是我们这个社会城乡夹缝中的生存者,他将近四十年的最好人生,似乎都悬在了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生活和生存,已经成为他熟悉的、不可更改的生活往复和状态,③正如被挂在树梢笼子里的鸟,它在那梢上的笼里生活了将近一生后,在它年老时,你把它放出来,它既无法适应蓝天,也无法适应大地了。它所能适应的,只能是树梢上的天空和阳光,只能是随梢摆动的和风与细雨。

四叔也这样。他既非一个城里人,也非一个乡村人。他一生过的既不是城里人的生活,也不是乡村里的日子。他是居住在城市的一个乡村人,是那个城市没有身份证的长期暂居者,在城市楼群的缝隙中,过着非城非乡的生活和日子,终于有了独属于他和他那样的群体的生活和方式。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和圈子,有自己言谈的主题和意识,有自己对人生、命运、国家、民族这些巨大的无法把握的命题的解答和体会,也有他们自己对油盐酱醋和儿女情长的理喻和答辩——他们是一群离开土地,为了到城市淘金而一生都在物质上困顿、精神上颠簸、乡愁上千转百回的人,④是我们这个民族中世世代代离开土地到了城市的乡愁者,也是因为乡愁的牵扯而无法真正融入他地城市的流浪者。

(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头沉”是个历史称谓,指的是像四叔这样要兼顾城里和农村两头的人。
B.文中加点的“必须”,前两个侧重事理上的必要,第三个侧重情感上的必然。
C.文中的四叔既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也是拥有特别生活方式的一个群体的代表。
D.多次“喝酒”描写串起了四叔在城市中的辛酸无奈,突出了他的生活困境。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用“今天”“明天”“后天”压缩了时间的过程,表现“一头沉”对农忙的牵挂,与城里人生活形成对照。
B.句子②延展了叙事时空,“觉醒”一词用语庄重,表明在四叔离世之后我对他的话乃至一生有了更本质的理解。
C.句子③以“挂在树梢笼子里的鸟”来比喻退休后的四叔,写出了他既无法融入城市又不能适应农村的生存窘境。
D.句子④以“乡愁者”和“流浪者”并举,将“一头沉”放在历史文化和当下背景中,揭示他们无处安顿的状况。
3.简要概括四叔轻声对“我”说话时的心理。
4.有人认为本文体现了“落叶归根者的尴尬悲剧”。四叔身上有哪些“尴尬”?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科考政策发生变化,除了诗文,还新增时务、天算、舆地等内容,为适应这种变革,吴江乡间有贾家三子开始接触上海报纸以补充新知,兄弟三人通过报纸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两三个时辰用在报上。眼界开了,行动也就开始,他们托人在洋货店买回来一盏火油洋灯,一亮如同白昼,油灯那点摇曳之火就显得可怜无比。自此三兄弟更加留心看报,凡见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购买。仅此仍不解渴,他们想去上海见见世面。谋划再三,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条船,半夜时分偷偷奔向上海。

倘若这是一段史实,按照现有的研究思路,我们会关注什么呢?或许是当时的吴江乡下已经可以看到多少报纸,都是些什么报,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或许是当地读者都是哪些人,主要读什么,报纸对他们产生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分析报纸在上海向周边辐射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的一些研究都从各自不同层面触及报纸及其影响,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所有这些研究相加,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比如为什么是读报让人知道外面的事?为什么报纸可以是购买洋货的指导?报纸的这种诱导力量来自哪里?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报纸的话,这一切就不会发生。那么,报纸是什么呢?

很遗憾,在我们的研究中的确没有人去追究报纸是什么,而是把报纸当作了一个不证自明的物品。这不仅把报纸常识化了,而且也难以切实把握研究者惯常重视的报纸内容及其作用(比如与书籍有何不同)。这种所谓的报纸历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历史学家达恩顿就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他说,研究者们总是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开一扇透视法国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了解这种主要传播工具是如何贡献于现代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可以说,这场大革命如果没有印刷报刊,就不可能推翻旧的君主专制。

报刊与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绝不是历史研究独家的问题,无论是社科还是人文学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状况。其中一些研究者在关于媒介的构成、历史及影响研究方面,路径固然不一,但在关注媒介内容、角色和传播的知识及其构成,而轻视乃至忽视媒介本身上,则是大同小异。如果我们转变研究视野,将媒介看成一种改变时空和社会关系的新的传播方式,①而不是当作一个空瓶,我们的研究——比如关于上面提到的吴江贾家兄弟故事的研究——还会只是围着其内容打转吗?

报刊是一种媒介,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为什么一定是媒介,媒介到底是什么,想必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如何理解媒介,总是与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待它密切相关。当把媒介看成负载内容的一块白板,②一个透明的玻璃缸时,除了紧盯媒介内容这一片滋味鲜美的肉,就不可能还会想到其他什么东西。且不说这种工具论的媒介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就是从今天我们自身的媒介体验(比如手机的使用)来看,这一观念也是完全不适用的。由此及彼,当能刺激我们反思现有媒介与历史研究中的媒介观,借此重新理解媒介,从媒介是什么入手,重新建立一个考察媒介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

直白地说,在很多人眼里,媒介似乎是无须厘定的,因为它已经是明摆在那里的一个个实物——人人都看得到的东西;或者说媒介已不是自然媒介物,而是一个社会机构,虽然二者都有处于中间位置之义。

就每个具体研究而言,这样理解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若稍作追究,就会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报纸、广播、电视差别很大,其制作、传递、呈现和接收方式都不一样,为什么都一概称之为媒介,其依据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被称为媒介,什么样的研究可以被认定为媒介研究?当我们一提媒介,本能的反应就是手中摊开的报纸,与家人一起围坐观看的电视机,飘扬出悦耳声音的收音机,黑暗中人影晃动的银幕的时候,我们的理解就已经失落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亦即在学术上理解媒介本该具有的恰当的方式。所以,记住下面这句话就显得十分关键:理解媒介,不仅指理解单个的媒介形式——电、打字机、纸张、网络——而是要从媒介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媒介角度即意味着媒介不仅仅是一个物品、一个对象,更是一个考察社会、人乃至世界的站点。这一角度或者视角,就是媒介的居中中间位置。报纸、广播、电视之所以是媒介,就在于它们共同的媒介性——处在中间位置的调节机构,更为切近的表达即交转性

(摘编自黄旦《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识媒介与历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吴江贾家三兄弟来说,报纸不仅是增加新知识、了解外界事情的窗口,而且也成为购买洋货的诱因。
B.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是指研究者没有关注报纸本身究竟是什么,而是注重研究报纸内容及其作用。
C.研究者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对法国大革命有新发现,其实忽视了媒介本身,是“媒介盲”的表现。
D.认为围坐观看的电视机是媒介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理解失去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有研究思路“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是说研究者们未真正理解李伯元在书中记述这个故事的社会意义。
B.如果从新的视角考察媒介,我们对媒介的理解与传统就会有所区别,可以深入认识媒介是什么,也可能扩大媒介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C.我们本能地把手中摊开的报纸当作媒介,是因为我们认为报纸和广播、电视一样都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它的媒介性质毋庸置疑。
D.虽然人们有时候把媒介界定为一种自然媒介物或一个社会机构,但是二者的“居中”或“中间”位置并未因这种不恰当的理解而改变。
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媒介“中间”含义的一项是(     
A.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以“视觉性”为脉络,把艺术、图像、广告、肥皂剧等全都纳入研究的范围。
B.电视剧《人世间》在讲述故事与塑造人物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平衡,彰显了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高度。
C.通过研究《新青年》杂志作为公共交谈平台的运作方式,揭示其内容的形成,透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轨迹。
D.手机既能接收音频、视频,又能接收图文、数据,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赋予了手机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为什么把媒介称为“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
5.为了让读者理解“媒介的‘中间’之义”,作者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院长单霁翔颁奖。

“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这是201812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

2012年年初,故宫正低潮。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自2012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

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底的数据。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材料二:

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皇帝的宝座就在这个高拱着的圆顶的下面。”

此时高居圣位的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万历,他已取消了早朝,这些洋人被领到空空的宝座前行礼,一名朝官在旁按时高喊鞠躬、起立,以及“其他应该遵守的程式”。

这次机会得益于利玛窦进献给皇帝的礼品。一座自鸣钟引起了万历的兴趣,奏折呈交了半年以后,据说皇帝突然想起来,问身边人,“那座钟在哪里?就是他们在上疏里所说的外国人带给我的那座钟!”

利玛窦自此获准留在京城,不时入宫担任钟表匠。

利玛窦始终没能见到皇帝,这一突破要交由他的后继者来实现。据统计,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有近千人,其中不少供职于宫廷,从事天文、医药、翻译、绘画等工作,甚至身居高位,与皇帝私交甚好。

地球彼端,他们的家乡欧洲兴起了一场持续上百年的“中国热”。英国花园里出现了中国凉亭,乔治三世和华盛顿留起满人辫子,一位冒充康熙女儿的“中国公主”震惊了巴黎上流社会。伏尔泰、莱布尼茨、亚当·斯密等思想家以中国为参照,对欧洲社会进行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李慕琰《故宫六百年:在中国与世界之间》)

材料三: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我们需要放到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紫禁城的营建规划,受到《周礼·考工记》的深刻影响,处处彰显自古沿袭的都城营建原则。紫禁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三重城制度,还附会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五门三朝”等古制布局,体现出儒家的理想追求,成为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最高典范。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和”的概念,日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而中华民族的这一理想追求,就集中体现在紫禁城之中。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笔直的中轴线贯通子午,前三殿与后三宫在中轴线上均匀排布。前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

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使节、传教士来到紫禁城。这些外国人士进入中国后入乡随俗,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积极适应、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从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进京开始,连续237年,都有具有专业技能的西洋人为紫禁城服务,他们在皇宫中从事绘画、钟表、医药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清宫绘画作品中,就有不少出自西洋宫廷画家之手。在中西画师的交往过程中,欧洲焦点透视画法与中国笔墨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不同于中国的水墨写意,西洋画师郎世宁、贺清泰、潘廷章、王致诚等人画出的人物、花鸟、马匹、大象等,都逼真写实、栩栩如生。如《哨鹿图》《贲鹿图轴》《贡象马图卷》等,都是此类佳作。

新世纪以来,“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多次举行。展览为弘扬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历史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注入永续之力,为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共建人类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

故宫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各国文化在此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文明在此与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这种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章丽《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黄永玉颁奖,表明单霁翔影响力大。
B.在中国生活近二十年的传教士利马窦,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和皇帝的风采。
C.从文明产生发展的进程看,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的布局体现儒家的理想追求。
D.紫禁城设计理念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思想,天人、社会、身心都很和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例行巡查故宫的单霁翔,已经走坏20多双布鞋,意在说明故宫之大。
B.材料二中传教士受到的礼遇与欧洲社会的“中国热”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C.材料三以中西画师交往中产生新画风为例,告诉人们文化交流往往会产生佳作。
D.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平性,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横线处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欧洲文明展览在故宫中举办最为适宜。

A.以游客的合理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同时考虑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导向性作用
B.故宫不仅是咱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
C.古代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过重大贡献,促进过生活水平的提高
D.古代欧洲文明是全世界共有的遗产,中国是全球分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4.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效果。
5.请以“故宫文化”为例,分析文中画线部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具体内涵。
7日内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①大概在变形一个月以后,妹妹葛蕾特注意到了格里高尔新发现的娱乐——他的脚总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黏液——于是她想到应该让他有更多地方可以活动,得把挡路的家具搬出去……

②在拖了至少一刻钟之后,母亲提出相反的意见,说这张柜子还是放在原处的好。不幸的是,妹妹却有不同的看法。母亲的劝说只能使她决心不仅仅搬走柜子和书桌。而且还要搬走一切.只剩那张不可缺少的沙发。

③妹妹和母亲跑过来跑过去,轻声叫喊以及家具在地板上的拖动,这一切给了他很大影响。尽管他拼命把头和腿都蜷成一团紧贴在地板上,他也不得不承认他忍受不了多久了。她们在搬清他房间里的东西,把他的一切都拿走……因此他冲出去了,他看见了对面的那面墙,靠墙的东西已给搬得七零八落了,墙上那幅穿皮大衣的女士的像吸引了他,格里高尔急忙爬上去,紧紧地贴在镜面玻璃上。至少,这幅完全藏在他身子底下的画是谁也不许搬走的。

④没多久她们就又往里走来了。“那么,现在再搬什么呢?”葛蕾特说着向周围扫了一眼。母亲向旁边跨了一步,看到了印花墙纸上那一大团棕色的东西,她还没有真的理会到她看见的正是格里高尔,就用嘶哑的声音大叫起来:“啊,天哪,啊,天哪!”接着就双手一摊倒在沙发上,一动也不动了。“唉,格里高尔!”他妹妹喊道.对他又是挥拳又是瞪眼。自从变形以来这还是她第一次直接对他说话。她跑到隔壁房间去拿什么香精来使母亲从昏厥中苏醒过来。格里高尔也想帮忙,可是他已经紧紧地粘在玻璃上;接着他就跟在妹妹后面奔进房间,好像他与过去一样,真能给她什么帮助似的;可是他马上就发现。自己只能无可奈何地站在她后面:妹妹正在许许多多小瓶子堆里找来找去,一只瓶子掉到地板上,打碎了;一块玻璃片划破了格里高尔的脸,不知什么腐蚀性的药水溅到了他身上:葛蕾特才愣住一小会儿,就马上抱起所有拿得了的瓶子跑到母亲那儿去了;还用脚砰地把门关上。格里高尔如今和母亲隔开了,她就是因为他也许快要死了;他被自我谴责和忧虑折磨着,就在墙壁、家具和天花板上到处乱爬起来,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竟在他四周旋转,就掉了下来,跌落在大桌子的正中央。

⑤过了一小会儿,门铃响了。进来的是他的父亲。“出了什么事?”他一开口就问。葛蕾特显然把头埋在父亲胸口上,因为她的回答听上去闷声闷气的:“妈妈刚才晕过去了,不过这会儿已经好点了。格里高尔逃了出来。”

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他父亲说,“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吗,可是你们这些女人根本不听。”格里高尔现在必须设法让父亲息怒,因为他既来不及也无法替自己解释。因此他赶忙爬到自己房间的门口,蹲在门前,好让父亲从客厅里一进来便可以看见自己的儿子乖得很,一心想立即回自己房间.根本不需要赶,要是门开着,他马上就会进去的。

⑦可是父亲在目前的情绪下完全无法体会他那细腻的感情。“啊!”他一露面就喊道,声音里满满的狂怒。格里高尔抬起头来瞧他的父亲。啊,这难道真是他父亲吗?从前,每逢格里高尔动身出差,他父亲总是疲累不堪地躺在床上;格里高尔回来过夜总看见他穿着睡衣靠在一张长椅里,他连站都站不起来。现在他身子笔直地站着,穿一件有金色钮扣的漂亮的蓝制服,这通常是银行的杂役穿的;他那厚实的双下巴鼓出在上衣坚硬的高领子外面;从他浓密的睫毛下面,那双黑眼睛射出了咄咄逼人的光芒。他板着严峻的脸朝格里高尔冲来,他把脚举得老高,格里高尔一看到他那大得惊人的鞋后跟简直吓呆了。不过格里高尔不敢冒险听任父亲摆弄,他知道从自己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亲就是主张对他采取严厉措施的。因此他就在父亲的前头跑了起来,父亲停住他也停住。父亲稍稍一动他又急急地奔跑。可是,这样跑他也支持不了多久,因为他父亲迈一步。他就得动好多下。他已经感到气喘不过来了,他跌跌撞撞地向前冲,连眼睛都几乎睁不开来——正在这时,突然有一样扔得不太有力的东西飞了过来,落在他紧后面,这是一个苹果;紧接着第二个苹果又扔了过来,他父亲决心要轰炸他了!紧跟着马上飞来了另一个,正好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格里高尔挣扎着往前爬,仿佛能把这种可惊的莫名其妙的痛苦留在身后似的;可是他觉得自己好像被钉住在原处,就六神无主地瘫在地上。在清醒的最后一刹那,他瞥见他的房门猛然打开,母亲抢着跑了过来。他看见母亲绊着裙子径直向父亲奔去。紧紧地搂住他,双手围在父亲的脖子上,求他别伤害儿子的生命——可是这时,格里高尔的眼光已经逐渐暗淡了下去。

⑧格里高尔所受的重创使他有一个月不能行动——那个苹果还一直留在他的身上,没人敢去取下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格里高尔拼命把头和腿蜷成一团紧贴地板,表明他起初对进入房间搬走家具的母亲和妹妹采取的态度是忍受。
B.本文多处内容能表现格里高尔“虫身人心”的特点,如他的甲虫外形使母亲受惊昏厥,与母亲隔开后他又自我谴责和忧虑等。
C.写格里高尔的眼光“已经逐渐暗淡了下去”,这是因为他被父亲追、用苹果砸,从而对父亲失望、怨恨,心灰意冷。
D.小说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使用了象征手法,甲虫的弱小和任人宰割的,象征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荒诞手法,描写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凄苦无助的生活,展示出普通人生存的荒谬处境。
B.第⑦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既有父亲在儿子变形前后状态的对比,又有父亲与变成甲虫的儿子的对比。
C.房间里的家具是格里高尔作为“人”生活的一种象征,家具被移出意味着他的境地变得更加“非人”。
D.本文用愤激的语调,充满同情地叙述了格里高尔“变形”后的生活遭遇,揭示了人被“异化”的主题。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妹妹、母亲、父亲对格里高尔的态度。
4.文中三处画线部分都写到格里高尔的“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心理的不同。
2024-06-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岂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密切,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开始发生变化,其理论形态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和精彩观点。如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首次全面论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美育架构。蔡元培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借鉴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还推动美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让中国现代美育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朱光潜则拓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当时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为依据,强调美育对个体心灵的解放功能,突出了美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特征和意义,并将美育落实到人的生命体验之中。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的艺术教育便属于这种美育观点的践行。如果说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美育思想属于启蒙类型,那么,陶行知、徐悲鸿等人奉行的美育思想则将美育的终极指向定位于社会救亡与民族解放。综言之,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对传统的最大超越之处,是形成了以个体独立之为本位的思维方式,重视的价值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从的心理结构出发,讨论与美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
B.文章认为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美育作用大,是功不可没的。
C.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文学与道义是分离的,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D.近代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的特点是中国传统的东西少了,西方的东西多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首句提出观点,表明东西方对于美育作用的重视,而后通过大量事例具体分析阐释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
B.第二段首先明确了中国传统美育的内涵,并运用引用论证,借用钱穆的论断阐述了文学与道义之间的关系。
C.第二段末将中国传统的美育方式与康德的做法进行对比,进而导出中国美育的终极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
D.第三段先总说,后分说,介绍了所例举的杰出人物对中西方美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指出两种类型美育思想的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审美教育,始于上古时期,经过西周的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审美教育的地位基本稳固。
B.中国传统美育不单纯是基于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还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
C.康德不是以审美中介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转变,而是要求对“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绝对服从。
D.陶行知、徐悲鸿等人将美育的终极指向社会救亡与民族解放,较之启蒙类型的美育思想更具有社会意义。
4.结合第一段内容,概括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
5.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不断涌现出一部又一部精彩纷呈的电影作品,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请结合本文内容,从电影从业者的角度分析国产电影崛起的原因。

序号

电影名称

总票房

1长津湖57.75亿元
2战狼256.94亿元
3你好,李焕英54.13亿元
4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亿元
5流浪地球46.88亿元
6满江红45.44亿元
7唐人街探案345.23亿元
8长津湖之水门桥40.67亿元
9流浪地球240.28亿元
10红海行动36.51亿元
2024-06-1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

冬天已近在咫尺,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他越冬的抱负并不算高,只要在好客的布莱克韦尔岛监狱待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他诅咒那些以慈善名义对城镇穷苦人所设的布施。从慈善机构的手里接受任何一点好处,钱固然不必付,但你必须遭受精神上的屈辱来作为回报。对索比这样一位灵魂高傲的人来讲,是一种不可忍受的折磨。虽然法律铁面无私、照章办事,但至少不会过分地干涉正人君子的私事。

索比离开长凳。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他捡起一块鹅卵石,向商店橱窗的玻璃砸去。人们从转弯处奔来,领头的就是一位巡警。索比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两手插在裤袋里,对着黄铜纽扣微笑。

肇事的家伙跑哪儿去了?警官气急败坏地问道。

你不以为这事与我有关吗?索比说,多少带点嘲讽语气。

警察根本没把他看成作案对象,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警察看到半条街外有个人正跑去赶一辆车,便挥舞着警棍追了上去。

索比心里十分憎恶,只得拖着脚步,走到了一个老远的地方。这儿,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灯光,最轻松的心情,最轻率的誓言和最轻快的歌剧。淑女们披着皮装,绅士们身着大衣,在这凛冽的严寒中欢天喜地地走来走去。索比在剧院门前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一个大模大样巡逻的警察。

索比在人行道上扯开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

他又跳,又吼,又叫,使尽各种伎俩来搅扰这苍穹。

警察旋转着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对着索比,向市民解释说:这是个耶鲁小子在庆祝胜利,他们同哈特福德学院赛球,请人家吃了个大鹅蛋。声音是有点儿大,但不碍事。我们上峰有指示,让他们闹去吧。

索比怏怏不乐地停止了白费力气的闹嚷。难道就永远没有警察对他下手吗?他扣好单薄的上衣,以便抵挡刺骨的寒风。

索比看到雪茄烟店里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对着火头点烟。那人进店时,把绸伞靠在门边。索比跨进店门,拿起绸伞,漫不经心地退了出来。点烟人匆匆追了出来。

我的伞,他厉声道。

呵,是吗?索比冷笑说:好哇,那你为什么不叫警察呢?拐角那儿就站着一个哩。

当然罗,绸伞主人说,那是,噢,你知道有时会出现这类误会……我……要是这伞是你的,我希望你别见怪……我是今天早上在餐厅捡的……要是你认出是你的,那么……我希望你别……

绸伞的前主人悻悻地退了开去。那位警察慌忙不迭地跑去搀扶一个身披夜礼服斗篷、头发金黄的高个子女人穿过横街,以免两条街之外驶来的街车会碰着她。

索比往东走,咕咕哝哝地抱怨那些头戴钢盔、手执警棍的家伙。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

最后,索比来到了通往东区的一条街上,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也若有若无。他顺着街道向麦迪逊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他带到了那儿。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索比停住了。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索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索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索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索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1904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比对慈善机构深恶痛绝,他认为慈善布施是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的,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伪善。
B.索比常得过且过,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晰的规划,但年轻就是资本,他也有可能成为煊赫一时的人物。
C.索比轻微的犯罪行为,既能满足他的要求又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体现了底层人民苟活于世的狡黠。
D.索比的生活中也曾拥有家庭的温暖、纯真的友谊、懵懂的爱情、远大的志向,但当下他只有一条长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色幽默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索比为达到自己入狱过冬的可笑目的,自导自演了一系列的滑稽剧情。
B.作者有意将索比放置于对比鲜明的环境之中,索比看得到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但热闹都是他人的。
C.绸伞的前主人误认索比是绸伞的主人,作者着意描写其言语闪烁之态,折射出人物内心愧疚与不安。
D.小说语言看似轻松风趣,实则冷峻沉重,在无家可归的索比眼里布莱克韦尔岛监狱竟是好客的存在。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分析警察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4.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为“苦难与新生”,结合小说内容,从另一角度诠释“苦难”“新生”的内涵。
2024-06-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做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①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大家觉得他疯疯癫癫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只是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蘸蘸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伊梅尔达出去工作。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一天晚上,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手指间搓着木屑。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后来,波普就发觉自己成了受欢迎的人了。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哈特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果不出哈特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亮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色。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阿姨。

“女人就这个德行,”哈特评论道,“她们喜欢的就是这种东西,不是那个男人,是那幢新漆的房子,和屋里那套全新的家具。我敢跟你打赌,要是阿里马的那个男人也有新房子和新家具,她就不会跟波普回来。”

不过我不在乎哈特怎么说。我很高兴。又能看到波普早晨端着朗姆酒站在外面,用手指蘸蘸酒同熟人打招呼。我又能问他:“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并得到的那熟悉的回答:“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波普的老婆回来以后,街坊几乎都生了他的气。他们觉得以前对他的同情受到了嘲弄,都白费了。哈特又说道:“我早就讲过,那个该死的波普就是太傲气。”

但是现在波普不在乎了。

一天,哈特看报纸后叫了起来,他把那标题拿给我们看: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他什么都偷,就连他装修房子用的油漆和刷子也是偷来的。

哈特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大家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可是,大家打心眼里佩服波普,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也许比我们谁都强。

至于我阿姨……

哈特说:“他被判了多久?一年?就算表现好提前三个月释放,也有九个月。我断定她也只能守三个月的妇道。过了这段时间,米格尔街就不会再有伊梅尔达这个人了。”

但是伊梅尔达从未离开米格尔街。她不仅继续干着厨娘的活,还开始帮人烫洗衣服。

波普回来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他混得比哈特都强。

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地做木匠活的情形,既表现了波普对诗意理想生活的追求,还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做铺垫。
B.“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像诗人;而众人却认为他懒散、傲慢、无用,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
C.波普偷窃后,“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因为“我们”觉得,伊梅尔达只是为了新房子和新家具回到波普身边,波普不值得为了她犯罪。
D.小说中波普的诸多经历都是通过哈特道出。如哈特说:“他是去找他老婆了”、“这家伙准疯了”、“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语言充满童趣。如“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展现了儿童视角的独特趣味。
B.波普从阿里马回来后,“开始在夜间干活”,并且“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为下文波普偷窃的情节埋下伏笔。
C.小说在塑造波普的形象时有选择地记叙了波普人生的几件事。这种写法虽然失之清晰,却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D.小说反复提及“没有名字的东西”,既揭示主题内涵,又反映波普的命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使得小说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文中①②两处展现了波普对“我”态度的转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有评论家认为“作者借用了一个天真懵懂的孩子的视角发表评论和观点,而将自己更加成熟、更加透彻的看法隐藏起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6-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联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氏代魏局面一经确定,玄学之士纷纷归于司马氏,连嵇康之子嵇绍,在几经踌躇之后,亦经山涛荐而仕晋。西晋朝野玄风吹扇,玄学压倒了儒学而成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者,连昔日司马氏代魏功臣的那些儒学世家,多数也迅速玄学化了。两晋时期,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尊显的士族地位。东晋执政的门阀士族,其家庭在什么时候、以何人为代表、在多大程度上由儒入玄,史籍都斑斑可考。他们之中,没有一个门户是原封未动的儒学世家。东晋玄学一枝独秀,符合门阀政治的需要。

然而,儒学自有其社会效用,是玄学所不能完全代替的。玄学阵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想的对立面。儒家基本思想或者被包涵于玄学之中,或者尚独立存在于玄学之外,继续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王昶诫子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是多数当政居位的玄学名士立身行事的共同倾向。这实际上就是《庄子·天下》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

玄学名士之中,也不乏佯狂醉酒、放浪形骸的人物,所思所行与儒家格格不入。他们多在玄学士族身处困境的时候出现,如魏晋易代之际,元康八王之乱之中,永嘉南渡之初,以及太元之末。这些很难说就是士族的常态。东晋时还有一些是声誉特高,为上流社会所仰慕的玄学名士如刘惔、王蒙辈,他们但求放达,不婴世务,“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这些人以虚誉为荣,可以充当门阀政治的点缀,而不能运转门阀政治。能够运转门阀政治的人,仍然只能从“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的出入玄儒的名士中产生出来。王导、庾亮、谢安,都是这样的人物,桓温也是浅涉玄风而又不囿于玄的人。

以东晋时期的人物思想而论,按儒家所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衡量,玄学于诚意、正心甚至修身诸端,确有其独到之处而异于儒学。但在士族本位的社会中,维系士族本身之存在,保持一姓士族内部之凝聚,即所谓“齐家”者,确实不能从玄学之中找到有用的思想工具。所以,士族通常并不废礼学,还特重丧服之礼,以之为维系士族门户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明士族为了“齐家”而不能废儒。名士庾亮,一方面是“性好庄老”,另一方面又是“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这就是史家所谓儒道兼综,或者说玄礼双修。至于“治国”“平天下”,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玄学所不具备的,必须依赖儒学。所以阮氏子弟入晋,有“三语掾”之称;竹林人物向秀直谓“儒道为一”;向、郭注《庄子》,更谓圣人身在庙堂,心在山林。

(摘编自田余庆《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有删改)

材料二   

毫无疑问,嵇康以其高洁之品格,赢得了广泛的同情与崇敬,试想他入狱之时,名士争相入狱以求替其罪,太学生上书请以其为师:临刑时顾示日影,从容弹一曲《广陵散》,这是一种怎样的潇洒风流。嵇康的悲剧,确令千载之下为之感喟哀伤。但是这个悲剧的历史意蕴却未曾为人所注目。

两汉之后,儒家的处世哲学一直成为中国士人人生观的基本架构,或出或处,都以之为基本准则。玄学思潮出现之后,士人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正始玄学家如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都并没有寻找到一个反映玄学思潮的新的人生观。就是说,玄学理论本身是在现实需要中产生的,它是个性解放之后的产物,它的特质是返归自然。但是这些玄学家还没能把这个返归自然的理论变为一种人生观。把它变为一种人生观的,是嵇康。

这个人生观的本质是把人性从礼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追求个性的自由。但是,任何个性的自由都存有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感情欲望与理智的关系问题。人是社会的人,他既是自我,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可能不受任何约束而独立于社会群体之外。两汉以后,礼法已经成为维系社会的基本准则,深入到政治生活、伦理道德的一切领域,要摆脱它的约束,必须提出新的道德准则,新的人际关系的构架,而嵇康的玄学人生观却并未能解决这些问题。他只提出了以自制的办法来约束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如他在《养生论》《答难养生论》中所论述的。这样一种玄学人生观,不可能维系社会的存在,不会为社会所接受,因为它没有外在的必要约束。

这样一个玄学人生观,作为维系个性自由来说,它是意义重大的;但是由于它没有解决个人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它之注定为社会所摈弃,也就势在必然。高尚的并不都是现实的。因其高尚,而感动人心;而以其远离现实,却以悲剧而告终。

嵇康的悲剧,还纠结着当时士人与政权的关系的种种复杂因素。嵇康的强烈的反名教的言行,作为玄学人生观的典型代表,它显然代表着当时崇尚玄风的激进的士人的情绪倾向。嵇康自身,并非以反对司马氏之行动而被杀,但司马氏之杀嵇康,却实在包含有打击名士们的对立情绪、给予警告的意味。从思想上说,嵇康的被杀是“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言行为名教所不容;从政治上说,他却是不知不觉代表着当时名士们对于司马氏势力的不满情绪,他的被杀是司马氏在权力争夺中的需要,借一个有甚大声望的名士的生命,以弹压名士们的不臣服的桀骜。

(摘编自罗宗强《嵇康:悲剧的典型》,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晋时期,儒学家族一旦接受了玄学的洗礼,就能够继续保持尊显的士族地位,这符合门阀政治的需要。
B.魏晋时期,玄学包涵了儒家基本思想,因此在玄学阵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想的对立面。
C.以何晏、王弼等人为代表的正始玄学家主张解放个性、返归自然,但未能将之运用于为人处世。
D.作为玄学人生观的代表,嵇康被杀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远离现实,没有解决个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学名士中不乏身居要职之人,他们虽然对道家学说赞赏有加,但在处理具体政务时依然遵循着儒家教导。
B.由于玄学难以在“修齐治平”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资源,因此一些东晋士族选择了儒道兼综或者玄礼双修。
C.面对礼法这一维系社会的基本准则,嵇康提出要解放人性,解放的要义之一便是约束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
D.依据材料一的观点,嵇康的玄学人生观,在士族本位的社会中,很难有所作为,需要从儒学中寻找思想工具。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圣人体察“无”,“无”又无法说清,所以提及“无”时必定说到“有”;老庄免不了说“有”,但常常解释“无”所含词义的不足之处。
B.太尉王衍见到阮修时问道:“老子、庄子和儒家相同还是相异?”阮修回答:“大概没什么不同。”太尉很赞赏他的回答,调他来做下属掾官。
C.郭象解读《庄子》,认为其要义在于:只要内部具备圣人至高的道德,并将这种道德在外部施行,就能够成就王者之政。
D.骄矜自大的念头不存在于心中,所以能超越名教而任其自然天性;感情不被欲望所拘束,所以能审视贵贱之分而明白事物的道理。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嵇康“玄学人生观”的含义。
5.《续晋阳秋》曰:“初,(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桓温在西蕃,钦其盛名,讽朝廷请为司马。以世道未夷,志存匡济,年四十,起家应务也。”请结合材料评价谢安的事迹。
2024-06-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5月联考语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