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9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他们对于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十分关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之谈。提到人类的和睦,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孔门“和为贵”的名言,无论是个体间的矛盾、族群间的冲突,还是国际间的纠纷,当和解的曙光出现时,总是以“和为贵”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孔门的这句名言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讲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这里,“和为贵”是“礼”的运用,用现在的话讲,主要是以社会规范为制约,无论大小事体都要做得合适恰当(“小大由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同的问题,本来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公共论题,“和”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周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战国时的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引申而指“可”与“否”的相互统一,明确提出言论开放的主张。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将“和”的相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认为君子求和,是在一定的原则“礼”之下,而小人的“知和而和”,是为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君子所不取的(“有所不行”)。

孔子主“仁”而言“和”,但都是在周代礼制的大前提下。而墨子是周代礼制文化的反对者,他对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敏锐的观察,指出“亲亲”的政治体制是造成“骨肉之亲,无故而富贵”的根源;他反对世袭制,主张“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墨子同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字在《墨子》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人孟子》的总和。墨子提倡兼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推广爱心,“上下调和”,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和睦稳定。墨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哲学家,在当时的割据战乱局势下,他不仅迫切地期望着一国的安定,“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而且期待四海之内都能再现升平,“天下和,庶民阜”,“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同时,他还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非攻》“必反大国之说”)。

韩非子与墨子一样用“上下调和”来描述理想社会,但他的视角与各家不同,强调“刑名参同”才能“上下调和”;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纵观诸子,无不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重视“人和”的重要意义,而道家对“和”的重视则更具丰富的含义。道家的“和”不仅讨论人际的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老子》一书言“和”凡八见,同于《论语》,但比《论语》内容上更为哲理化。首先老子在宇宙生成论提到“和”的重要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这一章的哲学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但将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为道或万物本身即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原质或势能(阴、阳),则是道家各派以及承袭道家这一观点的儒家学派都共同接受的说法:阴阳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相互交通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和谐体。这也是老子相反相成思想的体现,老子的这一思想,两千年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的发展,民族生命力的绵延实有赖于文化的凝聚力。诸子的和谐观,也是促进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法则,“和”是世间共同遵循的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和谐运行、各安其位,万物就能生长发育、并生不悖。这段话中包含着深刻的“守中致和”思想:“守中”不是一成不变、静止不动,而是以“中”的立场守住大本大源的主体性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的运动转化,最终达致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当然,和平、和睦、和谐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事物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冲突,打破原有的平衡稳定,我们又需要运用智慧和力量推动秩序回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如此不断调适,循环往复,现实世界就在人的努力创造中,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进步。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深深印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形成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一系列人我关系的基本法则。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世界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我们坚定相信,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摘编自田嵩燕《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和为贵”的观念深入人心,当面对各类矛盾、冲突和纠纷时,“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唯一原则。
B.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也同样追求“上下调和”的社会理想,他把法治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C.相较于孔子、孟子,墨子更为重视“和”的观念,因为在《墨子》一书中“和”字出现的次数远大于《论语》和《孟子》。
D.《中庸》所包含的“守中致和”思想,倡导彻底解决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
2.根据上面的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十分关切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这与当时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现实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B.道家既讨论人际和谐,还探究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说明道家对“和"内涵的理解比其他诸子更加丰富、深刻。
C.墨子提倡“兼爱”,他认为只有推广爱心,社会才能和睦稳定,进而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
D.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深受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影响。
3.下列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在论证的过程中都引用了诸子原作中的表述,既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也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B.材料一先分别论述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有关“和”的理解与主张,最后提出了诸子“和谐观”的重要意义,层次清楚。
C.材料一第一段将晏婴主张言论自由与孔子认为发言要受“礼”的节制的观点进行对比,强调了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
D.材料二提出,在人类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大变局的当下,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能够为人类解决冲突、和平发展指引方向。
4.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孔子与墨子提倡的“和”是有区别的,请概括两者的不同。
5.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冲突不断,中华文明中“和”的理念可以为人类解决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哪些有益借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昨日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省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狼多的地方

申平

一、神炮手

老炮头年龄大了要退位,炮手们就明里暗里争起炮头的位置来。

想当炮头,首先枪管必须要“直”——就是要弹无虚发,指哪儿打哪儿;还有,必须要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偏巧这个时候,山里出了狼精,①听说这家伙会躲枪弹,已经有两个炮手命丧狼口。

老炮头就说:谁能干掉狼精,炮头就是谁的。想当炮头的炮手就一个个摩拳擦掌地去了,但是没有一个活着回来。再往下,就没人敢站出来了。

这时候,老炮头的儿子站了出来,他说:爹,我想进山去看看。

你也想当炮头?②我看你还是算了吧,那狼精太厉害了。

谁让我是你儿子呢,咱咋也不能让它吓住吧。

可我就你这一个儿子呀,万一……要不,还是我亲自出马吧。

爹,我是想咱俩一块儿去,不信咱爷儿俩就对付不了它。

第二天,老炮头和儿子一起,带了一支老洋炮和一杆步枪进山了。他们走了一上午,渐渐进入密林深处。忽觉头皮一阵发麻,猎人的直觉告诉他们,狼精就在附近了。他们对视了一下,选择一条溪边坐下来,开始吃干粮,喝水,说话。儿子说话声音很高,有时候会故意哈哈大笑,而他的一双眼睛却机警地看着周围,寻找着合适的地点。后来,他低声和老炮头商量起行动计划来。

薄暮时分,儿子爬到一棵大树上,怀抱着老洋炮开始怪声怪气地唱歌,老炮头却不知去向。这时候,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接着就从树林里相继跳出四只狼来。

好家伙!为首那只狼,个头明显比其他狼大不少,眼白也特别多,正是传说中的狼精——白眼狼。它嚎叫一声,几只狼立刻把树包围起来。它呢,则绕着这棵树小跑,最后选择了靠斜坡这一面,开始纵身向上蹿。这家伙跳得真高,竟然可以跳到离炮头儿子很近的地方。炮头儿子立刻惊出一身冷汗,他不容狼精再次跳跃,居高临下把老洋炮对准它,轰的就是一炮。

老洋炮这东西,枪管粗,火药推出的是铁砂,散布面积很大。在近距离范围内,一般野兽很难逃脱,非死即伤。但是那狼精就地一滚,随后站起来抖了抖毛,竟然毫毛未损。

树上,炮头儿子镇定地重装弹药,对着树下的狼精又是一炮,又是毫毛未损。就这样,炮头儿子在树上一连打了五六炮,把弹药都打完了,也没有打中那狼精。

这时,忽听什么地方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声,接着又是一声。狼精低下头,血水已经流淌出来。它转过头去,老炮头从几块被树丛遮掩的石头后面走出来,他端着枪,枪口还冒着烟。狼精恨得咬牙切齿,无奈身子一软栽倒了。另外几只狼拼命逃窜。

几天以后,老炮头正式把炮头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在交接仪式上,他说:炮头不但要枪管直,胆大心细,还要会动脑筋。这一点,我儿子比我要强。

二、獒犬出世

这一阵子,山里闹狼灾。村里的炮头组织炮手,带着猎犬上山围剿几次,打一次消停几天,但是随后又有更多的狼出现。它们见家畜就咬,见单个人就追,甚至夜晚蹿进村里来赶猪掏羊,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二十多天后,马三拾得的母狗产下一窝狗崽,数一数,竟然有九只。这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炮头就亲自上门来看。在反复确认数目以后,③他乐得拍着大腿说:老天有眼,这回狼灾有救了!

他把马三拉到一边,如此这般交代一番,最后郑重其事地说:马三,如果把这件事弄成了,你就是村里的大功臣啦!

尽管马三他娘尽可能给母狗补充营养,但是奶水还是不够吃。不到一个月,马三就给狗崽强行断奶,把它们统统放到一个地窖里。母狗想孩子,马三只好把它拴起来。它就在那里呜咽嚎叫,马三嫌它吵,这天夜里没有把它拉进屋里,结果早起一看,它已经被狼咬死了。

现在就剩下九只狗崽了。马三每天都会打开窖口,往里透点阳光,也听听里面的动静。头几天里面吱哇乱叫,后来声音就越来越稀少。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里面好像一点动静也没有了。

满一个月这天,炮头来了,示意马三下窖去看。马三到了窖底,发现里面只剩下了一只狗崽,而且竟然长得挺大了。见有人来,它呲牙低吼,异常凶猛。那八只狗崽呢,肯定是被它吃了,吃得连骨头渣儿都没剩下。

马三把它抱到窖外,炮头一见,大喜过望,把它高高举起来说:马三你知道吧,这不是狗,这是獒啊!九狗出一獒,这獒就是狼的克星啊!接着,马三的家被全村炮手重点保护起来。

马三和他老娘成了专职饲养员,他们把獒犬藏在屋里,每天给它吃的就是狼肉。那家伙食量真大,长得疯快,才半年多时间,就长成了一只威风凛凛的大狗。④那家伙头大如斗,眼如虎豹,牙似利刃,身高体长,往那儿一站,不怒自威。

这天夜里,狼又来了。炮手们立即开枪射击,可是刚打倒前面的,后边的又冲上来。狼群就像疯了一样,不顾一切往前冲,眼看就无法抵挡了。

这时候,屋里的獒犬突然暴跳起来。它一口咬断拴它的绳子,再一头把门撞开,一纵身,便上了墙头。它稳稳站住,昂起头,冲着不远处的狼群发出了一串吼声。

那根本就不是狗叫声,那是一串闷雷滚过,大地为之震动,树木为之颤抖,离它近的炮手,耳膜都被震得生疼。就是这么一阵吼叫,狼群立刻呆了,它们停止了进攻,紧接着,就悄无声息地撤退了。

闹了一年多的狼灾,在这枪声和吼声中烟消云散了。

(有删改)

1.下列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炮头的儿子一连打五六炮都没有打中狼精,而老炮头两枪中地,这说明老炮头儿子的枪管不如老炮头的“直”。
B.老炮头的儿子具备猎人胆大心细的特质,但他说话声音很高,有时故意哈哈大笑,说明他有轻敌的毛病。
C.文中描写老洋炮枪管粗,威力大,是为了衬托狼精的厉害,并与前文的“听说这家伙会躲枪弹”相照应。
D.“獒犬出世”倒数第二段,利用直接和间接描写,并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描写獒犬吼声之震撼。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表明狼精很厉害,写狼精的厉害与危害,为老炮头儿子的出场渲染了浓烈的背景气氛。
B.句子②描写出老炮头当时的复杂心理:既不想失去这个独子,又怕儿子没有当炮头的能耐。
C.句子③描写出炮头得知獒犬出世后的喜悦心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狼灾的深恶痛绝。
D.句子④从头、眼、牙等角度描写獒犬的威猛,并用比喻生动地描写出獒犬与狼群的搏斗场面。
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选文第二部分的故事情节。
4.老炮头为何要把炮头的位置交给儿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荀子关于学以成人的思想中,有两种观念是贯穿始终的,一是群的观念,一是历史的意识。群体的观念和历史的意识是一以贯之的基本观念。

荀子对群体非常注重。在比较人和其他动物的时候,荀子肯定人是具有的品格的存在。人カ不如牛,走不如马,即力量不如牛,行走没有马快,但是牛马却为人所用。为什么呢?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构成了人之为人的重要方面。群与社会性的品格相联系,其特点在于通过人与人间的相互关联,建立起一定社会组织,结成社会的群体,从而形成超越动物的カ量。由此进一步引向对于善假于物即利用外部条件的注重前面提到的人与人之间交往与善假于物,都基于的存在形态。

历史的意识与前面提道的学不可以已的观念无法相分,从修身的角度看,这种观念主要关乎的过程。与之相应,历史的意识既表现为确认学不可以已的无止境性,也与肯定不断积累的过程性相联系。修身、为学的过程不仅展开于社会环境中,而非以离群索居为形式,而且表现为持续不断的累过程,这是荀子关于学以成人过程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对荀子来说,不存在静态而亘古不变的对象,无论是自然对象,抑或人本身,都表现为一个过程。从自然的演化来说,荀子提出积土成山,即山是由土的积累而形成的;积水成渊,即深渊是由水的积累而形成的。这类现象表明,自然现象如山、水本身是通过不断积累的过程而逐渐地生成。与之相近,人自身的成长、人的品格的形成也是如此。学的目标是成就人,理想的人格包括仁善的德性,它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的规定,这种善的品格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广义之学的展开过程。由此,荀子一再强调积善成德。这样,不管是自然还是人本身,其存在都体现了广义的过程性。

通过积善可以达到所谓神明的阶段,这就是荀子所说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宽泛而言,这里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形态,这种精神形态不同于单纯的思维能力或想象力,而是带有综合的性质。这种综合性的精神神态,近于今天所说的智慧。在荀子看来,通过积善成德的过程,便会逐渐形成神明的智慧形态。与智慧的形态相应的是所谓圣心,圣心侧重于道德的意识。在荀子那里,神明和圣心形成了相关的方面,神明是智慧形态,表现为综合性的精神形态,圣心则主要以道德意识为内容。在《劝学》篇中,荀子进一步指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此,积善成德,指通过积善的过程逐渐成就一个完美的人格,与之伴随的是二重结果,一是神明自得,即形成智慧的精神神态;另一是圣心备焉,即达到与圣人一致的道德意识。换言之,人格的形态具体体现在智慧意义上的神明形态和道德意义上的圣心。

(摘编自杨国荣《荀子的修身思想》)

材料二:

荀子仁义思想的核心维度就是爱人养民。爱人养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障民众的天养,二是止息民众的争夺,为民众建立起有秩序的社会。民众的天养保障面临着自然的挑战,礼义对仁义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其使人能群的作用上。《王制》认为人生不能无群,群是保障人类在和其他动物竞争中胜出的根本因素。荀子将人还原到未有礼制之前(也预设人无仁义道德)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的天养的满足需要面临和动物的竞争。人的自然能力如力气、速度是比不过牛马的,人唯一能保证胜出的能力是能群。正是因为能群,才使得人结成社会,形成合力,得以役使牛马、裁用万物,满足人的天养。结成社会(能群)是人作为类的存在,在自然生存环境中的唯一核心竞争力,而人之能群是因为,人相较于禽兽的有气、有生、有知之外,还有义。义保证了人之能群

还能通过分工来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供养。《富国》提出,人需求的满足需要各种各样的供养(百技所成),每个人各有所长,一个人不能兼具所有技能,也不可能兼任所有职责。因此如果人不结群而居以分工协作,则必然面对物资缺乏、生存困顿的情形。

正因为能群关乎人类生存之根本,先王之道、仁义之统对于人类的意义也首先体现在使人群居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群居对于人的意义被列于持养、藩饰、安固之前,因为没有群居就没有先王之道,仁义之统的其他价值。荀子在《王制》以君者,善群也对君主的职责加以界定。人之能群是人在自然竞争中能战胜动物气力、速度等天然优势的唯一保障。但能群不是人自然具备的,君主就是善于保证群道之人。君主群道的实施,使得万物各得其宜、草木六畜得以平衡繁育、人的天养得以保障。君主适宜的政令,使百姓、贤良的行为和意志都能统一,此即群道的体现。

(摘编自许美平《荀子礼制构建的价值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对人具有的“群”品格非常注重,他的“群的观念”是一以贯之的一个基本观念。
B.人的力量不如牛,行走没有马快,但人“能群”,通过群的力量驾驭牛马,使其为人所用。
C.人与人之间彼此关联,建立起一定社会群体组织,并“善假于物”,以保障天养。
D.爱人养民是荀子仁义思想的核心,荀子认为止息争斗能建立有序社会,就能养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荀子说的人具有群的品格),通过社会性可以改变自身的力量。
B.荀子的历史意识与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念紧密相联,表现为学习的无止境性。
C.修炼人格展开于社会环境中,但人格的修炼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不断的累积过程。
D.从某种意义上说,神明和圣心是人格的体现,善群、施群道是君主人格的一大体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B.荀子在《君道》中指出“善生养人”
C.荀子《议兵》:“仁者爱人,义者循礼”D.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完美的人格具体表现为智慧和美德的统一。
B.人格中的美德表现为圣心,智慧则表现为神明。
C.完美人格是在人的成长环境中通过不懈修行形成的。
D.通过自身修行和外部环境熏陶,则圣心备焉、神明自得。
5.“群”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梳理概括。
昨日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烽

去年夏天,我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的领导。他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起话来总是少气无力;处理问题总是没紧没慢拖拖拉拉,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

我来的第九天夜里,山洪暴发了。接到电话,我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老田房门喊道:“老田,快起,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撑着床,支起半个身子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告他说在汽车路东。谁知他听完,反而躺下了,平平淡淡地说:“没甚要紧。”当时我又急又气地说道:“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他不紧不慢地说:“那更没办法!”

正在这时,小秦慌慌急急跑进来大声说:“三岔河也发洪了!”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睁大眼睛急问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已经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

我刚打完电话,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拨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电话,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

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干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轩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而三岔河愈往下游坡度愈小,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

下了车,老田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奔跑着才能追得上。爬上南堤的时候,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人们看到老田都站起来,乱纷纷地喊道:“知道你要来的!”“你可来了……”

到了防汛指挥所,老田满屋子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你马上去把他请来。”过了不多一会儿,有人扶着个老汉进来了,正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

没过多久,堤坝决口了。出险的地方,人声嘈杂,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老姜头指点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就可合龙闭气。可是,这时候水也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就连打桩的小伙子带老姜头,一下子都冲到水里去,幸好没冲走多远,就被众人七手八脚的拉上岸来。

一爬上岸,老姜头就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大家慌了,议论纷纷。这时老田像只猛虎一样转脸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

他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嘛?”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但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对面翟书记也挽着一串人下到河里了,挣扎着往这边移动。他们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

老姜头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老田和瞿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都欢呼起来,水里的人也叫喊着爬上堤岸。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他断断续续地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老姜头趴在他耳边大声呼唤。老田慢慢睁开眼看了看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

两个月后,老田出院了,我看见他还是那个样子:驼着背,低着头,背着手,迈着八字步。只是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老田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一九五四年秋天,雨多洪大,老田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我远远地望着他走过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这就是我的第一个上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给各村打电话安排抗洪工作时,老田一眼都没看铺在桌上的河流渠道图,是因为他对当地河流渠道的情况了如指掌。
B.到了南堤防汛指挥所,老田发现老姜头没有在场,对老姜头缺乏责任心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于是立即派人去找老姜头。
C.人们不顾生命危险纷纷跳下水用身体去堵决口,既是被老田领头下水的行为所感动,也是出于大家对老田一贯的信任。
D.对于老田的责骂,老姜头并没有生气,而是全力帮助老田指挥群众一起堵住决口,可见他也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为中心来组织材料,“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者,还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我”还起到了衬托老田形象的作用。
B.本文后半部分关于风浪场景的描写,写出了当时洪水凶猛的危急情形,侧面表现了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抗洪抢险的决心和勇气。
C.文中画线部分补叙了老田患关节炎的情况,交代了他走路“总是……慢慢地迈着八字步”的原因,是对情节的必要补充。
D.本文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特点,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突出了老田作为老干部意志坚定、勇于献身的形象。
3.小说标题“我的第一个上级”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任意三处并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7日内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省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消费、生产大国。近些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其经济、便捷等特点,逐渐成为居民日常代步、短途出行的‘标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

然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动自行车,却屡屡牵动着人们的心弦,起火事故接二连三发生。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及建筑物内蓄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6.97万起,死伤884人,直接财产损失超过7亿元。

这些数据,值得我们警醒。高度重视电动车消防安全,从根本上排除电动车安全风险刻不容缓。

电动车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024223日,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发生火灾,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20231228日,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东新店村一村民自建房发生火情,事故造成4名被困人员遇难;20231213日,广东惠州市惠东县某高层小区发生火情,造成2名未成年人遇难……

电动自行车用户规模十分庞大,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火灾隐患整治,已然成为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马亮说。

当前,围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全国各地正在掀起新一轮集中排查,剖析症结所在,探寻治理方案。很多人质疑,电动自行车火灾为何频频发生?

从技术层面看,锂电池火灾与普通火灾相比有较大区别。国家消防救援局专家介绍,电动自行车火灾具有起火快、燃烧猛的特点。“30秒钟就能达到燃烧状态,3分钟火焰中心部位的温度能达到1200摄氏度。如果是在室内,温度能高达600摄氏度,会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专家表示,作为一种含能物质,现有的灭火器对于锂电池火灾的扑救束手无策,存在效果不明显、复燃概率大、扑救时间长等弊端。

在马亮看来,电动自行车起火原因有多个方面。一部分事故是因为用户侥幸心理作祟,违反规定‘进楼入户’‘人车同屋’充电造成的。与此同时,一些不合规的杂牌厂、小作坊生产的电池质量差、价格低,仅为正规锂电池的一半;在一些地方的销售门店,电动车改装也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先上牌、再改装,车速普遍能突破每小时三四十公里’,这种违规操作屡见不鲜。马亮表示。

完善标准既要信心也要决心

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问题涉及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保障公共安全、增强风险防控的重要性,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发力。

202447日至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公开征集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此次国家标准的提出,最大亮点在于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填补了之前安全质量监管的技术依据空白状态,将大大加快地方相关监管法规、政策性文件的制定进程,最大力度强化行业发展规范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同时也表明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即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山东大学地方治理与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亓子龙表示。

标准的完善与落地,考验着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的管理智慧。在马亮看来,短期可以通过出台政策来便利和激励居民监督,遏制和打击电动车安全风险行为。而为长远计,则需要推动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和维权监督意识,这样方能进一步减少电动车安全风险,推动电动车安全工作持续向好。

共同守护消防安全

在实地探访的过程中,记者来到北京某小区,随机找到了小区居民,90后的上班族小万,向他了解电动自行车管理情况。小万随即带记者来到了自己所住的楼道。

现在单元门口都会贴特别大的海报和警示牌,提醒大家不要将电动自行车推进楼内。小万为记者展示着海报,海报上画着内部故障—短路发热—热失控—爆炸燃烧的整个爆燃过程,辅以温度变化、时间变化图,向人们直观展示了电动自行车爆燃的猛烈与迅速,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进入电梯的话,如果摄像头监测到有电动自行车进入,也会一直发出‘不允许电动车进入电梯’的警告音,直到电动自行车退出电梯。小万补完道。

可以看到,随着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意识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公众对电动自行车隐患的认知已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很多活跃的居民开始自发地规范电动车充电行为,并在业主委员会和小区群中加强宣传和互相提醒,形成了一定的社区规范与共识。推动全民参与监督电动自行车安全,构建顺畅的参与渠道和表达机制也非常重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静表示。

不少居民反映小区内虽然设置了电动车充电桩,但是电费加服务费价格不菲。之前,我们小区的充电桩比较贵。经过业主投诉之后,就换了新运营商,还根据住户需要增设了很多充电桩。我的车续航100公里,充满电也就花一块钱左右,在楼下充电变得更便捷、更安心了。小万说。规律通勤的她,即使是在傍晚充电高峰时段也能找到空位。如果实在满员,门外也设有公共的扫码充电桩,可解燃眉之急

(摘编自王禹欣《多措并举,筑牢电动车安全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些年来,电动自行车逐渐成为我国居民日常代步、短途出行的主要工具。
B.作者认为,电动自行车事故接二连三,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是当前首要任务。
C.电动自行车火灾的起火速度和燃烧强度远超普通火灾,30秒可达到燃烧状态。
D.电动自行车火灾的扑救难度比较大,现有的灭火器不能迅速扑灭锂电池火灾。
2.下列相关论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列举具体的火灾案例,强化了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B.文章引用专家的介绍,说明了电动自行车火灾的快速蔓延和高热特性。
C.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展示电动自行车火灾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D.文章通过提出问题“电动自行车火灾为何频频发生”强调多方的义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电动车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的观点的一项是(     
A.在全国4.2亿辆的存量市场下,电动自行车行业要逐渐从“野蛮生长”转为“精耕细作”。
B.《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修订计划的提出,表明国家对电动车安全问题的重视。
C.电动自行车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D.社区通过张贴海报和警示牌等预防措施,提醒居民注意电动自行车的安全使用。
4.依据图表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电动自行车火灾数量约为1.5万起,增长百分比未知。
B.2022年,电动自行车火灾数量相比2021年增长了23.40%。
C.2023年,电动自行车火灾数量相比2022年增长了17.40%。
D.从2023年电动自行车火灾数量百分比看,数量下降的趋势。
5.假如你是一名社区安全管理员,负责制定一项预防电动自行车火灾的社区计划。请结合材料写出该计划可能涉及的措施,并简要说明。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太阳

李春华

邻居吴叔是音乐学院的博导,每逢星期天就在家里吊嗓练歌,即便是清唱,且门窗紧闭,那些雄浑、高亢的音符,也能打着滚儿钻进吕彪的耳朵,就像钻进了毛毛虫,不光耳朵痒,心里也痒痒。

吕彪试探着轻轻敲吴叔家门——嗒嗒嗒!进来!吴叔磁性的声音入耳,他进门,吴叔侧身歪着头问他:喜欢美声?吕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拨浪鼓似的摇摇头。再看吴叔装扮:一身黑色燕尾服、白色双翼衬衣,扎白色领花,锃亮的皮鞋能照见人。呵,绅士啊。吕彪咧着嘴,摸摸后脑勺,在边上傻笑。

刚才您唱的啥歌?

帕瓦罗蒂唱过,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

哦,听着真提精神!

嗯,美声是声乐的阳春白雪………

吴叔上下打量吕彪,说:嗯﹐长相端正,气质不错,个头够高,压得住台。

吕彪心里像装个太阳,暖暖的,有空就跟吴叔咪咪嘛嘛地开嗓练功,成了吴家的常客。不出吴叔所料,他天生是这块料。

高考前夕,艺术类考生提前报志愿,初试专业课。老妈听说吕彪报考音乐学院,陡然像头母狮,戳着他的鼻尖吼:玩玩得了,穿个屁帘咪味嘛嘛唱一辈子?扭脸看儿子,她的话分明就是耳边风,睁一只限闭一只眼吧。

初试日期已定,吕彪要去北京考点应试。他反倒沉着脸,心里怦怦直打鼓。吴叔安慰说,你的专业课过硬,正常发挥就成。

许是家里暖气温度高,白天开窗户,进冷风受了凉。夜里,吕彪高烧直说胡话,嘴唇干裂,爆一层皮。一早,老妈叫来厂医,确诊是急性肺炎……冰凉的液体缓缓流进血管,吕彪的心也凉半截,或许跟美声有缘无分吧。

来医院探视的吴叔可不这样认为,他还邀请吕彪到学院的剧院试唱。

师徙二人,在剧院同台演唱《我的太阳》,台下的座位空着。曲终,吕彪冲着吴叔的背影,深鞠一躬。

后来,吕彪从综合大学导游专业毕业,想去国外当导游。可是老妈要做急性阑尾炎手术,怎能这会儿出国带团?何况,他从小到大,老爸都在矿上忙,不见人影。老妈在服装厂,整天不住闲地蹬缝纫机,喊着腰酸背疼,还给他洗衣做饭。娘儿俩像秤离不开秤砣,哪头重哪头轻呀。按老妈的想法,先在矿上干,不行再辞职呗。

吕彪的师傅老余黑脸膛,一对眼珠贼亮,瘦削的骨架支棱着松垮的卡其色工装——吕彪猛然想到螳螂,差点笑场,顺势弯腰鞠躬。老余斜楞着眼,像见到了怪物。呵,长发飘飘,牛仔裤筒有几个甩着飞边的洞。老余眉头一皱,跟老吕的秉性满拧呀。这范儿干安全检查?老余脸一沉,赶明儿剪寸头,把裤腿的窟窿堵上。吕彪诺诺地点头,暗自嘀咕,又不是工装。

起初,吕彪坐着矿井升降机下井,身体急速下坠,一阵心悸,轰隆隆的噪声,震得耳朵嗡嗡地响,他权当是歌剧前奏慢慢适应。

工作间附近的巷道,有条洗煤留下的溪流,整日哗哗地流。吕彪拎着矿灯蹲下,一缕光柱里有一团小虾,江米粒大,通体透明,在水里游得可欢实了。他探身再看,咦!地面上的河虾,有两个鼓鼓的黑豆眼睛。它们的眼睛竟是俩小白点儿!吕彪问老余:巷道溪流里的小虾没眼睛,咋游得那么欢实?老余指指心口窝:①它们心里有光啊!

吕彪检查完通风设备,记停当了台账,咬几口馒头,倚着木料堆晕晕乎乎……恍惚中,他站在舞台上投入地唱《我的太阳》……

老余悄声来复检,见吕彪打瞌睡,手里还捏着馒头。看他穿藏蓝色棉工装,外披狗皮马甲,黑色长筒胶鞋。老余咧咧嘴,这打扮像模像祥,倒像老吕几分。

谁知,老鼠冷不丁叼走吕彪手中的馒头,吕彪打个激灵醒了。工友们追打老鼠。或许,阴冷潮湿的巷道适合老鼠生存,它们体形肥硕,瞪着血红的眼睛,四下掀眸。工友们习惯把馒头放变压器上加热,让老鼠叼走馒头是常事。

吕彪想老鼠好歹是活物,巷道里有它们活泛哪。

吕彪两臂抻开,横在中间:留个喘气的吧!

工友们哈哈一笑散去。老鼠哧溜钻进鼠洞。老余心一动,在一边抿嘴笑,嗯,彪子心善,着实像他爸。

矿务局有歌咏大赛参加不?半晌没人吱声。老余瞄了眼吕彪和其他徒弟,从牙缝挤出一句话:一群废物!

师傅,我唱美声!哈哈!一阵哄笑,众人像受惊的麻雀呼啦散了。

吕彪忙完,躲在巷道旮旯,清唱《我的太阳》。歌声像长了翅膀,飞到巷道角落;木桩上艳丽的蘑菇似乎都在颤悠:②老鼠哧溜哧溜来回跑,像在给他伴舞

那天,老余和徒弟们半信半疑地坐在前排。吕彪穿着燕尾服,扎白色领花,蹬黑色皮鞋,优雅地上场。前奏响起,他一开腔,雄浑金属般的男高音响彻全场,掌声如潮。台下的老余使劲儿鼓掌,小声嘀咕:③咱整天在巷道干活,见不着个阳光。④听彪子唱的《我的太阳》,身子里咋像装着太阳,忒热乎!徒弟们拍着巴掌嗯嗯地点点头。

结果毫无悬念,吕彪得第一。

一日,老余接完厂部电话,像中了大奖,小跑到工作间,扯着嗓门喊:彪子,明儿去矿务局文工团报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通过吕彪对吴叔练歌的反应,激发读者好奇心,暗示了他歌唱之途不顺。
B.文章第二段中吴叔的外貌描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激发了吕彪对音乐的兴趣。
C.吕彪的母亲对他报考音乐学院持明确反对态度,认为唱歌不能作为一生的职业。
D.吕彪在大赛中以一曲《我的太阳》赢得第一,展现他在声乐方面的勤奋和天赋。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它们心里有光啊”象征着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只要有信念和希望,就能找到前进方向。
B.句子②“老鼠哧溜哧溜来回跑,像在给他伴舞”描绘了一种和谐共存的场景,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
C.句子③“咱整天在巷道干活,见不着个阳光”反映了矿工们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D.句子④“听彪子唱的《我的太阳》,身子里咋像装着太阳,忒热乎”表达了听众对吕彪歌声的感动。
3.作为一个追梦的人,吕彪的内心世界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关键词;梦想·现实。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随着考古发现不断取得新收获,关于华夏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实证。特别是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大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考古实证。这里主要就陶寺遗址的文化意义及其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谈几点意见。

②马克思认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分化,劳动分工出现,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其上层建筑即是进行社会管理的国家。阶级及其国家的出现就是文明形态形成的标志。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采用的标志是城市、文字、大型礼仪中心及青铜器的出现。尽管格林·丹尼尔在其《最初的文明》中强调,在前三项中,只要出现了其中的两项即可视为一种文明的形成。相对于姜寨遗址、良渚遗址、红山遗址的文化,陶寺遗址的文化稍晚,大约距今4500年到3900年。如果从文明形成的角度来看,陶寺遗址所存留的文化信息十分重要。这是一处大型都邑聚落遗址。显然在这一时期,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其中有进行社会管理的机构——宫殿,可以证明这是一处典型的具有国家形态的遗存。此外,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在世界上有极大影响,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由夯土柱组成,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可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在这一时期,除了有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组织的人群外,还有掌握祭祀的上层人群。这些人并不从事具体的体力劳动,而主要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的有关精神世界的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从事诸如耕种、制陶等劳动生产。从考古发现来看,以宫殿为代表的政权组织对周边地区的统领也能够得到证明,最早的的形态已经体现得非常典型。阶级与国家的出现,当然证明这一时期陶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③一种文明形态的基本品格与其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条件这些客观因素密不可分。特定的自然条件影响并决定了特定文明孳生、形成、发展的基本形态、特点与规律。陶寺地处黄土高原之太行、吕梁两山之间、汾河河畔。在汾河河谷,有广阔的平原地区,其周边及其核心地带有大量的高山、丘陵、平原。这一地貌恰恰为不同气候与自然变化期间人们的生存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洪水泛滥时,人们可以就近迁徙至相对高的地区,而不需要远涉他乡。这种状况,保证了文明能够持续生长。事实上,由于这一带比较早地进入农耕时代,又与游牧文化相互交融,游牧文化相对更强劲,而农耕文化相对更先进。二者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博弈,不断融合,呈现出农、牧互补的状态。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及东方、东南方古文化的交会撞击之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得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陶寺时期,正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活跃的时期,其中的彩陶具有代表性。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的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陶器中的三足袋器是河曲地区的文化元素,其中的扁壶则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这种现象说明在陶寺遗址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具有典型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④既然周边地区与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地区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就说明这一地区具有连通四方、向周边扩张和拓展的通道,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枢纽地带,这当然符合其地理环境条件。以陶寺为代表的农耕地区,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使得这一地区原生文化能够得到呵护。但是,这一地区也具有相对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首先体现在自然环境中。从考古学角度来看,以陶寺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别是庙底沟二期的文化存在着由中心向四周开展的现象。一般认为,山西晋南地区的枣园遗址、西阴遗址中发现的彩陶玫瑰花图案、双唇小口尖底瓶陶器等为庙底沟文化的原生文化。这些文化因素在晋南一带生成,并表现出积极地向四周拓展的态势。不仅遍布以晋、陕、豫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而且波及北至大漠燕山、长城内外;南到南越秦岭淮河、长江流域;东达沂蒙山区、渤海沿岸,西及祁连山、甘青之地的广大地域……这其中,陶寺地区是中心地带。

⑤根据考古发现,在陶寺已经确立了”“等十分重要的理念。这一时期,价值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人文教化、稳定社会、充实精神世界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奠定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认知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几个方面。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已经能够有积极的态度来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尧高度重视天文学的研究来看,就是要积极地把握自然运行的规律,从而在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的生产生活创造更为积极的条件。传说中的炎帝为了能够找到解民病苦的草药,不顾生死尝试各种野草,直至因食百足虫而中毒身亡。他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他人,献给了社会。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常年劳作在工地,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这些传说中,强调的均是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突出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牺牲。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是整体,个人是整体中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要为社会承担责任,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完善、进步。个人的存在价值如何体现,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这也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的。如唐尧最大的愿望是为民服务,而不是享受民力。在位70年,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天下大治深受民众爱戴。所谓顺天之意,知民所急,因而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九族既睦,协和万邦。这些体现在个人人格方面的品质也成为华夏民族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杜学文《陶寺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形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寺遗址、石峁遗址同属华夏大地,它们可作为考古实证来证明华夏文明之进程。
B.关于人类文明形态形成的标志,目前考古学界有普通的共识,以格林·丹尼尔的观点为准。
C.以陶寺为代表的农耕地区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开放性,这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D.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尧重视天文学研究以把握自然运行规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陶寺遗址考古证明,当时社会出现了从事体力劳动,但也同时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等工作的“上层人群”。
B.陶寺遗址考古证明,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陶寺文化融合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类型的文化中的龙崇拜元素。
C.陶寺遗址考古证明,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地区的文化因素,在晋南一带生成,并表现出积极地向四周拓展的态势。
D.炎帝为了找到解民病苦的草药不顾生死尝试各种野草的传说,说明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积极地把握人定胜天的规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②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陶寺中型墓主大多是年轻女性,其随葬品以日用品和装饰品为主。
B.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约六七千年,陶寺一带的文化呈现出向各地移动的现象。
C.考古发现,陶寺遗存扁壶上有非常成熟能够解读的朱书文字“尧”与“文”。
D.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陶寺是进入“王国阶段”中原地区第一个出现的王国。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陶寺遗址中的东南角门位于下层贵族居住区的东面偏南,是城址的中心控制点。
B.宫城位于陶寺遗址平面图中部偏西南,其距离南河的距离要大于其距离大南沟的距离。
C.陶寺遗址中的古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通过观测可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
D.陶寺遗址,是一处大型都邑聚落遗址,陶寺遗址的仓储区位于宫城外东南方。
5.作者主要围绕“陶寺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这一论题从多方面展开阐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方面。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盼归

杨龙美

阿婆依着墙坐在门口,她迎着冬阳,眯着眼,越过一大片空旷的田地,看着前方不远处的省道。那里,总有三三两两疾驰的汽车,像低飞的大雁,从阿婆的眼前掠过。

阿婆在等她唯一的孙子。自从十年前她的儿子和儿媳双双车祸去世后,和她相依为命的就只有这个孙子了。

孙子李善在离家百十公里外的省城工作,他很孝顺,基本上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如果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李善很努力地工作,他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然后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

阿婆70多岁了,不过目前身体还很硬朗,除了能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外,还在自家屋前屋后种些瓜果蔬菜什么的。她是给孙子种的。她说,自家种的菜吃了放心。她经常叮嘱孙子不要总在外面吃饭,有时间自己下班回家做点可口的。李善言听计从,把阿婆每次给他准备的各色蔬菜瓜果——归置到冰箱里,然后搭配一些肉类,很耐心,且极其享受地做给自己吃,就像是阿婆做给他吃一样。有时,他也会把同事们喊到自己的出租屋里来,给他们做些美味的家乡菜。他跟着阿婆,学到了一手好厨艺呢。

快过年了,阿婆已经备好了所有年货,特别是孙子喜欢吃的羊肉、猪排、香肠、猪肚、肉圆、年糕、老酵馒头、包子等等等等。阿婆年前特意把自家养的一只羊杀了,又腌好,风干了,春节时配上晒干的鲨鱼肉,小火慢慢煨出浓香的汤汁,是孙子最爱的一道菜。

今天,阳光特别好,温暖得如同孙子年轻、帅气又充满喜庆的脸。阿婆每每想起孙子英俊的脸庞,总会忍不住嘴角上扬,露出抑制不住的喜色来。

阿婆今天不用忙了,她坐在门口等孙子,只要一看到孙子的车子,她就开始给他做好吃的。孙子一周前在电话里说,就在今天回来,但是,上午还是下午还没定,不过出发前会打电话告诉阿婆。

已经是中午了,阿婆没有等到孙子。她叹了口气,缓缓站起身,回屋,给自己热了一碗剩粥,匆匆吃完后,又坐到了门口。不过这回,阿婆的面前放着一个蛇皮袋子和一个淘米篮子。袋子里装着花生。阿婆一边剥花生,一边不时抬头继续看着田地那一边的省道。不知为什么,阿婆的心里有点慌,她必须找点事情做做,这样能分散一点注意力。

两个小时过去了,袋子里的花生剥好一大半了,但是,阿婆仍然没有看到有孙子的车子拐进来,也没有接到过孙子的电话。

下午两点多了,阳光还是暖洋洋的,不过阿婆却觉得有点冷了,身子也有点麻木了。她直了直腰,缓缓站起身,心里掠过几重焦虑与不安。唉,善子是怎么回事呢?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阿婆忍不住拨了孙子的电话,电话关机。阿婆越来越焦虑,开始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那边,一直关机。

突然,阿婆看见,前面的路口拐进来三辆车子,车子徐徐开近,然后停在阿婆家院子前面。几个年轻人陆陆续续从车子里下来,又分别从后备箱里取出大大小小的包裹。他们提着包裹,一边往阿婆家里放,一边大声喊着奶奶。走在最前面的辛柏抓住阿婆的手,笑眯眯地说:奶奶,我们都是李善的好朋友,好同事,李善被单位派出国了,走得急,没有来得及告知您一声,所以拜托我们过来看看您。

阿婆的脸上显出一丝疑惑与落寞,但随即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赶忙把孩子们让进屋,开始给他们倒水,拿糕点、水果。

两位女孩看了看屋子,开始收拾起来,两位小伙子也开始劈起柴来。他们说,农村的土灶煮饭、炒菜都香着呢。

辛柏则坐在阿婆身边,和阿婆拉起家常来。他告诉阿婆,自己的家在东北,过年期间没买到票回不了家了,其实,他的票就在他的行李箱中呢,他撒娇似的对阿婆说:奶奶,等会儿,他们几个都要赶回县城的家,但是,我可以留下来吗?我跟您一起过年好不好?您不收留我,我就得一个人过年了。然后,辛柏做出可怜巴巴的祥子,把头埋进阿婆的怀里。两行热泪悄悄从辛柏的眼里流出来,其他几人也都红了眼,赶忙掩饰着,假装嘻嘻哈哈打闹起来。

阿婆极其温柔地抚摸着辛柏的头,又拍拍他的后背,一个劲地说:好,好,我巴不得呢。善子不回家过年,你们都是我的孙子孙女,都留下来才好呢。几个人附和着,说以后会经常来看阿婆。

晚上六点,阿婆给孩子们做了好几个硬菜,妥妥的年夜饭一样的丰盛。孩子们一个个吃得嘴上冒油,直叫吃撑了。

饭后,其他几个人与阿婆说了一会话后,准备回家了。阿婆早就挑拣好了家里最新鲜的各色蔬菜,还有自家做的包子、馒头等,一袋又一袋,执意塞进他们的后备箱。辛柏搂着阿婆,跟他们一一告别,然后麻利地收拾起桌子上的碗筷,已然自家人一般。阿婆看着忙碌着的辛柏,觉得他的背影和善子的简直一模一样。

阿婆不知道,他的孙子李善在昨天下午下班的路上,因为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这几位好友私下决定,以后代替李善孝敬阿婆。每年过年,他们会轮流来陪阿婆。如果阿婆以后不能自理了,就把她老人家接到身边轮流照顾,为阿婆养老送终。

冬天刺骨的寒冷,一点点侵蚀着人们的身心。但是,在岁月的深处,总有一束潜在的光亮,催发一种持久的、焕发生机的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婆提前备好了李善喜欢吃的年货,还计划着做他最爱的一道菜,小说将这些娓娓道来,表现她对孙儿的疼爱。
B.小说中阿婆听完李善的好友说明来意,“脸上显出一丝疑惑与落寞”,说明了她对孙儿发生意外已经察知。
C.善意的谎言往往体现着爱与友善,如李善好友谎称他“被单位派出国”了、辛柏说自己没买到票过年回不了家。
D.李善几位好友的“私下决定”是他们珍惜友谊的体现,而这种义举与李善的见义勇为凸显了小说结尾的“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阿婆倚墙而坐盼孙归的情景,“空旷的田地”和“不远处的省道”为故事提供了具体的环境。
B.小说中阿婆给自己热了碗剩粥当午饭,却做了好几个硬菜热情招待孙子的同事,在鲜明的对比中其形象更丰满。
C.小说语言总体上平实、质朴、简洁,结尾的抒情性议论却显得庄重,意味深长,令人沉思,有“卒章显志”之效。
D.小说叙述父母双亡的李善因救人而牺牲,导致年迈的阿婆老无所依的故事,以小见大,突出了养老的难题。
3.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的真实原因,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这些相关细节。
4.小说通过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个角度讲述李善的故事,揭示其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聊斋志异》中描写文士治生生态的篇章虽不像《儒林外史》那样集中,但前者所涉及文士治生的描写,如描写处馆授徒和文人经商的情形,却非常细腻和深刻。在文言小说中,文士治生的描写多是依附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构建的需要,有的甚至附以神异色彩,并没有以之为小说描写的重点,在小说中仅起到铺垫作用,像《聊斋志异》这样描写文士治生的实不多见。我们不能忽视《聊斋志异》中的文士治生描写,因为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下层文士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蒲松龄自身的治生生涯和感悟也为创作《聊斋志异》注入了活力。

《聊斋志异》中所描写的文士治生,主要集中在处馆、经商两个方面,其次也对文士佣书、书画治生进行了描写,这四种途径也是明清文士从事治生所常采用的手段。《聊斋志异》对前两种文士治生途径不吝笔墨,对后两种文士治生途径也进行了简要描写,从而对文士治生生态予以展现。

治生,即通过授徒、游幕、行医、问卜、业农、经商等手段谋生。古代士大夫一向注重治生,《解经卷第七·述而第七》有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认为治生求富是很正当的需求,即使从事一些低贱的行业也无所谓;如果做不到治生求富,也可从事个人的兴趣爱好。

文士从事治生活动,可上溯春秋战国时期,如子贡、范蠡等都是文士治生的典型代表。到南宋时,以陈亮、叶适等人为代表的永嘉永康事功学派兴起,他们主张农商并重功利并举,与朱熹等人所代表的传统理学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和冲突,被朱熹等理学家视为功利之学而大加鞭伐,也进而引起众多文人对义、利何者为重的思考,即义利之辩。及至元代,理学家许衡明确提出了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的观点,他认为治生应是学者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治生是治学的物质基础,只有解决了治生这个问题,才不至于妨碍治学和自身的品行修为。这种观念奠定了文人的治生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明清学者,不少明清文人对许衡的这种治生思想进行继承和延伸,形成了很有学理性的明清文人治生思想。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日益完备,众多文人孜孜以求于科试中第。虽然科举中试名额较之前代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文士数量,中试比例却日益下降。生计问题摆在了众多未仕士子面前,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寻求适合自己的谋生之道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明清时期,文人治生的现象较之前代更为普遍,涉及的治生领域日益集中,记载文士治生的文献资料较之前代更加繁多,这显示出明清文士治生的普遍性。

蒲松龄《卷堂文》中有云:学以致圣为先,不可无谋食之计。这从侧面体现出蒲松龄的治生观念与元代许衡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的治生观念一脉相承。

蒲松龄的一生,与治生密切关联。家道中落后,蒲松龄面临着严重的生计问题,他不得不一边备考,一边治生,为家计奔波四方,劳碌一生。他不仅在科场上屡遭败绩,而且在治生所得上也是捉襟见肘。科试无成和生计所迫如同两座大山一样,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身上,令他愁苦异常。蒲松龄这种窘态使他难以做到像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中期以来的所谓山人那样能脱离世俗,率性而为,不以功名为念。这种贫窘之态令他对人生感悟甚深,故而蒲松龄在其作品中,经常抒发自己穷愁苦闷的情怀。数十年的离家外出治生生涯,使蒲松龄对文士治生的迫切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聊斋志异》中所描写的文士治生情形显得细致而深刻。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文士治生。他所描摹的文士治生主要集中于处馆授徒、经商两个方面,另外也对佣书自给、文士书画治生予以描写。一方面,真实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文士治生生态。明清文人治生现象较前代尤为普遍,有些文人为治生对薪酬不再遮遮掩掩,明码标价,这在江南一带尤为突出。正统文人开始理解和尊重文士治生,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了巨变。另一方面,揭示了下层文士面临的艰难处境。下层文人多因家贫不得不为生计而治生,面临的窘况令人心酸。一些文人开始以诗文词诉说这种艰辛,如明代唐寅、清代郑板桥等,或作贫士吟类自嘲,或作反映科举制度下下层文人窘况的篇章,这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蒲松龄一生困顿科场,为生计辛苦治生数十年的经历和对此的深切感悟,为《聊斋志异》文士治生的摹写注入了活力。《聊斋志异》所描写的文士治生情形,有的着墨不多,有的进行细致摩画,反映了小说作者的取舍有别:对于自己很有感悟的治生情形,如处馆授徒和文人经商进行细致描写,这恐怕与蒲松龄的治生经历不无关系。蒲松龄处馆授徒数十年,这些长时间的治生经历自然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子。

研究《聊斋志异》中的文士治生和蒲松龄的治生情形,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聊斋志异》中所表现出的文人生活史,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蒲松龄的心路历程。

(摘编自徐永斌《论(聊斋志异)的文士治生生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中描写文士治生的篇章不像《儒林外史》那样集中,但前者中有些文士治生情形的描写细腻而深刻。
B.文士从事治生常采用的手段有在私塾中教书、经营商业、受人雇佣抄书、作书画售卖四种途径,前两种更为广泛。
C.古代士大夫注重治生,有些人认为治生求富是正当需求,可以从事一些低贱的行业,也可以从事个人的兴趣爱好。
D.蒲松龄一边备考,一边治生,这样的经历让蒲松龄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成为其创作的素材和作品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作品中描写文士从事治生活动源远流长,可上溯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文人治生则更加普遍。
B.蒲松龄继承了许衡“治生应是学者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的观点,认为治学需要“致圣”,也需要考虑“谋食之计”。
C.明清时有些文人为治生对薪酬不再遮遮掩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风气的转变,正统文人开始理解、尊重文士治生。
D.想要深入把握《聊斋志异》中展现的文人生活史及其作者的心路历程,可以借助对《聊斋志异》中文士治生的研究。
3.下列对原文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主要以时间为序,分析了文士治生现象的发展与变化,思路清晰。
B.“如同两座大山一样”运用比喻,生动展现“科试无成”“生计所迫”给蒲松龄带来的压力。
C.文章第七段以明代唐寅、清代郑板桥的创作为例,体现一些文人用诗文词诉说生活的艰辛。
D.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层层递进地组织材料分析《聊斋志异》中的文士治生生态。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士治生生态”内涵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B.主张“功利并举”。
C.治生手段较多。D.明清时治生领域日益集中。
5.请根据文章有关观点,分析下面《聊斋志异》中文士治生描写的作用。

【相关材料】(1)河间府有个姓徐的书生,在恩村当私塾先生。进了腊月,徐生放寒假回家,路上遇见一位老者。老者说:我叫施敬业,有个外甥,想找个好老师,先生若屈尊到我家来,报酬比恩村的多一倍。徐生辞谢说与恩村有约,应守信用。

(2)施家孩子不愿念书,徐生批评他,孩子母亲还常讲情。徐生生气地说:你由着儿子懒,又要求我把孩子教好,我不干了!

徐生离开施家,觉得门很窄小,走了几步,射来了阳光,才发现自己是从一座塌陷的土疙瘩中出来。四下看看,荒凉得很,原来是座古墓。徐生非常害怕,又感激施家待他的仁义,便用施家赏给的金子雇人给坟墓培了土,在周围种上树才回家去了。

7日内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弱水河的守望

朱湘山

①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跋涉千里,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在弱水河畔与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藉沙漠,让跋涉者的灵魂为之震颤。

②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幻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只为在茫茫瀚海描绘一幅如痴如醉的奇瑰画卷。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膜拜,培育它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

③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

④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万般。粗壮的几人难以合抱,挺拔的七、八丈之高,怪异得似苍龙腾越,令人叹为观止。就连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壮龄的胡杨,叶片又变成卵形、阔卵形或三角形,犹如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年的胡杨,叶片才定型为椭圆形。更令人称奇者,在同一棵胡杨树冠的上下层中,还长着不同形状的叶片,因此,又称“异叶杨”。

⑤初春,额济纳绿意未显,来到弱水河,两岸胡杨黑瘦,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一半沙。春意近了,再来弱水,凭栏远望,弱水变成了欢快的河流,两岸红柳、芦苇、梭梭草争先的绿着,胡杨林里也多了不知名的鸟,啾啾唱在岸边。

⑥暮春初夏,弱水河变浅,两岸却悄然绿满,沙枣开花、胡杨吐绿,野兔栖息,绿草丛边罗布麻花、羊萝泡花团锦簇。

⑦入秋再看弱水,两岸黄羊、骆驼悠然于野,额济纳城有了最美的秋色。当第一场秋霜降临,大片的胡杨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经过弱水河的滋润洗礼,当漠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浅黄,继而又变杏黄了。登高放眼,弱水似带,穿行在胡杨林中,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高高低低,斑斑斓斓地漫及天涯,汇集成金色的海洋。秋风乍起,叶片飘飘洒洒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

⑧入冬,天寒地旷,弱水跟着蛰伏,黄沙裸露,萧疏凋零。

⑨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苦难激活了生命中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原始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胡杨和弱水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

⑩弱水河没有黄河的阔大绵长,河水在这里最宽五十米,甚至不能容纳船只通行。没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远景,孤独是戈壁留给弱水的最深馈赠。

从航天城到额济纳,是弱水河整个生命中最艰涩的一段,它那亮丽青春大都消磨在这段流程中,阳光因风沙而呆滞,戈壁滩的黄沙层是一种松燥的质感,那是渴望被滋润被撕裂的神情,一切都在等待着滋养哺育,弱水母亲也因此变得清癯瘦弱。但这两岸连绵百里的胡杨树,却顽强地存活着。

弱水河看似柔弱,带着令人怜惜的疼。西晋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鸿毛”,意思就是载不住鸿毛的柔弱之水。事实上,弱水河没有想象中弱不禁风,她是脚踏千里的戈壁母亲河,她有高贵的血统,出生 4000 米以上,飘然而下,寂寞的奔向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其水不胜鸿毛”的弱水不追求形式上的翻滚激流,安静是对戈壁荒漠最深情的表达。在弱水河边,总会看到沿河行走的羊群,河到哪里,人和羊群就跟到哪里,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多民族的儿女在这里邻水而居。弱水河孕生灵、育人烟,为荒漠戈壁播洒生机和希望;弱水河世代陪伴着沙漠和胡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片鸿毛足以承载最深情的厚重。

弱水河是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成仙的圣地。祁连苍茫,一牛悠然,日暮苍山远,一鸟翔九天,老子李聃跃牛于祁连之巅,群山绵延千里。顺冰川而走,流水潺潺,李聃乐而忘返。沿河西行,河面无奔流之势,却行千里之远,无繁华息壤,却见牧羊自足而乐。李聃登海而望,不禁感叹“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如若此河,中土有解”。弱水虽被繁华遗忘,历史却一直惦记着她,老子骑着青牛成仙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西汉的张骞走来了,带着大汉气象,弱水无声,驼铃阵阵,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走来了,遗失在弱水边的经卷入水化成胡杨三千……而今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发出欢快的破冰之声。

来到戈壁,就喜欢上了弱水河;来到弱水,就爱上了胡杨。弱水是心里的一条铁马冰河,装着天地苍茫;胡杨是生命的抛光,岁月为马,驰骋在千年戈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不同的“年龄”段写胡杨树叶的独特风采,体物细腻,形象生动。
B.胡杨和弱水都带有苦难的特质,又都有抗争的活力,都代表了地域特色。
C.文章主体部分从不同的季节来描写弱水河及河畔别样的景色,富有层次。
D.第⑭段写了今天弱水河畔的现代化气息,突出了历史上它的落后与沧桑。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极富气势和画面感的语言介绍弱水河,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胡杨林,意在表现茫茫瀚海中胡杨的屏障作用与顽强精神。
C.文章运用比拟展现了弱水河与胡杨的关系,以与黄河的对比凸显弱水河的狭窄与孤独。
D.本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意,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多用整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3.作者在第⑫段引用《大荒西经》的传说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如何理解标题“弱水河的守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4-05-2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