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8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茄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①1172年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前往抗金前线宣抚使所在驻地陕西南郑出任宣抚使幕僚。不久,王炎被召回,宣抚幕僚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②蛮笺:指蜀地所产的彩色笺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虚实结合,上片回忆自己在南郑时的军旅生活,下片则实写来到成都后的所见所感。
B.开篇“羽箭雕弓”三句,描写词人挽弓射箭、呼鹰截虎的场景,凸显出词人勇猛的形象。
C.“淋漓醉墨”两句,写词人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地痛斥入侵者,表现出词人超然的才气。
D.下片写成都人游乐闲散的生活,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所抒发的情感相类似。
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中说:“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词人的“激昂感慨”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4-05-31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省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各题。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苏轼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②,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注】①熙宁四年作。此诗作者于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判官时有自和诗,题云:熙宁中,轼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后乔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圆皆空……。这就是前篇,题目是从作后题中摘出的。②糇(hóu)粮,干粮,借指生活必需。③前修,先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直接扣题点出写诗的时间是除夕,写诗缘由是因公务而不能归家团聚。
B.在第五六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囚犯的批评,认为他们为了粮食而行犯法之事是羞耻的。
C.在第七八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薪俸很少的不满,对除夕无法归家的事感到悲伤。
D.诗人悲伤自己身为官员,却无法杜绝百姓犯罪,并在结尾表达出愧对先贤的情感。
2.“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梁石头城

罗邺

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荒城残迹。
B.颔联两句中“江山不改”与“冠盖前后”对举,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C.“浪声吹岸”与“惊涛拍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D.吊古之作多借景、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情色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
2.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本词写于庆元三年(1197)村居铅山时。②鸂鶒:水鸟。又名水鸳鸯。③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后又改为五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破”一词描摹出鸥鸟轻盈的情态;次句“争”字写出了鸟儿戏水的热闹的场景。
B.上阕从景物入笔,描写鸥鸟飞翔与鸂鶒争浴的景象,以动衬静,凸显了山居环境的幽静。
C.描写飞泉运用了借代和夸张手法,与“一泓澄绿”照应,景物层次丰富,画面显得灵动。
D.下阕中的“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都有引出对后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2.前人评述“若要”二句为全篇题旨所在。这一观点在本词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二年秋流寓夔州期间。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十个字,字字平凡,句法极为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平安、温暖、祥和的境地,闻到家的味道。
B.颔联由首联黄昏中的暖色调转为月光下的冷色调,两联温馨和凄凉互相映衬,情感的丰富尽在不言中。
C.颈联按照意思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诗人将词序倒置,使声调更加和谐,情感更加含蓄。
D.尾联“何须”其实是“更需”,诗人夜深独坐,不禁祈盼桌上的油灯能结出更多的灯花为自己带来好运。
2.有评论认为,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1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①《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含有词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几度”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B.“月明”句语带双关,既可理解为景物实写,也可隐喻奸人当道,词人因谗遭贬。
C.词中的“孤光”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中“孤光”蕴含的情感相同。
D.全词突出了一个“凉”字,既写了环境、节候之“凉”,也写了人生的悲凉。
2.苏轼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有评论说:“读者可以在这首词中见到词人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和情感角度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乌,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典出《世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其园,赏竹吟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繁华人世中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
B.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的高雅脱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C.韦应物的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闲无事,于是他就去拜访友人。
D.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不失含蓄,意味深长。
2.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30更新 | 32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级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王学士赴两浙转运

欧阳修

汉家财利析秋毫,暂屈清才岂足劳。

邑屋连云盈万井,舳舻衔尾列千艘。

春寒欲尽黄梅雨,海浪高翻白鹭涛。

平昔壮心今在否,江山犹得助诗豪。

【注】①王学士:指王益柔,为人刚直尚气节。嘉祐八年,由京官出任两浙转运使。②利析秋毫:语出《史记·平准书》,形容理财极细心、精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借汉写宋,以“利析秋毫”与“清才”对照,彰显王学士的清正才能。
B.房屋鳞次栉比井水满溢,舟船衔尾相随络绎不绝,表现城市与漕运的繁荣。
C.诗人想象王学士到达两浙时将逢梅雨季节,那里海浪翻滚,如同白鹭飞翔。
D.尾联回扣送别之意,“今在否”的关怀挂问,既是问王学士,也是问自己。
2.这首诗从哪里表现出了欧阳修坚守“壮心”的自觉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石门戍怀古

陈陶

汉家征百越,落地丧貔貅

大野朱旗没,长江赤血流。

鬼神寻覆族,宫庙变荒丘。

唯有朝台月,千年照戍楼。

【注】①晚唐动乱,藩镇纷纷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中,诗人对此深感忧虑。②貔貅:古籍中的猛兽名。这里比喻勇猛的军士。③长江:指北江。④鬼神:指南越王的列祖列宗。⑤朝台:朝汉台。南越王因冈作台,北面朝汉,朔望升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与高适《燕歌行》开头两句相似,以汉代唐,描写了唐代朝廷征伐百越时的情景。
B.颔联中,“大野”“长江”勾勒出阔大的背景,“朱旗没”“赤血流”渲染了战斗的惨烈。
C.颈联上句“鬼神寻覆族”概括了战争的结局,下句“宫庙变荒丘”则表现了兴衰变化。
D.全诗叙述了诗人于石门戍生发的感想,借咏古以寄感慨,意境阔大悲壮,寄意深远。
2.请简要分析尾联所蕴含的情感。
2024-04-20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节选)

高适

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

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

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注】①此诗当作于至德元载十二月高适为淮南节度使之后,至德二载八月贺兰进明罢河南节度使之前,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一年多时间。②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有奇谋,重义轻利。③陆逊:三国吴人,年轻有谋略,曾定计克荆州。④先鞭:争先。⑤抗行:坚持高尚的行为。⑥横行:纵横驰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所用鲁连、陆逊典故与辛弃疾《永遇乐》所用孙权、廉颇典故用意相同。
B.诗人直抒胸臆,赞美贺兰进明正直、有智慧、勇于争先和坚持高尚的行为。
C.“楚云”“淮月”形象鲜明,表意概括,分别代指贺兰进明和高适的驻节之地。
D.本诗在整饬中求奔放,气韵沉雄,能够体现出高适边塞诗刚健有力的风格。
2.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鼓励贺兰进明与自己同心戮力平定安史之乱的。
2024-04-15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