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9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亲近(节选)

鲍尔吉·原野

羊羔给马头琴写信:

亲爱的马头琴,马知道你用它的头来命名一把琴吗?昨天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白马,它摇摇头,用鼻子蹭地上的青草。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我猜想白马的意思是难以置信。

说真话,你的琴声像人用喉音歌唱,让我想起哈扎布的长调。我虽然是个羊羔,也知道这位大歌唱家。你的琴声完全能跟哈扎布媲美,我说的不是音色,也不是音域,是内涵。你好像和哈扎布长了一颗共用的心脏,你们在想同一件事。所以你们抒发了相同的情感。

亲爱的马头琴,让我说心里话,我不愿在傍晚听到你的琴声,呜呜咽咽让我悲伤。一个人受了多大的委屈,才有那样的声音呢?好像他只把自己的委屈说出了十分之一,或者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用琴声表达心中的图景。像一条冰河在大雪里奔流,升腾白雾。落在两岸的白雪越堆越高,落进水里的雪花没了踪影。这条河越流越黑,两岸的树木凋零。

这种沉郁的琴音也能表达欢乐,牧民家生了孩子,请人拉起马头琴庆祝。琴声咿咿呀呀,好像这个婴儿在蹒跚学步。亲爱的马头琴,你在马尾的琴弦上抹了松香,你的琴柱和共鸣箱来自博格达山的五角枫树。

入秋,金黄的枫叶全变红了,大地从来没有这么红过。而这些树里,有一棵变成了马头琴。所以你的琴声那么悠扬。枫树、松树、杉树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最后用马嘶的音律唱出来。因为琴柱的顶端雕刻着马头。

亲爱的马头琴,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这些演奏人的手握过钐刀,在秋天里打草。这些手冬天接羔,夏天攥着放羊鞭把羊赶向草场,经受烈日暴雨的锻造。拉马头琴的人是勤劳的牧马人,他们身上带着马的汗味,他们的目光凝视过马,马也把目光放在他们肩头。拉马头琴的人爱喝酒,他们擅长摔跤射箭。所以,亲爱的马头琴,你是牧马人的另一条嗓子,你用琴声唱出他们的心声。

好多人听马头琴声,说听见风吹过了草原。有人听到马蹄踏过大地,有人听见月光落在蒙古包的天窗上。声音细腻而洁白,像沙子滚过帆布。

平时你挂在墙上,好像一个士兵怀抱着琴弓的枪。你在墙上听牧民说话,听奶茶在铜壶里咕噜咕噜响,听松树枝在煮羊肉的大锅底下歌唱,你就是牧民家里的一个人。他们的孩子叫斯琴、纳琴,而你叫马头琴。

爱你的羊羔。

马头琴给羊羔回信:

亲爱的羊羔,在我心目中,你是一朵柔弱的花朵,没想到你喜欢音乐,能认出制作马头琴的木材。做琴不光用枫木,还用松木、杉木和桐木。你知道吗,制作琴的木材分共鸣箱的背板和面板,背板木质硬,面板木质软一些。其实我们马头琴不太注重制琴的材料,讲究演奏者的心性,有的乐器适合在剧场里演奏,乐思精微。我们马头琴不一样,在旷野中演奏,琴声里夹杂着风声和牛羊的呼喊。

马头琴的共鸣箱像一个房子,里面住着牧民。房子里面积攒了牧民说过的许多话。琴弓一旦碰在琴弦,这些话语就流淌出来。祖父的话,祖母的话,父亲的话,母亲的话,蒙古包里的衣服、被子、靴子都在说话。马头琴不想进音乐厅,那里没有草场,也没有炊烟和奶茶。我们喜欢在空旷的地方演奏,头顶最好有浩瀚的星空。演奏的时候,你细心聆听,会察觉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

亲爱的羊羔,我们只有两根琴弦,就像草原上留下的两道孤独的勒勒车辙印。我们熟悉马群的蹄音,一群马跑过,我们能听清每一匹马的蹄音。确切说,这不是蹄音,是马的血液在血管里冲撞,伴随马鬃在风中飞散。马的蹄音在马头琴上表现为坚定而欢快的旋律。如果进入散板,马头琴好像牧马人在演唱长调。他们的长调是跟谁学的?是跟天上的白云。你看白云飘过来,手拉着手,一辆白云的车辆挨着另一辆白云的车辆,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着另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绵不断。唱长调的人不愿意换气,巴不得把这个音永远唱下去。长调的美不在旋律的变化,而在辽远,像天上的云一直在飘。

长调的旋律来自河水,河水流淌,在表面哗啦啦的声音背后还有深处暗流的和声,连绵不断,仿佛一个波浪套着另一个波浪。若问这些波浪什么时候停止,回答是不停止。即使到了寒冬,流水也在冰层下面涌动。长调也是这样,歌声一直在唱,哪个音都不想成为尾音。

马头琴跟长调最为和谐。你仔细听马头琴,声音并不追求单纯的明亮,我们更喜欢混音的表达。就像风声混杂着许多声音。风吹过,吹动了成千上万株青草,怎么会只有一个音呢?我们愿意演奏出风沙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演奏出冰块在春天的河床里冲撞的声音。一把马头琴就是一个乐队,它的声音不是天堂的声音,而是人的声音,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马人的声音。

亲爱的小羊羔,这些话对你有些太深奥了。你现在吃妈妈的奶,还是吃青草?对了,吃不吃草你说了不算,要看你长没长牙。我期待你尽快长出牙,去吃嫩嫩的青草,甘甜,而且有香气。嚼在嘴里咔嚓咔嚓地响,这是牛羊才有的享受,它们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享受。当一只羊还有哪些好处?让我告诉你,看风景。

你跟着大群的羊走过万度苏草原,那里长着灌木白桦,树叶浅灰,革质,在风里闪闪发光。树林里长着蓝莓和黄百合花。太阳初升,灌木白桦变成了金色,叶子闪金光。夜晚,树林边上的乌力吉木伦河洒满星斗,好看哪。站在博格达山顶往下看,北坡是一丛一丛的乔木白桦树,树干像白云那么白,身上的黑斑特别显眼。如果你走到窄窄的乃仁河边,红柳会挡住你,让你顺着红柳往左边走。走到平缓的地方可以低头饮水。你如果去了那里,快乐地喝乃仁河的水吧。也可以不喝,把嘴放进河里,用耳朵听河水冲嘴巴的声音,那也是很好听的声音。长大吧,亲爱的小羊羔,去看草原上美丽的风景。

爱你的马头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封书信围绕“马头琴”展开,大量融入与马头琴相关的草原意象,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生活。
B.文中万物很多都被赋予生命,开篇小羊羔以指责的口气来质问马头琴的命名,贴合小羊羔天真稚气的特点。
C.作者将人、马、琴看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来认识,表达了草原万物之间和谐相融、相互依存的生命理念。
D.马头琴最后对小羊羔的引导指点,真情切意,细致入微,表达了对小羊羔的关心爱护和期望祝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马”“红枫”“青草”“蓝莓”“黄百合”等大量色彩意象的聚合,建构起一个生动鲜活的精神家园。
B.“亲爱的羊羔”“亲爱的马头琴”在文中反复出现,双向呼唤,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情亲昵、真挚。
C.文中采用以人观物、以物观物的视角,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也使文章更具有情、理、趣融合的艺术特色。
D.文中调动多种感官,抒写了丰富的视听感觉,营造出富有浪漫诗意的审美氛围,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
3.本文是如何写出马头琴的音乐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张晓风说:“鲍尔吉·原野是一个好的散文家,而好的散文家是敏于观察、敏于剖析且敏于文字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墙记

[法]马塞尔·埃梅

耶尔有穿墙过壁的奇能。

他是在43岁这年一次停电时摸黑走动意外地发现自己这个本领的。对此,耶尔觉得很荒唐,于是他看了医生。医生经过诊断给他开了药。吃了一片,耶尔便将药往抽屉一扔,就把吃药这事忘记了。一年后,他穿墙的本领依然如故。不过,他从不施展。如果不是发生意外事件,他也许会安分守己一辈子,在登记局做个三等小职员,老死也想不到检验一下他天生的异能。

耶尔的顶头上司调走了,接任的是莱叶先生。莱叶看他不顺眼,把他当成一个碍事、邋遢的老东西,并把他打发到办公室隔壁的一间小黑屋里。

一天,莱叶冲进小黑屋,大声斥责耶尔的文件写得糟糕透顶,并把它揉成一团,照他脸上一摔,转身就走。耶尔虽然地位卑微,自尊心却很强。他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突然,他计上心来,钻进小黑屋与菜叶办公室的墙壁中间,只有脑袋从墙的那边露出来。菜叶正伏案审阅公文,抬头一看,魂都吓掉了,只见耶尔的脑袋悬在墙上,就像猎获回来的兽头一样。一双眼睛透过镜片正对他怒目而视:“你这流氓,混蛋,无赖!”菜叶惊呆了,他死命地挣扎,蹿到走廊,冲进小黑屋。耶尔坐在那里,跟平时一样,手握笔杆埋头工作。莱叶打量他好久,这才回办公室。可没等他坐稳,那个脑袋又在墙上出现。

仅一天工夫,骇人的脑袋就在墙上出现了二十三次,以后天天如此。

可怜的菜叶吓得魂不附体了。刚上任第二周,家里就叫来一辆救护车,把他送进了疗养院。

耶尔总算摆脱了专横的莱叶。然而,他还觉得意犹未足,又有一种新的无法克制的欲望在他身上作祟。

于是,他穿过墙壁开始盗窃。每天夜间,耶尔都有惊人之举,不是洗劫银行,就是盗窃珠宝店,再不就叫一个阔佬倒霉,临走还用粉笔留下化名:嘎鲁-嘎鲁。耶尔虽然成了巴黎的巨富,每天却按时上班,尽职尽责地工作;夜晚,他才化身为嘎鲁-嘎鲁。

然而,对于一个有穿墙本领的人来说,一生当中,若不尝一尝监狱墙壁的滋味,那他的生涯也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于是,耶尔在某次行窃时故意留在作案现场,让警察抓住了他。各报的头版刊登了耶尔的照片,耶尔的同事大吃一惊,一个个后悔不迭,自恨有眼无珠,不知道他们这个同事是个奇才。监狱的墙壁厚厚实实,穿墙而过的感觉的确过瘾。耶尔在监狱墙面上钉了钉,把典狱长的金表挂在上面,还留下借条从典狱长书房里弄来《三剑客》,甚至跑到典狱长家的客房里过夜。

典狱长大发雷霆,对耶尔破口大骂。耶尔觉得人格受到侮辱,于当晚越狱,从此一去不返。消息传开,耶尔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耶尔搬了家,改换了装束,全新的形象让警察也认不出了。

可是,耶尔对赫赫名声日觉厌倦,对于穿墙过壁的乐趣,也有些腻烦。此时在他眼中,最厚实最高大的墙壁,也不过是毫不足道的屏风,他向往穿行巨大的金字塔中心。

一天下午,他在街上散步,碰见一位金发女郎,令他倾心。什么埃及之行、金字塔,一下子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且,那位金发女郎也向他送来秋波。可惜的是,女郎有个特别严厉的父亲,每天晚上不让她出门。耶尔信誓旦旦,说晚上一定要和她约会。

这晚,耶尔精神焕发,以矫健的步伐穿墙过壁,顺顺当当地一头扎进美人房间。美人张开双臂迎接他,两人有说不尽的柔情蜜意。

第二天情况有些不顺,耶尔头疼得厉害。打开抽屉,他发现几片药,于是上午服了一片,下午服了一片。晚上头疼缓解了,耶尔前去赴约。他在穿越墙壁时,觉得与往常不同,腰部与双肩有摩擦感,明显地感到有阻力,就仿佛在一种流动的物质中行动,他越是用力挣扎,周围物质的稠度就越大。最后,他的身体总算钻到墙心,可发觉再也无法移动了。他心中一惊,猛然想起白天吃的两片药,原以为是阿司匹林,哪知却是医生去年给他开的药……

直到今天,他的躯体与石墙依然化为一体。待巴黎街头的闹声止息,到了夜深人静之时,夜游者来到诺尔万街,便能听到一种仿佛发自坟墓的低沉声音,那是耶尔在倾诉他的一腔幽怨,哀叹他显赫的生涯已经断送,追悔那犹如朝露的爱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尔原本可以安分守己一辈子,最终却落得悲剧下场,其根本原因是莱叶对耶尔的侮辱。
B.耶尔行窃被抓,同事不仅没唾弃他,反而赞叹他是奇才,体现了社会中部分人价值观的扭曲。
C.耶尔偷典狱长的金表,“借”典狱长的书,甚至在典狱长家的客房过夜,反映出他对法律和道德的挑衅。
D.耶尔因误食药片,失去了穿墙的非凡本领,被活活夹在墙里,作者以此表达了对耶尔的嘲讽。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尔有穿墙过壁的奇能”,小说以此破题,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也与耶尔被困墙心的结尾呼应。
B.小说写耶尔洗劫银行、到典狱长的客房过夜、与美女幽会等情节,为结尾耶尔被困在墙心的反转蓄势。
C.小说运用荒诞手法,文中的“墙”曾经是保护耶尔个性宣泄的屏障,最终却成为他葬身的坟墓。
D.小说运用象征手法,借耶尔在贪欲的推动下突破伦理、法律底线,最终自食其果的故事,给读者以警示。
3.耶尔从获得异能到失去异能,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荒诞·真实”;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药片”。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7日内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轻侠之风,相沿成习,追本溯源,实不在近世。韩非就曾指责“侠以武犯禁”。可惜他的说法过多的是有于门户之见,情绪上掺杂了许多排他的私心,叫人看起来难免怀疑。但是,这起码也给了我们两点认识:其一,侠大抵是不见容于法(“禁”)的;其二,侠多以“武”为恃。

还是司马迁具有秉持公心的大家风范。他看刺客,不在“其义或成或不成”(《史记·刺客列传》),而只认为“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同前)他看游侠,也淡化了那种是否“轨于正义”的价值尺度,只陶醉于那种“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记·游侠列传》)的精神操守。他是把侠作为一种理想的完美人格的载体加以赞美的。

韩非与司马迁二者的观点开了两个从不同角度认识武侠、甄贬武侠的先河:前者多耿耿于武侠存在的社会影响;后者多潜移默化于武侠精神的心灵感应,因而往往于无意识的情况下心向往之。

作为社会教化的工具,韩非式的卫道士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想把侠从社会中、从人们思想上清除,然而,在千百年的演化过程中,侠却由一个并不完善的封建专制机构的修残补缺的援手,变成了一个可以寄托下层人民人生愿望和社会理想的忠实承担者。人们可以把任何积郁胸臆难以顺随的意志置于“侠”的畅想中得以完成,人们也可以在关于侠的传说与向往中获得善的补偿与美的憧憬。于是,侠,在锄强扶弱、见义勇为、重诺轻生的具体形象之上,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意义,它常常代表着芸芸众生的那些基本的但往往又得不到正常允可的人生与社会理想。由是,侠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一种带有弱者心理色彩与特点的社会意识最后得以形成。我们称这种意识为“侠意识”。应该说,这是司马迁“美侠”思想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中国百姓很少依靠国家法度来为自己主持正义、申冤报仇,人们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只能把打破困境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一个理念中的超然的力量之上。人们曾经寄望于为民请命的清官大老爷来拯世济民,然而那些局部的暂时的恩惠,较之永久的无边际的黑暗来说,又实在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何况施行这种恩惠的目的,往往又都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考虑。因此,窦娥之冤,只能死后由父亲依靠权力来伸;林冲之恨,只能在走投无路之后以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来泄;施剑翘以血性见称,为报父仇历经十载,终于刺杀了孙传芳。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则既无权贵的父亲,又无禁军教头的身手,更无奋不顾身以暴易暴的魄力和恒心,势不能不用幻想的脚掌,走出别一途径来。可见,侠的产生及其盛极不衰,不但是社会的客观实在,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意识的直接产物,具有极其雄厚的社会基础。侠的存在,启发了人们求得解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进一步认可并且强化、渲染了侠的存在。

郭沫若把单纯复仇、以暴易暴的聂政刺杀侠累,改成了“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义举;鲁迅也在钩沉眉间尺复仇的故事时着意描述了黑衣客的侠踪。文豪们字里行间对于侠的推重与依托,无疑标示着侠意识的深入人心。

侠既然足以在心理上给人以慰安和补偿,并进而缓解社会矛盾,使人从中获得短暂的满足,那么,其最终容易成为众多百姓所乐于并甘愿就道的解脱捷径,可想而知。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寄望侠的出现来改变现实了。人们在一种迷人的等待中尝到了一种异样的人生乐趣,因此,他们陶醉于这样的等待之中。这种可悲的思想依赖性,正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所产下的怪胎。

司马迁式的对侠的人格的崇敬和向往,导致了侠意识的出现,而这种意识的不断强化,又足以养成持有者的等待心理和惰性,这基本揭示了中国武侠思想的根源和全部事实。以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武侠文艺,就是本源于这种侠意识对人们人生理想的揭示,尽管这种“理想”一旦真的实现,连他们自己也难以容忍和习惯。

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侠的存在是对封建礼教的破坏和对专制法度的威胁,因此,他们只能对侠大加挞伐——虽然侠曾经一度或有时可以成为封建统治的鹰犬和弥补剂。侠意识归根结底是应该属于下层人民的,而且它应该包含着比现在的含义更多的内容——司马迁对侠的人格的规范,就无疑是被那种对侠的行为的期望一度冲淡过的。可惜的是,人们在评判旧武侠小说的时候,往往忽略这一点;而在侠意识中,对侠的人格的肯定和传播,相应地也屈居极次要的地位。我们说,侠的人格美非但不应稍见怠慢,相反,它理应成为侠意识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刘新风《论侠意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非等统治阶级维护者看来,“侠以武犯禁”,侠客往往行违法乱纪之事,破坏封建法度,扰乱社会秩序,需要清除。
B.司马迁对待侠的态度与韩非截然相反,他认为侠士是信义的化身,是完美人格的载体,侠的存在对社会是有益无害的。
C.“侠意识”带有弱者心理色彩与特点,因而侠常常代表着人们那些基本的但往往又得不到正常允可的人生与社会理想。
D.随着侠意识的不断强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越来越寄望侠的出现来排忧解难,改变现实状况,却又不能容忍和习惯“侠”真的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学术论文,本文语言风格有别于一般的论述类文章,同时多处引用古人言论而不加解释,不避书面化词语。
B.文章视野开阔,内容翔实,论证兼顾古今,既有典籍文献中的论述依据,也有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分析阐释。
C.文章论述条理清晰,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侠意识”的价值或局限性。
D.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核心观点,接着分别论述韩非与司马迁对待侠的不同态度,最后总结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和鲁迅对历史故事的改编,标示着侠意识的深入人心,体现了现代人对司马迁的“美侠”思想的完美传承。
B.司马迁看游侠,淡化了那种是否“轨于正义”的价值尺度,在他看来,可贵的是侠的精神,正义与否并不重要。
C.人们更多时候寄望于侠客而不是清官大老爷来伸张正义、拯世济民,说明清官形象不如侠客形象那样受人推崇。
D.比起世人称道的惩恶扬善、劫富济贫的“侠的行为”,作者更看重司马迁推崇的重诺守信、重义轻利的“侠的人格”。
4.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侠的人格美”的一项是(     
A.战国时,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礼遇,冒着极大风险,怀着必死之志;设法进入戒备森严的秦国王宫,刺杀秦王嬴政。
B.《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作为武林领袖领导义军反元,在取得重大胜利、处于人生巅峰时放弃名利权势,退隐江湖。
C.《水浒传》中,武松得知兄长为嫂子潘金莲所毒害,愤而杀死作恶的潘金莲及有钱有势的奸夫西门庆,为兄长报仇。
D.在古龙的名作《绝代双骄》中,燕南天救下义弟的遗孤后,为追寻出卖义弟的奸贼江琴而毅然进入武林禁地恶人谷。
5.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弱者总是靠相信奇迹求得解救,以为只要他能在自己的想象中驱除敌人就算打败了敌人。”请结合这句话及文本内容,谈谈你对“侠意识”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

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

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

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志箴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

(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材料二:

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

不过,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

(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这是因为他认为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
B.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考习惯、增强辨析能力,还有助于阅读者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买汽油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构架,但大脑适应性在某些方面非常保守,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D.对于网络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大不相同,但两种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有画线、圈点、批注功能,那么在阅读电子书时使用这些功能,是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
B.材料二中所提及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关于网络阅读的看法,是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的。
C.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可能会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属于大众文化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明确的区别和分工。
D.作者虽然知道有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困难,但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是不相信的。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入口,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
B.文章引用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强调深度经验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价值。
C.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
D.文章先引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话题,然后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
4.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进行了反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艾柯的话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挑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室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受,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更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捶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在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有么!

1960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彰显了对青春价值的自我追求。
B.作为一名货车司机,小刘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昆仑山沿线,饱尝艰辛,但是从“司机之家”获得了所需的温暖与关怀。
C.惠嫂初到转运站时发现当地环境十分恶劣,因而心灰意冷,之后被老惠及其病友们的精神感动,思想发生了转变。
D.“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老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后来成为他与病友们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与李婉丽的结识写起,以她的谦虚应答收束全篇,首尾照应,使得故事结构严谨有序。
B.小说中老惠自始至终没有出场,而是借助作者之口叙述,反而给读者留下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既着意于人物的肖像描写,又通过对话以及细节来展现他们美好的形象与高贵的品质。
D.小说语言风格与《百合花》颇为相似,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自然清新之感,充满诗意。
3.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说明。
4.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三新学术联盟百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里,垄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遇,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狭路相逢勇者亦无胜。桥左侧还有两头毛驴驮着面袋,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更增添了桥上的拥堵。在拱桥这边的尽头是一个贩夫在向孩子兜售小玩具,他不知道身后有一辆驴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企图减轻车辆下滑的惯性,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自控,打着趔趄,真可谓险象环生!

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吃水很深,满载而行,透过舱门可以看到里面的男女乘客,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

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死顶,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看下去,整个拱桥上下处在无序的争吵和拥挤的状态中,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达到了高潮。

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在纤夫距离拱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或标牌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这个开封城,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管理人员在进行督导。说到这里,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这在开封是一个久拖不决的历史问题。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宋真宗诏令要消除这个现象,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老百姓占不了街面就占桥梁,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路上相遇,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

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城市管理的水平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

(摘编自余辉《走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运河》)

材料二:

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在当时,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子,街面上无法通行车马(坊无广巷,币不通骑)。《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记载说,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大臣之后,经通利坊返回宫殿。出人意料的是,途经通利坊时,拥挤的街道竟然使堂堂皇家仪仗无法展开。为此。赵匡胤勃然大怒,第二天下令要狠狠整治一番侵街现象。

宋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规定,凡是侵占街道、巷道、乡道来搭建经营的,都要罚以70大板。除此之外,宋代还在京城组建了类似于现代城管的专职执法队伍——街道司。他们统一穿音衫子制服,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维持街道的卫生、整修及日常秩序,包括巡视街道、疏通交通,以及管理与处理侵街现象等具体工作。但从《长编》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北宋,京城侵街现象严重且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宋史》载,京师并河居民,盗凿汴堤以自广,沿着汴河居住的人家,竟然把违章建筑建到河上去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北宋朝廷知难而退。史载,天禧四年5月开封府请撤民舍侵街陌者,上以劳民,不许,开封府把整治侵街行为的报告递上去了,宋真宗却把报告给驳回来:这可是劳民扰民的行为呀!

大概是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你要越过红线建房是吧?好的。不过先把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交上来!

《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显示,在一个门洞前,街道司的人在歪着身子睡大觉,面对侵街占道现象,他们是不想作为还是有心无力?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摘编自段立新《北宋的商业繁荣与城管难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来看,造成桥上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就是几个纤夫。
B.作者认为,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阻碍交通。
C.宋太祖赵匡胤亲历的交通拥堵是他下决心整治侵街现象的最重要原因。
D.京城侵街现象屡禁不止,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桥上场景,一方面反映了人员的复杂和交通的混乱,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出汴梁的经济繁荣。
B.画卷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事故中具有重要作用。
C.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朝廷想整治侵街乱象的态度。
D.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现象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宣告了治理侵街占道现象的失败。
3.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     
A.北宋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十二字交通规则。
B.《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
C.《宋文鉴·汴都赋》记载:“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
D.《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记载:“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现象措施材料
①坊无广巷,市不通骑
②盗凿汴堤以自广
③街道司的人白天街上睡大觉
①订立相应法规
②组建专职队伍
①史籍
②画卷
A.“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给当时的汴梁城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B.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规划中道路狭窄、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
C.画卷上“睡大觉”的人的服饰特点应该是作者判断其为街道司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
D.作者援引大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客观可信。
5.请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京城侵街现象十分严重的原因。
2024-05-1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三新学术联盟百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记要我找你

曾瓶

号码很陌生。

不屈不挠地响铃。不接,像要地老天荒般响下去似的。只得接。对方说,书记要我找你!声音很陌生。尤卫劲努力回忆,确实不熟悉这个声音。他问,哪个书记?

对方问,滨江有几个书记?

尤卫劲没好气地说,市委书记、县区委书记、乡镇书记、村社区书记多得很,少说也成千上万。

对方说,市委。

尤卫劲有些吃惊,市委周书记?

对方问,滨江市委有几个周书记?

尤卫劲不敢掉以轻心,问,你是谁?

对方说,见面就知道了。

尤卫劲问,什么事?

对方说,见面就知道了。

尤卫劲有些恼怒,但不表露。显然,对方是要见面,有话,不便在电话里说。他问,什么时候?

对方说,现在。

尤卫劲差点骂人,老子大小也是一个局长,你是谁,你说见就见?尤卫劲忍住怒火,早不是当区长时的脾气了,要是当区长时,早就一句话把他推得远远的。现在的尤卫劲,脾气改了不少,他准备注意一些方法,比如,告诉对方,今天安排有会议有调研,一个局长,有会议有调研,再正常不过了,至于开什么会议在什么地方调研,你还要来调查不曾?

对方像看穿了尤卫劲要玩的把戏,说,尤局长,我在你办公室旁边。

尤卫劲差点砸了茶杯,居然把自己侦察得如此清楚。今天上午,尤卫劲没有安排会议调研什么的,市上也没有需要他参加的会议或活动,他准备在办公室看一些资料,居然被人家逮了一个正着。显然,是有备而来。还特别强调,书记要我找你!

尤卫劲决定好好会会那人。

那人自称毛经理,说市委周书记的老家和他一个村,他叫周书记表叔。他们家,和周书记很友好。他父亲,以前,当村支记,没少照顾周书记,包括周书记上高中上大学的学费,一大半,都是他父亲出的。周书记回老家,每次,都要去看他父亲。现在,他做一点小生意。毛经理随即说到尤卫劲他们局正在招标的一个项目,一千多万的工程,就是尤局长一句话。至于如何操作,尤局长根本不用管,道上混了这么多年,懂的。毛经理一再强调,是周书记要他来找的,如果不信,可以马上给周书记打电话。

尤卫劲觉得十分好笑,问,你认为我会这样干吗?

毛经理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说,尤局长,你应该知道不干的后果,周书记难得找下属。

尤卫劲问,毛经理,你知道我为什么从区长成了这个三流局的局长吗?

毛经理笑笑,说,有一些耳闻,但不是很清楚,有传闻,说你得罪了前市委牟书记。难道尤局长还要得罪新来的周书记?

尤卫劲说,傻子才想得罪领导!今天我就明确告诉你,违法违纪的事,我尤卫劲不会干!最多,就是这个局长,不干了!

尤卫劲在某区当区长,数次接到谭总电话,说书记要我找你!尤卫劲知道谭总和市委牟书记关系特殊,总是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推脱了。有一次,谭总把尤卫劲堵在了办公室。谭总谈到一个项目,该项目投资数亿元,尤卫劲正严令整改。该项目招标过程中,谭总就曾多次找尤卫劲,要他帮忙,尤卫劲均找理由,推了。谭总在尤卫劲办公室不走,恳求说,以前,找你尤区长帮忙,你不帮,我们认了。这一次,你也不用帮,你就当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让何副区长办总可以吧?谭总请求尤卫劲高抬贵手,不要太较真,像这样干下去,他至少损失好几千万。他当即打市委牟书记电话,要尤卫劲和牟书记说。尤卫劲哪会让他打通牟书记的电话,打通了如何说?按牟书记的指示落实好?群众不闹开锅?损失谁负责?牟书记的电话没有当场打成,晚上,倒是牟书记把电话打过来了。牟书记问了该项目的情况,要尤卫劲在不违法违纪的前提下,该支持的要支持,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嘛!第二天,谭总再次来找,故意问,昨晚,牟书记给尤区长打电话了?尤卫劲回答,打了啊,牟书记特意强调,在不违法违纪的前提下支持你!尤卫劲说,你那项目,不好好整改,会进监狱!谭总差点暴跳如雷,说,牟书记的电话,算白打了!尤卫劲说,没有啊,牟书记给我说了,违法违纪不能干!你抓紧回去整改!一年不到,尤卫劲由某区区长,调任某三流局局长。按尤卫劲的调侃说法,该局在政府系统排位属严重靠后,如果不积极主动,分管领导一个季度难得召见一次,主要领导一年两年也不一定接见一次,属严重远离中心。

毛经理走后不久,尤卫劲很快接到市委办公室电话,要他去周书记办公室,周书记找。

尤卫劲推开门,周书记正在和市纪委赵书记谈着什么。周书记要他坐,特意介绍说,这是才来不久的市纪委书记赵立新同志。市纪委赵书记来滨江工作才两个多月,尤卫劲在会场在电视上见过。

周书记说,市纪委缺一位常务副书记,我觉得你很合适,推荐了你,赵立新同志刚刚来,说要考察考察你。

尤卫劲正纳闷,赵书记笑着说,考察已经通过了,尤卫劲同志,我们相信,你完全可以胜任。考察?考察已经通过了?什么时候?

尤卫劲一头雾水。

周书记、赵书记哈哈大笑,说毛经理不是找过你了嘛!原来,所谓的毛经理,是市纪委赵书记特意请来的外地同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卫劲接到陌生人的电话,而对方不愿表明身份和意图,且提前调查过他,这令他恼怒。
B.毛经理一来就表明自己和周书记关系匪浅,然后才说明来意,借周书记来给尤卫劲施压。
C.“你应该知道不干的后果。”毛经理不温不火的语言,说明他对拿捏尤卫劲胸有成竹。
D.尤卫劲由某区区长调任某三流局局长,该局在政府系统排位严重靠后,远离中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层层设疑,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感染力;而结尾处释疑,又使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圆合。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尤卫劲与毛经理的对话,展现出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
C.小说构思巧妙,情节集中在两次电话和两个场所,而两次电话分别有展开故事、推进故事发展的作用。
D.小说塑造了多位干部形象,虽然对周书记、赵书记二人着墨不多,但凸显了二者知人善用的形象特征。
3.小说插叙谭总找尤卫劲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曾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扁平人物又称为性格人物、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的人物。小说中的尤卫劲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4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一开始看到茶色、闻到茶香,进一步细细品尝,就能舌下生津,一种隐约淡远的甘甜耐人寻味,口中久久留有余香,令人神清气爽。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包含着由浅入深的审美层次,它为读者提供了咀嚼、寻味的充分余地。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进行的。

从文学的根本性质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心灵透射出来的历史之光,因为具有美的形式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具体说来,首先,文学属于美的领域,它具有审美的形式。而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有机组合来表现的。这些形式因素间接唤起感性的艺术形象(想象的而非视觉的形象)。其次,文学的美不同于某些艺术美(如装饰图案等),不是“纯粹美”,而是一种“依存美”。它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特定民族的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历史的折光。最后,历史的内容不是直接进入作品,而是经过作家的审美感受世界的过滤、催化和再生的过程。因此它渗透着人类心灵的甘泉,涂满作家个性心理的色彩。它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心理、哲理内涵,而这种内涵是深藏不露的意蕴。在文学欣赏中,它像涓涓的细流悄悄流进读者的心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读者的深层心理。这种意蕴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它使作品在世世代代的读者心目中成为象征的形式而被吸收和改造,读者即以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处境而代入不同的经验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象征意蕴”。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这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超越国界、传世不朽的最内在的秘密。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可以大略看出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的基本面貌。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是读者最初接触到的审美因素,通过审美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在感知各种形式因素的基础上,读者借助想象力唤起了某种艺术形象。这是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一个层次。而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总是指向、暗示一定的历史内容,这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包含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作家主观的理解评价这两个方面。但它们不是一般的生活内容和主观评价,而已经是审美化、情感化了的。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内容是经过形象化、典型化的过程,已经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而作家的主观评价也不是直接说出,而是隐含在形象之中,是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审美评价。最核心的层次是作品的象征意蕴,它隐藏得最深,必须在深入把握作品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领悟。所谓象征意蕴,就是文学作品中形象或意境的象征意味。从作品的角度看,它是潜藏在作品的具体内容中的某种人生精义或人性、人情最深刻的秘密;从作者的角度看,它是作者所表现的深刻的社会人生观念或情感范型,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生感受。这就是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的审美的层次结构。它虽然是无形的,是作品的一种抽象,但细心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却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抽象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欣赏的由浅入深的复杂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的有机统一,把人的生命感,把人类生活中潜藏着的心理、哲理的意蕴,生动地揭示出来,给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形式。

(摘编自林兴宅《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与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材料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以汉字为载体和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中国书法是“本乎天地之心”的艺术,它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感性生命的存在,是一个意象世界。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中国戏曲艺术是诗、舞、乐与舞台表现的有机结合,它不像西方演剧观那样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是以舞台形象创造的美、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所以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文学作品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就能长期流传、脍炙人口、超越国界。
B.文学作品具有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美的形式,故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C.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审美范畴,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D.中国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本质上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包含的社会生活内容虽是客观的,但经过形象化、典型化的过程,已经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
B.象征意蕴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某种人生精义或人性、人情最深刻的秘密,也是作者的高度概括性的人生感受。
C.西方演剧观以演员角色为中心,而中国戏曲艺术则是以舞台形象、舞台表现为中心,重视抒情写意。
D.不同于西方传统艺术,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运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进行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总—分—总”结构,且材料一第三段也运用了这一结构。
C.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比如,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由浅入深。
D.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中国戏曲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由三个有形的层次构成,文学欣赏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心理过程。
B.第一个审美层次中语言文字、韵律等形式因素,是读者通过审美感官就可以直接感知的审美因素。
C.象征意蕴是审美结构第三个也是最核心的层次,必须在深入把握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领悟。
D.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三个层次,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欣赏的由浅入深的复杂过程进行整理和分析。
5.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欣赏文学作品的心理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2024-05-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猢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来自《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

材料二:

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

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给这只狗注射“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活了下来。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

(选自《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

材料三:

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

(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人民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苗,体现了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智慧。
B.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发明了成功率高的“熟苗”接种法,这些得到伏尔泰赞扬。
C.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D.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写道,“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B.宋代丞相王旦,因孩子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人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成为史料记载最早的人痘接种成功案例。
C.清代医书《御纂医宗金鉴》记载用“人痘法”接种天花疫苗,是将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者鼻孔内,出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免疫力。
D.英国的医师爱德华·金纳通过用牛痘豆浆或痘痂接种儿童,预防天花,从而创造出来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洪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可以证明原始疫苗是物理方法制成。
B.因为“时苗”毒性大,会威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中国古代人民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
C.巴斯德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他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里德招募志愿者参加的实验,虽然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但导致同事被志愿者感染死亡。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天花接种疫苗毒性程度接种方式接种结果
自然发出的痂接种
接种发出的痘接种


时苗
熟苗
苗顺者十无一死,
苗凶者十之八存。
种痘者八九千人,
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A.熟苗接种非常安全,接种后不良反应比例很低。
B.采用时苗法接种人体,毒性大,安全性低。
C.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
D.无论时苗还是熟苗,对天花病毒都能起到防护作用。
5.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中的美刺理论,是我国文艺理论遗产中富有光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讲的美,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歌颂;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批评或批判。这一理论是由汉代的《诗序》和《诗谱序》所提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先导,美刺理论也是这样。它的先导可以上溯到孔、孟。在孔、孟的时候,人们并不都认为诗歌应具有美和刺两个方面的职能。比如《孟子》中所述及的那个高子(孟子的弟子),就因《诗经》中的《小弁》刺了当时的社会,便说它是小人之诗也。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先秦,一般还认为乐者乐也,把乐看作只是喜悦的感情的表现,这也无异于排除了刺的职能。但当时的孔子是肯定诗歌刺的职能的。他说诗可以怨。可以怨当然也就可以刺了。不过孔子没有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其次是孟子,他为了捍卫诗歌刺的职能和高子展开论辩,并在这场论辩中提出了如下的论点:用诗歌批评亲长的严重过失是亲亲的表现,而亲亲就是仁。这样一来,就把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之中了。显然,孟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已比孔子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正面具体地阐述诗歌的这两个职能,则是《诗序》和《诗谱序》的事。

《诗序》系由《大序》和《小序》构成。《大序》或称《诗大序》,指的是《诗经》第一篇《关雎》小序后面的一段文字较长;《小序》指《许经》中其他各篇的序文,很短。关于《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后来的学者意见纷纭。《诗谱序》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为他所著的《毛诗谱》所写的序。

《诗大序》在论述这样一种诗体的时候,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作为风诗的内涵提了出来。上以风化下,说的是统治阶级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感化被统治者。下以风刺上,说的是被统治者可以用诗的形式去批评统治者。

那么,这种批评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小序》做了具体补充。下面是一些诗的小序摘录:《野有死麋》恶无礼也,《击鼓》怨州吁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东门之扮》疾乱也,《旄丘》责卫伯也,《简兮》刺不用贤也。以上所引说明,《小序》作者认为对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等都是可以的。

由于《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歌可以在这样广泛和深入的程度上执行批判的职能,那么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个要求正确对待这一职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

所以《诗序》又在下以风刺上之后提出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在统治阶级的淫威无限扩大、毫无民主可言的封建时代,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很有见地和了不起的。

到了《诗谱序》,郑玄又对此做了新的发展,这就是把刺和美作为诗歌的两大职能而并列提出。他说: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泛失,所以匡救其恶。《孝经》对将顺其美一语的注释,是行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歌颂,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美得到发扬;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批判,是为了使生活中的缺陷得到揭露、批评和纠正。二者相反而又相成。

至此,诗歌应该兼具美和刺的两种职能,它们各自的功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统治者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刺的职能等,都得到了基本的阐述,诗歌的美刺理论可以说大体形成了。

由于《诗经》在封建社会中的经典地位,由它的序言所完成的这一美刺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些统治者尽管不喜欢它,却不敢公然地否定它。这是有利于现实主义诗歌及其理论的发展前进的。

当然也无须喋喋不休地去说明,《诗序》或《诗谱序》的作者都是封建阶级的文人,他们所主张的美,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他们所主张的刺,也必然受封建道德的制约。《诗大序》所要求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显然就表现了它作为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

(摘编自徐寿凯《诗歌美刺理论的建立》)

材料二:

美刺的观念引入诗注之中,是汉人的一大贡献,也是诗学思想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儒以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的原则,美刺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没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儒继承了先秦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要求统治者关注诗中所反映的民间疾苦,改善不良的政治举措,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美刺说的目的就是引导君主了解诗的美刺之旨,进而了解引发美刺的民间疾苦,然后通过对引发民间疾苦的政治盛衰的了解来对照自己的政策和行为,以期君主加以改进。

郑玄在为《毛》作箋注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扬了以《请序》和《毛传》为代表的汉代解《请》传统,即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在先秦以意逆志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加成熟的美刺说。郑玄以美刺解诗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更是汉末的时代产物,虽然它具有和汉代其他经注同样的将其政治教化功能唯一化、绝对化的弊端;但是这种站在现实的立场,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诗的方法不可否认的具有一种积极的现实精神,汉代重美刺的解诗方法的意义和局限都在于此。

(摘编自沈薇薇《试论(毛诗传笺)以美刺笺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美刺理论的先导起源于孔、孟,孔子肯定诗歌美刺的职能,孟子则进一步指出诗歌可用于批评亲长过失。
B.孔子认为诗“可以怨”,孟子将诗歌中的怨纳入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但二者都未正面阐述诗歌的美刺职能。
C.郑玄的《谱序》在《序》的基础上将刺和美作为歌的两大取能并列提出歌的美刺理论大体形成。
D.郑玄为《毛诗》作笺注,既注重《诗》的政治教化功能,又继承先秦“以意逆志”的思想诗歌的美刺理论更加成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歌具有美和刺的职能,甚至有人反对讽刺现实的诗歌,将之视为“小人之诗”。
B.《许序》作者认为歌应执行批判的职能并引出正确对待这一取能以及保护作者的问题,因此提出“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主张。
C.《诗序》对社会的批评广泛,有厌恶无礼的、告诫统治者的、痛恨混乱的等涉及社会和生活的问题。
D.哪个时代都有道德的信条和理性的光辉,汉代也不例外,因此,汉儒以“经”解《诗》,自然引申出一些合于“经”的原则。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诗歌的职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A.“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南朝梁】刘勰
B.“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唐】皮日休
C.“诗人自不讳刺,而诗之本教,盖在于是矣。”【清】程廷祚
D.“夫诗生于情情生于境,境有安危亨困之殊,情有喜怒哀乐之异,岂刺时刺君之外,遂无可言之情乎?”【清】崔述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概述了诗歌美刺理论的重要地位、概念内涵与理论源流,思路清晰。
B.材料一语言褒贬分明,如“富有光彩”“淫威”等;语言严谨准确,如“一定”“必然”。
C.材料一说一些统治者不喜欢诗歌的美刺,相反,材料二却指出统治者喜欢诗歌的美刺。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阐述观点时,除了正面肯定,也指出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思维。
5.《诗序》言:“《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种评价恰当吗?请结合《诗经·静女》一诗,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