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篱。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四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他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篱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泗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篇,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篇,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著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狼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寇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8月于延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苇子旺盛的生命力,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生存的姿态。
B.驾驶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时,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面对鬼子追赶他显出张皇失措的样子。
C.“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表现了在白洋淀土生土长的老头子驾船技术的高超。
D.“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一句中的“找”字用语新奇,写出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水乡宁谧沉静的氛围,与后文鬼子扫射、大菱受伤的紧张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两处划线句子都是对老头子的外在描写,内容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这是作者的用心安排,读来并无重复啰嗦的感觉。
C.小说结尾“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与前文“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形成呼应。
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注重留白,如详写老头子引鬼子上钩,不写他如何掌握鬼子活动规律及布置钩子的情况,增添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3.小说中的“老头子”是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形象,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茅盾评价孙犁“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孙犁常采用从容的诗意笔调书写残酷的抗战风云,呈现出诗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化小说”的具体表现。
7日内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小壹同学在网站上查阅“批判性思维”相关资料时,读到了布鲁克菲尔德这本《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图书目录、试读内容以及读者评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

第一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挽救了我的生活
发现假设
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要批判性思考?
哪些假设需要批判性思考?
假设不分对错,只论是否适宜
小结
第二章   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
不同学科的共同之处
五大思想渊源
小结
第三章   如何学习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
如何示范批判性思维?
具体经验
困境迷惑
循序渐进
小结

试读内容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这一说法出现在大部分问卷中。约80%的学生声称,小组学习中那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他们受益最深。似乎当同伴指出来的时候,学生更能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被同伴提问一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时的情形,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提出的不同角度当中,他们学到了很多。不论是从它的预测性还是反复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发现都值得引起注意。一节又一节,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学生不断地告诉我,正是通过小组学习中的同伴交流,才让有时十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血肉,更容易让人理解。

考虑到通过深度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假设和世界观有多难,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了。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没有几个人能靠自己未完成,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这就像一条狗试图咬住自己的尾巴,抑或一个人试图在壁镜里看到自己的后脑勺。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囚徒,被困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被我们的思维左右看。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肯定这些假设是正确的,最后形成一个自我肯定的循环。要辨别我们的假设,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我及自己的行为,根深蒂固的假设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很难通过自我意识认识清楚。

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未认清自己的假设,也存在一个问题:你找到的镜子常有着跟你相同的假设。这时,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就像我们倾向于读一些跟我们意见一致或我们觉得亲切的作者所写的书一样,我们也倾向于找一些跟我们态度一致或熟悉我们的态度的同伴,人们极少有意通过一些跟我们意见相左甚至动摇我们既有信念的书籍、会话或做法,来进行反思。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

系统地找出假设常被人们有意地避免,以免带来什么后果。没有人想知道自己相信了那么久的观念竟然是歪曲的、错误的,可如果把它变成一个共享的过程,尤其是当看到别人在寻找假设和新角度时也是痛苦万分的时候,一切就容易接受得多了。学生大体上认为,被同伴提问或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由老师提出来得更舒服。这背后有两个原因:首先,同伴更可能用接近学生经验的用语和例子来提出问题或指出新角度,所以,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提出的问题和角度更容易被接受和准确理解。作为一名60多岁的老教师,对我来说,用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和语言越来越难。要是60岁的我和18岁的学生有着一样的生活方式,看一样的电视节目,喜欢一样的音乐,使用一样的社交媒体,反倒让人觉得吃惊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权力分配不同,并不是说权力分配在学生之间不重要,恰恰相反,种族、阶级和性别差异在学生小组中也一样重要。学生之所以和试图掌控整个小组的组员合作,要么是因为他对话题感兴趣,要么是因为他是个自大狂,乐于倾听与自己一致的观点。换作是一个老师告诉你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或者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再或者你忽视了某条信息的重要性,这比听一个最自大、自吹自擂的同学说这些更可怕。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细心组织小组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我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的时候,有一个限定条件。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社会学习绝非闲谈或者散漫的对话,而是让学生认真地相互倾听,相互提问,揭开假设,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或想法。

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社会学习,有两种组织形式:情景分析和批判会话。这两者都运用了同样的批判性思考方式——寻找假设、考虑如何检验假设,最后找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两者都受益于参与者给出的不同答案和建议,但两种练习的强度明显不同,后一项强度更大的练习有着严格的基本准则,确保同伴在给出批判性反馈的同时,不会随意评判别人。

读者评论

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的个人经历。他的洞见和诚恳的讲述是宝贵的、有趣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组学习被多数学生认可,因为这种学习的方式很有趣,而且也让学生收获很大。
B.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知自己的思维,所以很难靠自己来认识自己的假设。
C.设计活动时提供新颖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性的首要保证。
D.相比于老师的质疑和提问,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被同伴提问或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本内容看,“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三章第一节《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
B.人们的行为受到假设的影响,如果不能对假设加以批判,就很难真正养成批判性思维。
C.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可通过不同学科或不同形式来实现,但都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方法。
D.批判会话有严格的基本准则,练习强度明显大于情景分析,效果也要优于情景分析。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作者所主张的“小组学习”理念的一项是(     
A.学习《劝学》时,老师将本节课的讨论主题明确为:在AI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学习《过秦论》时,小壹和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他提出了这篇文章“以叙代议”不符合“论”的写法的观点。
C.学习《鸿门宴》时,小壹和朋友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大家一致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且优柔寡断,缺乏战略眼光。
D.学习《边城》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心理学概念“情绪价值”,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说中有怎样的情绪价值?
4.下图是某校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型”,结合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二者都聚焦于“思维过程”。
B.课堂教学模型里从“质疑”到“假设”的过程,与上文中作者提出的“质疑假设”的做法是一致的。
C.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论证评估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演绎归纳论证来进行推理。
D.学生通过建构知识策略,并不一定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可能还要再次经过假设和推理的过程。
5.本书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我试着以一种亲切、放松和会话的方式来写这本书。”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撕书记

江子

那时,我们这些孩子之间流行一种叫打纸镖的游戏:把32开或16开的纸折成条状,相互穿插制成方形的纸镖,然后划拳,输了的将自己的纸镖放在地上,赢了的甩纸镖,若能掀翻地上的纸镖即获胜,失败了则换对方甩纸镖,谁获胜纸镖就归谁。

这是个技术活,甩出去的纸镖要落点好;这也是个力气活,劲儿大,才可能掀翻对手的纸镖。谁兜里若是装着几十个纸镖,那他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走到哪儿都有舍我其谁的架势,神气得很。

我力气小,技术也不太行。我想方设法搞来的纸做成的纸镖都被人赢了去。我当然是不服气的,①于是决心搜罗更多的纸,做更多的纸镖,为我输掉的纸镖报仇。

可是,搜罗更多的纸谈何容易!本学期的语文课本、数学课本是不能撕的,而以前的课本和作业本,早就被我做成纸镖输掉了。

情急之下,我决定对祖父箱子里的一套书下手。

祖父是个屠夫,粗粗拉拉的,但每次读这部书时,都小心翼翼的,宝贝得不得了。这部书的名字叫作《三国演义》。

我是爷爷的长孙,每天陪着他睡觉的,因此我翻过这套书的内文,是竖排,还是繁体字。每本开头几页有很多图画(绣像),页码的上方都有一个标记,印着“大上海书局藏版”的字样。书共十二册,叠起来有一定的高度。

我知道这套书的来历,它是年轻时的祖父在一百里外的吉安府买的。

这套书花了多少钱,我是后来才知道的——三块半银圆。②人们谈及这套书的价钱时,都会用夸张的语气说:“一笔大钱!”

祖父为何要花那么大的一笔钱买一部这样的书来读?我长大后,才知道一点端倪。

祖父出生于1913年。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故乡所属的江西吉安掀起红色狂飙,故乡不少年轻小伙去吉安投了军。祖父也是想去投军的,他一身肌肉,体格强健,是天生的军人胚子。他还上过几年私塾,略通文墨,在队伍里说不定用得着。但他的想法,没有得到我的曾祖父的首肯。

父命难违,祖父因此有了做乡村屠夫、在故乡生儿育女的平庸人生。但这件事的“后遗症”是,祖父用大价钱买了一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的都是军机兵法,都是国仇家恨,都是快意江湖。而且里面有个跟祖父一样的乡村屠夫,最后成了顶天立地的大将军——他的名字叫张飞。

有了这套书,祖父在乡村的一生就不那么寂寞了。遇到天大的难,他的心里也似乎有了底气。

这些都是我长大后才知道的。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没有人告诉我。③当然,就算有人告诉我,我也不会在意,那时我整天想的只是打纸镖这样的事。

要搞到这套书太容易了。我是祖父的长孙,是他百年之后要给他端着牌位送他上山的人,是每天和他一起睡觉的人。放《三国演义》的箱子是带了锁的,但我知道钥匙藏在哪里。

终于有一天,我趁祖父不在屋里,从箱子里偷出了一本。我开始了紧张的制纸镖的工作。说老实话,这种纸并不是好材料,相比课本,它太软,太薄,我不得不用两张甚至三张纸做一个纸镖。这样下来,一本书做不了多少个。

我撕书的事,很快就被五叔叔发现了。他从孩子们的手中见到了这种奇怪的纸镖,拆开来看,发现是老版的《三国演义》——这套书,我们全村就祖父一人有。

五叔叔把我带到祖父面前。在他看来,那肯定是滔天的罪。我们全家,谁敢让这套书染上一点污渍?④五叔叔爱看书,也只能一本一本地从祖父手上借。看完一本还回去,才能借下一本。而且,看书前必须洗手。

那时候,祖父已经偏瘫了,身子颤颤巍巍的。全家人都围在屋子里,屏住呼吸,等待祖父对我进行处置,也担心我撕书对他的伤害会加重他的病情。祖父脾气暴躁,年轻时,一旦怒气上来了,他会拿着杀猪的尖刀追着惹他生气的人跑出几条巷子。年老了,他也经常跟我祖母吵架,至于我的父辈,有谁没有挨过他的揍?

我完全吓坏了,哭得不行,偶尔抬起泪眼偷偷看一眼祖父。他坐在那儿,手扶着拐杖,面无表情。他肯定心疼得厉害。一套完整的书,毁了一册,就相当于全毁了。过了好一会儿,祖父叹了一口气,说:“撕了就撕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别吓着孩子。”

后来,没过几年,祖父就去世了。随着年岁增长,我才知道我错得有多离谱。这书是他最看重的东西,说是他的命根子也不为过。他之所以原谅我,是因为我也是他的命根子,比那套《三国演义》还重要的命根子。

祖父原谅了我,可我没有原谅自己。我越来越理解这套书对祖父的意义,我对祖父的愧疚越来越深。

不知为何,这套《三国演义》最后只剩下六本。因为是祖父的长孙,这套残本被我继承了下来。我的工作调动到哪里,我就将它们带到哪里,并放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这些年来,我经常翻阅这几本书。我当然知道这套书的珍贵。那是难得一见的版本,金圣叹眉批,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康熙字典字体,雕版宣纸印制。

我们赣江以西有个规矩:印有字的纸张是不能撕的,必须放在火里烧。所以,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惜字亭,用来给人烧有字的纸。人们认为,字烧了,就是通过火邮寄到了神灵那儿保存,字仍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可若是将有字的纸撕了,那就是真毁了,是种罪过。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详写“打纸镖”的游戏规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得后文写“我”偷书的情节顺理成章。
B.“我”用偷来的书做纸镖时发现这种纸并不适合做纸镖,内心充满了对这本书和祖父的失望。
C.文章写祖父脾气暴躁,与后文写他原谅“我”的情节形成对比,体现了他对“我”的宽容。
D.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对这部书的介绍一通俗一专业,体现了“我”在不同年龄阶段认知的不同。
2.下列对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我”要为纸镖“报仇”的说法符合孩子的思维,充满了童真童趣。
B.句子②从侧面写出这部书的珍贵,同时表现出人们对祖父斥巨资买书的不理解。
C.句子③突显了“我”当年的孩子心性,与后文“我”的后悔与愧疚相呼应。
D.句子④写出了五叔叔借这部书的不易,暗示了五叔叔对“我”受宠的嫉妒与不满。
3.文章三次提到“我”的身份是“长孙”,请分别分析三处画双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人物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历史的碰撞所生发出来的衍变。”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概括祖父一生中所做的改变。
2024-06-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绿色建筑注重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与优化,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建筑形式。在北京城中,有着600余年历史的紫禁城古建筑不仅雄伟壮观,也兼具保温、隔热、排水等功能,彰显着古人对绿色建筑的精益求精。

通常,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木板基层之上,会分层铺墁各种泥背,如护板灰、青灰、麻刀泥等等。泥背的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都比较小,厚度达30厘米的泥背层犹如给古建筑穿上了保暖服,使外界的温度变化很难影响到建筑内部。

坡屋顶的形式则使得古建筑的屋面板与天花板之间形成了一个架空层。夏天,架空层可以拦截直接照射到屋顶的太阳辐射热,使屋顶变成两次传热,避免太阳辐射热直接作用在建筑内部;冬季,架空层的存在也使得室外的寒冷不能直接传入建筑内部,保证了古建筑的冬暖夏凉。

我国古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就是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常常向上翘起,故宫的古建筑也不例外。在宫殿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远远望去,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韵味。其实,这种挑檐做法不仅美观,还有着为建筑物保温隔热的功能——夏天,它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照入室内;冬天,正午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这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四季阳光照射的高度角并不一样。北京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夏季为76度,冬季约为27度。通过挑檐做法,屋檐往外挑出一定的尺寸,就可以使得建筑外部的阳光照射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在夏天早上温度较低时,阳光可以照射到建筑内部;到了正午时分,阳光几乎位于建筑正上方,就只能照射到檐柱外面,使太阳的热量无法传入建筑内部,保持屋内的凉爽;在冬天,随着太阳的升起,建筑内部逐渐接受光照,到正午时分,阳光几乎正好射入室内最内侧墙位置,使得屋内暖意洋洋。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之“绿”,还表现为优秀的排水性能。紫禁城古建中的屋面采用曲面的形式,对应屋面的坡度是屋顶部位陡峭、屋檐部分平缓。这种曲面形式极其有利于屋顶排水。从瓦面层来看,其由底瓦与盖瓦组成,形成一道道瓦垄。底瓦又称板瓦,形状上凹,铺墁时上层瓦压下层瓦,使得雨水由上往下排出时,不会渗入到下面的泥背层;底瓦的两端由竹筒状的盖瓦连接,盖瓦内有着厚厚的铺瓦泥,对接缝起到了密封作用,并且使得底瓦层由上而下形成了一道道排水线。与此同时,曲面屋顶的坡度设置,使得雨水落入屋顶上部迅速下排,而到屋檐部位则水平向外排出。

这种巧妙构造之法的功效与优势还表现在它的排雨速率与时间上。根据物理推算,曲面形的界面要比平面形的界面在排水时间上会更快些,并且不容易产生积水的现象,而紫禁城古建中屋顶的界面在弧度与角度的推算上,都十分得当。除此之外,紫禁城古建中的屋顶出檐深远,还有利于防止雨水对建筑内部木构件的侵蚀,保护其内部梁柱与斗拱构造的完好性。

(摘编自周乾《紫禁城古建屋顶上藏着这些绿色秘密》)

材料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屋顶被设计成经典的凹曲屋面。为什么凹曲屋面会成为流传千年的建筑经典造型?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科学奥秘?

凹曲屋面,即屋脊高耸,屋檐低下且向外延伸、微微翘起,使屋面呈现向下弯曲的凹弧面的屋顶设计形式。

关于凹曲屋面的成因,一直众说纷纭——帐篷理论认为,古代建筑起源于帐篷,后人在建造房屋时,仍仿照帐篷顶的凹曲形式构建屋面;杉树理论认为,古人崇尚自然之美,凹曲屋面是对杉树外形的模仿;功能说认为,凹曲屋面可将雨水远泄,向上弯折的屋檐可以满足采光需求……先秦时期的科技著作《考工记》中记载:“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意思就是,凹曲屋面的这种造型,可以让屋顶排水达到既快又远的效果。由此可知,把建筑屋面设计成凹曲的形状,是古人在不断实践中得出的最优设计。

那么,为什么凹曲屋面可以让水快速排出呢?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做过一个实验——当轨道的坡度不同时,总是在最速降线上的小球先到达终点,两点之间有且仅有一条最速降线。在伽利略的研究中,他并没有得出最速降线的准确形状,误认为这条曲线是一条圆弧。到了17世纪末,瑞士数学家伯努利解决了这一问题——理论上的最速降线是一条摆线。

在最速降线问题的研究中,伯努利忽视了阻力、摩擦力等外界干扰因素,即摆线是最速降线问题理论上的解。然而,在现实中,当雨水滴落在屋顶并向下滑动时,这些外界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学者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在考虑雨水黏滞阻力的情况下,得出了最符合屋顶排水实际条件的最速降线。将其与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凹曲屋面的曲线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大致重合。

(摘编自王琪涵、迟馨月、王天志《屋檐之上的数学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基于对绿色建筑建设理念的追求,在建设紫禁城时更重视保温、隔热、排水等功能。
B.坡屋顶的架空层使得外部温度变化无法直接反映到建筑物的内部,从而保证了古建筑内的冬暖夏凉。
C.紫禁城宫殿的挑檐,使外部的阳光照射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有为建筑物保温隔热的功能,并非只是追求美观
D.虽然凹曲屋面的成因说法很多,没有定论,但这种流传千年的建筑经典造型是古人在不断实践中得出的最优设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紫禁城古建筑的泥背、坡屋顶、飞檐设计都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具有保温隔热的功能,可见这些古建筑只注重实用性
B.护板灰、青灰、麻刀泥等泥背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都比较小,由此保障了建筑内部温度的恒定。
C.紫禁城古建筑的飞檐设计轻盈活泼,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韵味。
D.伯努利虽确定了理论上最速降线的准确形状,但其研究完全脱离实际,后来学者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下列对材料语言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泥背的作用和飞檐的形态。
B.材料-运用具体数字介绍泥背的厚度和北京太阳高度角的度数,表述具有科学性。
C.材料一运用了“常常”“约”“几乎”之类的副词,突显了科普文语言精准的特点。
D.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设问、反问等手法,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更具可读性。
4.结合材料内容与下图,下列选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故宫太和殿凹曲屋面曲线与存在黏滞阻力的最速降线的对比(绘图/陈禾)

A.图中展示的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了伯努利和近年来学者对最速降线的研究成果。
B.两条最速降线的起止点重合,中间弧度有差距,这是黏滞阻力造成的。
C.由图文可知,存在黏滞阻力的最速降线与中国所有古建筑的凹曲屋面曲线大致重合。
D.两条最速降线虽不能完全重合,但却证明了伯努利在研究最速降线上所做出的贡献。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及各自的侧重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注]

何其芳

①我是从山之国来的,让我向你们讲一个山间的故事。那么你对于山很有情感吗?不要问我,你简直敲到我悲哀的毽子上了,我只记得从小起我的屋前屋后都是山,装饰得童年的天地非常狭小,每每相反地想起平沙列万幕,但总想象不出那样的生活该是如何一个旷野,竟愁我的翅膀将永远飞不过那些岭嶂。如今则另是一种寂寞,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颇起哀思于这个比兴,若说是怀乡倒未必,我的思想空灵得并不归落于实地,只是,我真想再看一看我那屋前屋后的山啊,苍苍的树林如同一个池塘,该照见我的灵魂十分憔悴吧。然而要紧的是开始我的故事。凡文章最难于一个开始,我怎样能在你们面前绘出我这故事的背景呢?我怎样能使你们了解我对于这背景所起的情感的波动呢?

②我劝你们坐一次火车,到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东岳去。那虽颇与我家乡的山不同,平地起一个孤独之感,但我很称赏那绝顶上的舍身岩,说不准哪一天我还要再爬上去,在落日的光辉里和自己的影子踯躅一会,那时宇宙算得什么呢?泰山等于鸿毛了。其次我喜欢坐在对松亭里看岩半腰的松树,山风吹得它们永远长不大。

③是呵,岩半腰的松树,山风吹得你永远长不大,你在我想象里孤立得很,是什么时候一只飞鸟打这儿过,无意间嘴里掉下一粒种子,遂倔强地长起来了,却为鸦雀们所弃,不来借一枝之巢栖,老鹰在蓝天里盘旋又盘旋,最后也情愿止于黑色的岩石,作哲学家的冥想。但不要抖索,如果落了一根针叶总是个损失,我这故事的主人公将在你脚下出现。问他吧,你这与危险共嬉戏者,我看你是先以一绳系住腰,再系其一端于树上,然后附岩而下,你有什么理由轻视你的生命呢?你骄傲地向半空中挥起镰刀,青草从你手腕间纷纷下落没有一点声音……我看他殊无回答的工夫,让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们,他乃一无父无母的孩子,就养于其叔父,始而牧猪,继而放牛,许多无辜的挞责创伤了他的心,于是极端的苦辛遂潜匿于一个无语的灵魂。

④那么他勇敢地向绝岩夺取的乃不过供牲口齿间之一啖而已。

⑤这道理我无法说明,大概你又是个江南人,忘不掉芳草连绵千里的境界,我且引你上岩顶去指点与你看啊,群山起伏,高高下下都是田亩,哪里有让你牵牛儿来吃草之地呢?

⑥但是我不愿再往前走了,乱石累累,我怀疑你是个诱敌深入的向导,我才不愿迷入你的阵图中,但是,我耳边已隐隐有金鼓杀伐之声,唉,老丈,你引我从哪个方向出去呢?不要乱想,此乃一个废圮的寨子,昔日土人筑之以避白莲教者,我们且择一块石头坐下,风吹得我们的衣袖单薄了。我很不喜人类之中有所谓战争,然于异国中古时的骑士与城堡则常起一种浪漫的怀想,至于此垒乱石以为城,我却嫌太草率了,虽是避难也不应如此,并且,我看你们这地方山势险恶,民风一定剽悍,令我悲哀之至。不,这实在是一个山间的桃源,我想桃源避秦人既然娶妻生子,总不免也会有些小小的不幸。说人生有什么巨大的悲恸大概是戏剧家的夸张,只是永远被一些小小的不幸缠绕得苦,然而我的意思是说天上未必胜过人间,我且再指点那岩后的山坡与你看呵,白杨多悲风,但见丘与坟,而它们一个个都绿得那样沉默。

⑦还是向前走好了,人生就譬如走路,我的一个朋友曾说过,举起步子就忘记是在走,至于此岩上之所有我从此一口气告诉你们,刚才问答得殊不称意。这是颓墙,这是碎瓦,都琐琐不足为外人道,但我却颇满意于这荒凉,说不准哪一天谢绝人世,归结茅屋于此,最后这是干涸的水池,那立于岩尾的木架则是轱辘,塘水上山的道路,它朽腐的身躯仍是一个诱惑,会使你失足落下绝岩如一根草,唉,不要提它,我这故事的主人公就苦无工夫来这岩上游玩,常遥望那轱辘而心喜,大概我这故事将有一个悲伤的结局了,但是你瞧,他已牵牛到塘边饮水去了,我们也下岩去吧。

⑧我们也到塘边去吧。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然而此水毫无流动之致,令我忧愁。小人物呵你立在遥遥的对岸,手中之绳牵得牲口微微喘息。我想起一个故事了,夏夜的塘边,一个过路人坐下濯足,突然被紧握于一只水中之手,力往下拽,此人大概颇有几分胆量,乃自言自语道,天气真热,我脱了衣裳下去游泳一会儿吧,于是遂兔脱而鸟遁了。小人物呵你一定没有听见,我不过惆怅于我幼时的怯弱而已,那时我不敢走夜路,为的怕鬼物在岩边水边幻作一条路来诱引我,直至如今仍无力正视人生之阴影方面,虽说我自信是个彻底怀疑者,人世的羁绊未必能限制我,但从无逸轨的行为,一只飞蛾之死就使我心动。唉,暮色竟涂上了我思想的领域,我感觉到人在天地之间孤独得很,目睹同类匍匐将入于井而无从救援,正如对一个书中人物之爱莫能助。无父无母的孩子呵风吹得这黄昏凄冷了,回家去吧,我殊不愿再饶舌,我希望就合上了眼睛就永远张不开,做一个算命的盲人给你一句预言:岩边水边切要留心。

⑨我这故事是完了,但谁也不会餍足,我并不说人生是无结构的,因为就我所知,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并且我自己起初也拟有一点穿插,大概是关于一位无儿无女的疯了的老太太,最后塘水一段乃为她而描写,但是,我的笔啊,你若在我手中变成乐器,那倒会有一番嘈嘈切切错杂弹吧,不过那时你们必又说道,你的乐器准是龙门之桐且烧焦了尾的,是以有北鄙之音凄且厉,其能久乎,可不是吗,你听你听,我的弦断了。

成时雨正凄其。

(选自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有删改)

[注]本文作于20世纪30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以及自己屡遭打击的生活经历,作者创作了《画梦录》。本文采用独白的行文方式,主要以作者的意识进行表情达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引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诗,抒发“我”对前途的担忧,点明寂寞、哀愁的原因。
B.第⑥段中引用“白杨多悲风,但见丘与坟”这两句诗,实写岩后山坡的凄凉景象,隐含对时局的忧虑。
C.“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句话原意是欲望有限,极易满足;在第⑧段这句话指“我”对塘水毫无流动之致的忧愁。
D.第⑨段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以说明乐声像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的变化和优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将“苍苍的树林”喻为“池塘”,比喻新奇,且与后文想象契合;说它照见“我的灵魂”,想象新颖。
B.第③段描写岩半腰间孤立、倔强、为山风吹得长不大的松树,烘托山岩的险峻,交代故事主人公的出场环境。
C.第⑧段插叙“我”想起的一个故事,意在提醒那个无父无母的孩子注意安全,也含蓄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渴望。
D.文章末段说“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这表明上文所述这个“山间的故事”是现实世界的折射。
3.文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怎样思想性格的形象?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4.有评论指出,何其芳的散文是“诗人的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极具诗性美。请以《岩》为例,简要评说。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艺术,艺术需要美。因此,《红楼梦》研究也应研究它的艺术美,揭示它的审美价值。红学和美学相通。

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红楼梦》的内容和形式都极复杂,对它做内在的研究,领域广阔,方法多样,并不只限于美学一途。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多方面地进行,从不同角度揭示《红楼梦》的价值和意义,方法不同,目的则一。然而,要能真正揭示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就不能不借助于美学上的研究。

说起对《红楼梦》做美学的探讨,常被人误解为只是谈论一下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其实不然。对《红楼梦》的美学研究,当然要探索它的艺术形式之美,然而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艺术内容之美,进而了解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如何统一的,达到了怎样的完美程度。《红楼梦》的艺术形式是美的,语言、文笔都很优美,令人惊叹。对于《红楼梦》的完美的形式结构,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应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甚至不妨借鉴结构主义的某些方法。当然,对《红楼梦》艺术形式的研究,不能脱离它的艺术内容孤立进行。形式只有相对独立性,艺术的形式结构归根到底还是由艺术内容决定的。结构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不顾内容而孤立研究形式,把艺术文学归结为只是形式。结构主义不顾内容,但在研究文学的形式方面,却并非一无是处,如果不是搬用而是借鉴,红学也应吸取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红楼梦》的形式结构。比较文艺学所特别重视的比较方法,也值得红学一试,如果能把《红楼梦》和西方小说做些比较,找出异同,这将使《红楼梦》研究提高一步。当然,这种比较并不限于形式,也应扩及内容。

《红楼梦》的内容也是美的,美的形式完美地体现美的内容,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构成《红楼梦》的艺术美。问题在于:怎样理解《红楼梦》的内容之美。这是美学上的一个难题,值得红学探讨。

《红楼梦》里描绘了许多美的东西:美好的人物,美妙的故事,优美的景物,等等。那么,《红楼梦》的内容之美,就表现在这里吗?并不尽然。

描绘美的对象,并不就是对那个对象做出美的描绘,这是相互联系而又不可等同的两回事。描绘美的对象的艺术,其内容未必都美。伟大人物如列宁,在反动作家阿威尔岑的笔下,反而成了丑恶的形象,崇高的对象被丑化了,以美为丑。卑微的人物,封建末世的才子佳人,在《儿女英雄传》里却成了着力描绘的理想人物,既有儿女深情,又有英雄至性,真乃人中龙凤,卑微的人物被美化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描绘的全是人类的丑恶现象,而其艺术内容却未必丑。种种情况表明,描绘美的对象,艺术内容未必都美;描绘丑的对象,艺术内容也未必都丑,这是文艺美学上经常要碰到的事实。我们在《红楼梦》研究中也必然要接触到这个问题。

文学艺术对生活的反映,不只是一种认识,而且是对生活的评价以及作者的态度。艺术的内容,既是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是对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文学艺术可以再现出生活中的美、崇高等审美价值,也可以再现出生活中的丑、卑鄙等审美价值。但文学艺术在再现生活时,又对生活做出评价,表现作者的态度,从而显示出作者美的观念、美的感情、美的理想。

仅就《红楼梦》所描绘的对象来说,与其说它描绘了许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倒还不如说,它描绘了美的毁灭,因为这更确切。

在《红楼梦》里,作者把人生中许多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观园里的青年女子,几乎都是悲剧的命运。在悲剧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真的、善的、美的,被毁灭了。被毁灭的东西,价值越高,悲剧的气氛也愈浓。美的毁灭,本身不是美,而是悲。然而,《红楼梦》不仅描绘出美的毁灭的事实,而且表现出对于这些事实的评价和态度:把确实有价值的东西评价为美,以美为美,并且,满腔热情赞美了美,无比惋惜地哀悼美的毁灭。作者这种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是从美的观念、美的理想出发的。以此,《红楼梦》在对美的毁灭的完美描绘中,表现了作者的美的感情、美的观念、美的理想,这些正是艺术内容之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红楼梦》以悲剧为主,也交织着喜剧成分,把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前人已看到,在《红楼梦》里,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戚蓼生《石头记序》)在喜剧中,会描绘到丑。四大家族里那些人面兽心的贾赦、贾琏、贾蓉、薛蟠之流,丑态百出,令人作呕。丑和美相对立,是否定的审美价值。但文学艺术中的喜却并不等于丑,喜剧是对丑的否定,它嘲笑丑。《红楼梦》在描绘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时,不是为丑而丑,更不是以丑为美,而是撕下蒙在丑外面的假面,褫其华衮,还其本相,加以无情的嘲笑,在笑中否定丑。对丑的直接否定,也就间接肯定了美。就在对丑的嘲笑中,也表现了作者的美的情操、美的理想。这是《红楼梦》高出《金瓶梅》的根本之点。

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独特创造。《红楼梦》之可贵,正在于作者对于人生有着深刻而真切的感受,即王国维所说,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人间词话》)。在对人生的审美体验中,不仅有对生活的观察,不只是把生活中美、丑、悲、喜等现象再现出来,而且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做出评价,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态度。因此,对《红楼梦》做美学的研究,不仅必须了解它再现了生活中的一些什么现象,而且要弄清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现象的,渗透在艺术形象中的感情态度是怎样的,再现和表现怎样在艺术形象中统一起来,构成艺术之美。

(摘编自胡经之《红学与美学》)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内容与形式都极其复杂,研究《红楼梦》内容的方法多样,从社会学层面研究《红楼梦》要借助美学才能揭示其价值。
B.《红楼梦》美学研究的范畴包含艺术形式之美和艺术内容之美,作者认为,后者表现的美要高于前者表现的美。
C.《红楼梦》的内容之美表现为它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数不胜数的美好人物、美妙故事、优美景物,令人叹为观止。
D.不管《红楼梦》是描绘美的现象还是描绘丑的现象,其再现生活时,都表现出作者美的感情、美的观念、美的理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主义尽管存在不顾内容、专注形式的缺陷,但在研究文学的形式结构方面有合理之处,可借鉴于《红楼梦》的美学研究中。
B.描绘美的对象并不等于对该对象进行美的描绘;反之,描绘丑的对象,其艺术内容也未必都丑: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视之。
C.《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通过各种爱情悲剧,揭示美被毁灭的事实,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这是《金瓶梅》不可企及的。
D.《红楼梦》在塑造悲剧人物形象、构造悲剧世界的同时,又糅合了喜剧因素,在喜剧中描绘丑的人和事,间接肯定美。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揭示“‘红学’和美学相通”这一主旨,然后逐层深入,侧重阐述怎样理解《红楼梦》的内容之美。
B.文中以《儿女英雄传》《钦差大臣》《死魂灵》中的人物为例,是为了证明描绘丑的对象的同时,其艺术内容未必是丑的。
C.文中引戚蓼生的评点,说明《红楼梦》中的喜剧给人带来欢愉;引王国维的论断,指出《红楼梦》作者对人生有“真深”的感受。
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明显倾向性,如用“满腔热情”赞曹雪芹的文笔,用“人面兽心”来形容贾赦、贾琏、贾蓉等。
4.《红楼梦》不仅写真善美,而且写假恶丑,并以假恶丑衬托真善美。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审丑”系列的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A.邢夫人B.晴雯C.赵姨娘D.孙绍祖
5.《红楼梦》创造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在这些艺术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对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肯定,渗透着作者美的感情、美的理想。请以探春或王熙凤为例,结合本文所述,联系《红楼梦》原著内容,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地艰辛。不能想,是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⑥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说平原“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意思是平原很大,可以使人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会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B.第④段“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意思是鹅黄的秧苗布满大地,构成了壮阔的图画,但其中又承载着农民艰苦的劳作,包含“悲”的成分。
C.第⑥段“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此句指出万物生死荣枯的自然规律是大地亘古不变的逻辑,但也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
D.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先写了大地的形、大地的色,写出了生存的不易;然后写大地的声、大地的味,写出了大地的生机和感染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将村庄说成“海上的一座孤岛”,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第③段补叙了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思想观念的差异;又开启下文,引发读者对大地进行深入思考。
C.第④段使用暗喻,将“密密麻麻的(秧苗)”比作“指纹”,体现了庄稼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赞美,对大地的崇敬。
D.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强调了作家创作对人们感知大自然感染力的重要价值,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农村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解释。
3.第⑦段画线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有什么含义?
4.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谈谈你的看法。
2024-06-1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摘编自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近年来,国风音乐聚集了人数众多的爱好者,也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2022年某音乐研究机构《国风音乐内容生态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1年,播放量过亿的爆款国风音乐有51首,播放量破百万、千万的作品数量呈上升趋势。国风音乐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风音乐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孕育国风音乐的肥沃土壤。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与言辞章句中的古代人物,熟悉的传统曲调与音乐配器,都能在国风音乐中找到踪影。国风音乐的歌词与古典文学关系密切,古典诗词和传奇故事往往从人物形象、叙事背景和审美意境上塑造着国风音乐的风貌。如《惊鸿舞》的歌词化用曹植的名篇《洛神赋》,《凤凰于飞》的灵感则来自《诗经·大雅》,《悟空》《嫦娥愿》等作品都脱胎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历史长河中多彩绚丽的宫廷音乐、意境深远的文人音乐、博大精深的民间音乐,以及经典民歌、曲艺、器乐等,也都赋予新生代国风音乐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如《新贵妃醉酒》化用京剧音乐,给人以熟悉的陌生感;《湖光水色调》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和线性旋律的创作手法,还融入江南小调的旋律语汇,使整首作品具有浓郁的江南风韵。在编曲配器等创作手法上,国风音乐广泛运用民族乐器的多彩音色形态。如《秋风词》融合古琴、筚篥、碰铃、木鱼、堂鼓等乐器,营造秋风之境;《君是山》使用二胡、古筝等乐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国风音乐带着当代人的审美旨趣深入传统文化宝库,同时在旋律、编曲、配器等层面,积极借鉴、融入中外的现代音乐作曲技法。比如在和声结构、旋律律动与音色组合上,国风音乐往往融合了节奏布鲁斯摇滚、说唱等流行曲风,体现出当代时尚审美趣味,节奏明快,旋律清新。一些专业的音乐机构也正积极探索国风音乐的表现空间,比如有的将戏曲原声和电子作曲相融合;有的在埙、箫等民族器乐基础上,加入更多后期制作,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更加富有律动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旨趣。

如今,国风音乐通过加强和影视动漫等艺术的联动,积极运用数字科技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不断增强自身传播力。近年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影视剧、动漫与国风歌曲、配乐联动,孕育出《知否知否》《前世今生》等爆款国风歌曲。国风音乐的蓬勃发展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通过数字音乐、短视频、长视频、直播等多种数字时代独有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国风音乐在不断走向更多观众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创造力和影响力。

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国风音乐现象的可喜之处,在于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另辟蹊径,又从中汲取创新灵感,丰富了当代文艺舞台。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风音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品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表达和审美意境的塑造尚有提升的空间。

(摘编自赵志安《国风音乐:探传统宝库,创时代新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音乐的歌词很多来源于古典文学,旋律很多来源于中国传统音乐,编曲配器广泛运用民族乐器,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B.国风音乐带着当代人的审美旨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更加富有律动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旨趣。
C.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国风音乐的蓬勃发展,通过多种数字时代独有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国风音乐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
D.国风音乐丰富了当代的文艺舞台,但作品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表达和审美意境的塑造还有待提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应加以总结和继承,以指导我们当前的工作。
B.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说明,思想、文化要发展进步,应不断传播、交流、互动,而不应存在隔阂、冲突、文明优越。
C.近年来,国风音乐备受喜爱和关注,国风乐曲的超高播放量可为明证,可见国风音乐已完成了大众化的成功转型。
D.材料二在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风音乐提供创作资源时,列举了《惊鸿舞》等大量当代流行的国风作品实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配乐将民族元素与管弦乐队相结合,融入了好莱坞的音乐风格,赋予了该影片动画“大片”的色彩。
B.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闯将令》作为《大圣归来》中悟空第一次亮相时的配乐,一下子就将观众拉回到1978年经典动画《大闹天宫》的情境中,怀旧感十足。
C.《白蛇:缘起》中外合作。整体制作偏外国风情,情节紧凑转合,画面帧帧质感,风景栩栩如生,打斗的场面细腻,水平颇高。
D.“巾帼英雄”组歌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以流行音乐为载体,讲述了民间传诵不衰的巾帼故事,再现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成为新国风音乐的代表。
4.请结合文本与下面的图表进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2019-2021年度国风歌曲播放量有所增长,表明“国风歌曲”成为音乐新宠,几乎是全民爱“国风”。
B.两年间排名前100的国风歌曲播放量增长了13.59%,可见绝大多数听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趋向是基本一致的。
C.两年间播放量破亿的歌曲数量成倍增长,播放破百万、千万的作品数量呈上升趋势,可见国风音乐的创作力和影响力都在提升。
D.2019-2021年国风歌曲播放量数据的落差表明,国风歌曲的质量参差不齐,优秀作品不多,尚有可提升空间。
5.国风音乐是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6-13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中的忆念

刘成章

我虽然离开关中平原好多年了,然而,时不时就会想起它。想起它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和村庄组成的画面。这里有王维隐居过的辋川,有五陵少年引着狗跑过的田埂,有王宝钏和张洁(一个是唐朝高官的女儿,一个是现代的馋丫头)都挖过的荠菜。从这里抬头望去,视线没有任何遮拦,可以看到太阳是如何升起来,又是如何落下去的。

颗粒归仓后,玉米、大豆和别的杂粮,又出苗了,嫩绿如婴儿的哭声。关中的土地,几千年来,总是这么忙着,没有一刻可以休息。有时候真让人不能不感叹:我们把这块土地,用得实在太勤了!然而这块土地,却总是默不作声,如同慈祥的母亲。

在西安,现代化建设常常与传统文化碰撞。这碰撞,有时相当疼痛,修建什么都费时,费力,费资金,但疼痛中也有大快乐。地铁9号线艰难地修成后,人们编了一出穿越剧。李斯叩见秦始皇,报告喜讯,秦始皇龙颜大悦。可是车站人员还要他们过安检,秦始皇震怒:你好大的胆子,信不信抓你去修长城!地铁的每一个站,都有与此地出土文物相匹配的壁画长廊。古与今的和谐统一,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除了这些,还有别的风景。只要放眼看看,就能看到蓬勃生动的时代画卷:列车飞驰,阡陌纵横;垒垒帝王陵,煌煌新楼宇;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大专院校遍布郊区;闸门放水般的改革开放热潮方兴未艾,红日跃出秦岭似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象繁荣。中国著名学者、陕西才子吴宓,曾经将陕西人的性格概括为生、冷、蹭、倔,他们就连对待吃也不例外。人们或许见过西安籍演员的吃饭视频,他们手里端的是粗瓷大老碗,碗里盛的是裤带般宽的油泼面,狼吞虎咽,好不威武!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人们更可以骄傲地称它为八百里秦川。它的白菜芯子是古都西安。西安烟霞绕楼,霓虹洒街,古建新居鳞次栉比;高校众多,高水平的作家众多,其他艺术人才众多,书画爱好者众多,文化氛围浓厚。人们打趣地自诩:半城文化半城仙。西安人爱吃辣子,爱得昏天黑地;西安人爱吼秦腔,要是骂起人来,比吼戏还狠;西安人说话总是直戳戳的,而心地却实诚善良;西安人勇于打拼,要是认准一件事情,就会生猛倔强地干起来,翻江倒海。与其说西安城是用青砖砌成的,毋宁说,它是用合金铸就的一个魔幻盒子。即便是从西湖边移来的一株温婉的小草,过上三年,也能变得有些雄豪之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上海迁来的交通大学的男女教授们,来的时候还有些娇气,可是后来,一个个都成了虫咬不动、水沤不烂、火烧不着的撑起西部天空的栋梁。西安的羊肉泡馍、水盆羊肉、秦砖、汉瓦、碑林、埙以及秦兵马俑,总是环绕着我的视听,丰盈着我的生命。我在西安度过了青壮年时期。这里留下了我此生最深刻的记忆。我真切地感觉到,生活在这里,我十分舒心。虽然我的家乡在陕北,但身在西安,对我而言已不是身处异乡,我早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西安人。

无事的时候,我总喜欢发点儿呆,静思默想,越想越觉得西安可爱。生活在这里几十年的我,燃烧着一颗争强好胜的心,为我所钟爱的文学奋斗不息。我想以自己的血汗,继承古都的文脉,实现理想中的真美、大美。虽然这里人间情事繁复纷杂,但我的要求极为简单:一碗葫芦头和一台电脑,就是我的幸福。写累了,呆呆地坐下,坐在张学良和杨虎城坐过的地方,抬头看看房梁上沿着细丝吊下来的蜘蛛,也是一种乐趣。更令我高兴的是,这里有许多和我志趣相投的人。我们常在这里切磋、创作,也开玩笑,笑声朗朗,至今犹在耳畔。但唐时明月还在天上,李白不知活了多少岁了,趁我一不留神还会出现在我的面前,至今还一身酒气。我定睛看他时,他狂放的身影摇摇晃晃,挥手咕哝道:我醉欲眠君且去!让人难以下台。然而唯其如此,我更喜欢他了。在时序的更迭中,关中平原红了的在风中打着呼哨的高粱、嫩绿的刚出土的豌豆,以及团团雪白的挤出棉桃的棉花,轮番辉映着我的脸庞和衣裳。喜鹊飞来飞去,羽毛的色彩简约而美丽。闷热的夏天傍晚,人们聚集在城门洞子附近,自拉自唱,吼一吼秦腔,以此来消暑。要是来点浪漫的,到月上中天的时候,你可以步上城墙睡一夜,让吹过十三个朝代的精华的风,挨个儿从你的身上吹过。如果你有幸做梦,梦境中肯定有轻歌曼舞。这时候你会猛然意识到,这厚厚高高的古城墙,里面包含着多少幸运啊。

到了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满房飘着岐山臊子面的酸辣香味。碗里是令人宽舒的汤,汤里呢,红的是胡萝卜,绿的是蒜苗,黄的是蛋皮,黑的是木耳,白的是豆腐,看一眼都教人食欲大开,不知是吃饭还是审美。

人若在关中生活过一些年月,每每回忆起来,嘴边定会泛起笑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嫩绿如婴儿的哭声”一句中,作者将视觉与听觉打通,生动地表现出玉米、大豆和别的杂粮出苗时那一抹嫩绿的鲜活与令人惊喜。
B.作者说西安的现代化建设常常与传统文化碰撞,这碰撞既疼痛也有大快乐。其中“疼痛”是因为城市发展中拆掉了不少古代的建筑。
C.作者举“西安籍演员的吃饭视频”的例子,意在说明西安人的日常生活中透露出西安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爽、霸气、威武。
D.西安人打趣地自诩:半城文化半城仙。这是因为西安是一座文化名城,大学众多,作家与其他艺术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关中记忆的时候,重点以西安为例,采取对比的手法分析了西安的发展历程,突出了西安的时代气息。
B.作者说“它的白菜芯子是古都西安”,此句中,作者将关中平原比作白菜,将西安比作白菜芯子,生动而形象。
C.作者举交通大学的男女教授们的例子,意在说明西安能让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带有雄豪之气,变成“虫咬不动、水沤不烂、火烧不着”的栋梁。
D.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叙写了关中以及西安的自然景观与人事记忆,表达了自己对关中之地的热爱与赞美。文章语言活泼,用词大胆而新奇。
3.为什么作者说“越想越觉得西安可爱”?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刘成章的散文语言表现力极强,字里行间往往流淌着文化、色彩与画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4-06-1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人不惜一掷千金的奢侈品,究竟是身份的象征还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是我们占有了商品,还是商品反过来奴役了我们?就像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充斥着盛大的饕餮欢宴、高举的馥郁香槟、狂欢的歌舞和人群,奢靡的物质展示着市场繁荣和商品经济铺天盖地造就的纸醉金迷的消费社会。盖茨比冷眼看着这世间的喧嚣,在绝望中感叹: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是金钱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在她的声音里抑扬起伏着,金钱的叮当声,铙钹齐鸣、歌唱金钱的声音……高高的在一座白色的宫殿里,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盖茨比深刻地认识到女主角黛西被消费主义裹挟而异化的人性,以及掉入消费陷阱之后再也无法挽回的真挚感情。

人类从19世纪才开始真正而缓慢地进入消费社会。然而消费主义一旦启动,便随着技术革命快速迭代和地理空间被先进交通工具折叠极速蔓延。人类的历史也同时演变出一部消费主义的历史。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中为我们呈现了消费主义从诞生开始,由西欧向全球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我们一步步揭示了消费主义如何浸染和改变人类的生活。

日常生活被消费塑造

200年来,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在消费主义介入生活之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以自给自足和简单交换为主,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从生产到消耗都亲力亲为。按照英国社会学大师齐格蒙特•鲍曼的观点,那时候人类处于生产型社会。而19世纪以来,科技革命让蒸汽机取代了畜力,让速度战胜了距离,人类社会基本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进,由物质匮乏变成物质丰盈。人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不再只靠自己的双手生产制作。工业化让产品、市场、贸易把世界连接起来,消费主义开始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消费社会也就此形成。

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生产力大发展造就了大型公司,它们打破了原有的贸易边界,甚至国界都不成为其障碍。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劳动分工也经历了巨大变革,一些人如商人、工程师、律师、艺术家很容易获取大量的财富,19世纪的有闲阶级由此诞生。这些有闲阶级的日常活动以逛街、购物、参与沙龙为主。百货公司的壮大使其陈列和展示的品牌进一步丰富和蓬勃发展,而品牌又据此塑造出安全和值得信任的形象。于是,消费社会被大型公司和品牌重新塑造,人们的拜物情结也随之升腾。

加卢佐表示:消费品的本质就凝结在对商品的拜物情结里。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在看到一件商品时很难了解其生产过程。我们和他人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物品之下。在这种掩盖之下,商品被美化了。消费者无法衡量商品的成本、构造、所需劳动力以及生产背后的困难。琳琅满目的商品摆上货架供人们挑选,让人产生愉悦的幻觉,满足着人们投射在商品自身价值之上的欲望。

图像入侵下被符号化的社会

我们回过头来看,是不是发生在19世纪欧洲国家的消费主义现象已经具备了当今社会消费崇拜和社会心理的雏形了呢?甚至可以说,我们当今所推崇的、追求的、向往的生活,其实自19世纪就已经开始被消费社会塑造了,我们却并没有比前人拥有更清醒的认识。

消费社会是文化和创新双重逻辑的产物。物的使用价值逻辑被物的符号价值逻辑替换,消费不再只是一种功能性活动,还是一种符号操纵行动。消费成为解决经济系统中饱和问题和塑造身份秩序的手段。而图像侵入日常生活,更加剧了媒体、品牌与公司的合谋,消费社会被更深刻地塑造了。

符号价值经济是建立在歧视上的,但这种歧视不是固有的自然等级造成的,而是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关,这种地位是暂时的,也是可变的。按照美国经济学巨匠凡勃伦的说法,在资产阶级的自由神话中,财富就是功绩本身:这是一个自然而流动的社会体系,每个人的地位都是靠价值换来的。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消费来获得自身价值,来标榜自己身处某一阶级的生活方式,来昭告世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富足的生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消费社会里,消费能力取代创造能力,成为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

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认为:消费社会解决消费市场饱和问题的秘密,就是找到了人为制造匮乏感的机制,这被引申为一种隐性比较的机制,虚假的平均标准被创造。我们只有通过追求某种生活标准才能满足自身的身份认同以及地位宣示。

19世纪末,以图像为主的媒介霸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广告通过图像这种直观而便捷的传播形式如虎添翼。20世纪下半叶,电影和电视媒体的蓬勃发展,让企业和媒体更方便地在大银幕和电视机前营造幸福生活的场景,商品的植入式广告给人们获取这种生活的具体途径和产品。通过符号控制与传播,狄德罗效应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这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即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反而不满足。消费成了满足欲望和塑造身份秩序的手段。

被操纵的消费人生

消费构成了一种通用代码、一种定位系统,展示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因此,波德里亚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消费对象的特征与拜物主义间的相似之处:在商品背后隐含着的是生产关系的不透明性和劳动分工的现实性。不透明性使得人们无法掌握符号物真实的价值,于是只好由象征意义来决定它的交换逻辑。在这种符号价值经济中,优势阶级控制了符号化的过程。因此,看似是人们选择商品、商品给人们带来愉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服从着一种集体的社会逻辑,人并不是真的因为内在需求而消费,而是被符号牵着鼻子走。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为了守住所属的阶级,他必须遵守消费的法则。

与其说商家在制造焦虑,从而制造消费者,不如说我们在符号价值的驱使下甘之如饴地被消费主义操纵。例如在某家具商场中,商品在仿真的房间里呈现,每件家具都完美地嵌入了模型场景,顾客会把这些场景投射到自己的家中。该商场固定的浏览路线也使人们的沉浸感得到了增强。从进门到出门,顾客被迫沿着规划好的路线连贯地浏览完所有商品。这个过程被精心设计、制造出来以增加消费者购买的可能。

当今的市场是细分化的市场,商家注重差异化和多元化。例如某洗涤用品公司旗下同时拥有两个香氛品牌,它们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审美观。大型公司通过多元化的一系列品牌来覆盖所有细分市场,使它们在符号领域无所不能。当多种文化同时盛行、竞争、对抗的时候,它们能够同时为交战的每一方提供武装,从而战无不胜。消费者再一次被大型公司操控而鲜有察觉的可能性。

加卢佐为我们梳理了消费社会从诞生到今时今日发展的历史,讲透了消费社会是如何塑造和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我们甚至在不断了解消费社会演进过程中产生亦古亦今、分不清今日彼时的感觉,从而反思当下消费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只有认清现实,摆脱被商品标签化、被广告符号化的命运,摆脱任何外在属性对我们自身的定义,才能逃出消费社会的陷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摘编自叶寸言《消费主义如何操纵我们的人生》)

1.下列对“符号化社会”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符号化社会”中,消费不再只是一种功能性活动,还是一种符号操纵行动。
B.在“符号化社会”中,消费成为解决经济系统中饱和问题和塑造身份秩序的手段。
C.符号价值经济是建立在歧视上的,这种歧视与个体在社会中固定的地位相关。
D.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被以图像为主的媒介霸占,符号控制途径也变得更丰富。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示了消费社会中的纸醉金迷。盖茨比对这世间的喧嚣感到绝望。
B.在“生产型社会”中,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以自给自足和简单交换为主,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从生产到消耗都亲力亲为。
C.王宁教授认为,消费社会找到了人为制造匮乏感的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隐性比较的机制,创造了虚假的平均标准。
D.大型公司在面对多种文化碰撞的时候,能够同时为交战的每一方提供武装,从而战无不胜。消费者无法察觉被其操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蒸汽机取代畜力,速度战胜距离,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B.在符号价值经济中,优势阶级控制了符号化的过程。人们选择商品并不是真的因为内在需求,而是被符号牵着鼻子走。
C.在某家具商场中,商品都完美地嵌入了模型场景,顾客从进门到出门的过程是被精心设计、制造出来的,目的是增加消费者购买的可能。
D.我们如果摆脱被商品标签化、被广告符号化的命运,摆脱任何外在属性对我们自身的定义,就能成就大事,成为大写的人。
4.结合“被操纵的消费人生”这一部分,分析商家或大型公司通过哪些方式操控消费者。
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
2024-06-1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