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外国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人间(节选)

高尔基

晚上还是不让我点灯,因为大家都把蜡拿到寝室里去了。我没有钱买蜡,便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头盒里,再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用棉线做灯芯,便点起一盏烟气腾腾的灯,整夜放在炉子上。

当我翻动一页书的时候,那昏红的火头就摇晃不定,好像要熄灭的样子。灯芯常常滑进燃得很难闻的蜡油里:油烟熏我的眼睛。但这一切不便,都在看书阅读的快乐中消失了。

这些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一天天扩大起来的世界;这里有梦一般的城市,有高山和美丽的海滨。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人多起来了,城市增加了,一切都变得更加多样。现在,我望着伏尔加河对岸的远方,已明白那儿并不是一片荒漠,而在以前,当我遥望伏尔加河对岸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烦恼;草场平坦地扩展着,披着破衣似的黑色灌木丛,草场的尽头矗立着参差不齐的茂密森林,草场上空展开一片混浊寒冷的蓝天,大地空旷而凄凉,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一种淡淡的悲愁,缭乱着它。这种忧郁的空虚没有给我半点希望,它只是把我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吸尽了。

这些书籍把另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告诉了我,把古代及现世的许多事情讲给我听,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所不懂的,这使我感到苦恼。有时候一些奇怪的名词刺到我的脑子里——什么“形而上学”“宪章运动者”一类奇怪的名词,使我实在有点头痛。有时候,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使我再也不能去想别的事情。

我记得念过这样的怪诗:

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

满身披着钢铁甲胄,

像坟墓般地阴郁和沉默,

在无人境中行走。

他的背后有一队乌云一样的大军在追寻着叫喊:

“何处是罗马?何处是雄伟的罗马?”

我已知道罗马是一座都城,但是匈奴是怎样一种民族呢?我必须把它弄明白。

我找到一个好机会,就向主人维克多问。

“匈奴?”他惊奇地重复了一句,“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他不赞成地摇了摇头。

“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彼什科夫。"

不管是好事坏事,可是我要知道它。

我觉得团队里的牧师索洛维约夫一定会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问。

他用黑手杖拄着地,对我说:“这个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涅斯捷罗夫中尉对我的问题恶狠狠地回答说:“你说什么?”

于是我决定,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得去问药房里那位药剂师,他对我总是和和气气的。他有一张聪明的脸,大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匈奴,”药剂师戈利特贝格对我说,“匈奴是吉尔吉斯那样的游牧民族,再没有这个民族了,现在已经消失了。”

我觉得难过懊丧,倒不是因为匈奴人消失,而是因为把自己烦恼了这么久的那个词的意思,原来如此简单。

但我还是很感激匈奴。自从我为这个名词大伤了脑筋之后,我的心踏实了许多,而且由于这位阿底拉,我跟药剂师戈利特贝格接近起来了。

这个人能够很通俗地解释一切难懂的名词。他用两个手指头把眼镜正一正,从厚玻璃片中盯住我的眼睛,好像拿一些小钉子钉进我的脑门一般,对我说:“好朋友,一个名词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学习。好朋友,书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园子里什么都有:有的叫人见了舒服,有的对人有用处……”

我常常到那药房里去,为那些害慢性“烧心”病的大人们买苏打粉和苦土,为孩子们买月桂软膏和泻药,我就顺便去找他。他的简短的教导,使我对于书籍的态度更加端正了。不知不觉地我对书籍好像一个酒徒对酒一般。变成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书籍使我看见了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使人产生去干大事业的强烈感情和愿望的生活。我看出在我周围的那些人,既不会干大事业,也不去干犯法的事,他们活着,好像跟书中所写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这是难解的。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是我很清楚的,我不愿意………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尔基传》序言

“你走了,而你栽的花还留着,还在生长。我看见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喀普里留下了一些好东西——花。如果你随时随地,在你的一生中只给人们留下好东西——花、思想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别人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的心灵丰富起来。你要知道,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这是一位父亲在80多年前给爱子写的一封信。这位真挚亲切的父亲,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一生,正是“给人们留下好东西”的一生。他艰苦的生活历程、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博大深邃的思想,使他深受世人敬仰。他创作的、作为这些历程、精神、思想之体现的许多杰出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茨威格曾经这样赞美高尔基:“我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只有在您写的带回忆性的作品中才感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那种开朗、人性的真挚之情……我承认,我很羡慕您善于如此朴素清晰地描写事物的才华。在欧洲,谁也没有这样的才华,甚至托尔斯泰也没能写出如此高度的朴实无华。”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真实不仅仅指书中叙述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不仅仅指作品的叙述语调是公允的,它更多的是指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罐头盒里做成灯,晚上借以读书,既表现了“我”读书的勤奋,也突出了“我”节俭的品格。
B.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逐渐扩大的世界,“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这正是“我”专心致志读书的结果。
C.维克多回答“我”说“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既表现了维克多对“我”的不满意,也表现了他的粗浅无知。
D.“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书中那些难懂的句子给“我”带来的苦恼和思考。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尔基的信中多次提到的“花”,内涵丰富,既实指儿子栽的真实的花,也代表着儿子留给父亲的美好回忆。
B.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情真意切,要告诉儿子“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的道理,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
C.高尔基早年的艰苦生活历程,培养了他执着的追求精神,使他的思想博大深邃,也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巨星。
D.茨威格认为高尔基才华出众,善于描写事物,在欧洲无人能够超越他,甚至连托尔斯泰也不能超越他的高度。
3.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药剂师这一形象的。
4.文本二中说,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5-03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的一天

加西亚· 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

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

“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停下蹬踏板的脚,①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

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③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

“早晨好。”牙科医生说。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

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臼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

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臼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

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

“给我记上账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

“都一样!”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科医生从开始的不愿为镇长拔牙,到最终为镇长拔了牙,而且提醒镇长回去用盐水漱口,但并没有对镇长屈服。
B.镇长一出现,牙科医生儿子的反常叫声和医生的“我不在”陡升悬念,引人人胜,同时也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C.小说情节叙述显得简洁舒缓,但气氛营造十分出色,尤其是医生的手枪的出现,治病救人,竟需持枪,气氛陡然变得紧张。
D.医生称镇长为“中尉”以及镇长行了个军礼,可见镇长虽然是凶狠残暴的军阀,但医生救治了他的病痛,同时也感化了他的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顺叙方式,用语简洁,不慌不忙,但却暗流汹涌,悬念迭生,展示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才华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水平。
B.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特点,烘托出安详静谧的气氛。
C.文中三处画线语句,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反映出了医生从警戒、愤怒到决定为镇长治疗而经历了复杂纠结的内心活动。
D.本文的人物对话非常简洁,如话剧中对白,潜台词非常丰富,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令人回味无穷。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也符合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只描写了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分析。
4.本文作者虽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本文却没有任何魔幻色彩,而是浓浓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小说文本谈谈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指向哪些方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