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②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条潇洒的阔飘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撒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地跟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的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的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块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的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的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是著名的山阴道?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注]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④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远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注]《好的故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故乡”一语双关,既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指作者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
B.句子②使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此处的阳光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思。
C.句子③中“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描绘极具画面感。鲁迅作为民主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D.句子④中的“如此”指山阴道上一派悠闲和乐的景象,是鲁迅先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出发途中有意选取六和塔和钱塘江大桥两处景致,虽寥寥数笔,却写得颇有气势,旨在表现六和塔的雄伟和山川的壮丽。
B.文章以参观游览的往返路线为明线,以赞颂鲁迅精神和追寻家园为暗线,二者相互映衬。
C.结尾有关《好的故事》的评述。实际上是对鲁迅这座精神雕像进行最后的雕琢,是文本的升华,歌颂新的时代。
D.虚实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文中既有三味书屋等眼前实景,也有“勇士雕像”等作者的心中之景。
3.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命名为“在山阴道上”。
4.绍兴中学团委拟拍摄一个题为“重走山阴路”的视频,号召学生追寻方令孺先生的足迹,感受精神力量,视频计划以《在山阴道上》一文内容为蓝本,划分三个板块,请你为每个板块各拟一则主题词并陈述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羌村纪事(节选)

许 锋

每个村子都有性格,每个人都有性格。这种性格,和地域、土壤、河流有关,和植物、过往、观念有关,也与南来北往的客、东去西来的车有关。

黄羌村是岭南的一个村。

第一书记

徐海铭开的是自己的别克。两年前刚开来这里时,里程数不到7万公里,现在是10万多公里。

村道,有的路段不错,有的路段不太行,车身起伏,又七拐八拐。这种跑法,费车费油。问他油钱、过路费是否报销,他淡淡地说,不报。

午后的阳光暴烈,透过车窗狠狠晒着他。两年来,乡村的日头已烙在他脸上、胳膊上,一位文质彬彬的大学团委副书记变成了黑黝黝的驻村干部。

我心里琢磨,他在广州、在大学校园里工作得好好的,跑到几百公里外的穷乡僻壤一待就要3年,图什么?

黄羌村内有一所小学,学前儿童加小学生总共300多人,有不少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长期脱离父母,缺乏父爱母爱;有的生于残疾人家庭。孩子小,喜欢攀比,心思重,都需要抚慰、治疗。

徐海铭在四点半课堂基础上创新推出心理沙盘。

沙盘在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米见方,内有细沙,也有孩子们喜欢的成百上千个小物件。我握了一把细沙,缓缓松开,沙子滑过指缝,如时光流水。

几个孩子小鸟似的迟迟疑疑探头进来,见到沙盘,见到模型,见到老师,见到那么多好看的图书,兴奋得叽叽喳喳。

出发,精准滴灌,枯萎的禾苗渐显生机。

黄羌村王支书观察,项目开展以来,多数留守儿童明显自信了很多,参加四点半课堂的儿童也比刚开始多了不少。

他还拓展了课堂内涵,红色课堂、暑期夏令营、暑期兴趣班、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尝到教育的甜头,海铭死缠烂打

学校支持,专门为本村学子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励志奖学金,开展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全方位参与。

叶同学获得资助,他是土生土长的黄羌村人。

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有爱心、积极向上,想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青年,一心想为家乡付出。他因此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徐海铭说。

村里虽然农产品丰富,但特色产品缺乏包装设计,难以打出牌子。徐海铭正发愁,老师,我和我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可以为我的家乡提供产品设计。考上大学后,叶同学在校内组建学生志愿者团队,从一个被帮扶的对象,转变成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的小伙伴,与驻村老师共同探索驻村干部十帮扶学生志愿者模式。

师生连心,其利断金。很快,一点红番薯等农特产品包装设计出炉。

包装上,印有心有所薯四个字。心有所属。黄羌学子的心,为家乡振兴而跃动。

一件件、 一车车农产品风一样飞出黄羌。村民笑了,笑声像斑驳陆离的阳光穿过树隙,满村子晃荡。

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使命。

使命, 一个庄重的词语

驻村第一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从此再没寒暑假,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那你图什么呢?我终于抛出这个问题。

车还在村道绕来绕去,前方时而浓荫蔽日,时而柳暗花明。

我有收获。

他指导叶同学参加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了铜奖。他立足校企合作、乡村振兴申报的课题获得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立项。他荣获茂名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帮扶,是相互的。

我帮扶了乡村,乡村也帮扶了我。

沉香树

于村道迂回,见路边有一个大棚子,棚子里头有人,都在低头忙活。

猫腰进棚子。近处一个戴草帽的年轻女人正忙活,她叫莲娣,今天和丈夫回娘家帮忙。满满一棚子沉香苗,一列列排得齐整,大概有几万盆。

是沉香的魂。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燎的就是油。油热而生烟,烟起香散,香随影动。③一缕香,香出冷暖,香出人情,香出风雨、溪亭、日暮、沉醉归路。

自苗始。

一株这样的苗,卖多少钱?

“10多块吧。

我惊讶,这座棚子里的苗值三四十万。

她解释:基苗要1年,入苗要40多天,前后一年半才可以卖。嫁接要雇师傅上门,每天给300元,能嫁接七八百盆。她指向那边,原来师傅们正在嫁接。

纯利润大概两三块钱一盆。

见我们聊得欢,她丈夫也凑了过来。戴着草帽,个头不高,精干,手里攥着一把锋利的小刀。谈笑间,将大棚外侧一棵长了几年的沉香树的表皮削开寸长,削了一层,又削了一层,像削橡皮泥似的——浅褐色的露了出来。木纹间,丝丝缕缕,层层叠叠,有浓有淡,暗里生香。

这就是油脂。

油脂采下来,可做手串,精油,熏香……可吃。他削下薄薄一层,让我尝,我迟疑了一下,他说,辣辣的,消炎止痛。

入口品咂,味辛,余味绵长。

沉香乃中药材,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

这属于未经人工凿孔而自然成香,贵,以卖,一克几百块。

一年能挣多少钱?

她笑,没仔细算过,挣了再投,投了再挣。

我替她说,总之有房,有车,有钱花。日子过得舒坦。

差不多吧。我们还得带着师傅们一起过舒坦日子呢!

笑声顶得两顶草帽一阵晃荡。

看着这夫妻俩,我不由遐想,沉湎沉香之香,他们解了惑,开了窍,去了浊气,除了戾气,一团和气。言语间无扭捏作态之姿,显淳朴无华之态,好似那野外的树,质朴的木,温热的风,活在崇山峻岭、草木丛林中,辛苦,但快乐。

林镇长几次说,村干部辛苦。

村干部辛苦,驻村干部也辛苦。

大家为谁辛苦为谁忙?

答案只有两个字:

人民。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年三万多公里的路程和黑黝黝的面容,如实记录了徐海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付出。
B.村里明显自信了很多的留守儿童、获得资助后成长迅速并回报家乡的叶同学,都表明徐海铭帮扶的用心。
C.面对记者“图什么”的疑问,徐海铭明确表示,他帮扶了乡村,同时他也需要乡村的帮扶。
D.莲娣夫妇与记者言谈甚欢,表现出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迈向新生活的自信以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徐海铭推出心理沙盘的良好效果。
B.句子②中“死缠烂打”贬词褒用,表明徐海铭极想快速求得效果的心理。
C.句子③凸显了沉香的作用,同时化用李清照的词,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D.句子④一语双关,表面写沉香的味道,实际写劳作虽苦但苦后甘来,余味悠长。
3.文本开头提到“每个村子都有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黄羌村的“性格”。
4.本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在聚焦社会热点、展现时代精神、展开深刻思考方面,切实展现了其时代性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17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高三复习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的倩影

王充闾

到了南京,第一个念头便是去寻访秦淮河。《桃花扇》《儒林外史》等许多古籍对秦淮河的描写,确实给我留下了特深的印象。

桃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这是明清之际的秦淮春景;“秦淮灯火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旁,雕栏画槛,绮窗绣障,十里珠帘”,这是十里秦淮的繁华胜概。如果说,清代文人孔尚任、吴敬梓笔下的秦淮是靓娘的浓抹。那么,朱自清先生眼中“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便是西子的淡妆,更别具一番风情。

由于古文化的积淀,秦淮河早已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里,每个人的脑海中都闪现着它的玫瑰色的丽影。①而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首璀璨的诗,一幅绮丽的画,一片如烟如梦的旧时月色。

可是没料到,当听说我要去寻访秦淮河时,市文联的同志却苦笑着摇头。他们告诉我,早在清末民初,秦淮一带便已萧条破败了,河道淤塞,河床狭窄,河水浑浊。实际上,朱自清先生看到的秦淮河已非旧貌,只不过在朦胧的月色、眩晕的灯光下看不分明而已。②今日的秦淮河再也找不出多少诗情画意,那个白舫青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像梦一样地消逝了。

看到我充满失望的神色,朋友们半是劝慰半是憧憬地述说,南京市政府已把彻底整治秦淮河列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将采取一系列人工措施,恢复其天然姿色。我终于打了退堂鼓,决定在秦淮河恢复秀丽的姿容之前暂不去探访。

回来后,我把这些想法讲给几位朋友听,他们多数人都不以为然。③有的说我“痴情可哂”,有的笑我“理想主义”,我却至今不悔。特别是读到文洁若的散文《梦之谷中的奇遇》,对作家萧乾的行止,更是赞其通脱,引为同调。

1928年,十八岁的萧乾在汕头角石中学任教时,结识了一个名叫萧曙雯的姑娘。二人心心相印。不料,一小人从中插足,有意娶萧曙雯,声言如果曙雯拒婚,就要对萧乾狠下毒手。姑娘断然斥绝这个恶棍,同时劝说萧乾赶紧离开,以免遭暗算。本来,她是准备同萧乾一道乘船逃离的;可是,当发现码头上有歹徒持枪环伺,她只好悄悄溜回。她知道,若是萧乾只身出逃,他们会高兴地放他走开;如果二人同行,萧乾就会死在这伙恶棍手中。

尘海翻腾日月长,一别音容两渺茫。这对情人南北分飞,各自在布满荆棘的坎坷路上建立了家庭。八年后,作家萧乾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梦之谷》。他是多么盼望有朝一日再见一面当年恋人——书中的女主人公盈姑娘啊!

六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有机会旧地重游,回到汕头的“梦之谷”,并且得知萧曙雯仍然健在。可是,经过一番斟酌,萧乾毅然决然放弃这个此生难再的机缘。他不愿让记忆中的清亮如水的双眸,堆云耸黛的青丝,玉立亭亭的少女丰姿,在一瞬间,被了无神采的干枯老眼、霜雪般的鬓华和佝偻着的龙钟身影抹掉。

留恋少时风华,是人同此心的。随着岁月流逝,这种感情会日益浓重。世间许多宝贵的事物,拥有它的时候常常并不知道珍惜,而一当失去它,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时候,才会懂得它的可贵。

“长江一去无回浪”,古今中外永远不会有时间的收藏家。我们仿佛看到雪莱的诗剧《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时间的精灵——神色仓皇的御者,正赶着一匹匹肋生彩翼的飞马,拖着一辆辆雕花镂彩的神车,踏着香风彩云向前飞奔。自古以来,无数智者就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努力探求无限的时空,最后,总是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面前惊愕不已;诗人则力图通过无穷的想象力和有限的艺术形象,去追求和把握浩渺的时空,④但是,结果只是一连串的浩叹:“恨无壮士挽斗柄,坐令东指催年华。今朝零落已可惜,明日重寻更无迹。”(陆游诗句)

那年春天,一位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应邀来营口市讲学。闲谈中,已离休的市文化局局长,提到五十年代中期这位艺术家首次来营口访问演出时的情景。“您那时真是光彩照人,我还保存着当时我们的合影呢!”老局长说着,把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递过去。这位表演艺术家眼睛刷地一亮,说:“太宝贵了,赠给我吧。我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所有留影,全都损失了。”她坐在镜前,静默良久,看着三十年前流溢着青春气息的秀影,充满对昔日风华和峥嵘岁月的忆念。

我即兴题赠一首七绝:

卅年回首感千重,妙艺人人赞化工。

且莫伤怀悲老大,青春犹在画图中。

她看了苦笑着,说:“您这诗看似慰语,实际上正是憾词。”

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记得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同登喜马拉雅山,不幸遇上雪崩。男青年被雪堆埋得不见踪影,女的却活着逃了出来。她无限地怀念着恋人,年年此日,都要去当日的出事地点,寻找恋人踪迹,终于在第二十个年头,在雪堆一角,找到了恋人尸体。他仍是当年那样年轻、俊俏,朱颜秀发;而自己却早已失去往日风韵,垂垂老矣。这虽然也是一种驻颜之术,无奈说来实在是太惨苦了。

人们也许会问:那位女士苦苦奔波二十年,她究竟要寻觅什么?只是为了要见上一面情人的年轻、俊秀的倩影吗?——这在她记忆之窗上,本是永远抹不掉的而且会久而弥新。那么,除此之外,又要追求什么呢?或许是要重温昔日的恋情,寻觅那一经失去便再也不会重现的纯真诚挚的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留给亲人、朋友一个美好的形象固然重要,但是,它所附丽的却是珍贵百倍的真情诚意。如果有朝一日,那位女士发现日夜思念的意中人竟是一个骗子,那么,再美好的形象也会随之而化为丑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援引古诗文中描写秦淮河秀丽、繁华胜景的名句,强调它给作者的印象之深,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B.清末民初秦淮胜景就已经荡然无存,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秦淮河也不是真貌,而是他基于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观。
C.作者即兴题赠的七绝既是对那位女表演艺术家的慰勉,也是对自我的鞭策,表明要珍惜光阴、永葆青春心态的观点。
D.作者转述林清玄一篇文章中讲过的悱恻动人的故事,旨在印证“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这一观点。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秦淮河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空灵朦胧的美,点扣题意。
B.句子②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再也找不出”“像梦一样地”这些短语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与怅然若失之情。
C.句子③中“痴情可哂”“理想主义”这些点评表明作者书生气浓,脱离现实;“至今不悔”,可见其人之迂腐、偏执。
D.句子④引用陆游诗句,意在表明时间飞驰,难以挽留,要珍惜韶华,这处引诗呼应段首句,生动形象,饱含哲理。
3.本文题为“心中的倩影”,文中具体描述了哪些“心中的倩影”?这些“倩影”是如何构成一篇浑然一体的文章的?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和说明。
4.有评论家指出王充闾的散文具有“深邃冷峻”“清醇雅致”的风格。请从“深邃冷峻”和“清醇雅致”两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这篇散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写其要点,要求先扼要阐释“深邃冷峻”或“清醇雅致”的内涵,然后从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三方面综合进行评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雪白的梨花

姜德明

快到天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多年来,我每次坐火车路过天津,总要站在走道的窗前仔细地往外望着,寻找我童年的踪迹。

忽然发现在我身后站着一个军人,正同我一起望着车窗外的一条长街。

“这条街的变化不大么。”那位军人跟我说,三十年前打下了天津,他们的部队在这儿住过一阵子。我顿时同他亲热起来,告诉他当年我就住在这附近。我问他还记得部队开拔的那一天正下雪吗?①他大声地嚷着:“好大的雪呀!”于是,在我的记忆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在风雪中伫立的身影……

一个带着硝烟烈火的黎明,巷战中激烈的枪声渐渐地稀疏了,解放军终于把我们从地窖里解放了出来。当我们从阴暗的地窖里爬出来的时候,迎来的是一个真正的黎明。

就在这天中午,解放军来我们院里号房子。我们高高兴兴地把一间有土炕的房子让给了他们。从此便有一个班的战士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住的那屋子总是挤满了人,人们什么都想打听,老大娘还一个个地问人家老家有几口人,双亲可结实,甚至问人家定亲了没有。问得战士们真不好意思。

那时我们的野战军刚刚进入大城市,战士们领来粮食要自己烧饭,他们去借院里梨花嫂家的锅灶。就在这时,不知为什么梨花嫂又被丈夫打了。一位年龄较大的战士制止了那男人:“老乡,有话好好说,不许打人。”同院的邻居说:“解放军来了,不兴打人,家务事也不能打人。”梨花嫂抹了抹眼泪,默默地把刷锅的炊帚递给了那位战士。

梨花嫂十几岁就从乡下嫁到这院子里来,现在也不过二十岁出头。她长得眉清目秀,每逢过端阳节的时候,院里的人都找梨花嫂给剪窗花,她剪的那蝎子、蜈蚣就像是活的。可是这样一个好媳妇,却常常受到不务正业的丈夫的打骂。人们常常可以透过她家的破窗户纸,听到那男人正在骂着:“我是用钱把你买来的!”

战士们有时在院子里开会,那时开会前兴拉歌子,院里的婶子、大娘们也都爱出来听歌子。遇到这种时候,梨花嫂也总是远远地站在自己屋门口,扶着门框凝神地听着。梨花嫂就是灵,有时她在院里烧火做饭,一个人便轻轻地哼了起来,唱的正是从战士那儿听来的。我可从没听到过梨花嫂唱歌,也从没见过她这样高兴过。③灶里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我发现这时候的梨花嫂最漂亮了。

慢慢地梨花嫂也敢跟战士们讲话了。有一次她抢着给战士们洗军衣;还有一次,正是那个来借锅灶的年岁较大的战士病倒在炕上,她不声不响地做了一碗鸡蛋挂面送到战士手上。

每天晚上,在战士们的屋里都坐满了听故事的人。我现在想来还挺奇怪,他们不过是才入伍一两年的农民,为什么讲起红军长征呀,毛泽东、朱德呀……竟那么熟悉,那么自豪。人们都听得心里热乎乎的,眼睛里闪烁着光彩。有一次那位年岁较大的战士讲到,部队每解放一处地方,老百姓有多大的冤屈都能伸,那一次梨花嫂也在门外听着。

战士们常常去执行紧急任务,有一天战士们都低头不语,那位年岁较大的战士再也没有回来,问起来,才知道他触雷牺牲了。我万万没有想到,全院里最伤心的却是梨花嫂。她躲在屋里哭了一场。第二天,她还按照家乡的风俗,叠了几张纸钱,在月亮升起的时候为死了的那位大哥烧化了。④在她的心目中,第一次得到、也是第一次失去了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真正的亲人。

快要过旧历年了,院里的人们也都盘算着如何同战士们一起过个“解放年”。可是,有一天夜里,当我正在浓睡的时候,隐隐约约地听到战士们低声唤着:“大伯、大娘,借您的面盆放在门口了,草席卷好放在炕上了,柴火钱放在窗台上了……”远处传来了车马声,响起了军号声……当我清醒过来,立即披衣而起的时候,院子里白茫茫的一片,已经找不见战士的踪影了。满天雪花弥漫,今年的第一场大雪降临了。

我的心里好像突然失去了什么,不知如何是好。我知道部队为了怕打扰老百姓而星夜出发了。

我急忙跑出了胡同,大街上到处是军马和炮车,还有列队而行的长长的队伍,我跟随着队伍朝前奔跑着。雪越下越大了,就在长街尽头的铁路桥下,在那斜坡上站立着一个身影,啊,那穿着褪了色的蓝花棉袄的女人不正是梨花嫂吗?她满身落满了雪花,呆呆地望着远去的队伍……不知怎的,我不忍心去惊动她。队伍正在迎着风雪向南挺进着,向南,向南。谁又知道梨花嫂究竟在风雪中站立了多久呢……

不久,我就离开了家乡投奔了革命学校,在外边我很快就听到梨花嫂失踪的消息。

夜深了,火车早已过了天津,正奔驰在辽阔的大平原上。我望着对面正平静地发出鼾声的那位军官,我想明天一早一定要问问他,当年他们在风雪中离开这座城市时,可曾看到一个在风雪中追赶他们的年轻媳妇。

列车轰隆隆地朝南行进着……我紧闭了双眼,好像在列车的后面正有一个年轻的媳妇在追赶着列车。她在奔跑着,向南,向南,一直向南……当我困惑地真想睡去的时候,眼前又飘起漫天风雪。那纷纷扬扬的雪片,忽而又变成一瓣瓣美丽的梨花。我只感到脸上有点轻柔的湿润,还闻到一种淡雅的香味,啊,那雪花一样洁白的梨花呀!

1980年6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每次”“总要”“仔细地”突出我对天津不同寻常的情愫,巧设悬念,自然引出下文三十年前的天津往事。
B.从“默默地”递炊帚、“远远地”听歌子,到“敢”讲话、“抢”洗军衣,梨花嫂对解放军战士的情感态度逐渐产生变化。
C.百姓挤满战士住的屋子,“什么都想打听”,老大娘甚至问起战士们的家庭婚姻状况,主要是对解放军的到来感到很新奇。
D.作者选取借锅灶、拉歌子、讲故事、还东西等寻常琐事,表现了解放军既有严明的纪律,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良好风貌。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军人“大声地嚷着”这一细节,传达出他回忆起天津往事时的激动心情;而“雪”巧妙勾连起现实与回忆,自然引出下文。
B.句子②中“硝烟烈火”“激烈的枪声”透露出胜利来之不易,“阴暗的地窖”“真正的黎明”富有象征意味,言简义丰,耐人咀嚼。
C.句子③中“最漂亮”意蕴丰富,既指梨花嫂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越发美丽;也指她被战士们的热情感染,开始对生活抱有新的希望。
D.句子④中反复强调“第一次”“真正的”,是因为那位年龄较大的战士曾挺身制止了男人打梨花嫂,给了她悲苦人生仅有的温暖。
3.重要物象常能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请分析作品最后一段中“梨花”的作用。
4.作品反映了在时代变革与社会转折时期,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步的精神,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海图的眼神

田蓉红

那年中秋,因为参与一场慰问,去了中蒙边境处的苏海图哨所。

苏海图,蒙语是红柳沟山,褐色的山石缝隙中,长满了红柳、芨芨草、锦鸡儿等灌木。在远离人烟的地方,这些和苏海图一样有着梦幻名字的植物,年复一年安静生长,①让原本荒凉的峡谷多了些生命的陪伴

没有去过苏海图的人,想象不出那里的辽阔和空旷。②苏海图山东接海来山,西连呼洪得雷山,把一片偌大的戈壁收拢在自己的臂弯之内。 那些哨卡上的战士,是苏海图的眼睛,他们用鹰隼般的警惕, 时刻环顾四野。

白天,当我们乘坐的车辆在通往苏海图的路上快速行驶时,同行的人,遥遥指着北面那座越来越近的山,说“相信不,我们一出现在这戈壁上,就有目光一直在追随我们了”。处在那视野的包围之中,我们顿时对那蜿蜒在地图上的边境线心存敬畏,对那些守护祖国边境线的边防军人心存敬意。

三四个小时的路程,窗外风光单调,风力始终没有减弱。因为毫无遮拦,戈壁上的风来去自由,随心所欲,它们带走地表能带走的尘土,裸露出褐色、青色的沙砾。反射的阳光,带来远处风物的虚像,为这戈壁虚构出浩渺的湖。远远看去,天地的尽头烟波荡漾,远处的山和戈壁都在那烟波之中被虚无润泽。

在哨所驻扎的峡谷中,山腰间“卫国戍边、无上光荣”八个大字雄浑苍劲,它们是驻扎在这里的战士用无数白色石头拼写而成的,在经年的风雨中,牢固如山体的一部分,镶嵌在边防官兵目光里,也镶嵌在他们的心里。

苏海图不缺石头,缺水,仅有的一股山泉水被战士们引来,流进哨所周边一畦小小的菜园里。③菜地里原有的沙砾被一包一包地清除出去,又被战士们外出巡逻时顺道带回的一包一包山土填充。菜园里的种子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回乡探亲的战士回来时都会带来一些家乡的菜种,在战士的细心呵护下,它们很快学会了在苏海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用家乡的味道慰藉着战士们思乡的情结。

菜地不用每天浇水,那些山泉水便慢慢汇聚在一个小小的人工湖里。堤岸也是石头垒砌的,周边有碎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的另一侧,有垂柳和白杨。青褐色的苏海图山,因为这些水和这些绿色,增添了几许柔美。比这些绿色更能打动人心的,是战士们讲给我的故事。

远在四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年轻牧人跟着父亲放牧转场,途经苏海图山脚下的无人区时,狂风骤起,大雪漫天。暴风雪刮了整整一天一夜,他们已经和羊冻得粘在了一起。是巡边的战士们发现并解救了他们。从那以后,他跟着父亲的足迹,在放牧的同时,在边境线上没有界碑的领土上,在石头上刻下一个个“中”字。四十年过去了,在苏海图边境的深山里,到处都有刻着“中”字的临时界碑。牧民们只要看到这个特殊的界碑,就会赶紧把羊群赶离边境地区,防止发生越境事件。现在,儿子又接替了他,沿着边境线一边放牧一边守护,一家三代都是苏海图边境线的“活地图”。

小战士说,除了身边有这样义务巡边的牧人,戈壁之外,还有许多牵挂着他们的人。苏海图的每个节日,他们都会收到很多慰问和祝福。让他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在边防过中秋节,大河镇商户村的一位村民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和妻子亲手做的一个大蒸饼,穿过巴里坤盆地、莫钦乌拉山,又穿过三塘湖盆地,来看望他们。他说,那个蒸饼真大啊,害怕路途遥远,蒸饼被颠坏了,夫妇俩用一个直径五十厘米的大圆盘子装起来,用一层塑料布细细地裹好,由妻子抱在怀里,一路就那么赶了过来。切开的蒸饼里,是用香豆、百合,以及向日葵的花盘晒干碾碎制成的植物香料,有田野里自然的清香。

小战士指指自己脚上的鞋,说,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妈前几年总会托民政部门送来自己亲手做的鞋垫。大妈捎话,怕山里风大,天凉,要让孩子们注意防潮。到后来,自己做不动了,便委托儿子从市场上买来带到哨所,还嘱咐哪个战士都不能少。“其实,部队上供给都充足,但他们的心意,我们总是不敢辜负。”大妈做的鞋垫,有些陪战士们一路巡逻,翻山越岭;有些则不舍得穿,一直留着,复员了,也要打进背包里,带回家。

还有那些送到边关的歌舞、共同包饺子的温馨、小曲子里的欢畅、写在卡片上的童心寄语,都被他们一一收藏在心里。因为这些珍藏,在边防驻守的日子里,再崎岖的路走着也觉得有劲,再苦的训练也能坚持。

小战士说,记得一位退伍的老兵临走前,含着眼泪,把这里看了又看,一个劲儿地叮嘱他们:“好好替我们守着,守好你们身后的国境线,才对得起前面我们的亲人。”

他讲那些故事的时候,月亮就停留在苏海图的上空,仿佛也在静静地聆听。它将更加清朗的光辉洒在这块戈壁上,代替驻守在这里的战士,去看那些石头、红柳和戈壁以外的生活。

月光下的边防哨所,慰问演出已接近尾声,也许是婉转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点燃了边防战士青春的热情,战士们自告奋勇地拿起话筒,大声唱着自己心中的歌:“一边是故乡,一边是家园,请祖国放心,请妈妈放心,这戈壁的大风,会吹得我更加坚强。”

那歌声如此铿锵有力,④让我在多年以后,还能一遍遍想起。

(选自2023 年第3期《散文百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了前往苏海图哨所的原因、途中和到达哨所后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哨所之后的感受。
B.苏海图的环境本来是恶劣的,但在作者诗情画意的描绘之下,呈现出无限的生机,让读者对此有一种向往之情。
C.文中所写苏海图哨所的人工湖一事,既突出了战士们的生活情趣,也自然引入了后面战士们讲给“我”的故事。
D.战士们在慰问演出已接近尾声时所演唱的歌声中,蕴含了他们舍家为国的坚定表白,更突出了对故乡的眷恋情。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生命的陪伴”运用拟人手法,形象体现了灌木在西海图峡谷中蓬勃生长。
B.句子②从空间角度强化了苏海图的辽阔和空旷,使没有去过苏海图的人有了具象感。
C.句子③中的两个“一包一包”运用了细节描写,突出了士兵们建设菜园的豪迈情怀。
D.句子④中的“多年以后”与“一遍遍”表达了战士们的歌声带给“我”持久的感动。
3.题目“苏海图的眼神”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4.文中为什么要用较长篇幅来写小战士所讲的故事? 请结合文章分析。
2024-04-0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江,渡江(节选)

胡大平

渡轮快要来了。老式渡轮,一头带翘起的钢缆铲滩式吊架翻板,船甲板后身有可堪避雨的舱篷,但大家都聚在篷下,是盛不下的,于是只好有站有坐。那种“铜陵海事局”橙色塑墩又不够人的屁股多,人就只好甲板上就着扁担落臀。又有菜农上来,卖空的篾筐里,大多躺着两三只丑而大长条形的外地西瓜。

候船约半顿饭时间,开动起来,半袋烟工夫就到对岸。船未全停稳,乘客便争先恐后地往下跑,是往家赶吧。①我家在哪儿呢?一时恍惚。我是枞阳义津人,江北的枞阳从前属安庆,去年划归铜陵了。如民间所传,枞阳这流浪的孩子先是挣脱老桐城怀抱,成为安庆腋下弟兄,今已被铜陵跨江揽怀了。我此行是回枞阳,但我现在还没回到枞阳,要先在铜陵逗留。此刻我在大通的铁驳渡轮上,正要乘船去往铜陵码头上的洲——荷叶洲。

荷叶洲是原名,相传当年因土地权属诉讼过多,由驻军首领彭玉麟出面调停,遂改名和悦洲,取“和颜悦色”之意,也有传言为荷叶洲改名的人是曾国藩。实质上,改名是当地百姓自然的习惯,以和悦为称,蕴含着民众祈盼天下太平、和悦生息的意愿。大通荷叶洲盐业和渔业繁荣,商贾云集。荷叶洲的昌盛,从清末直至民初,一直延续到19385月至11月,日寇疯狂轰炸,国民党实行焦土抗战政策,眼看保不住,就再放一把火把它烧掉。兵燹啊兵燹,荷叶洲的和悦之路,走得那么艰难……

举伞走上一条岔道,把自己置身在和悦洲的江、汉、澄、清、浩、泳、潆等十几条“氵”旁街巷中,老天恰正雨水淋淋。②起水字旁据说是为了以水克火,消灾祈福,但最终水神还是敌不过火神。但是不管历史的风烟如何笼罩,小城铜陵始终有心,她掏空了自己身体捧出一颗鲜红滚烫的心,曾把多少宝贵的矿藏奉献给了中国和世界。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人类从远古一个一个时代走来,一直走到了今天。我有时看到高楼大厦就想作幅画,构图是千缠万绕金黄而黄金的线,贯穿着历史,包裹着今天,并金缠赤绕地扭结着走向未来。试问,当今世界繁华的都市和小康的农村哪家哪户少得了电?而哪一寸通电的角落少得了铜芯那嘹亮矫健的身影——包括我此刻使用电脑手机写稿,有劳编辑先生的审稿,印刷厂工人的排版,再到读者诸君的品读。铜陵,是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的诞生地,报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铜陵市生产粗铜、铜料双破万吨大关,接近当时全国总产量的一半。

李白千年前看到铜都,写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又留下《铜官山醉后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唐朝李白来过,有诗为证。但眼前这些清朝“氵”旁的街巷,确曾聚居过十万人吗?在方圆两平方公里地面上,总似不能让人确信。可又想,于以后而言,今天不也成了“当时”吗?今天的繁华热闹是否也会让后人怀想呢?

四岁时,跟父亲和奶奶乘坐“东方红”大轮去上海,坐船无聊看沙洲和江岸,父亲怕我落寞,总指江上那些新鲜东西让我瞧看,那洲那岸那堤那树,包括那擦身而过的他船,还有那江空里翻飞的江鸥。那天不知舟行何处,哦,是铜陵!父亲说那是人民解放军大军渡江第一战的地方。父亲当年关于铜陵的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我长大后看电影《渡江侦察记》,和参观渡江纪念馆,知道铜陵的确是“江南解放第一城”。

19492月,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及华东、中原地区部分地方武装共约一百二十万人,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的统一领导下,于三四月间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沿江防御之国民党军。”报道上说,“其中以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和第九兵团共三十万人组成的中突击集团军,准备从安徽境内长江北岸的裕溪口至枞阳镇段实施渡江”。即从江北枞阳段千帆竞渡,大军直指南岸的铜陵。

枞阳与铜陵有此红色历史渊源,也难怪,当年我从初中课本上读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③除了一颗心激越狂跳,还有如吃铜陵生姜般的辣爽和亲切——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从中我学得一个新成语“摧枯拉朽”,老师说,电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毛泽东才是真正的大诗人、大作家呢!

与文朋诗友交流体会,读大小杜可坐吟,读坡翁陆游可卧歌,读李白且躺且饮,唯独诵读伟人诗词时,④不能躺,不能蹲,也不要坐着,最好是要站着,立定脚跟放开眼界,站直身体朗声而诵,才能对接伟人字里行间那滚滚而来的气势——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依次提到了渡轮的整体样貌、乘客的坐姿情态、菜农篾筐中躺着的丑西瓜,富有层次感和生活气息。
B.文章虽着笔于铜陵这座不算大的城市,但却以小见大,旨在赞美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所走过的辉煌历程。
C.作者在游历荷叶洲过程中展开联想,思绪大开大阖,既有伟人伟事,又有儿时看鸥的亲身经历,
D.引用李白的诗歌,看似闲笔,实则表达了作者对勤劳的铜都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铜都历史悠久的感慨。
2.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以疑问承接上文作者猜测乘客争先恐后地下船回家,进而以“家”为联想点,引出对自己家乡枞阳归属的介绍。
B.句子②交代了十几条“氵”旁街巷名称的由来,“火神”与上文“战火”呼应,“但”“敌不过”蕴含着对“荷叶洲”遭遇战火的惋惜。
C.句子③妙用修辞,把自己读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的痛快感受,化为吃铜陵生姜的辣爽口感,形象且富有地域特色。
D.句子④运用对比,否定了以“躺”“蹲”“坐”等姿势读大小杜等人作品的做法,肯定了读伟人诗歌所采取的站姿。
3.文章为什么叙写第三段“荷叶洲”的相关内容?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渡江,渡江”包含了哪几层含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夜

丁立梅

满满的月光,带着露珠的沁凉,扑到我的窗前,我才发现,秋了。

秋天的月光,不一样的。如果说夏天的月光是活泼的、透明的,秋天的月光,则是丰腴的、成熟的,千帆过尽,无限风情。它招引得我,想到秋夜底下去。

对那人说:去外面走走?

他几乎没有一刻的犹豫,应道:好,我陪你。

门在身后,轻轻叩上。一前一后的脚步声,相互应和,沙沙,沙沙,我的,他的。黑夜里看不见我们的笑,但我们在笑,是两个顽皮的孩童,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偷偷溜到他们视野之外去,心里面有窃喜。

小区睡了。夜是宁静的,更是干净的。空气里,流动着的是夜的体香,树木的、花的、草的,还有露珠的。白天的尘埃不见了,白天的喧闹不见了,白天的芜杂不见了,连一扇铁门上的难看的疤痕,也不见了。每家每户的窗前,都悬着一枚夜色,像上好的绸缎。一切的坚硬,在此刻,都露出它柔软的内核,快乐的,不快乐的,统统入梦吧。

再也没有比夜更博大的胸怀了。它可以容下你的得意,也可以收留你的失意;它可以容下你的欢笑,也可以收留你的忧伤。夜不会伤害你。

花朵是潮湿的,比白天要水灵得多。弯腰,辨认,这是月季吧?这是一串红吧?这个呢,是不是波斯菊?打碗花是一下子就认出来的,因为它们开得实在太热烈,一蓬一蓬的。尽管夜色迷蒙,还是望得见它们一张张小脸,憋得通红地开着。它们拼尽全身力气,努力绽放出自己最美的容颜,呈给夜看。是等待君王宠幸的妃子吗?一豆灯下,临窗梳妆,对镜贴花黄。而一旦白天降临,它们的花朵,全都闭合起来,一夜怒放,不留痕迹。

真是,真是,怎么傻得只在夜里开呢?嘴里面嘀咕着,心里却在为它鼓掌,都说女为悦己者容,花也是啊。它只开给夜色看,那是它的宿命,更是它的执着。

坐一会儿吧。我们几乎同时说。偌大的草地边,随便找一处石凳,我坐这头,他坐那头。

石凳沁凉如玉。风从四面八方吹过来,薄凉的,带了露珠的甜蜜。草的香味,这个时候纯粹起来、醇厚起来,铺天盖地,把人淹没。虫鸣声叫得细细切切,喁喁私语般的。树木站成一些剪影,月光动一下,它们就跟着动一下。

初秋的天空,星星们稀了,可是,仍然很亮。想起遥远的一句话: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那时还小吧,当流星划过天空,小小的心里,会一阵惊颤:是谁走了?

谁呢?身边的亲人,都在,我摸摸这个,碰碰那个,很不放心。母亲不知我的心,轻轻打我的手,问:丫头,傻乎乎想做什么?

我是在那个时候就有了恐惧的,恐惧失去,我想紧紧抓住,不再松手。而事实上,在随后长大的过程中,我不断面对着失去,无可奈何。先是和我同岁的表哥,十岁那年夏天,下河游泳,溺水而亡;后来,我的小学同桌,一个大眼睛的女孩子,出天花死了;再后来,走的人陆续多了,他们有的是我的少年玩伴,有的是我的中学同学,有的是我的朋友。昨日还笑语喧喧的一个人,今日却阴阳相隔。及至成年后,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听到一些不幸的消息,村子里,曾经我相熟的某个人,走了。直到我的外公、外婆、祖母、祖父,相继离去。

我轻轻叹:我生命中的人,一个一个少去了。

他过来握我的手,他说:我们好好过。

笑了。消失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未知,我们无能为力,那就顺其自然吧。可握住的,是当下。当下,我们活着,我们都在,那就好好相待,不浪费每一寸光阴。比如,我们一起来享受这个秋夜的宁静,现世安稳。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当年宫女的幽怨,留在那年的秋夜。她们终身所求,只不过是一夕相守,却不能够,只能陪着流萤,渐渐老去。我感谢我身边的这个人,他在,他让一个秋夜,充实。

他问:冷吗?

我答:不冷。

我们不再说话,夜色温柔地漫过我们,我们也成了夜色中的一分子,成了自然的一分子,像一株草、一朵花、一枚树叶子。安静着,恬淡着。

文本二:

作家程应峰评价:丁立梅的文字是美丽而有灵魂的,让心灵为之震颤的情感的韵律,在她的文字里无处不在。她总是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生活细节,让人看到真善美,让人感动的同时,看到生活的明艳。她的内心充满了温情而柔软的东西,她那颗爱美的心,永远醒着。她的心醒着,就会有很多人为之沉醉。巴兆凯推荐丁立梅的散文时表示:她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点滴生活,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感悟人生、捕捉感人的瞬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秋天月夜下散步这一极其平常的生活场景而生发了很多哲理的感悟,让我们体味到作者内心的细腻与感悟能力。
B.“我”和“他”出门后,脚步声相互应和,引发了“我们”的笑,这笑中有着不同于白天时的“放肆”。
C.“我”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着亲朋好友,甚至是至亲的离去,曾经让“我”感到恐惧,感到无可奈何。
D.文本一以“我们”沉浸在安静、恬淡的夜色中,成了夜色中的一分子,成了自然的一分子结尾,升华了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将夏天的月光与秋天的月光进行比较,突出了秋天的月光丰腴、成熟的特点,它吸引着“我”想去散步。
B.“每家每户的窗前,都悬着一枚夜色,像上好的绸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色的柔和。
C.“我”在石凳上坐着,体味着风凉、草香、虫鸣、树影斑驳,通过视听触嗅各种感觉,描写了秋夜的宁静美好。
D.作者引用杜牧《秋夕》一诗,通过感叹古代宫女只能陪流萤渐渐老去的不幸,主要表达对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
3.请理解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1)它只开给夜色看,那是它的宿命,更是它的执着。
(2)我们也成了夜色中的一分子,成了自然的一分子,像一株草、一朵花、一枚树叶子。
4.请结合文本二“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感悟人生、捕捉感人的瞬间”,分析文本一从哪些内容生发了感悟?都感悟到了什么?
2024-02-14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的声音

肖复兴

1)胡同的声音,就是胡同里的叫卖声,北京人管它叫吆喝声。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有了串街走巷的小贩那些花样迭出的吆喝声,才让一直安静甚至有点儿死气沉沉的胡同,一下子有了生气。

2)有的吆喝声,真的就是一首好听又上口的歌谣。比如,过年的时候,卖年画春联的小贩的吆喝:街门对,屋门对,买横批,饶喜字。揭门神,请灶王,挂钱儿,闹几张。买的买,捎的捎,都是好纸好颜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这里吆喝的就是买的意思,他不说买,而是说,是只有老北京人听着才能够体会得到的亲切劲儿。

3)再比如,秋天卖秋果的小贩吆喝:秋的来,海棠来,没有虫儿来;黑的来,糖枣来,没有核儿来……用最简单却又最形象的语音,把要卖的海棠和黑枣的优点突显了出来。

4)再比如,夏天卖酸梅汤的小酸吆喝声: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一碗尝一尝!小贩手里打着小铜板做的冰盏,就跟说快板书一样,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

……

5)这些吆喝声,真的太遗憾了,由于年龄的限制,我没听到过。这几个例子,都是从光绪年间蔡省吾的《一岁货声》中看到的。对这样的吆喝声,除了《一岁货声》,在其他书中,我只要是看见了,赶忙记下来。我觉得这应该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带有声音的注脚。

6)比如卖菜的小贩不会只是单摆浮搁地喊出所要卖的菜的菜名,总要给所要卖的蔬菜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就像往头上加一顶漂亮的帽子,如果只是吆喝所要卖的莱的菜名,也得像是侯宝林相声里说的茄子扁豆架冬瓜,胡萝卜卞萝卜白萝卜水萝卜带嫩秧的小萝卜……一串连在一起的贯口,一口气的吆喝出来,水银泻地。

7)即便只是很普通的马牙枣呢,小贩也得特别的吆喝说:树熟的大红枣来——强调他的枣绝对不是捂红的。

8)哪怕只是一碗豆腐脑呢,小贩也要加上一句:宽卤的豆腐脑,热的呀——一个字,一个字,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扬顿挫,那么的诱人。

9)哪怕是冬天里到处都在卖的糖葫芦呢,小贼们都会这样叫喊;冰糖荫芦,刚蘸得的——让你听得出冰糖刚蘸得,是他要突出的效果。

10)再看卖的哪怕是再简单的樱桃呢,再笨拙的小贩,也会加上一个修饰词;带把儿的樱桃来—想到齐白石画的那些鲜艳欲滴的樱桃,哪一个不是带把儿的呢?你就得佩服这些小贩们的审美心理,是和齐白石一样的。一个带把儿的樱桃,就像是带露折花一样,那么的可爱了起来。

11)我真的对这样的吆喝声充满兴趣,对这些小贩殿很是佩服。他们不仅将卖货声吆喝得那样悠扬悦耳,还让这样吆喝的词语那样有琢磨的嚼劲儿。可以设想,在以往的岁月里,如果缺少了这样丰富多彩的吆喝声,胡同里只是风声雨声,倒泔水的哗哗声,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该会少了多少的精神气儿,如今的老人们又会少了多少怀旧色彩的回忆?

12)吆喝声,尽管里面有不少美好的韵味在,但在时过境迁之后怀旧情绪的泛滥中,很容易被美化。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和诗人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和《天咫偶闻》里记载皇上八月隔墙听到吆喝声而写下的诗句黄叶满街秋巷静,隔墙声唤卖酸梨并不一样。

13)读到的很多关于吆喝声的诗句,其中有这样两首,让我为之心里一动。

14)一首是夏仁虎《旧京秋词》中一句可怜三十六饽饽,霜重风凄唤奈何,让我感动。下面还有一句注解:夜闻卖硬面饽饽声最凄惋。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的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

15)一首是金煌《京师新乐府》中的一首《卖饽饽》:卖饽饽,携柳筐,老翁履弊衣无裳,风霜雪虐冻难耐,穷巷锔立如蚕僵。卖饽饽,深夜唤,二更人家灯火灿,三更四更睡味浓,梦中黄粱熟又半……写那寒夜里吆喝着卖饽饽的老人凄凉的情景,让我感动,想想在那些物质贫寒天气又寒冷的夜晚,那吆喝声,诗意是让位于夏仁虎所说的凄惋和金煌所言的难耐。人生中沉重的那一部分,世事苍凉的那一部分,往往弥散在夜半风寒霜重甚至雨雪飘时这样的吆喝声中。

16)蔡省吾在《一岁货声》的自序中说:一岁之货声中,可以辨多味,知勤苦,纪风土,存时令,自食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

17)这一番话,对于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他道出了胡同里的吆喝声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起码包括有怀旧的多愁,前辈的辛劳。风土人情和气节时令民俗的钩沉这样四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大踏步前进。胡同的大量消失,这种农耕时代诞生的吆喝之声,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但是,如果我们认同蔡省吾一百多年以前对吆喝之声的论述,那么,起码他所说的这四点,依然可以让我们存有对吆喝之声的一份认知和情感,以及对它们深入一些的研究。其意义与价值,固非浅鲜也,便会让我们像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一样,珍视并珍存它们。它们曾经是胡同的声音,也是历史的一种特别的回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贩申街走巷,吆喝声花样迭出,给极为安静的胡同增添了生气,这种叫卖声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
B.北京胡同的吆喝声与歌谣、快板书、相声的贯口等多种民间艺术有相似之处,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忽视的内容。
C.作者引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以此说明诗人因为怀旧而美化吆喝声,不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心酸。
D.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胡同的吆喝声基本消失殆尽,但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值得我们珍惜并深入研究。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整体结构层次清晰,先是介绍北京胡同丰富多彩的吆喝声,然后围绕吆喝声展开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体验与理性思考。
B.作者对北京胡同吆喝声的描写,细节饱满,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对吆喝声的赏析,恰当精炼,有利于读者深刻领会其中的韵味。
C.本文书写了吆喝声与北京老百姓的密切联系,这种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与贾平凹的散文《秦腔》相似,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D.本文与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构思基本一致,将写作对象置于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中,表达对个体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3.作者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作家往往通过锤炼语言让文章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请在(12)~(15)段中从词语、句式两个方面举出相应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2024-01-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雄安市新区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

迟子建

我们要去参观挪威著名音乐家格里格的故居。他的故居在卑尔根郊外的山上,面临大海。当房屋越来越显得零星的时候,树木多了起来。也许是近黄昏的缘故,树木对阳光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因而那绿色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是在落泪

中巴车向山上驶去。路曲曲弯弯的,车身扭来扭去。窗外的风景本来是寂静的,现在看来却跳来跳去的,好像远古时代的恐龙要从土里冒出来了,将这些树木拱得摇摇晃晃的。我在颠簸中有一种昏昏欲睡之感,恍若又回到了漠那小镇的木屋,听到了那木屋在深夜时所发出的奇怪的声音。

去年深秋时节,我只身来到了漠那小镇。漠那小镇是一个有河流有山峦有草滩的地方。有了河,就可以倾听流水之声;有了山,就可以寻觅飞鸟的足迹;而有了草滩,散步便有了清香的去处。而且,漠那小镇人口不多,交通不便,往来的人极少,在这种环境中住上一段时日,会使心和文字都获得宁静。

镇长把我领到一户农家,①这家的男人问我:“你胆子大么?”我以为小镇治安不好,就问:“常有偷盗的事发生么?”镇长自笑了一声,那个男人也笑了一声。他们那种讳莫如深的笑使我不知所措。镇长说:“你要住的房子是王表他爹留下来的,他爹死了三年了,房子一直空着,他是怕你一个人住过去害怕。”那个被称作王表的人随之解释说:“我爹死后,我一领着小孩子去那里,小孩子就哭,不敢进那屋子。这屋子就一直闭着没人去住。”

他说他爹在世时讨厌过年,因为这时放鞭炮的人家多了,这使他不能听清别的声音。他爹喜欢听声音,那声音不是人语声,而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比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秋虫的哀鸣声等等。王表告诉我,我所住的木屋的西星,里面放置了许多废铜烂铁和大大小小的木墩,他父亲生前闲着无事,喜欢一边喝茶一边用铁棍或木棒去敲打这些物件,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春季冰消雪融之时,屋顶的雪会化成水滴坠下屋檐,他就会用空罐子去接它们,那罐子有大有小,形色不一,有泥的,也有瓷的、塑料的和玻璃的,因而水滴被接纳后所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有的声如洪钟般地铿锵,有的柔细如情人的耳语。那清脆之音听起来悦耳,而低回之音听起来凄迷。声音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地弹跳着,恰如一首乐曲。

于是我用一根立在墙角的已被磨得分外光滑的木棒去敲击那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木墩,果然听到了高低不同、轻重缓急各异的回声。木墩的声音初听起来有些沉闷,可你仔细品味之后,会发现这声音朴素而浑厚,温暖而又感人。

漠那小镇自己发电,电至每晚十时就停了。那个夜晚,②当电一明一灭地哆嗦了许久,终于把它最后一线光明从灯泡中抽走后,我就燃起了一只绿色的蜡烛。我撩开窗帘一角,想看看外面的秋夜。正在此时,灶房有声音传来,非常清脆,就像筷子在敲击碗似的,听起来疾徐有致,富有旋律感。在暗夜中聆听此音,有一种曼妙的伤感。

接下来的几天,只要每天晚上停了电,我点起了蜡烛,烛光温柔地四散之时,灶房的碗又在唱歌了。这使我惊恐,又使我好奇。我一遍遍地举着烛台走向灶房,烛光却撕裂了那寻不到出处的声音。我就将燃烧的蜡烛放在灶房,回到睡房安然睡下。

那天,我走进屋子,闩上门,见炉火将熄,就填了几块桦木柈子。当桦树皮贴着残火吱吱啦啦地叫了半晌,终于历练出一条红赤的火舌、腾地一声将满炉的柴火都引燃的时候,门口忽然传来“吱扭”的声响,似乎是谁开门进来了。我抬头望那门,却见它如深闺中的少女一样,安静如常。很快,西屋里传来木墩被击打的声音,那响声比我上次敲打的还要错落有致、音韵和谐。

不知不觉中,我对这个已逝的人产生了某种尊敬。我坐在炉火旁静静地聆听了一刻,然后回到东屋点起一支红蜡烛,打算趁着这新年的暖意,写封信给远方的朋友。

现在,我站在格里格故居的露台上眺望着大海时落泪。那一片细雨黄昏中的格里格海啊,它到处是翻卷的音符,如同我在漠那小镇看到雪花飞舞的情景一样。那每一片雪花也都是一个音符,它们洒向屋檐、树木、大地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想那是一种真正的天籁之音,是一个人灵魂的歌唱,是一个往生者抒发的对人间的绵绵情怀。我为什么要拒绝它?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只应感到幸运才是啊。在格里格的故居,我听着四周发出的奇妙声音,更加怀恋曾笼罩过我的深夜的叮当响声。我相信,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灵魂是会发音的。

我已经记不清那天去格里格海的人数了。④也许是八九人,也许是五六人,就像我记不清我故乡的冬天会下多少场雪一样。如今我置身于漠那小镇的夏天,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灶房的响声次第呈现之时,我会敞开窗户。让遥远的星星和飘拂的风也同我来一起欣赏这声音。每逢此时,我会忆起北欧的那片格里格海,忆起飘向大海的音乐,忆起那白色的露台和那架漆黑的钢琴。当格里格在黄昏时推开屋门喝茶的时候,我木屋中的老人会在弹奏了夜曲之后裹着满身晨露离去。我很想给同游格里格海的人发上几封信,约他们来我漠那小镇的木屋坐坐,可我却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了。但我怀念他们,因为他们就像我故乡窗外的那些树一样,虽然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着,却总是带给我亲切的怀想。

(选自同名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了两个时空,一是格里格故居,二是漠那小镇,两个时空的连接点是“我”听到的声音,两者看似独立又紧密联系。
B.小说两次提及“落泪”,第一次是看到格里格故居树木对阳光的依恋而感动,第二次是眺望大海时想起了漠那小镇的雪花飞舞。
C.王表的父亲虽然早已去世,和“我”未曾谋面,但“我”却能通过在木屋听到的不同的声音去走近、理解他,对他产生了尊敬。
D.王表的父亲痴迷于自然界的声音,这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我”逐渐意识到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天籁之音是幸运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你胆子大么?”是对后面情节的一种提示,预示着下文将就此展开相关叙事。
B.句子②中“哆嗦”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电灯因电力不足而忽明忽暗闪烁的情形。
C.句子③中的“现在”一词,表明回忆已结束,行文正式转入对“现在”的叙写和思考。
D.句子④中连用“也许”强调记不清人数,体现作家严谨的风格,纪实准确,实事求是。
3.小说标题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但是节选部分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去年在漠那小镇的经历,为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4.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读书小组要求围绕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淡化·虚化·强化;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美。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前的观前街

郑振铎

我刚从某一个大都市归来。那一个大都市,说得漂亮些,是乡村的气息较多于城市的。它比城市多了些乡野的荒凉况味,比乡村却又少了些质朴自然的风趣,疏疏的几簇住宅,到处是绿油油的菜圃,①是蓬蒿没膝的废园,是池塘半绕的空场,是已生了荒草的瓦砾堆。晚间更是凄凉,太阳刚刚西下,街上的行人便已“寥若晨星”。在街灯如豆的黄光之下,踽踽地独行着,瘦影显得更长了,足音也格外地寂寥。远处野犬,如豹地狂吠着。假如我是喜欢都市生活的话,真不会喜欢到这个地方;假如我是喜欢乡间生活的话,也不会喜欢到这个所在。

归程经过苏州,想要下去,终于因为舍不得抛弃车票上未用尽的一段路资,蹉跎地被火车带过去了,归后不到三天,高个子的樊与矮而美髯的孙,却又拖了我逛苏州去。早知道有这一趟走,还不中途而下,来得便利么?

我们跑了几家书铺,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下来了,樊说:“我们找一个地方吃饭吧。”饭馆里是那样拥挤,走了两三家,才得到了一张空桌,街上已上了灯,楼窗的外面,行人也是那样拥挤。没有一盏灯光不照到几堆子人的,影子也不落在地上,而落在人的身上。我不禁想起了某一个大城市的荒凉情境,说道:“这才可算是一个都市!”

这条街是苏州城繁华的中心的观前街。玄妙观是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一个不熟悉的;那么粗俗的一个所在,未必有胜于北平的隆福寺,南京的夫子庙,扬州的教场。观前街也是一条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一个不曾经过的;那么狭小的一道街,三个人并列走着,便可以不让旁的人走,再加之以没头苍蝇似的乱攒而前的人力车,或箩或桶的一担担的水与蔬菜,混合成了一个道地的中国式的小城市的拥挤与纷乱无秩序的情形。

然而,这一个黄昏时候的观前街,却与白昼大殊。我们在这条街上舒适地散着步,男人,女人,小孩子,老年人,摩肩接踵而过,却不喧哗,也不推拥。我所得的苏州印象,这一次可说是最好。——从前不曾于黄昏时候在观前街散过步。一条半里多长的古式的石板街道,半部车子也没有,你可以安安稳稳地在街心踱方步。灯光耀耀煌煌的,铜的,布的,黑漆金字的市招,密簇簇地排列在你的头上,一举手便可触到几块。茶食店里的玻璃匣,亮晶晶的在繁灯之下发光,照得匣内的茶食通明地映入行人眼里,似欲伸手招致他们去买几色苏制的糖食带回去。野味店的山鸡野兔,已烹制的,或尚带着皮毛的都是一串一挂地悬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眼前,②那香味直扑到你的鼻上,你在那里,走着,走着,你如走在一所游艺园中。你如在暮春三月,迎神赛会的当儿,挤在人群里,跟着他们跑,兴奋而感到浓趣。你如在你的少小时,大人们在做寿,或娶亲,地上铺着花毯,天上张着锦幔,长随打杂老妈丫头,客人的孩子们,全都穿戴着崭新的衣帽,穿梭似的进进出出,而你在其间,随意地玩耍,随意地奔跑。你白天觉得这条街狭小,在这时,你,才觉这条街狭小得妙。她将所有的宝藏,所有的繁华,所有的可引动人的东西,都陈列在你的面前,即在你的眼下,相去不到三尺左右,而别用一种黄昏的灯纱笼罩了起来,使它们更显得隐约而动情。她假如也像别的都市巷道那样开朗阔大,那么,便将永远感觉不到这种亲切的繁华的况味,你便将永远受不到这种紧紧的箍压于你的全身、你的全心的燠暖而温馥的情趣了。你平常觉得这条街闲人太多,过于拥挤,在这时却正显得人多的好处。你看人,人也看你;你的左边是一位着时装的小姐,你的右边是几位随了丈夫父亲上城的乡姑,你的前面是一两位步履维艰的道地的苏州佬,一两位尖帽薄履的苏式少年。你的团团转转都是人,都是无关系的最驯良的人;你可以舒舒适适地踱着方步,一点也不用担心什么。这里没有乘机的偷盗,没有诱人入魔窟的“指导者”,也没有什么电掣风驰、左冲右撞的一切车子。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安闲地散着步;川流不息地在走,肩摩踵接地在走,他们永不会猛撞你身上而过。他们走得是那么安闲,那么小心。假如你偶然过于大意地撞了人,或踏了人的足——那是极不经见的事!他们抬眼望了你,你对他们点点头,表示歉意,也就算了。大家都感到一种的亲切,一种的无损害,一种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大家都似躲在一个乐园中,在明月之下,绿林之间,悠闲地微步着,忘记了园外的一切。

那么鳞鳞比比的店房,那么密密接接的市招,那么耀耀煌煌的灯光,那么狭狭小小的街道,③竟使你抬起头来,看不见明月,看不见星光,看不见一丝一毫的黑暗的夜天。她使你不知道黑暗,她使你忘记了这是夜间。啊,这样的一个“不夜之城”!

有观前街的燠暖温馥与亲切之感的大都市,我只见到了一个威尼斯;即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左近。那里也是充满了闲人,充满了紧压在你身上的燠暖的情趣;街道也是那么狭小,也许要更狭,行人也是那么拥挤,也许要更拥挤,灯光也是那么辉辉煌煌的,也许要更辉煌。有人口口声声地称呼苏州为东方的威尼斯;④别的地方,我看不出,别的时候,我看不出,在黄昏时候的观前街,我却深切地感到了——虽然观前街少了那么宏丽的广场,少了那么轻妙的此奏彼息的乐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面写对某一大都市的感受、途经苏州而未下车并非闲笔,而是为下文浓墨重彩叙写苏州观前街做铺垫。
B.文章第四段提及北平的隆福寺、南京的夫子庙等其他名胜古迹,意在说明玄妙观的粗俗以及观前街的狭小。
C.文章写白天观前街拥挤与纷乱无秩序的情形,更衬托出黄昏时观前街的烟火气十足、热闹繁华与人的悠闲。
D.作者以前并不怎么认同“苏州是东方威尼斯”这个说法,但经过黄昏时游赏观前街,作者对此表示高度认同。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排比修辞,铺陈了那个大都市的荒野况味,但这种况味缺少真正乡村的质朴自然。
B.句子②中一个“扑”字化无形为有形,把香味写活了,突出了野味店山鸡野兔的香味浓郁四溢。
C.句子③中“看不见明月”与上文“在明月之下”相照应,用夸张手法强调了观前街的灯光辉煌。
D.句子④“别的地方”与“别的时候”单独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此地、此时才“看得出”的意思。
3.文章第五段写黄昏时候的观前街时,在人称方面富于变化,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郑振铎在谈创作时说:“我们要求‘真率’,有什么话便说什么话,不隐匿,也不虚冒。我们要求‘质朴’,只是把我们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真率”“质朴”的。
2023-11-0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