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废墟上的菜地

晚 乌

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荚,颗粒饱满。

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①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从老家奔赴而来,想到归期遥远,母亲有些无力。白天,她窝在家里, 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她感到就算出门了,她也无地可去。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决定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荚,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

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抠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②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

③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

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桶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

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赢得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

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

④是土地, 是劳动,成就了她。

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

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验, 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

(有硎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墟”不仅是现实种菜的地方,也指母亲来到城里后一度荒芜的“心田”,具有象征意义。
B.“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形象地写出逼仄又无法摆脱的城市生活让母亲备感时光漫长寂寥。
C.文中的母亲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一样, “偷偷摸摸”的行为中饱含对子女的忧虑。
D.母亲种菜时的“我行我素”和“忘乎所以”,隐匿着对泥土的特殊感情,蕴藏着她的精神渴求。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
B.句子②中的“搏斗”,既是母亲与土地的搏斗,又是她与自己矛盾心理的搏斗。
C.句子③中母亲的“藏匿本领”,体现在她藏匿工具和回家换衣沐浴的行为上。
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得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3.文章最后两个段落,写出了废墟上首批种地人的复杂情感,请加以梳理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劳动·价值”,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1-07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条河的走向

王剑冰

①这里多雨也多水,湿润的气候容易激发联想。吴王夫差为了运输军队与粮草,派伍子胥开凿邗沟,那个时候,水上比陆路便捷。伍子胥是多么有能力的人,他开凿邗沟,很快将淮河和长江连在一起。这为隋炀帝提供了方便,他以此为基础,迅速拓展了那个伟大的工程。可以说,邗沟是京杭大运河的开篇序曲,有了这个序曲,才使得全篇宏阔而惊艳。那宏阔而惊艳的鸿篇巨制,竟然有一千七百公里长。

②淮安的灵魂深处,埋藏着两千五百年的时光。大运河改变了大地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挑战了水的传统流向。这个因水而生的城市,最终成了水的故乡。

③我站立在大运河边,看着这波光粼粼的水面,目光迷离,直达久远。这里的人说起来,神情亦有异样,那是淮安人特有的自豪感。由于有了这条河,也就有了漕运。从元朝开始,沿海省份征收的粮食,沿运河北上,直到明清两代,未有停歇。漕运总督的衙门就设在淮安。而且,这里不仅有漕运总督府,还有江南河道总督府。这两位总督,明清时候,多为从一品或正二品大员,不受当地巡抚总督管辖,也不受部院节制,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连淮安府的官员等级,也比其他知府高。如此,这个扼南北交通的水运枢纽,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④因水利而成为宝地,漂母曾在的岸边常年稻花飘香。江淮熟,天下足。由此造就了一个富庶的天下粮仓.走过仓盈风雨桥,对面就是一个仓储遗址,那里竟然有九九八十一座粮仓,可想当时的丰饶,如今,已看不到粮仓什么痕迹,只有一个牌子竖在那里,抚摸着牌子上的字,内心掩饰不住地激动,觉得摸到了历史深处的芳香

⑤可以想见,在这举足轻重的运河之都,来来往往多少人!你来了,他走了,甚至你来了,他还没走,一时间,舟楫相接,辐揍相继,楼馆高矗,店铺林立,直拥挤得这运河边铺排出好大一片天地。装车的、卸货的、拉纤的、摇橹的,都很忙乱。唱曲声、叫卖声、号子声,声声不断。明清时期,这城市的人口就有五十五万人之多,那是什么概念?当时的杭州城才二十余万人。这里船多客多,所以琢磨着吃,琢磨着做,淮安成了烹饪实验场,江南江北的名吃样样在此汇聚。那些老菜的味道,极致地诱惑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也极致地被这些船只带往四方。狮子头、鱼锅贴、老鸡煲、软兜长鱼、红烧马鞍桥,至今还在水上飘散着余香。那时的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说不定扬州玩够,滑脚又到了淮安,只是他们不声张而已。

⑥水给我们带来无比灿烂的文明,带来无可预知的美好,也给这里带来过无尽的灾难。来淮安的路上,看到古黄河的标牌,再往东,又看到废黄河的指示。黄河一路上跑野了,为了入海,它曾经闯入淮河的河道。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淮阴和洪泽湖大堤巡视,河道民众无数次奋争,才得以有“清晏园”这个名称。这条废黄河,就凝固在了时代的苦痛里。经历无数苦难的百姓,把心中的念想与寻觅,托付进了淮海戏中,那戏也被当地人叫作拉魂腔,悲怨的曲调多少年来充斥于运河两岸,最终变成力量,变成诗篇。淮安,真的随了“淮水安澜”的祈愿。

⑦时间进入了一年当中的最后时刻,大雁与天鹅竟然同时飞来,在淮河流域境内的多条河流中徜徉栖息,两种颜色的音符,感染了这个明亮的早晨。一位老者守在水边,一杆烟袋,久未入口,只是让烟锅冒一冒青烟,而他自己,也如那烟袋,静静地发呆。有时候遇到人,他会让烟杆在空中划动,以加重他语气的激动,那一定是同谁对了脾气。旁边的人告诉我,这是一位老运河人,他把一生交给了这道水。严寒的冬天,菜地里竟然绿意一片。越过菜地你会看到古银杏,看到古运河和古码头。当年,或有一位女子,长久地倚在树下,看着水上的船和水上的人。运河边,码头上,多少人上船下船,多少船顺水逆水,号子一声,风帆一晃,已是千年。

⑧走进淮阴侯韩信故里,韩信倨傲的神情里,有着些许迷茫与慨叹,他在意的或许不是兵戈铁马、荣辱曲直,而是漂母那永远追不回的笑意。走进吴承恩故居,吴承恩与运河的关系,就是一位会思想的人与水的关系,水将他的灵感调到最好,调成与运河同样久长的墨香。站在清口枢纽前,看一条河的想往,这想往已深深嵌入了时间的缝隙。运河两岸的石头,仍然堆积在那里,不知堆积了多少年。那些石头,无论立起来做碑还是横下去做岸,都是一个道理,都具有非凡的气质与宏远的意义。

⑨大运河气势不减当年,这条水道仍然显现出超出想象的繁忙,一艘艘吃水深切的大船南来北往,慢慢地享受时间的微澜。竟然还有划桨的小船,那些木桨,还在临摹着先辈们临摹了无数年的水墨。冬天的夜,一切都进入静默与安然。只有一条河,还在亢奋地涌动,那是大地上弹奏的、永无休止的琴弦。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头写到隋炀帝以伍子胥开凿的邗沟为基础,迅速扩展了大运河的工程来方便自己游乐,批判了隋炀帝荒淫无度、穷奢极欲。
B.文章中写淮安的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不受当地巡抚总督和部院的节制,直接对皇帝负责,是为了体现淮安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C.文章中写河道民众将对抗黄河的苦痛托付给淮海戏,悲怨的曲调最终变成力量,体现出当地民众坚韧不屈、顽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D.文章第⑧段写走进韩信、吴承恩故里所观所思,突出人与水的关系,体现出运河在思想情感层面浸润涵养着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改变了大地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挑战了水的传统流向”与标题形成呼应,体现出大运河的文化意义及其蕴含的淮安人民的智慧,突出主题。
B.第⑤段通过细腻的笔触如实地写出了运河之都舟楫辐揍、楼馆店铺、人口众多以及热闹的街市场景,表现出淮安地区因大运河而成为繁华宝地,物阜民丰。
C.文章用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的句式描绘大运河,展示出淮安人民与大运河相依相存、休戚与共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大运河文化意义的感慨。
D.文章以广博与厚重的笔调,将运河之都淮安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融合现实发展,具有诗意的美感,内蕴丰厚,隽永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4.“王剑冰的散文总能让人感受到时间轴上的浑厚与新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12-11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丰子恺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你最喜欢什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什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一个月以前,上海还属孙传芳的时代,国民革命军将到上海的消息日紧一日,素不看报的我,这时候也定一份《时事新报》,每天早晨看一遍。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旧报,等候今天的新报的时候,忽然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大家惊惶失色,立刻约了邻人,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或到了败兵,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不过当时张皇失措,有人提议这办法,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逃了进去。那里面地方大,有花园、假山、小川、亭台、曲栏、长廊、花树、白鸽,孩子一进去,登临盘桓,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车在墙外过,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炮声,愈响愈近,又愈密了。大家坐定之后,听听,想想,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当初不过是自骗罢了。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也决定出来,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于是立刻把小孩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识,二则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枪炮声渐远弱,到听不见了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又为我们代办膳食。傍晚,我坐在校旁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邻人步行到故居来探听情形的时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经招展在展风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从此可庆承平了。我们就雇汽车去迎回避难的眷属,重开我们的窗户,恢复我们的生活。从此“逃难”两字就变成家人的谈话的资料。

这是“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欢喜什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

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

一九二六年

(有删改)

文本二:

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极具感染力。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我向来憧憬儿童生活……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在丰子恺眼中,儿童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在中国美术史中,孩童题材的文化内涵源自多层面,是儒家孝文化、佛家莲生贵子的生命传承、民间祥瑞祈福等思想的合流。孩童形象早见于秦汉工艺美术,绘画可溯至六朝,而至两宋时期婴戏图盛行,以精细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儿童状貌或祈子育婴的民俗民风为主。明清时期,以木板年画为载体的“娃娃画”,则以象征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借用儿童形象来传递美好的愿望,如《观音送子》。与传统婴戏图不同,丰子恺描绘的多是家中子女,他热爱孩子,亲近孩子,将生活中捕捉到的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付诸笔端,表现了与成人差异显著的儿童世界。如他画孩子们玩过家家游戏的《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妹妹做媒人》,幼子瞻瞻头戴礼帽,软软披着红盖头,一左一右地站在阿宝旁,阿宝低头像在说着什么,搭着软软,搀着瞻瞻。丰子恺寥寥几笔就把三个小人儿描绘得惟妙惟肖,将观者带入充满童趣的纯洁世界。

(节选自林静静《以心入画思进美善——丰子恺和他的新文人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四岁的华瞻聊天,得知他“最喜欢”的事竟然是“逃难”,在孩子的眼中,“逃难”不过是一大家子人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坐汽车”“看大轮船”。
B.文中的“逃难”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枪炮声中,大家惊惶失色、扶老携幼地逃到妇孺救济会,第二次是大家一起商议后,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
C.“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是当时众人逃难到该校的原因之一;第二天“我”同邻人步行回故居探听情形,表明我们急切地想了解当时的形势。
D.尽管“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但逃难留给成人的印象是惊慌、紧张而略为有趣,文章再现动乱年代百姓生活的动荡不安,意在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布局巧妙,在与孩子对话以及引发的感想之中,穿插战乱中“逃难”生活的内容,使内容更充实,叙事真切自然。
B.“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在文中出现两次,文章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逃难”中孩子们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精神状态。
C.文章将大人与孩子对“逃难”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们认知事物的独特之处,肯定他们能看透事物间因果关系并看见事物真相的优点。
D.文章全篇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如描写对话使用口语,真实自然,又使用“登临盘桓”“仆仆奔走”等文言词语,使文章古朴雅致。
3.丰子恺认为,儿童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真正的‘人’”。请结合文本一,概括丰子恺的“真正的‘人’”的特点。
4.如果要从孩童形象的塑造特色这一角度写一则对《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掌灯人

闫红

我五岁那年,搬到父亲所在报社的家属院。我家在巷子里靠西边,东边的院子空着,高高地长满了草,夏天里会开出花朵,有风没风都轻轻曳动。①我经常一个人溜进去,唱歌,跳自己编的舞蹈,像个原始人,体会那没有章法的快乐。

空院子朝东是某官员家,再朝东就临近巷口了,住着王叔一家,他们家异常安静,只是偶尔会飘出琴声,是他们家女儿在练琴。王叔是副刊编辑,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算得上高学历。有几回,我在我爸办公室里写作业,王叔闲闲地踅进来,丢过来一本《诗歌报月刊》或是别的什么知名刊物,上面往往是他的新作,让我心气极高的老爸,也为之叹服。

在当时普遍鸡飞狗跳的生活中,王叔一家活出了某种优裕的规整,我本能地有一种距离感,远远看见了心里也会犯难,不知道该不该像对别的叔叔伯伯那样打一声招呼。我隐隐感到,他看不上这些俗世规矩,②况且,许多时候,他的眼神也是飘忽的,我就是打招呼,他也看不见吧。

这种状况到我十四岁那年被打破。那年我读初二,学习成绩一般,唯有作文写得还行,五四青年节前,班主任嘱我写首诗在学校的庆祝活动上朗诵,我花了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写了出来。在家里试着朗诵时,被我爸听到了,他当然认为这是一首佳作,但残存的理性告诉他,还是应该听一听业内人士的意见。他拿着这首诗,来到王叔家,王叔看完后,说:“不错,不错!”

这让我爸更加兴奋,说王叔向来眼高于顶,能说两个“不错”,那一定是真不错。又过了几天,我爸说,王叔让他转告我,把那首诗誊抄给他,可以在副刊上登一下。

那是我发表的处女作。我心中感谢王叔,却还是很畏惧他,要不要打招呼这件事,比以前更加困扰我,但无疑,我写作的热情提高了,开始在闲暇时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对于三十岁的向往的文章,以我如今四十岁的高龄,看三十岁的姑娘都是少女,但在我十四岁的时候,却觉得三十岁的女人,已经饱经沧桑,只是那沧桑是美丽的,因此让我向往。

我爸作为第一读者读完,完全找不到北,只好又拿去给王叔看。在我爸回来之前,我心里一直是忐忑的,我想他会怎么说呢?矫情?无病呻吟?大人不会懂这种感受,何况,我自己也觉得,我有意无意地将某种情绪放大了。

我爸很快就回来了,让我跟他一块儿去王叔家。当着我的面,王叔嘲笑了我爸审美落伍,说他不能看懂这种文字里的“情怀”,又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让我拿回去看看,其中有两本是三毛的,还有一本是都德的《磨坊文札》。一个新世界就此打开,我的阅读和写作,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些不易说出口的心事,言过其实的情绪,以及突兀得不合乎语法的表达,王叔都能看出好处来。有的,他还会拿去发在报纸上。

此外,王叔还有一种读书人罕见的慷慨,他把自己才买的书《文化苦旅》借给我看。③有时,王叔也不是很认真地荐书,但三言两语中就能让我有种领悟。比如,他说杜甫好,我原本是喜欢王维和李白更多一点的,对于杜甫,只知道《石壕吏》这些政治正确的“史诗”,但王叔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随口一念,我也顿感惊心。

王叔也跟我说鲁迅好,也是随口念出几个句子,我曾经有口无心地背下来的句子,被他念出了奇妙的质感,我再去看鲁迅的文字,果然如香菱学诗所形容的,仿佛舌尖上有个几千斤重的橄榄。有一段时间,我读鲁迅读得如醉如痴,如今看鲁迅,不再全盘接受,但我依然爱他银钩铁画般的文字,感谢王叔,让我早早感受到那种美。

我再大一点的时候,他又对我说,不要再读三毛了,其实她有一点矫情。他交给我的书,是《异端的权利》和《人类群星闪耀时》。有时,他也会把最新出的《读书》交给我,说里面有篇什么什么文章,你可以看看。

他不只是这样待我,那几年,小城里但凡写得好一些的作者,都会被他所注意,我常常会听他愉快地说起,谁谁写得不错,虽然俗了一点,但那种俗有俗的好;谁谁读书很多,笔法艰涩,但像书法里的枯笔,也是一种美。他的那种孜孜然,超出了一个编辑的本分,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乐此不疲。下面县市的作者经过小城时,甚至都住在他家里。

在1999年底,感觉很难在合肥生存下去,给王叔打电话,想回小城到他手下谋个生计——他时任某周刊总编,他却坚决地说,你不要回来,你回来干吗?

在当时,我是有点怨艾的。数年后,才觉出他的用心良苦,我只身一人,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一点呢?我感谢他当时坚定的拒绝。

这几年,我跟王叔见面不多,有一次,他途经我家,同行者为一对夫妇和一个小姑娘,他说这小姑娘擅长写剧本,他带他们去找他的一个同学,看看能否有更多机会。我心中失笑,在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当年的自己。

我庆幸我在那条巷子里遇见王叔,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次遇见,遇到友谊,遇到爱,遇到懂得,遇到崇拜……遇到一个领路人尤其重要。

在如吸墨纸一般,随便吸收个什么就能晕染得一塌糊涂的年纪,遇到一个有水准、可信任而且还助人为乐的人是多么好,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云,起伏过的心思,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某个起点,你一下子就站到那里,然后走下去。

而王叔最让我敬重的地方是,他总希望,有一些人,能走得比他更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对于“我”作品的肯定,以及让我看《磨坊文札》《文化苦旅》之类的书,对于我的写作生涯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B.王叔经常在一些有名刊物上发表作品,父亲也时常拿着女儿的作品向王叔请教等都表现出王叔业务精湛,有水准。
C.文章写王叔评价小城里的作者时,提到其“孜孜然”和“乐此不疲”,前者凸显行为上的勤勉,后者则强调精神上的快乐。
D.从文章结尾部分可知,所有遇见中,遇见领路人尤为重要。“我”庆幸见王叔,由于他的引领,“我”比他走得更远。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句①中的“溜进去”“像个原始人”“没有章法”凸显作者儿时充满活力,天真烂漫。
B.语句②中“飘忽”一词写出王叔眼神的不集中、不固定,表现其清高、自以为是的特征。
C.语句③中的“也不是很认真”并非指的是敷衍塞责,而是“随意”“若不经意”之意。
D.语句④中的“一塌糊涂”本来指状况极其糟糕,此处更强调对于所接触事物的无法把握。
3.根据文本内容,简述“我”在与王叔交往时的情感变化过程。
4.文章题目为“掌灯人”,可是主体中并未出现“掌灯人”一词,以此命名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家门的妆容

王剑冰

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

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一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300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江龙,闭眼时已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

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

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站在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雾海迷蒙。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

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木吊桥,会看到芬芳中宁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臼,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

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在闹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洼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蓬勃了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会大家同享。

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进进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有人说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自由,沉下来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

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

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

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

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

谁说不是上天的眷顾?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喜,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予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范家门独具特色,奇峰险壁、野树杂花、古洞怪石、老屋田地等相映成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B.这篇写景散文突破了写景状物的传统,浓墨重彩地叙述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更以恰到好处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涵。
C.范家门从乱采滥伐到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吸引了外来游客,也留下了村里的年轻人。
D.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题,巧妙地把范家门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全篇围绕外在景象,思考其内在底蕴,行文自如,不拘一格。
2.作者行文缘情入理、理中含情,以“情思”与“理趣”的巧妙融合贯穿全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2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丁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膛膛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满世界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是蹴在路边崖塄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着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啷啷在路道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的,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撅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笸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指着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着,把清亮的水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的。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认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⑪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了,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县长就让我也写写,我提笔写了几张,写得高兴了,竟写了我曾在华山上见到的吉祥联:太华顶上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⑫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酣声如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通渭人家精神的高贵。
B.通渭人家将简朴的屋舍整理得极为有序和整洁,说明这里虽物质短缺,却有着一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态度。
C.本文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如写“老者家晒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
D.本文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关照。
2.文中与通渭县长相关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长和“我”的关于“民风”的争论,既为行文带来波折,也引出了下文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
B.县长“后脖”的细节描写,既侧面体现了通渭炎热干旱的现状,也暗示了其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
C.县长在文中起到了线索作用,正是由于县长带“我”游通渭,才形成了全文“我”看通渭的所见所感。
D.县长的对联体现其作为基层官员深受当地文化影响,与后文“鼾声如雷”相映成趣,丰富了人物形象。
3.第⑩段作者连续使用三个“你”,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贾平凹说,他写散文,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皇帝大

林清玄

听说有一家披萨店,顾客一坐下来点菜,只要超过五分钟没送来,就完全免费招待。孩子感到好奇,一直吵着去吃。

我们去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是,餐厅大客满,等了半小时才有空位。果然,餐单印着五分钟尚未上菜免费招待,点完菜,孩子开始计时,不到四分钟就送来了,效率真是快得惊人。

但是,我立刻想到,为了赶这五分钟,我们坐了四十分钟的计程车,排队等候座位花去半小时,吃完饭还要花至少三十分钟回家。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十分钟的代价。

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我们赶着在五分钟上菜的心情,促使速食面、速食咖啡、速食餐厅大行其道。不仅在五分钟里做完菜,还希望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超过五分钟,于是有了微波炉,尽管微波食品使做菜过程毫无乐趣,微波食品的滋味普通,我们也只好使用,为了节省另外的五分钟。

不只是吃饭的五分钟,做其他事时,我们也要维持在每一秒钟操控局面或被操控的状态,于是有了传真机、寻呼机、手机、电脑。为使目标立即呈现,我们做了许多遥控器,谁家的客厅桌子上,现在不是摆了一堆遥控器呢?

我们拼命把时间省下来,理论上时间增加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上所花费的时间还是惊人的。为了结局所产生的时间压缩,不仅未能使我们有更多空间来悠然生活,反而使我们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

这些代价最大的是,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大部分人一整天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回到家立刻累倒了,哪有时间思维,做心灵更深刻的开发呢?

其次,生活逐渐分成两边,一边是像吃饭这种“无用”的事物,人们甚至不肯花超过五分钟来等待,这已经不叫“吃饭”而叫“填鸭”了。另一边则是充满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是什么滋味了。

从一个更大的观点来看,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那些在俗眼中绝不可缺的东西,在慧眼里看来都是浮沤泡沫一般。那些自以为做着惊天动地事业的人,有一天老了、死了,世界依然向前滚动。那些在寻呼机、手机里的催魂铃声,没有一声可以解决生命的困局。

打开生命的绳结,最好的方法是把时间与空间同等对待,打破过程与结局的界线,使从容与效率一样重要;也就是回到眼前来,使每一刻都变得丰盈而有价值。在这一点上,从前的禅师说的“活在当下”“活在眼前”“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已经有很好的见解了。

乡下有一句俗语说:

会吃才会大,会消才会活;

会爬才会跑,会困才会做。

这是认识到应以平等观照生活而生的智慧之语。吃饭是重要的,它滋养色身使我们长大,但比吃饭更重要的是排泄,一天不吃喝不会怎样,一天不排泄就完蛋了;会跑是重要的,但跑的方法始于爬行;会做是重要的,睡觉却比会做更要紧,铁打的身体三天不睡,也就委顿了。

由生活平等的智慧而产生一句更值得思考的话:吃饭皇帝大。

意思是吃饭这件事的重要性胜过皇帝,因为从前的农村生活需要气力,力气的来源还是食物的补充,因此把吃饭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即使是皇帝的圣旨驾到,也要等吃过饭再说。

我想起从前割稻的农忙时节,其紧张的状况并不亚于现代人的奔忙,吃饭与吃点心都是在收割的稻田中进行。每当热腾腾的饭菜从家里挑来,大家就会互相吆喝:“来哇,吃饭皇帝大。”然后大家或坐或蹲在田岸吃饭,那样专心与陶醉地吃饭,使我每次回想都十分动容。那种生活里单纯的渴望,在工作与吃饭时都同等专注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遗忘了。

还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歹竹出好笋”,现在被一般人解释为坏的父母也可能生出好子孙。其实种过竹笋的人都知道原意不是这样,是指如果要竹笋长得好,就要砍掉一部分的杂枝,竹笋才会有足够的养料。“歹”是动词,有“砍”的意思。

我把“歹竹出好笋”解释为,一个人一定要下决心砍除生活中繁复的杂枝,才会长出好的智慧芽苗。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是提升慧心最好的方法。

不仅慧心来自每一刻充盈的对待,生命中有情的态度、感恩的胸怀、广大的包容都可能来自从容时的步步莲花。

这种在每时每刻都以全部心情融入的境界叫作“通身是手眼,无一处不是手眼”;叫做“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归一月摄"……

我很喜欢白隐禅师的说法,有学僧问他:“为什么说“毛吞巨海,芥纳须弥'?”

他说:“清茶一杯,煎饼一只。”

法身无相、法眼无瑕,一个人如果能在一杯清茶、一只煎饼中体会生命真实的滋味,随时保有横亘十方、纵横三际的气势;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胸襟;那么,生活从容一些、情感单纯一些、追求减少一些、效率舒缓一些,又有何妨?

(选自林清玄《有情菩提》,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带孩子怀着好奇的心情去“五分钟上菜”的比萨店吃饭,不到四分钟就上菜了,效率着实让人吃惊,但作者也为在路上与等位的过程中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感到惋惜。
B.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吃饭”只能是“填鸭”了。为了应对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的滋味了。
C.文中“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追求减少一些”是在告诉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没有必要再去追求,生活应当从容一些、舒缓一些.
D.作者由“歹竹出好笋”生出新意,认为一个人一定要下决心砍除生活中繁复的杂枝,这样才会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才使每一刻能充盈地对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吃饭”写起,而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探寻生活的多个层面,虽源于平常之事,却透露出生命的玄机。
B.文中引用乡下俗语“会吃才会大,会消才会活;会爬才会跑,会困才会做”,是为了告诉我们吃饭和休息是最重要的,也为后文提出“吃饭皇帝大”的观点作铺垫。
C.本文的语言自然真挚,多采用平民化的语言,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让读者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
D.林清玄的散文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包含深远的禅意,如文中“毛吞巨海,芥纳须弥”等禅语的引用,使文章智慧幽远,体现了林清玄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
3.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进行时间压缩,这种做法带来了哪些不良影响?
4.“吃饭皇帝大”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实际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2023-05-26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红红的小辣椒

吴泰昌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江西回到故乡当涂,开始上小学。两年后,母亲到县东北角一个偏僻的镇上教书,我也随着去,那年我十岁。记得是一个冬日的清晨,我们吃完早饭就动身。过了北门石拱桥,尽是山路。从小在江西逃难,白天黑夜翻山越岭,我走惯了山道,稚嫩的小脚过早地生起了一块块硬茧。可那山,是真正的山,绿荫覆盖的山,一片葱茏,逗人乐趣。春天,挖竹笋,采野果。秋天,满山的毛栗子,个头虽小,味道香甜。我爱山,爱山中的树,山中的溪涧,至今我还怀念那绵亘百里的深山。眼下,我跟着母亲走过的这一个又一个濯濯童山,丝毫没有那美妙的一切,稀疏的小树,黄土一片,几只山羊在觅食,枯草在风中抖……三十里地,越走越长,冬天日短,太阳早落山了。在夕阳微光的拂照下,远处,黑幢幢的一片泛起灰白色,这就是我要去的霍里镇。母亲催我快走,我拔了拔不合脚的球鞋,加快了步伐。

小学校在镇边,校舍是一座祠堂改建的,空旷、寥落。冬天冷得很,手冻得像胡萝卜,红肿着。晚上进被窝,腿蜷缩着,一夜也难舒展开。我们喜欢去镇上的小街转转。卖吃食的小摊这时则活跃起来。这座小镇产山羊和湖鸭。羊糕是这里冬天的一道名菜,当年吃羊糕时那种鲜美的味道,今天已经回想不起来了。盐水鸭四时皆有,这条几十米长的小街有三四个摊子卖盐水鸭,长桌上放着几个大盘,盘子里整齐地码着七八只鸭子,无一例外,每只鸭尾部都插一个红红的小辣椒,尖头朝上。从上午卖到晚上,常常还有剩货,绝少有人买得起一只整鸭。如果哪天有人真买了整只的鸭,肯定会引起沿街百姓的注目。通常,一只鸭总是被几人或十几人零打碎敲地肢解掉,尾部那红红的小辣椒也无一例外地被主人留下,用来插在另一只鸭子上,好似要使这狭窄灰暗的街面上保留一点红色。那时候,我常爱在鸭摊前看看,慢慢地,那红红的小辣椒像是插到了我的心田里。这座小镇,黑瓦灰墙,早晚炊烟浓厚,渐渐扩散开来,将方圆几里的天空染成灰色一团。我不是考古学家,也不熟谙风土习俗知识,不知在留下我童年足迹的这个地方,何年何月始,做鸭子的师傅天才地创造出这富有诗意情趣的一招,给生活在这阴冷灰暗日子里的我的幼小心灵留下了一点暖色。

记得有一次,舅舅特意从外地来这小镇看妈妈。妈妈叫我跑上街去买点熟菜。我将一只蓝花大瓷碗放在王家鸭摊上。王老头是镇上祖传的做盐水鸭名手,他望望我这小不点个儿,又再次翻了翻从我手中接过来的钱,然后斩了大半只鸭子,替我在碗里排得整整齐齐的,上面一层全是好肉,浇了三匙卤汁。我眼巴巴地盯着剩余半只尾上插着的那个红红的小辣椒不肯走。他笑着说:好,给你这个。他将辣椒拔出来,插在我的碗里。我高兴得用双手捧着大碗,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走,下坡上坡,怕将这树立着的红红的小辣椒碰倒。舅舅见我端碗的那副认真劲儿,看看碗里一点红的鸭子,也新奇地笑了。

我至今想不通,在那个小镇里,这么点鲜活的红色怎么会使我长久留下记忆。

1983年11月于北京(有删改)

文本二:

去年夏天,我应作家出版社之约编选一九七六至一九八六年散文集。这大半年,断断续续利用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尽可能多地阅读了这十年间发表的散文。先初选了一个篇目,又反复斟酌,终于定稿了。

本书注意选录真正的抒情小品和山水游记,也不忽略文艺性评论、随笔、杂感、序跋,其中还特意选录了用散文笔调写的自传”“遗嘱等实用说理文。如果用这个篇目和五十年代出版的散文特写选相比,我深知不会被一些人认同。但我宁可受到指责,也要为开辟散文的广阔天地而呐喊。

在目前的散文创作中,回忆和怀念型的作品不少。我们在选择时注意到这个事实。要分析出现这种文学现象的原因,不能简单地指责散文家反映现实的热情不够。我们国家数十年所走过的曲折多艰的道路,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有深深的辙印。物质生活安定了,精神生活丰富了,自然培育了一种冷静地思索过去、回想往事的情绪。这种情绪带有特定而鲜明的时代的色彩,极易蔓延、传递和感染。表现这种烙有时代色彩的情绪,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正在变革的伟大时代。散文是推崇自然朴实地表达人们心头积存的情愫的。因此出现一些回忆童年、怀念故人的散文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就我所阅读的部分这类作品看,无病呻吟之作有,是少数,也是不成功之作。多数作者还是借回忆、怀念抒发强烈的现实感受的,成功之作恰在其中。回忆、怀念粗粗看来仿佛离现实很远,实则却很近,是面对生活现实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怀旧的有的是表达对生活现象的某种不满意,同时是对生活的更加深沉的热爱。不光是老年人在回忆怀念,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在写回忆怀念之作,这就说明回忆、怀念不等于暮气、悲观、失望,而是散文家表现现实感受的一种手段。新时期我们的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骄傲。

一九八六年四月

(选自吴泰昌《十年散文选》,有删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描写了作者儿时在江西山区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快乐的回忆,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江西山区的喜爱以及怀念。
B.小镇盛产湖鸭,但是很少有人买得起整只鸭子,有时甚至要十几人才能买完一整只鸭子,可见当时人们生活艰苦。
C.文章第三段通过“用双手捧着”“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走”一连串的描写,生动地呈现了“我”对红辣椒的珍视。
D.文章是一篇记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通过有条理地展开一系列童年生活的细节,营造出一种亲切的艺术氛围。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编选《十年散文选》阅读了大量散文作品,收录了文艺性评论、实用说理文等篇目,为开辟散文领域而呐喊。
B.在当时的背景下,《十年散文选》选录的作品并不能被所有人认可为散文,甚至还可能会引来一些非议。
C.回忆和怀念型散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变革,我们不应简单地排斥它们,而应该正确认识它们的价值。
D.回忆和怀念不等于暮气、悲观、失望,而是散文家表现现实感受的一种手段,以此为基础就能写出优秀的散文。
3.文本一中,作者在写“红红的小辣椒”前用很大篇幅叙写自己来到小镇的经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指出:“散文是推崇自然朴实地表达人们心头积存的情愫的。”请你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散文主张的。
2023-05-15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沙原隐泉

余秋雨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不禁恼怒。然而,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

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不为那越来越高的山顶,只为这已经画下的曲线,爬。

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宽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

登上山脊,发现山脚下有异象,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

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葬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

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

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的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出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再稍用力,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

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

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亟亟向泉水奔去。

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已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树后有一陋屋,正迟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悬项佛珠,满脸皱纹布得细密而宁静。

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来源,讷讷地问,她指了指屋后一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

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为何孤身一人,长守此地?什么年岁初来这里?终是觉得对于佛家,这种追问过于钝拙,掩口作罢。目光又转向这脉静池。答案应该都在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器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当地在陋室里听够了一整夜惊心动魄的风沙呼啸时,明晨,即可借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当她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抬头,即可望望灿烂的沙壁。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文本二: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以及关怀,对于人类所遗留留下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以浓厚的书卷气息,只身一人,从朔风凛冽的咸阳古道、阳关雨雪到春花烟雨的苏州小巷、三秋西湖,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途中有着山水各一程的坎坷,也有着风雨交加的寒冷,途中不断寻求着古老民族的新生力量。文化是一场苦旅,更是一场修行,余秋雨带着读者走遍世界,边观景边悟情,从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变迁,深刻挖掘人文精神。

(选自《试析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表现爬沙原观隐泉的感受,描写了鸣沙山的壮美、月牙泉的静美、老尼的淡美,表达了“我”对人生世相的思考。
B.因为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选中了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所以这些地方才倍显圣洁和崇高。
C.登临沙山项端,“我”发现这里只不过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由此陷入了是“享一时俯视之乐”还是“长久驻足安坐”的彷徨之中。
D.静与淡是老尼生活的集中体现,她能抵住风沙惊心动魄的呼啸,她能借助明净水色涤荡外界的喧嚣,在沙壁与泉水中寻求内心的最大平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我”的视角描写了沙原隐泉的奇特景象,但又不独立写景,而是融情、景、理于一体,形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
B.作者写鸣沙山,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山的整体风貌和山顶的壮美风光,更侧重于对登山的艰难情状和行走的轨迹进行细致描写。
C.下山时,“我”咬咬牙,狠狠心,缩紧脖子,歪扭着脸,把脚伸下去,整个骨骼都做好了被重重摔打的准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D.文章结尾,作者用简洁的语句交代了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地理位置,淡淡的笔调引人遐思,恰到好处地勾起了读者体验美景的冲动。
3.作者说“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但他笔 下的“隐泉”却有奇特之处,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4.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沙原隐泉》中的“我”在攀爬沙山过程中所悟到的人文精神。
2023-05-09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哺山河(节选)

徐嘉馨

娘是被一阵炒面黄灿灿的香气给搅醒的。

娘溜着耳朵,四下谛听,最终发现那奇香出自谷仓外面的世界,而非空荡荡的青缸。那声响有尺寸,有形状,八尺宽长,直角四方,是一种光溜溜、滑晶晶的手感,不由分说,娘奔着香味去了。到外头,盛大的日光照透了娘这只饿了八日的小鼠,从未见过的米山面海呼啸而来,被盛在背篓里、青缸里、水洗的白浆布桶里。

于是,娘竖着一双耳,顺着那又大又圆的香气走去,迈过了田埂,走到村西头,那里有人马,红军一个营驻扎在那里。

巨大的香气,就从那营地飘来,那里架起一口足要三人环抱的铁锅,中央金灿灿的,“唰啦啦”翻炒着的米面,腾起一气圆鼓鼓的芬芳。午后的阳光铺下来,晒得娘的睫毛软软的,如毛茸茸的蛋酥,注视着黄金海洋一般无际的打麦场。

数年以后,娘在雪山的雨棚下给我讲她的从军之路,就始于那片汪洋的麦场。

娘是童养媳,做饭和送饭是娘唯一的营生,她就在灶房里学会了如何揉面、切菜、炒辣子、摇出白花花的水豆腐。娘一晃长大了,大了的娘日日被限制在五米宽的灶房,看似足不出户,手上摸到的,却是田里最新采来的蔬果。那脆亮的触感一下子冲击了娘的心——肥胖的白萝卜、展开膀子的香芥莱、伸着小腿怯缩缩的白豆芽,原来不是食材,竟像是命一样的存在,没了它们,日子就不能过活。都说人活一口气,气从哪来,就从炊火升起的饭里来。

娘不再是娘了。三年前,她是厨房里琢磨放肉蔻还是刀豆的小媳妇。三年后,娘顺着香气走到驻地,看见门前的山岗子上,“呼啦啦”鼓动着一面旗,想着这是啥呢,啥能比吃食重要?田里的玉蜀黍被兵匪征用了大半,只剩下大头菜没人要,裂开了脸,滚满土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娘再厉害也斗不过空荡荡的米缸,一腔力气撞了南墙,闷得娘心慌。

但,娘没能泻在米面上的一股子力气找到了新的归宿。娘顺利进了营,头发“唰”地一剪,露出光滑的额头。我十七岁的娘真正被拉进了叫做“革命”的阵营,站到了那面旗下。

我推算不出,娘是什么时候被拉入了这支队伍,走上了这条道路。我只记得,刚到下一个村,娘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为啥,她要让下个村的姑娘们看看她,用自己亲身的事例感化她们,娘说我活生生个人儿,比小战士刷白漆的口号管用!娘成功了,娘往那一站,就有人过来这摸摸那瞧瞧,还捏娘的耳朵,看看娘有没有耳朵眼儿,来判断娘是不是个真女人。娘由着她们又摸又看,说我就是上个村的,我们房里的炊烟能飘过这座山头,我们淘米的水能流过这道坎沟,说到底,咱都是吃一锅饭的人,没有啥不同。

人群里有妇女被说动了,她的丈夫已经要加入红军,她也要跟着自己的男人走。她说公婆交给小姑子,我们两口子全跟着红军走,能走多远走多远,干革命也是个伴儿。娘说好啊,是个伴儿嘛!说着,她主动去帮那个妇女登记,说别挤别挤,慢慢来,只要一头心思干革命的,红军都欢迎!

娘绝不是生来就不安于乡村,非要闯一番事业的强人,娘是恋家的,是传统的,是宁可绣着鞋样儿安稳一生的良家妇女。可叹世道没给娘这样的机会,娘是童养媳,一辈子不能上桌吃饭,一旦长大,就要无休无止地生育,月子里劈柴生火。可惜了娘,娘是那么知冷知热的人,一双手会做那么多的吃食,有那么多的巧思,娘不一般,但世道让娘没了米可下锅,娘不能不愤恨。

娘突然有些恐惧,想到这支部队里可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没有血缘,没有亲家,不沾亲不带故,竟就跟着走了。娘十六年的前半生里,心愿很简单,只想要个一生一世陪自己夹两口菜啖一口汤的人,生活是平静的湖,而饭食是源头的活水,不一饮一啄,两口子就没法过活。但娘不知道,她即将举步的路上,没有吃食,没有饭菜,连一口熟米都没有。他们咽草根吃皮带,嚼“咔哧咔哧”的冰块,却把仅有的米粮让给娘,把最后一口汤留给彼此。粮,在这里成了敏感的东西,因为那是命,而战友已垂死,用最后的力气把粮让给你,盼着你活,活着就能继续走,继续走,走到绿洲去,走到他没有白死的新地界去。

娘猛然明白,粮是好,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

娘上路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基本保障了苏区军需民食,初步形成了粮食流通管理体系,逐步培养起一支得力的粮食工作干部队伍,为革命战争时期做好粮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巩固和壮大了苏维埃政权。

开展土地革命彻底解放生产力。开展土地革命是八七会议制定的总方针之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就开始了土地革命的实践探索,起草发布了第一个土地大纲一一《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得到苏区群众热烈拥护。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苏区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分田运动、查田运动,逐步确立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政策,对后来土地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苏区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参加革命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据统计,1933年赣南、闽西等苏区农业生产同比增加了15%,闽浙赣边区增加了20%,远超当时的国民党控制区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摘编自邓强、段刘娇《中央苏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依次写“娘奔着香味去了”“娘顺着香气走到驻地”“娘顺利进了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也逐渐清晰。
B.文本一补叙了娘当“童养媳”的经历,丰富了故事情节,突出了娘的勤劳能干和生不逢时,为后文写她走上革命道路做了铺垫。
C.苏区农民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体现了他们高涨的革命热情,而土地改革让农民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促进了他们革命热情的高涨。
D.两则文本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的描写,都表达了粮食对于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红军与农民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2.关于文本一娘进入军营以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娘是十七岁时被拉进革命阵营里的,她因为实在没了米下锅才愤怒,最终找到了自己新的归宿。
B.娘刚到下个村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她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化别人加入红军,可见她的革命觉悟很高。
C.娘的宣传感化了很多人,她只是千万红军宣传员中的一员,娘的事迹让读者感受到了红军不断壮大的部分原因。
D.娘的形象真实可信,例如文中既写了娘对自己工作的热情,也写了她因参加部队突然产生的一些恐惧。
3.文本一结尾写娘走上了革命道路,“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同样是写土地革命时期的故事,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却大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5-0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