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纸上的故乡

王瑢

①我的家乡是太原。在北京工作那会儿,酒店里有个老客户是个久居帝都的老头,是个画家,上海人。此人好酒,尤其喜欢喝黄酒。他总是独自前来,自斟自饮,优哉游哉,但他来了也不多喝,黄酒一瓶,喝完即走。他每次点菜都十分简单,一碟油炸花生米,半份猪头肉,偶尔来份鸭脖或鸡胗。如果来的那日,恰逢是某节令,便要一例白切鸡(四分之一只),外加一盅老火靓汤。他从来不点主食。

②在酒店找个角落里的位子坐定,老头从衣兜里把纸巾掏出来,筷子首尾抹个几遍,再把面前的一小片桌面来来回回仔细擦拭,然后把酒杯拿过来,热水烫过后倒半杯黄酒,等上菜的工夫,小口慢抿,一抹朗逸的微笑挂唇边。

③虽说来京多年,老头一开口,仍满满的上海老味道。有相熟的老客跟他闲聊,“这大冷的天儿,上酒店不嫌烦哪您。”他只是笑笑,并不多言。

④有一回,我的一个太原朋友到北京出差,恰好那老头也在,我于是特意安排他俩坐一桌,对饮总好过独自寻欢。

⑤老头率先开口道,“哪里人啊?”

太原朋友性子直,急脾气,酒桌上讲速度。坐到一处就是兄弟,“来,走一个!”脖子一仰已经干了。五十三度老白汾。

上海老头微微一笑,说,“这样喝酒,我不来赛。”照旧小口慢抿,夹粒花生米慢慢嚼,还不忘帮太原朋友把酒杯倒满。

⑧太原朋友跟我直撇嘴,趁其不备悄声嘀咕,“那也能叫喝酒?”眼睛里满是不屑。

⑨光阴荏苒,一眨眼,我已回沪十多年。而就在上个月,我的这位太原朋友来上海出差。长久未见,甚是想念,提前订好饭店设宴款待,特意邀约几位我的上海好友作陪。席间,太原朋友想起北京那老头,他于是提议,“今天换小杯?”自问自答,“入乡随俗嘛,上海人喝酒讲究精致嘛。”一桌八个人,就数我酒量最差。几位上海朋友里面有一位,曾在东北插队七八年,酒量相当了得,于是由他来代表我尽地主之谊。举杯开场,“有朋自远方来,欢迎。”先干为敬。与太原朋友四目相对,“陪酒陪好,好事成双。”脖子一仰。“一杯两杯不尽欢,三杯过后笑开颜。”

⑩我的太原朋友这晚喝得十分尽兴,喝到后来不禁有点懵圈,他盯着看我一眼,目光紧随主陪位子上的上海朋友,欲言又止似的,他踌躇犹豫,忖度再三,侧过身来附耳问我,“那哥们儿到底是哪里人?”

⑪我母亲是上海人,但我常年生活学习工作在北方,上海话听是完全没问题,讲起来则稍显蹩脚。记得当年在北京,我们酒店的白案师傅是上海人,我得空就找他闲聊,温故而知新,学说上海话,以至于现在一口的“洋泾浜”。

⑫那天酒过三巡,喝至兴起时我的上海朋友忽然立起,他说,“唱几句?欢迎太原朋友远道而来……”

⑬大家鼓掌。

⑭他唱的竟然是一首山西民歌。“三月的桃花开的艳比不上妹妹的粉脸脸粉格腾腾俊格蛋蛋咋看妹子咋好看……”

⑮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望着眼前这欢腾而热烈的场面,耳畔老听见有个声音在说,“你老家哪儿的?哪儿?哪里?哪?哪?”那声音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复而又复,萦绕不歇……

⑯现代化都市生活日益繁华,焚膏继晷将喧嚣白热化,然而花钱也难买到“回乡”之感。“故乡”于是只能跃然于纸上。或许忙于赶场之人,某一天忽然间吃到某一道菜,久违的滋味告诉你,这是一道家乡菜。抑或是你去看了一场年末贺岁大片,然后在摇曳不定、模糊堆叠的镜头中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⑰弹指间已逾不惑之年,离开故乡许多年的我,早已经习惯行走于路上。南来北往,脚步难歇,然而何时能“回乡”?我是指真真正正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小住一段。转念又一想,不禁踌躇难安起来——我究竟要回哪个家乡呢?是我成长生活过的太原,还是学习工作过的北京,抑或是久居于此的魔都?

⑱“故乡”并非一个代名词,它无声无息却如影随形,带给我在面影模糊的人潮汹涌中安身立命的力量。纵然是早已经习惯了南去北来,一刻不停地途经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过客经此。但我永远愿意相信,一定有更美好的景物在向我招手。这样想来,紧张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她的鲜活与苍然都将铭刻于心,并且永远跟别人所说所唱所以为的截然迥异。还不够么?

(选自2022年2月18日《文汇报》)

1.本文擅长勾勒人物形象,以第⑥⑦段为例加以赏析。
2.分析文中“我”的作用。
3.本文选材颇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4.结合最后三段,围绕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认识,评析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2024-05-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保俶塔的灯亮了

沈轶伦

①只要把距离拉到足够远,遥看我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沙粒,微不足道,又彼此雷同。唯有少数事件和人物的存在突出水面,犹如礁石,成为标记物,让余者得以参照自己生活过的痕迹。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人类才如此热衷于建立高物、高楼、高塔,想用某种挑战地心引力的努力,去树立一种信心,好证明自己能超脱时间的水位。或许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那晚说,不如去看保俶塔。

②而夜晚隐藏了一切。

③白天西湖边的游人、小贩、自拍者,都隐去了。降温和夜幕一起删繁就简,让通向保俶塔的小路变得简洁、清爽、异常幽静,像安睡的小孩。月光遥遥,路灯清冷,所有的光线加在一起,不过能照亮脚下两三步距离内的石阶,再往前和再往后瞧时,周围的环境全都被夜晚吞没了。

④那便只能看清此刻的立足处。就好像我们只能拥有此时此处此地,其余的我们一概不知。那不知道的,就如同也不存在。现实世界如舞台布景,聚光灯只此一束,只照亮我身处的一个刹那。

⑤我想起读大学时有一次来杭州,住在当地同学家。清晨,她的母亲要去买菜,把我捎到黄龙洞景区门口,嘱咐我自己玩会儿。那天可真早啊,游客都还没进来,我沿着山路走啊走啊,一路上一直没有碰见旁人,直走到自己都有些害怕的时候,忽闻前头有人在用美声唱法唱歌。

⑥山路笔直时我能看见他,遥遥一个背影,山路转弯时,我又看不见他,可那歌声不断,穿林而来。从他的视角,他只是一个人在放声,不是为了叫别人听着好听、享受,因为他自己要唱歌,所以他唱歌。

⑦我也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周末,和两位出版社的编辑一起去杭州开会。那天我们早上从上海出发,傍晚就要回沪,时间争分夺秒。一路上三个人互相勉励,                  ,这样还能挤出半个钟头在会议开始前看一会儿西湖。到了湖边,我们赶紧上了一艘小船,掐着点让船夫快点划一下。起初我们每隔三四分钟看一下手机,唯恐错过开会时间,但船至湖中心,微风吹来,湖四周的画面开始变得遥远,岸上生活显露一种不真实。我记得我对面的编辑老师放下手机,双肘撑着座位靠背,仰脸感受阳光。她闭着眼睛说,真好。说了三遍。我记得船夫笑着说,你们一看就是从上海来的人。

⑧西湖如钟面,小船就是指针,在时间的序列里不疾不徐地移动。泰山压顶,不能让这指针快一秒,宇宙毁灭,这指针可会倒转一分?

⑨若是能倒转,我会想到自己刚工作时出差来湖滨,那夜灯光璀璨,鲜衣怒马的人群里,见过好多名流,那时年纪小,也会觉得站在光环下的人似巅峰传奇。直到后来听说后续沉浮,有人身陷囹圄,有人再无消息。

⑩再往前想,我还能记得曾随母亲单位工会组织的旅游在暑假时来杭州。大巴停在楼外楼饭店门口,众人正要下车去用餐,却见天瞬间变了颜色,一阵暴雨轰然落下,雨珠砸在车顶,像千万个密集的鼓槌。我们一时被困车内,众人急切盼着雨停。我坐在座位上,靠着窗,母亲怕我无聊,把方才路边买的一只莲蓬递给我让我剥着玩。我记得莲子入口清淡的味道——它的小巧和它的青色,还有雨水的气息和雨点的暴烈,都在表述着江南的脾性。窗外场景,全然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的西湖,和那一天的西湖隔着起码九百年,但也什么都不隔着。

西湖从未动,动的是每天来看湖的人。又或者是这人世间从来没动,是西湖来看过我。在不同的年份和季节,在我人生不同的阶段,它看着我绕着湖坐过车、走过路、骑过车,它仰面看我上山,也低眉慈目看我泛舟其怀。它看我结伴来过,也看我独自经过。

但也真奇怪,明明来这里那么多次,却是第一次想到来看看保俶塔。湖上两浮屠,宝石如美人,雷峰如老衲。雷峰塔居湖南,塔下总是人头攒动,保俶塔在湖的北端,在这个夜里显得多么安静,安静得如居于世界的尽头。导航显示它就在不远处,就在几百米外,但山路随着山势起伏,在一处平台,有台阶往上,有台阶向下。黑暗中,我不能确认去塔的方向,一时走到山下,直到看到停车场和游人,然后走到街上,看到热闹穿梭的车流扑面而来,我才知自己走错了。

还要回来重新上山吗?我们还要找保俶塔吗?

我们站在北山街上四望,宝石山在夜色中,是朦胧一片黑色的混沌,什么都看不清。而断桥名胜就在东边一点,那里灯光清晰,似一种更触手可及的诱惑。

要不算了,以后找机会再来,今天先去别处走走?

可是,就在那一瞬,在那一个我们就要放弃的刹那,忽然西湖一圈的名建筑都亮灯。原来保俶塔那么清清楚楚矗立在山上。它被映照得通体发亮,那逐层向上收拢的造型,像一枚小小的针,显得异常纤丽。

让我们重新拾级而上吧。

1.有人认为第①段很突兀,结合全文,请从文体特征的角度,阐述你的看法。
2.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
3.下列甲乙两句分别放入第⑦段画线处,你觉得哪一句更适合,请阐述理由。
甲:快点走路、吃饭、看材料
乙:快点快点快点,快点走路,快点吃饭,快点看材料
4.标题的意蕴是如何在行文过程中逐层揭示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2024-04-1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古的歌

冯至

蒙古是一个野兽,是无愉快的。石头是野兽,河水是野兽,就是那蝴蝶也想来咬人。在一篇苏联的短篇小说里这样写着,读起来像是一首歌,一首唯一的蒙古的歌,正如古时鲜卑民族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盘桓着。小学时候读地理,总以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黄色的旷野的荒沙。后来又听先生讲到沙漠上的幻洲,那的确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骑着马或是骆驼,缠头,身披黄色的、红色的袍,手持长杖:这种憧憬不知怎么又转移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了。只可惜,经验与年岁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日见狭窄。抱定志愿说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险的那样的童心,等到中学毕业时已经做梦都梦不起来了。自此以后,我脑里所萦回的,也无非是些眼前切身的事,而所谓戈壁上的蒙古人会不会对着天空的幻洲唱出歌来的问题,再也无心想起了。

③可是后来偶然在一个晚餐席上我却听见蒙古的歌了。那是在H埠,地近寒带,冬天的路上结着很厚的冰,许多不大熟识的人聚在一家饭店里。席间,含笑的主人立起来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会在一起。请大家留个纪念在今晚的席上。

④片时的静默。一个矮而胖的俄国人说话了,用纯熟的中国语:诸位!这里,关于俄国的歌,大家一定听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公园,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异乡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许。

⑤大家都很惊讶,是什么呢?

蒙古歌。

⑦出乎意外,一片鼓掌的声音。

⑧不过是新鲜罢了,意义也不懂,声音也很沉闷,比起《四郎探母》《空城计》来,太不能使听众陶醉了。但都很注意地听,不过是新鲜罢了。

⑨催眠歌似的,没有抑扬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黄土的路上,看不见山,看不见水,看不见树木,只有过了一程又一程的黄土。是的,在这歌里,霞都不会红,天也不会青,——是一个迟钝的人在叙说他迟钝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转折,无论往哪边转也转不出它那昏黄的天地。

唱歌的人的态度却是严肃的。

这样的歌,在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里,似乎太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无光,冷风凄凄地吹着的下午,从一个孤孤单单的帐篷里发出来这个声音,也未必不相称吧。——什么事都是因缘,谁想得到呢,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来不大有人采摘的,也会有今日飘落在光明的电灯光下,洁白的桌布上面,而它的声浪吻着两旁陈列着的西方的雕像。

唱歌人的态度始终是很严肃的。

席散后,我请求这位俄国人,能够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吗?他说可以,我们便从这热腾腾的屋里走出来了。我们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气中,感谢的很呢,使我今天听见了这个奇怪的歌。他说并不奇怪,他的故乡是恰克图,同蒙古人做买卖的他的同乡们差不多都会唱这样的歌。

但是,什么意义呢?

意义是很悲哀的,他们的马死了,他们在荒原里埋葬这匹马,围着死马哭泣:老人说,亲爱的儿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壮年说,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猎了;小孩子叫声叔叔,几时才能驮我上库伦呢;最后来了一个妙龄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爱人。

就意义说,这是一首很好的哀歌呀,真想不到他们也有这样好的歌。但是声调怎么这样沉闷呢?我只觉得蒙古是一个野兽,无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们的一位作家所说的一样。

俄国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说:那不过是片面的观察罢了。什么地方没有好的歌呢。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过我们文明人总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一种病似的。至于那鲁钝而又朴质的蒙古人,他们把他们的爱情与悲哀害羞似的紧紧地抱着,从生抱到死,我们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易发现的。

夜里非常冷,我们在街上走着,一直走到江滨,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气。

1.分析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描写蒙古歌声的语句。
3.为什么文章中间连续两处说唱歌人态度是严肃的?
4.唱歌者认为:文明人爱用感情来传染人像似一种病态,而我们不大容易了解和发现蒙古人的情感表达。请你评价这个看法。
2024-04-1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考二模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贝加尔湖有耳朵

苏沧桑

①一个人进入贝加尔湖,如一粒尘埃落入眼睛。

②踩在贝加尔湖冰面上的每一步,像踩在一个婴儿的肉身上,鞋底的防滑冰爪碾着他的皮肤、骨骼、毛发,碾着他的梦。积雪发出的嘎吱声仿佛他的呻吟,闪电般的冰裂缝里仿佛回响着他的心碎声。

③我将脚步停在一堆篝火前,嘎吱声消失在篝火的噼啪声和铁锅炖鱼发出的咕嘟咕嘟的沸腾声里,以及俄罗斯司机将斧头砍向木柴的咔咔声里。

④丝丝缕缕金色的阳光将贝加尔湖的冰面、积雪、蓝冰、冰柱、冰花、冰洞一同织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冰茧里。层层叠叠的蓝冰,如同被定格的时间。假如时光倒流,我们会看到波浪一边推进一边瞬间结冰,在湖岸层层堆积,层层倾轧,如纷至沓来的往事,如来不及排遣的心事。湖岸边的冰洞则像一个个流落在人间的天使,熠熠发光的冰柱、冰凌是其骨骼,精美绝伦的冰花是其羽翼,每一个冰洞都振翅欲飞,想逃离人群、逃离喧嚣。

⑤从一个冰洞里出来时,俄罗斯姑娘达丽娅愤愤地说:如果你们看到有小孩子敲打冰柱,请帮我说他们哦!

⑥零下30℃的气温会咬人,伸出手指超过一分钟就会被咬得很痛,像在提醒我:不要放肆。

⑦我将冻僵的双手凑到篝火前,突然看到了贝加尔湖的眼泪——2500万岁的老人的眼泪——篝火融化了木柴四周的一小圈蓝冰,像冰湖流出的泪水,瞬间又冻结成冰。龙钟老人般的冰湖,沉睡婴儿般的冰湖,任由人类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伤口,不管人们因仰慕而来,还是因生计而来。

⑧会咬人的气温,成了贝加尔湖唯一的、无力的守护神。

⑨贝加尔湖名字的其中一个寓意,是天然之海。我的心里对贝加尔湖生出了深深的内疚,为自己的到来和打扰。我的心里对蓝色星球生出了深深的内疚,为自己的到来和打扰,为自己生产的垃圾。

⑩杜鹃鸟会将自己的蛋下在别的鸟的巢里,小杜鹃鸟一睁开眼睛便会本能地推开别的鸟蛋和幼鸟。这无关善恶,是这一物种的生存本能。蝴蝶会将卵产在蚁穴里,蝴蝶幼虫一出生便会散发一种类似幼蚁的气味,还会模仿幼蚁的声音歌唱,甚至模仿蚁后的声音,持续伪装得以接受供养长达两年再破茧成蝶。这同样无关善恶,也是物种的生存本能。

地球上,只有一种动物,不是因为生存,而是因为贪婪而互相算计、自相残杀。

荒野也许需要鲜活的生命,但需要的一定不是你我

假如我是贝加尔湖底生长着的海绵,一定会听到冰湖深处的一声叹息。

不知是谁叠的两块冰,像两只透明的小鸟,在夕阳下依偎着。逆光里,两块冰又像一对恋人。

三名俄罗斯少男和少女拉着手在湖面上滑冰。他们的动作丝滑、恣意,像三只发光的蝴蝶。

我拿着一杯刚烧开的热水,在夕阳下玩泼水成冰。我将手臂抡起画一个圆,唰——一杯热水瞬间化成弧形的冰雪,逆光里,像一条巨龙。

暮色中仙境般的贝加尔湖畔,承载着与国籍、年龄、性别无关的凡人的幸福,纯净的冰天雪地让心思简单、让快乐加倍。我们忘记了远方的隆隆炮声,忘记了金币碰撞时发出的当啷声。

追着夕阳顺着村庄的斜坡往松林里走时,我看见一座座木屋升起袅袅炊烟。一座木屋前堆满积雪的小路上,蹲坐着一只一动不动的哈士奇,它的眼睛定定地望向远处。一开始我以为它在看我们,当我走到它身边对它说哈啰时,它依然无视我,一动不动。同伴说,它在一心一意等它的主人呢。

来过贝加尔湖8次的郑清和我们说起他的历险记。贝加尔湖有很多狗,它们个子很大,性情却温顺。他第一次来时,一只边牧突然站起来扑到他肩上,他误以为它要伤害他,一把抓住它的项圈,它也以为他要伤害它,使劲挣脱……在狗主人赶来前,它一直冲着他狂吠,好像在替贝加尔湖呐喊:走开!走开!

                                                

㉑“我工作的本质是试图放大野生的声音,它们的语言,一个比文字更古老的,我们似乎再也听不到的声音。运用多重曝光技术、对质感和纹理作出独特处理而使作品呈现梦幻迷人效果的英国印象派摄影师斯蒂芬如是说。

空气里没有一粒沙尘,我的左眼却突然又痒又痛。狗毛?猫毛?细菌?我在夕阳的逆光里伸出手,指纹的皱褶间会不会是一粒细菌的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我的眼眸会不会是一粒细菌的贝加尔湖?我们行走在千山万水间,会不会也是一团团细菌?我们爬进了谁的眼睛,让谁又痒又痛?

再过两个多月,贝加尔湖的冰面会开始融化,贝加尔湖会从梦境中渐渐醒来。假如我是湖中的十万只海豹之一,一定会日夜期盼着头顶上汽车的轰鸣声、脚步声、聒噪声随着冰湖的解冻一起消失。

离开湖面上岸前的最后几步,我脱下防滑冰爪,在深蓝色的冰面上趴下来,将左耳尽可能地贴近冰面,贴近冰面下隐约可见的一串串呓语般的气泡冰,想最后听一听贝加尔湖的声音。出乎意料,我听到了一个让我感动的人类的声音:谢谢晴朗的天气,谢谢贝加尔湖。

㉕“树有耳朵开鲜花,草有耳朵会发芽,水有耳朵起浪花,山有耳朵升月牙,假如贝加尔湖也有耳朵,一定听得到我心里的声音:感恩、见谅。

(有删改)

1.第②段描写了作者踩在贝加尔湖冰面时的感想,这与第⑭-⑰段描写人们在湖面的欢愉、享受截然不同,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赏析。
2.第⑫段画线句内涵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以下哪个句子更适合放入第⑳段,请说明理由。
甲:此时,时而响起的狗吠声,在暮色中的旷野里回荡。风吹落积雪的沙沙声,在暮色中的旷野里回荡。
乙:此时,时而响起的狗吠声和风吹落积雪的沙沙声,在暮色中的旷野里回荡。
4.苏沧桑的作品被誉为“散文中的天籁之音”。请从本文的选材和主题角度,谈谈对这个评价的认识。
2024-04-15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椿树之心

杜怀超

①有些记忆,是哪怕河流也带不走的,像刺隐秘于身体内部。比如门前的那两棵椿树。

②在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椿树,另一棵还是椿树。这完全再现了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意象,不同的是,这两棵都叫椿树的树种,从科学角度辨析,一棵叫臭椿,又叫樗;一棵叫香椿。在独木村人的眼中,它们都叫椿树,就像所有的树木一样,立于大地之上,用抡起锄头的姿势舒展枝叶,野蛮而粗糙地活着。

③我清晰记得它那高大魁梧的身影,我说的是臭椿。虽然她没有芬芳馥郁的名字,枝叶气味也称得上难闻,可丝毫没有自卑、堕落或者自暴自弃,它用参天耸立、虎背熊腰的形体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雄姿。我实在想象不出,一棵树苗如何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中,忍受孤独寂寞,于绝境里完成自我生长,抵达雍容华贵般的胜境。到底是哪天特意栽下,还是从飞鸟的口中落生?我把疑惑抛向父亲,他用沾满泥土的手,抓了抓脑袋迷茫半天,然后咕噜出一句“我也搞不懂”。父亲对它漠不关心。这也难怪,一个终日在大地上弯腰劳作的人,跟一棵木讷的树有什么分别?谁不是在莫测的天气和不变的四季里勤恳一生?父亲把目光更多地倾注在旁边那棵香椿树上。

④香椿,其实也处于难以描述的尴尬境地。它固然没有刺鼻的气味,可是它有鱼鳞般的皮肤。伸手在香椿皲裂的树皮上轻轻摩挲,就会有大片干枯的树皮簌簌脱落,像是揭开一个人愈合不久的伤疤。碎片斑驳脱落,香椿完成某种涅槃与重生。

⑤两棵椿树,声势浩大地矗立在门楣两边,村庄不远处,是守护它的长堤和昼夜不停的流水。

⑥那棵臭椿是父亲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棺木预备的。尚在壮年的父亲,把身后事提前筹划,原以为无限的时间陡然有了清晰的终点。据当地风俗,活着的人备棺木,可以添寿,属于喜事。独木村的成年男人都早早地开始谋划身后事,把生命牵系在一棵树上。我对独木村人的想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实,生命一旦与树结缘,何止百年?这是对生命长寿的祈祷与祝福,还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的通透注解?父亲选择这样一棵特立独行的臭椿,再苦再累的日子,都有了奔头。

⑦椿树,尤其是那棵臭椿,堵在我的胸口,_____________,不敢再以正眼打量它。那股隐匿着神秘的气息,不禁让我想到独木村的社树。

⑧不是所有的树都叫社树。对于独木村而言,社树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以一棵树或一户人家为起点,沿着河流的走向,开枝散叶,葱郁蓬勃,形成密集的树林和村落。以树为巢,以树为生,树木是村庄的保护神。从树叶、树枝、花朵、果实、树干到树根,有的进入灶间,化为生活资料;有的走进锅釜,成为人们口中之粮;有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产中,被制作打磨成农具。农具是连接人类与大地的脐带。

⑨独木村的社树,一棵古老沧桑、形神磅礴的树,守卫在村子里,仿佛成为对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追溯着昔日树木成林的哲理。大地承载五谷,树木负载万物。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它在生长一切,比如木屋、木船、农具和无垠的旷野。诗人纪伯伦说,树木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行。一棵树苗,努力靠近苍穹,长成参天大树。天空是虚,大地是实,谁不被天空的瑰丽折服?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

⑩独木村有过许多社树,如梓树、柏树、松树、槐树、栗树;而父亲只把家门后的两棵椿树视为社树。我对椿树敬畏的方式之一,就是“抱树”。我个头矮,父亲经常命令我晚上临睡前,必须出门去抱一抱椿树。父亲希望椿树的高大魁梧,成功地嫁接到我身上,或把那道看不见的神灵光亮,植进我的肉身里,以此祈祷我也能像椿树一样出息。昏黄的灯光里,父亲看我抱树回来一身树皮碎末,呵斥道,又抱错了?父亲的意思是我抱了旁边的那棵结满层层疮疤的香椿树。或许父亲是教育我,要像臭椿那样顶天立地地活着,而非如香椿那样,早春一到,它就会在枝头的末端,裸展出一簇簇细嫩的叶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

⑪没有人可以阻挡时代的洪流。城市化进程席卷村庄,作为独木村的最后一批搬迁者,父亲母亲即将搬走,独木村也将真正地消失。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收拾家具、农具还有锅碗瓢盆时,父亲却一下子来了脾气,不肯搬了。父亲的意思是,一根木头一根木头垒起来的家,住了几十年突然要走,心里空落落的,像掉了魂。父亲从左厢房跑到右厢房,再从右厢房跑到左厢房,来来回回多少次,凝视着满屋子的农具,满心不舍。他停在椿木棺材板旁,神情落寞,不住地唉声叹气。没有文化的父亲,在椿木棺材与生死问题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挣扎?后来,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古时把父亲称为“椿”、母亲称为“萱”,“椿萱并茂”常用来形容父母健康长寿。如此,以椿木为棺,生者,从沉重悲痛中走向轻盈;而死者,则在万物轮回里沐浴芬芳。

⑫父亲肯定不知道关于树木的诸多涵义。我猜测他对树木的不舍,或许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文化里的潜意识?以木为家,“暮栖木上”,城市对他来说,抵不过门前那棵椿树,这是他百年之后的安身之物,也是最后的归处。

⑬午夜梦醒。有风吹过,我隐约看到枝叶在远方婆娑着。

(选自《光明日报》20230707日,有删节)

1.第③段画线句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
2.第⑧—⑩段都在写“社树”,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加以赏析。
3.学校图书馆以“草木人生”为主题,组织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小金同学欲推荐本文,请你帮忙解决两个困惑:
(1)第⑦段画线处,她想选取一个意蕴丰富的句子,却不知选哪句合适。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简述理由。
甲:日日见到它,总要躲着它,绕着它
乙:总是见到它害怕它并躲着它
(2)她觉得第⑪段写出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村文化离不开对故土的情结。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2024-04-1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祖父死了的时候

萧红

①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他喜欢流起眼泪来,同时过去很重要的事情他也忘掉。比方过去那一些他常讲的故事,现在讲起来,讲了一半下一半他就说:“我记不得了。”

②某夜,他又病了一次,经过这一次病,他竟说:“给你三姑写信,叫她来一趟,我不是四五年没看过她吗?”他叫我写信给我已经死去五年的姑母。

③那次离家是很痛苦的。学校来了开学通知信,祖父又一天一天地变样起来。

④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抬头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

⑤我联想到母亲死的时候。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

⑥“到院子去玩玩吧!”祖父说了这话之后,在我的头上撞了一下,“喂!你看这是什么?”一个黄金色的橘子落到我的手中。

⑦夜间不敢到茅厕去,我说:“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

⑧“我不去!”

⑨“那我害怕呀!”

⑩“怕什么?”

⑪“怕什么?怕鬼怕神?”父亲也说话了,把眼睛从眼镜上面看着我。

⑫冬天,祖父已经睡下,赤着脚,开着纽扣跟我到外面茅厕去。

⑬学校开学,我迟到了四天。三月里,我又回家一次,正在外面叫门,里面小弟弟嚷着:“姐姐回来了!姐姐回来了!”大门开时,我就远远注意着祖父住着的那间房子。果然祖父的面孔和胡子闪现在玻璃窗里。我跳着笑着跑进屋去。但不是高兴,只是心酸,祖父的脸色更惨淡更白了。等屋子里一个人没有时,他流着泪,他慌慌忙忙的一边用袖口擦着眼泪,一边抖动着嘴唇说:“爷爷不行了,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

⑭“怎么跌的?”

⑮“就是在后屋,我想去解手,招呼人,也听不见,按电铃也没有人来,就得爬啦。还没到后门口,腿颤,心跳,眼前发花了一阵就倒下去。没跌断了腰……人老了,有什么用处!爷爷是八十一岁呢。”

“爷爷是八十一岁。”

⑰“没用了,活了八十一岁还是在地上爬呢!我想你看不着爷爷了,谁知没有跌死,我又慢慢爬到炕上。”

⑱我走的那天也是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白色的脸的轮廓闪现在玻璃窗里。

⑲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走到大门口,在大门口我仍可看见,出了大门,就被门扇遮断。

⑳从这一次祖父就与我永远隔绝了。虽然那次和祖父告别,并没说出一个永别的字。我回来看祖父,这回门前吹着喇叭,幡竿挑得比房头更高,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竿了,吹鼓手们的喇叭苍凉的在悲号。马车停在喇叭声中,大门前的白幡、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吹鼓手们响起呜呜的哀号。

㉑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床上,没有灵魂的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可是怎样看呢!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我从祖父的袖管里去摸他的手,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

㉒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我扯着祖父的一张被角,抬向灵前去。吹鼓手在灵前吹着大喇叭。

㉓我怕起来,我号叫起来。

㉔“咣咣!”黑色的,半尺厚的灵柩盖子压上去。

㉕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这回祖父死去,我却饮了酒。

㉖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

㉗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

㉘我饮了酒,回想,幻想……

㉙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

1.分析第⑮⑯两段画线句表达情感的异同。
2.从构思角度分析第㉑段画线句的作用。
3.本文语言平淡中蕴含深情,以第㉕段为例加以赏析。
4.你的学习小组要编写语文读本中的一个单元,请从《我与地坛》《项脊轩志》中选择一篇和本文组成单元,并给出组合的理由。
2024-03-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惜花人已去

茹志鹃

①四月,又是一个四月了。

②十三年前的一个四月里,也是这样乍暖还寒的时节,我第一次见到了老舍先生,在北京丰富胡同,他的家里。那时,他和刘白羽同志一起,即将率领我们赴日访问。他当时虽然年已花甲有六,但人十分精神,瘦小的身骨,实在是硬硬朗朗的。做梦也没想到,在十六个月以后,他会愤而死去。一个人没有强烈的爱,也不会有这等强烈的憎和愤。而老舍先生在我的印象中,看来是那么平和,怡然。

③因为将去日本,又是在4月,大家一开始就谈到了樱花,然后又转到了中国的牡丹。

④北京人爱花,实在不下于广州花城。在北京,随便走到哪里的楼房或公寓跟前,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每一个楼窗里,阳台上,都放着盆花。老舍先生住的是四合院平房,院子里也排着大大小小的盆花盆草,大概很有些名贵的品种。而且,而且老舍先生像所有的北京人一样,爱花,也爱画。我已不记得他院子里的花,可是我却永远也忘不了,他珍藏的一幅画里的花,这是几朵牡丹,黑的牡丹。在生活中,我没见过黑牡丹,现在一见,发现它要比任何颜色的花更浓艳,更强烈,更富于生气。那乌绒似的花瓣上,玉露还未干,甜甜的馨香,仿佛扑鼻而来。在一片啧啧赞声之中,我看了看站在画卷旁的老舍先生,他抚着手杖,依然是那样微笑着,但他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舒展得像天空中大雁的翅膀。我猜想,在他的内心,恐怕会比这微微的笑容,有着更多的欢喜。正像这墨画的牡丹,却蕴藏着比火更红、更奔放、更炽热的感情。

⑤在日本,我们当然看到了樱花,不过我们去得稍稍晚了一点,正逢到落英的时候。我们看见樱花是怎样勇敢地,毫不留恋地,将自己洁净的花瓣,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覆盖住大地。要踏着这一地粉的、白的花瓣走去,真正是于心不忍,无从下脚。但老舍先生却毫不犹豫,扶着手杖踏上去了。不过,脚步是那么轻,那么轻地走着,在他走过的地方,花瓣也就更紧,更紧的贴近了大地。变成了一条隐约可辨的白色小径。

⑥我想,可能是爱花的人更了解花的心愿。让人踏着,把自己变成大地的一分,也许这就是落英的本意。于是,我也就跟着这条小路,走上前去。

⑦谁会想到,这位踏花的人,在十六个月以后,竟然也跟这樱花一样,毫无留恋地,但是愤然地将自己飘落在地,他紧紧贴着祖国母亲的胸膛,仿佛在说:士可杀不可辱。对法西斯式的迫害,我以死抵抗。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作成一条洁净的小径,让人们走在上面,更加轻捷,更加端庄。然而,然而老舍先生是多么爱生活啊!他爱花,爱画,爱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

⑧代表团回到北京,已是5月。老舍先生兴致勃勃,和夫人胡絮青一起,请我们吃了辣味鱼,又请我们去中山公园看牡丹。

⑨北京人真是爱花的人,中山公园游人很多,花也开得很盛。看完了那粉的,红的,紫的,我们各人就回各人的住处了。因为觉得反正后会的机会正多,所以分手时也很随便。匆匆忙忙,马马虎虎,甚至我都不记得在什么地方分的手。到第二年的初冬,听到他愤而去世的消息时,我尽力地回忆,还是想不起最后告别的情景。而主动跑到我面前来的,却是最初见面时,他给我们看的那几朵黑牡丹,以及最后他扶手杖,走在一片牡丹当中的景象。他环绕着成片盛开的牡丹花床,慢慢地走着,有时停下来,瞧上一会,就又慢慢地向前走去,环绕着那粉的,红的,紫的牡丹,环绕着那活泼泼的生的意志,强烈的春的气息,从容不迫地走着。穿着他那件黑白相间的人字呢薄大衣,硬硬朗朗地走着……

5月,又是一个5月即将来了。这是我告别老舍先生以后,第十三个5月,是恶梦醒来后的第三个5月。我好像看见他,慢慢地走在成片粉的,红的,紫的百花当中,走在永远艳丽,永远生气蓬勃,永不凋谢的黑牡丹当中,从容不迫地走着,穿着那件黑白相间的人字呢薄大衣。

1.第④段画线句对画中黑牡丹作了形象描绘,请加以赏析。
2.阅读⑤⑥⑦三段,解析作者写老舍先生踏花而行的寓意。
3.第⑨⑩两段都描写了老舍先生观赏牡丹的情景,这样写是否繁冗?请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表现人性。结合小说《百合花》与本文,评析这种观点。
2024-02-17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痂

胡慕安

涌动。太阳落下,泡沫灰白,在光线消失的地方勾勒海水的轮廓。阳光不再忙着调节海上的光线,深蓝、碧绿、赭石、浅黄,那些幻化无穷的颜色退场,海的真面目,仿佛只在太阳消失后才会显露出来。有无数的河流通向大海,河水流过平原险滩、冰雪尘烟、风云意气,流过万物轮回,带来了陆地上的一切。海是此与彼的总和,是归宿,也是源头。现在,船长也在海里,成为了海的一部分。

②很少有人像船长那样了解香蕉湾的海。他会指着远处最深的蓝色说,看,那片几千米长的断崖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他了解潮汐的涨落、珍鲹的出没、洋流的走向和礁石覆盖的阴暗角落。大海并不是一股脑儿将所有事情都告诉给他的,只是徐徐将水面之下的世界展示给他,从一隅之地到漫无边际。船长渐渐开始向别人讲述那些水面之下的见闻:日出前钻出沙地捕食猎物的海蟹、飓风天在最细处折断的狮子岩、升水中被螺旋桨打断双腿的潜水者、氮醉时割断呼吸管窒息昏迷的学员……几乎所有曾在这片海湾存在过的人和事物,大海都目睹并保留着最完全的记忆。

③大海给了船长近乎一切,如慈父对幼子的溺爱。他每日在潜店中清点人数,带着游客登上潜店的船,航行到一个个潜点。马达息声,身后没有了陆地广袤,船只恍如孤岛,身边除海水外再无其他,世界从一片蓝天开始,在脚下的船舷结束。此时,船长开始进行每一潜的简报,地形、洋流、鱼类、海兔,娓娓道来,就像一本翻开的百科全书,坦率而直接。我有时候觉得这就是大海的声音。这是他的工作,他靠这项技能谋生,但没有人会因为给了小费而轻视船长。海水的包围之中,他是香蕉湾的摩西,将指引人们在日落之前走出这片海,走出埃及,岸上有牛奶与蜜的等待。“船长是香蕉湾最好的潜导。”我不止一次听到潜水归来的游客对船长这样评价,而船长似乎并不在意,只是冲洗完自己的装备,认真地在每本潜水日志上签名盖章,然后坐在沙地上看日落,像个刚刚从圣地返回的信徒。

④涨潮声,是特定仪式上的呼啸欢腾,每一滴海水都在赶赴神秘的约定之地,这样的仪式船长已经失约几天了。船长在海中失联,那天午间第二潜升水结束,客人们没有见到他,船上当然也没有。惊慌的船老大带着另一组的潜导下水寻找无果,随即返回报警。一连数日,周边潜店的潜水者纷纷自发地帮助水警寻找船长的踪迹,可惜毫无收获。潜导们都在超负荷潜水,然而海的空间过分辽远深邃,多次的寻觅无果后,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焦躁与不甘,升水后异常安静平和,甚至会在清洗装备时对凑过来帮忙的人说一声感谢。连日来,关于船长去向的各种可能性间杂生长,人们最终趋向于接受同一种哀伤的结局。水警宣告了船长失踪,从官方层面为整个事件画上了句点。

⑤码头上,肤色黝黑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站上木栏杆,高声说着听不懂的方言,一个接一个纵身跳入海中。他们姿态各异,却都固执地要在落水之前做出标志的动作,或伸展双臂,或蜷缩双腿,千奇百怪,怎么落水都可以,没有理论,没有技术,入水时的扑通声总夹杂着码头上的一阵欢呼。在这里,跳水不是为了证明某种身体优势,而是证明跳入海中是行得通的。

⑥潜导胡大叶站在潜店前的空地上,她应该是在等我。我已经将她的装备冲洗干净,湿衣洗好晾在风扇房,脚蹼和潜水镜甩干水珠搭在架子上,为她做好了明天继续潜水的准备。海水涌上来没过她的脚,而后又退回去,循环往复的节奏最终将她与大海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沙滩上一团黑乎乎微微发光的东西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弯下腰,借着手机手电筒的光线,看见一只水母用它柔软的触手正全力裹紧一只箱鲀,逃离的本能令箱鲀鼓胀成球,眼看就要脱离水母的钳制。胡大叶伸出脚,用力一踢。扑通——那个球笨拙地画出一拱曲线,降入海里,被海水瞬间吞没,留下一个谜底开放的谜题。我不知道水母与箱鲀的各自结局,因为较量被胡大叶偶然的介入戛然终止。无从得知的不只是水母与箱鲀的命运,还有船长成谜的去向,无从得知的是整片大海。陆地是陆地,大海是大海,我们于大海的认知仅构筑在陆地得到的经验之上。我们创造了钢铁与科学、诗歌与艺术、美酒与宗教,但是我们不曾创造海浪、洋流、礁石、砗磲,不曾创造箱鲀与水母。大海是另一种形态,不能被陆地上的认知所定义。

⑦胡大叶并不在乎任何结局,她带我前往潜水员们经常光顾的小店,她比水母还要迫切地期待着一顿晚餐。小店装修得很简单,海边的小屋都太相似了,墙壁很厚,窗户很小。一块手写板挂在墙上,靠左侧一排写着附近几个潜店和店里潜导们的名字,每个名字旁边都有一个小小的数字——赊账行为是古朴的化身,藐视着时间与空间。船长的名字还在手写板上没有擦去,笔画杂乱而粗犷,像只眼睛在黑夜里流泪。不知道胡大叶有没有看到手写板上的名字,她已经点好了我们的晚饭。我告诉胡大叶,潜店老板决定明天恢复营业,我希望她能成为我的潜导。她只是稍顿了一下,没有给我任何回应,继续低头吃着一盘炒饭。

⑧有太多次,我想向胡大叶打听船长失踪的原因,哪怕是某个能够指向原因的细枝末节,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好奇。胡大叶帮我付了晚餐的钱,说是当作冲洗装备的感谢。她也顺便帮船长把欠账付清。店员接过钱,转身擦去手写板上船长的名字以及那个小小的数字。那些坚信着永恒的人应该来到这个小店,看着那个名字被店员如此轻巧地擦去。“明天,我会告诉民雄把你放到我的组里。”分别时,胡大叶终于回应了我。

⑨黑魑魅的海水在黑夜里涌动,像大地结出的一道痂。它凝固一切,包括黑暗,接纳一切,包括痛苦。船长和水母去向成谜,大海保留着我对他们最后的记忆,那巨大而广袤的伤口敞开着,而明天,我就会背起气瓶潜入它的神迹之中。

1.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第⑦⑧段写到海边小店的一块记录潜导赊账的手写板,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写了船长、玩跳水的孩子们、潜导胡大叶这些生活在海边的人物,你认为这些人物形象是相对独立的还是相互关联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请立足你的阅读积累,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文学作品的标题在文中不仅具有_______的作用,常常还含有丰富意蕴,值得玩味。本文标题“大地的痂”将大海比喻为大地的痂,含有的多重意蕴可能是_______;还可能_______。同理,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书名也传达出丰厚意蕴,读者从中可以品味出_______;还可以品味出_______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③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④只是这次,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腿上的一块骨头生疼起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⑤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⑥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⑦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⑨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

⑩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

⑪“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⑫“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⑬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⑭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⑮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⑯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亲人们的岁月,以及那些在冬夜里跋涉着的人的岁月,终将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选自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第④段画线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
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
3.有人认为,路人和姑妈都是老人且都在冬天死去,有重复可以删去其中之一。你认同这个看法吗?请从选材组材角度,加以分析。
4.有哲学家认为,理解生命的悲剧意识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因深藏的爱意而更珍惜的活着。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生命观。
2024-01-1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个买菜的男人

一、我爸

①我和爸妈一道去市场,有农民模样的小伙兜售洋芋。我妈问价钱,小伙羞愧地说了一个数,但又强硬声明:我们自己种的,吃不完才拿出来卖,婆婆你懂行你挑嘛。

②我妈轻蔑道:前头那个摊比你还便宜些。实际上我妈停在这里半晌不走,就已经表明了购买意向,说什么并不重要。小伙也聪慧地拎起了土秤。可我爸看不惯,忿而道:前面便宜你去买前面的好了!你说人家做什么?

③我爸对那种唯唯诺诺的人怀有泛泛的怜悯,为了防止自己流露,他甚至不朝他们看。所以我妈这种口气在他看来简直是欺凌,他必须发出义勇的声音了。

④我妈恼道:你是哪边儿的啊?她拔脚就走,甩掉叛徒,挑好的洋芋又滚回筐里。我爸愣住,旋即厚着脸皮尾随而去。

⑤我爸从事美术,买菜的乐趣在他是享受色彩:朱红的海椒,酱紫的茄子,莹如羊脂的萝卜。虽然这些在我妈看来是:带疤的海椒,蔫茄子,糠心儿萝卜。我妈认为我爸有天份可以把普通菜贩改造成为奸商。

二、我大伯

⑥而我大伯却能激励一个奸商走上正道。大伯带我去买鱼头。一路讲那个鱼贩怎么好,别人卖鱼头使劲带脖子肉切,好多占一点份量,而他不。我赞这鱼贩厚道。大伯却说:一开始也一样,他还耍小聪明斜着切,后来我跟他讲道理,我是这么样讲的……道理讲明了就好了,他听的。

⑦那天我们去晚了,偏偏大伯内急,找到厕所急蹿而入,嘱咐我独自去买鱼头。

第三个摊啊!围墙里传来他的喊叫。我临危受命,十分忧惧。鱼摊只剩一个鱼头。然而鱼贩竟不肯卖我。

等个老先生,我给他留的。

哪个老先生啊?是不是姓杨?

姓啥我不知道,老先生特好,特能讲道理,我们这儿都怕他讲道理!

啊对对!我就是老先生——派来的!

⑬他只是笑,并不松口。幸好大伯及时赶来,两人激动地相认、交割。我拎鱼头细看,果然不带一丝脖子肉,再问价钱,果然讲道理。

三、我姨父

⑭我姨父对蔬菜怀有敬意,看着阳台上成捆的红油菜白油菜,论打的菜脑壳……他常常要唱赞美诗。蔬菜多么伟大你知道吗?它们把无机转化为有机,赐给所有动物生存所需,它们是这个星球的恩人……

你吃得完啊?吃得完啊?——最会乱整!姨妈吼他。没用。姨父才不听,他像一堵棉花墙。

⑯我们去给外公扫墓,却在山脚下耽误了半天,因为姨父发现一溜长摊。他扑上去,谁也拦不住。二十几分钟后大家打发我去催。他正对着豌豆尖和冬苋菜掏心掏肺。

姨父,走吧,今天我们是来给外公扫墓的啊!

还早噻。他说,又仰头看看公墓方向,低声道:外公又不会不等我们。一般人买菜顶多弯腰挑拣,姨父他不,他会蹲下和菜贩聊起来。姨妈最不耐烦他跟他们套辞,总觉得他们敷衍他就是为了赚他的钱,可后来出了报恩红苕那件事,她就没法再给他脸色看了。

⑲姨父买了一辆三轮车,一个哲学系教师快乐地蹬着三轮,同事碰见了都不敢相认。一天他在菜场,一个熟脸却不知名姓的菜农想用他的三轮车运东西。姨父爽快地从车上跳下来,说了家里地址,就借给了他。家人都担心有去无回,然而第三天,不仅车还回来了,千恩万谢地,车斗里还装了大堆的红苕,根本吃不完。我们家也分了好多,有多多呢,这么说吧,我就是从那以后不再吃红苕了。

四、我丹叔叔

⑳他去培根路的菜场买菜,带着我。菜贩子说的价格我不记得了,光记得丹叔叔的惊骇骇呆:当然当然……不过你自己不觉得稍微贵了一些吗?他说。

㉑我和菜贩子一时间都愣了,还快速对视了一眼,这叫什么话?这种句型在菜市场上千百年来都没有出现过,像译制片的台词。

㉒菜场有菜场的规矩,嫌贵你可以挖苦讽刺:嘢,菜叶子金子打的嗦?也可以激起对方的怜悯心:大哥,我今天买了明天就只好吃白饭了。也可以自来熟套近乎:今天你个人来的啊,婆娘喃?但你不可以拷问人家的灵魂。

当然当然……不过你自己不觉得稍微贵了一些吗?意思是我不说,你扪心自问,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眼睛问,用莎翁的口气问。丹叔叔常常因为在日常里使用异常词句而被误认为外语系或者哲学系的老师,但他实际上是数学系毕业的物理系老师。他跟我姨父姨母做了十年邻居,交情极深。我们子侄辈也沾光,大都被他辅导过数学和物理,都喜欢他尊敬他。

——节选自杨云苏《幸得诸君慰平生》

1.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妙处。
2.分析四个小标题中“我”的作用。
3.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形成幽默的文风?请举例分析。
4.请结合全文,对《幸得诸君慰平生》这一书名的内涵加以评析。
2023-12-19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