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蒸饭匠

李婧

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张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来,平常干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前,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

“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饭。”

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里剩余的米饭扒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意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田地松土那样自然。

葬礼的第二天,仪式还在继续。院子里做菜的三个厨师有条不紊地在准备,络绎不绝的客人一拨一拨地走进家里。他们伴随着一担又一担的丧礼,还有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

我感到很沉重,透不过气来,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一带孙家圩的人。知道他的年龄后我被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

他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

我爷爷家的院子外就是一片农田,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着,他指着燃烧的柴火、冒着蒸气的木桶、铁锅里不断沸腾的水对我说:“这是金、木、水、火、土,还有光和气的结合。”

然后他指指天,指指地,说:“光,就是阳光;气,就是空气。五行加上光、气,这是古人的智慧,自然规律。卫星上天,也是这个原理。”

我曾经学过一点咖啡烘焙,深知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而老人对蒸米饭,也是同样的看法。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学问。

他先说这种特别的蒸法:“为什么要用木头烧呢?别看木头烧起来不好看,有烟,但饭的香味在里面。蒸气蒸的饭,气通透,没有杂质留在米饭里;现在煮的饭啊,一锅闷死,那种饭不香。

“蒸的饭冷下来了还不会馊,因为没有脏污啊!没有杂质在里面,饭冷了,水汽就自然凝结,米饭粒粒分明,也很好吃!这样就不浪费了!”

“用米也很有讲究。今天用的是籼米,不是粳米。籼米胀性大,用的水多。其实用粳米最好,有营养。毕竟粳米长足了,要160天;籼米才140天,还没长好就收了。”

用这样的米蒸饭,老孙事先要将米泡足15分钟。几斤米配几两水蒸,他都是试验过的。

最先煮沸水,看到铁锅里的蒸气上来时,往里面放生米,放到木桶1/5的位置,平铺开来。凭蒸气中的水分,让米粒胀足。这时候底层的米最靠近水蒸气,木桶里是不用添加水的。

当一层米蒸得差不多时,老孙要往里面添米,并且加水。不同分量的米,在不同时间淘好。例如蒸第一层米的时候,第二层待蒸的米就在水里泡着,时间要计算好。

老孙添好了米,就要往灶里不停地加柴火。他说除了木头和竹子,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稻草也是稻谷的一部分。用稻草烧稻米,这是古人运用自然的方法。在一桶米差不多蒸好时,要做一件比较费力的事,就是让米透气。

老孙打开桶盖,把1/5以上位置几乎半熟的米饭全部盛出来,放到大铁盆里。他用铲子翻捣最底层的米,用筷子在不同的位置戳一戳,给它们透气。然后再把盛出来的米饭放回桶里,并要不断翻捣,让热气流通——这大概是米饭有空气感的秘诀了。

当然这件事很危险,蒸气的温度非常高,老孙曾经被烫伤过。而在33摄氏度的户外蒸饭、烧柴火,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田里看着他烧柴时,我被烟呛得不行,他却还是很淡定。

目睹了全部过程后,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在看着土灶里的柴燃烧的时候,他和我饶有兴趣地聊了点别的。

老孙说他当了20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当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于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过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消解我失去他的痛楚。

老孙说他经历了太多丧事——每做一次这样的蒸饭,可能就意味着经历一场死别。

而78岁的他把饭做得那么好,让人欲罢不能。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做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孙详细告知用米的讲究、烧饭的材料、蒸饭的程序,这样处理表明他既坦然自得,又想让大家吃得放心。
B.我用“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来类比,说明蒸饭必须讲究比例,是一门重要学问。
C.老孙经历丰富,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又喜欢读书,说明他的成功主要来自自身努力。
D.文章结尾写“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是因为老孙的话使我明白了该怎样积极面对生活,又弥补了“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后,人们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表明米饭很受欢迎,也为下文“我”与老人的进一步交谈作好了铺垫。
B.丧礼上“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与文章开头“葬礼的仪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人们表面上悲伤,实则淡漠。
C.作者描写老孙蒸饭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打开”“盛出来”“放”“翻捣”“戳”“放回”“翻捣”等表现了蒸饭的繁复工艺。
D.本文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比如老孙说“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是“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
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一片农田”在文中的作用。
4.请以蒸饭匠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021-05-03更新 | 3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转向。

“豆花,豆花。”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吗呢?”

“买菜啊。”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姐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菜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15元。”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在心里。

每次去市场买菜。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莱,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儿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兰花约她喝老爸茶(即大众茶)。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

“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定要吃芹莱,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莱上门。“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绘了豆花房前屋后菜地里蓬勃的景象,青菜“青翠又水灵”,乡邻热情不拘小节,呈现给读者的是纯朴和谐的乡村环境。
B.豆花和兰花原本是好姐妹,后来竟然到了豆花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在利益面前,朋友之间的情感不堪一击。
C.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信守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留豆花这位老主顾。
D.兰花约豆花喝老爸茶,是因为豆花好久不去买菜,兰花察觉到了她的疏远;诉说卖菜的种种艰辛,是想用自己的不容易打动朋友,挽回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述人物内心感受,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如豆花第一次付钱给兰花,“感到有个东西硌在心里”写出了豆花想要延续乡下送菜习惯与希望落空的失落。
B.小说的人物语言皆是平实质朴不加修饰的口语,却能生动展现人物的真实反应,如结尾“哦,好好,多少钱?”写出了豆花对买菜付钱已无任何尴尬不适。
C.小说善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形容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
D.小说第2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生活时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兰花和豆花在城里产生的隔阂因为两把芹菜消除了,如果你要来续写小说,你认为她们的关系回到城里还会再次疏远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4-3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3 . 结合课文分析,话剧主要是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说明。
2021-03-29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帮帮帮(统编版必修下册)
4 . 作家通常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从下面两段外貌描写中任选一段。先写出所描写人物的姓名,再分析其外貌描写的表达效果。

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②她依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2021-02-2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百题大过关高考语文基础知语言运用100题(2021版)
5 . 对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

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早有防范,时刻准备杀死他们。
C.“将火炭盖了”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非林冲自己大意,而在于奸人有意加害。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6 . 《小二黑结婚》中是怎样在情节发展中刻画三仙姑这个人物形象的?
2020-11-04更新 | 107次组卷 | 4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8.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节选) 党费
7 . 请赏析下面文字的人物描写。

冰心说:“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定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得较多。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

(选自《冰心的文学之路》)

技法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1-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写作素养提升 记叙性文章如何写活人物
8 . 请赏析下面文字的人物描写。

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选自《慷慨掷此身》)

技法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1-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写作素养提升 记叙性文章如何写活人物
9 . 本段文字中的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片段六: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2020-11-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写作素养提升 描写人物 绘形绘声绘神韵
10 . 分析下面片段五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片段五: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2020-11-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写作素养提升 描写人物 绘形绘声绘神韵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