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①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a ),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②我们应该下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锻炼,怡情理性;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补短,融会贯通:这三层功夫就是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或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 b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听弹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缺;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囿于某派别的传统习尚、坐井观天,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孔子所说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游历过、测量过所有的世界名山。研究文学如出一辙,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1.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中有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2.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有些人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阅读的多是恶劣作品,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知得不正确,就会给精神带来危害”,与原文相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1-01-05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源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引用       比喻       夸张B.对偶       反复       排比
C.对偶       夸张       拟人D.排比       引用       比喻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1-01-0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3 . 吕叔湘先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古时候不讲语法,出了不少文人学士,一点不错,可是同时也出了数不清的不通的读书人,不过他们写的东西都没有传下来,大家都把他们忘了就是了。”后来重读,他将“数不清的不通的读书人”修改为“数不清的文理不通的读书人”。这样改的道理何在?请简要分析。

2021-01-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期末调研语文试题(三)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之妙,固不待言,我们中国的字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赖有毛笔为工具。不过毛笔实在不方便,用完了要洗,笔洗是不可少的,至少要有笔套,笔架、笔筒也是少不了的。而且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

那是何等的豪奢。欧阳修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之学书。那又是何等的困苦。自从科举废除,毛笔之普遍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益以连年丧乱,士大夫流离颠沛,较简便的自来水笔、铅笔,以至于较近的球端笔(俗谓原子笔)、毡头笔(俗谓签字笔)乃代之而兴。制毛笔的技术也因之衰落。

近来我曾搜购“七紫三羊”,无论是来自何方,均不够标准,都是以紫毫为心,秀出外露,车毫嫌短,不能与紫毫浑融为一体,无复刚柔相济之妙。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有穷亲戚某,略识之无,其子索钱买毛笔,云是教师严命,国文作文非用毛笔不可,某大怒曰:“有铅笔即可写字,何毛笔为?”孩子大哭而去。画获学书之事,已不可行于今日。此后毛笔之使用恐怕要限于临池的书家和国画家了。

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B.很多人容易把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长”(zhǎng)字读成“长短”的“长”。
C.樊川(杜牧)的近体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貌。
D.受到徐镜澄先生(我们背后叫他徐老虎)的教诲,我才知道文章割爱的道理。
2.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铅笔就可以写字,不一定非要用毛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01-02更新 | 30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期末调研语文试题(三)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           ,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           ,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          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           。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浮光掠影       悲喜交加       忧心忡忡       震耳欲聋
B.浮光掠影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震耳欲聋
C.浅尝辄止       悲喜交加       忧心忡忡       振聋发聩
D.浅尝辄止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振聋发聩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B.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本身魅力的艺术。
C.我们不但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D.我们不但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有一身用不完、压不住、早炼成的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1-01-0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天渐凉,秋意浓,某学校广播台推出“秋日私语”吟诵活动,开设有“当你老了”“甜蜜的告白”“爱的牵挂”等栏目。下面这首诗被推荐入选,那么编入哪个栏目合适呢?请选择并说明理由,再从写作技巧角度鉴赏这首短诗。

当我有一天

郑玲

当我有一天

消失在你的右侧

不要给我盖厚土

还加一块石头

你不是怜悯我力气小么

那就薄薄地

盖上一撮净土吧

以便我被秋虫惊醒的时候

扶着你栽的小树走回家来

看看很冷的深夜

你是否仍将脚趾

露在被窝外面


(1)栏目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1-01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陕南出好水,好水养好茶,陕南人的茶杯不缺好茶水。暮春时节,一场春雨过后,园子里的牡丹,在蜜蜂的簇拥下走出叶子的怀抱。牡丹花茶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适宜消解春困。到了夏日,野生的金银花又成了杯中的新贵。入伏,往杯子里投上几颗,再放一小撮茶叶,滚水注入的瞬间,花朵和叶子倏然从杯底冲向杯口,好似清水放出的风筝,翻飞着,追逐着,欢腾着。少顷,花骨朵渐渐打开,花色绸白,花蕊刚刚露出一抹浅黄。这些纤柔的花朵亦茶亦药,泛着微苦的花茶水,带着一丝清凉,如徐徐凉风拂过舌尖,周身跟着柔和起来,也安静下来。

金银花一直喝到深秋。这时,金丝皇菊如天空撒下的大把金子,在蓝天白云和浓浓秋色里闪着耀眼的金光。一朵花就是一簇光,柔和,飘逸,饱含深情。花瓣散开在天空和大地之间,如阳光的羽毛,在微凉的风中轻轻抖动。满眼爱怜的花农将这些大地上的云朵,和稻谷、高粱、苞米一道搬进晒场。这些花朵,会把丰收的喜悦送达更远的地方——未来的某时某处,金丝皇菊在水中完完整整地打开,如一团绽放的阳光。花丝在杯子里斜射出道道光芒,为饮者增添了一抹融融暖意。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A.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朵柔和、飘逸、饱含深情的花充满光芒。”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0-12-31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而不是一滴。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细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生活节奏随之放慢。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

如果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的经历,那么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成都的这种诗意与情调的。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本书用漫画将动物的“生活成长”知识进行了解读。
B.河南巩义又新增一处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河洛古国”。
C.干部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D.“黄河平,天下宁”,黄河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你会看到那样晶莹剔透的雨滴挂在尖尖青草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不改变文意,可增删个别词语。
2020-12-30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的记忆里,这棵梨树至少有两个成年人手拉手那么粗。春天的时候,绿意从巨型的树冠上蔓延开来,梨花绽放的时节,大梨树就像是一柄白色的巨型花伞,十分耀眼。一阵风吹过,如雨般的花瓣飘落在屋后,铺成了一片白色的花毯,洁白中散着清香。炎热的夏天,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喜欢在大树底下乘凉,嬉戏,听老人们讲故事,那小小的果子也掩映在绿叶中,不甘寂寞地在风中频频露头。金秋时节,大梨树便又硕果累累了,它结的梨不大,有点像南果梨,酸甜适中,口感细腻。白雪皑皑的冬天,光秃秃的大梨树依然高大,一进村口就能看到它,我们在树下堆雪人,打雪仗,不亦乐乎。在大梨树下,我们似乎从不缺少欢乐。

在曾祖父活着的时候,大梨树还是好好的。听父亲说,曾祖父最喜欢做两件事,一是在树下给后辈们讲家族的故事和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二是在树下吹箫。在我两岁的时候曾祖父就去世了,对他我没有什么印象。但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清瘦的老者,留着长髯,穿着长杉,坐在大梨树下,零落的梨花伴着箫声在风中翩翩起舞,那声音悠扬而清冷,透着沧桑,令人感怀……尽管不知吹奏的是什么曲子,但我想那画面一定是很美很美的。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同学们:今年,我们已经大学毕业20周年了,有人提议大家聚一聚,共叙同学情。
B.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废墟上,雏菊花正在怒放。
C.别里科夫死了,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D.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梨树下坐着一位留着长髯穿着长衫的清瘦老者。”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0-12-2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磁县一中,邯山区一中,永年一中等五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一到,各种时令野菜争先上市了。其中备受人们青睐的就有苜蓿。苜蓿有两种,一是紫花苜蓿,一是黄花苜蓿,。通常紫花苜蓿的用途只是当作牧草,是牲畜饲料;黄花苜蓿供人食用。为了简洁、方便、顺口,生活中人们都把黄花苜蓿直接叫作苜蓿。

苜蓿的生命力非常旺盛,河滩、野地、街心花园,到处可见勃勃的英姿。苜蓿的模样很好看,它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小巧秀气,文静雅致;细细的茎,高高挑挑的,跟模特似的。苜蓿的天性,张扬撒泼,要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它只是一个劲地生长,简直是疯长,它能把脚下的土地遮掩得严严实实,不留丁点的空隙。苜蓿之间也毫不谦让,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就像运动员,你比我赛,争金夺银。它的活力与激情,简直让四周的花草羞愧得毫无颜色。

苜蓿不仅装点着大地,。上海人喜欢把苜蓿叫作草头,生煸草头是沪上菜馆颇具特色的菜肴。前不久,我去探望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女儿为我接风,领我去了一家专做上海本帮菜的餐馆,席间还特意点了一道生煸草头。此菜色泽碧绿,柔软细嫩,鲜爽无比,在上海很受欢迎,点击率很高。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   对偶   夸张B.排比   对偶   夸张
C.对比   借代   排比D.拟人   比喻   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苜蓿是大片大片生长着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0-12-2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