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少贫贱,以田为业。其妻曰:“夫有高世之材,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乃往应募。王师攻安市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太宗命诸将分击之。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帝望见,遣使问:“先锋白衣者谁?”曰:“薛仁贵。”帝召见,嗟异,赐金帛人马甚众,授游击将军。师还,帝谓曰:“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右领军中郎将。

苏定方讨贺鲁,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今泥熟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王师有于贺鲁部落转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还,厚加赉遣,使百姓知贺鲁为暴而陛下至德也。”帝纳之,遂还其家属,泥熟请随军效死。将行,宴内殿,帝曰:“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仁贵一发洞贯,帝大惊,更取坚甲赐之。时九姓众十馀万,令骁骑数十人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转讨碛北馀众,禽伪叶护兄弟三人以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

未几,高丽馀众叛,起为鸡林道总管。后坐事贬象州,会赦还。帝思其功,乃召见曰:“今辽西不宁,瓜、沙路绝,卿安得高枕不为朕指麾耶?”于是拜瓜州长史,率兵击突厥于云州。突厥问曰:“唐将谓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焉,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遁去。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

(宋·张预《十七史百将传》)

1.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A兵出B无名CDE不成F明其为GH敌乃可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文中意为“于是”,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乃”含义不同。
B.如,文中意为“比得上”,和“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含义不同。
C.迁,文中意为“升迁”,如“迁客骚人”的“迁”;“左迁”指贬官。
D.兜鍪,文中指“头盔”,和“笠是兜鍪蓑是甲”中的“兜鍪”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仁贵家贫地位低,但有才华,又赶上了好时机,最终能够建立功勋。
B.薛仁贵立功心切,特意穿白衣服勇猛作战,果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C.薛仁贵建议拉拢泥熟,归还其家属,皇帝采纳,泥熟果然誓死效忠。
D.薛仁贵箭术精湛,三箭射杀三人,使碛北敌人投降,擒伪叶护等三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泥熟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
(2)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焉,安得复生?
2024-02-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建中辛巳,始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坐展玩。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也。”遂驰马去。中奔驰,冒大暑,感疾。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比至,疟且痢,病危在膏肓。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①侯:指赵明诚。②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椠为木板,用以书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
B.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
C.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
D.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文中指女子出嫁,与《静女》中“自牧归荑”的“归”意思不同。
B.太学,封建时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始设于汉代。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
D.“涂中奔驰”中的“涂”是通假字,通“途”,指道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说明赵氏夫妇有阅尽天下古文奇书的志向。
B.文章第二段回忆了夫妇两人赌书泼茶的日常情趣,以及对书的珍惜和爱护。
C.尾段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流露出落寞凄苦之情,同时也有对人生聚散得失的释然。
D.本文在体例上属于序跋类,内容上具有自传性特征,于记事中抒情议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2)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2023-11-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B.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C.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D.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20岁拟字,女子不可拟字;名、字和号一般在意义上有一定联系。
B.绍兴,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又称曲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南宋,被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
B.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处理福州盗贼之事还未实施就被台臣王蔺弹劾,说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
D.辛弃疾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颇有感叹并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接着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2023-08-2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段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文段二     妃嫔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节选自《阿房宫赋》)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苑,是古代帝王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苑囿之一,位于长安郊外。
B.关中,指函谷关以东,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文中的“关中”与《鸿门宴》中的“欲王关中”同义。
C.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也泛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这与文段二中“而望幸焉”的“幸”是同一意思。
D.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3.将《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进行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写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实际上阿房宫的规模并没有如此之大。
B.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营建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并非全由于“秦爱纷奢”。
C.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五年开始营建阿房宫,至其死(不过两年)尚未建成,其名称也尚未确定。
D.从对比中,我们发现,关于建造阿房宫的原因、阿房宫的规模等二者的记载出入较大,我们应以《阿房宫赋》的记载为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023-08-16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枫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B.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C.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D.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掌管刑罚,是西汉时期地方上的执法官,在执行法律方面起重要作用。
B.季,常和伯、仲、叔放在一起来表示顺序,在兄弟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
C.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汉代曾设置专门的官员来掌管宗庙礼仪。
D.族,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属于较重的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初入仕途,遭遇坎坷而萌生退意。由于身家殷实,张释之得选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来要求谒见皇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B.张释之刚直不阿,秉公判案。皇帝乘车经过中渭桥,有人从桥下跑出来,皇帝御辇所驾的马受到了惊吓。张释之顶住皇帝的压力,依照法律公正判决。
C.张释之据理力争,公平执法。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供设的玉环,皇帝想给偷盗者超出法律规定的严惩,张释之认为,依照法律,死刑已是最高限度。
D.张释之公正执法,得到众人的称赞。中尉条侯与梁国相山都侯看到了张释之执法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也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
(2)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以身蔽沛公
A.项伯杀人,臣B.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
C.良庖更刀,族庖月更刀D.秦以利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一日长乎尔               小易大
B.人之力而敝之               击沛公于坐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子路率尔对曰               提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出、天明,可以引申为早晨,有时意为“明亮”。此处旦日指第二天。
B.河,黄河。后来泛指一般的河流。文中“河南”“河北”即黄河之南、黄河之北。
C.卮,用来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同类器皿还有觥、斛、釜、钵等。
D.侯,爵位名。古代爵位一般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如晋国国君称晋侯。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向项王谢罪时,把自己说成项王的战友,把项王与自己产生隔阖的原因推到小人身上,拉近了与项王的距离,套出了自己一方的奸细姓名。
B.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而且用玉玦向其示意,让他早下决心除掉刘邦,但项王未曾留意,对其暗示没有回应,范增只得另寻他策。
C.范增出去召来项庄,让他进帐借舞剑之由刺杀刘邦,但在项庄舞剑时,项伯也起来舞剑,时时遮挡以护住刘邦,范增的计划因而失败。
D.张良告诉樊哙宴会上的实情后,樊哙就闯进营帐准备与刘邦同生共死,结果不仅没有出事,反而把项王数落了一顿,项王竟无言以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7.樊哙对项羽说的话与刘邦对项伯说的话基本相同,联系全文内容,谈谈这说明了什么。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新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奏,特敕配流丰州。

时张光辅尚在豫州,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邪?”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光辅诘其语,仁杰曰:“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卒用为相。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仁杰心乎唐者,忍辱事牝主,君子谅之,谓其机深谋长,欲成匡复之功,有不得不然耳。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向令仁杰洁身以去亦自为谋则忠于唐祚究何补焉随流合污,从容岁月,使老妪不疑,群宵不忌,然后房州弟子得有反正之日,盖用心苦矣。

(清·蓝鼎元《修史试笔》)

1.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令仁杰洁身A以去B亦自为C谋D则忠于唐E祚F究何补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指问候、慰问,与曹操《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词义相同。
B.表,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奏章还包括奏、疏、议等不同的形式。
C.纵,指放纵,与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纵”词义不同。
D.尚方,官署名。秦朝开始设置,属少府,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部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认为朝廷在越王事件中处罚不当,因此极力上表,最终使皇帝撤销了处罚。
B.狄仁杰认为张光辅杀降邀功,致使鲜血染红田野,犯了比越王贞更加恶劣的罪行。
C.狄仁杰举荐张柬之为相,坚持己见,最终改变太后想法,可见其坚持为公之心。
D.蓝鼎元认为狄仁杰忍辱负重,做到没人怀疑自己,是为了恢复唐室,用心良苦。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
(2)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武元年二月癸卯,命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由海道取广东。上谕永忠等曰:王者之师,顺天应人,以除暴乱。朕昔平定武昌,荆、湘诸郡望风款附。此无他,师出以律,人心悦服故也。今两广之地远在南方,彼此割据,民困久矣。彼闻八闽不守,湖、湘已平,中心震慑。若先遣人宣布威德,以招徕之,必有归款迎降者。如其拒命,然后举兵,扼其险要,绝其声援。闻广东要地,惟在广州。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肃清南服,在此一举。壬戌,敕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帅师会廖永忠征广东。上谕仲亨等曰:近命平章杨璟等由湖南取广西,廖永忠等由福建取广东。今特命尔等率师由韶州直捣德庆。三方进兵,为掎角之势,举无不克。广东既下,合兵取广西,先声既振,势如破竹,但当抚辑生民,毋纵杀掠。三月,廖永忠等率舟师自福州航海取广东,元左丞何真降。四月朔,廖永忠等师进次虎头关,元将卢左丞、张元帅各率所部来降,遂入广州。六月壬戌,璟既克永州,遂引兵抵靖江城下,屯于北关,参政张彬屯西关。朱亮祖亦帅师自广东来会,屯于东门象鼻山下。攻城二旬不克,璟因使彦高阴构其总制张荣,荣麾下裴观以书系矢射璟营,期以是夜降。既二鼓,观城出,见璟,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至期,璟命诸将率众径进,也儿吉尼闻变,仓卒走。初,张彬始攻城,为守者所诟,恚曰:城破,当悉屠之。比克城,璟惧其纵杀,下令曰:杀人者死!彬乃止,众心遂安。广西悉平。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两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
B.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
C.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
D.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意为“这样以后……”,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然后”相同。
B.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由近及远分为五服,故称南方为“南服”。文中指两广地区。
C.“观缒城出”的“缒”指“绳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缒”相同。
D.麾下,意为将旗之下,可以用于对将帅的敬称,也可以用于指代部下,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命令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率军与廖永忠会师,协同平章杨璟,兵分三路进攻广东。廖永忠等挥师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元将纷纷望风投降。
B.廖永忠、朱亮祖受命经由海路进军去平定两广地区,皇帝诏谕他们要兴王者之师,宣布朝廷的威严恩德,通过争取民心而非动用武力攻取广州。
C.杨璟攻下永州后,率军抵达靖江城下,屯兵在北关;参政张彬屯兵在西关;朱亮祖也率军从广东来会合,屯兵在东门象鼻山下。三方合围攻城。
D.靖江城久攻不下,杨璟于是派人暗中结交敌军总制张荣,张荣派部下与杨璟约定在当夜四更投降;到了约定时间,杨璟命令诸将率兵直攻而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无他,师出以律,人心悦服故也。
(2)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
2023-06-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兄耕孙、焘孙皆仕元。三吾避兵广西,行省承制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兵下广西,乃归茶陵。

洪式十八年,以茹瑺荐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对称旨,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所刊定。

三吾博学,善属文。帝制《大诰》及《洪范注》成,皆命为序。敕修《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诸书,皆总其事,赐赉甚厚。帝尝曰: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帝制诗,时令属和。卖踢以朝鲜玳瑁笔。朝参,命列侍卫前;燕亭,赐坐殿中。与汪睿、朱善称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减,往往忤意,礼遇亦渐轻。

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侍郎侯庸劾其忽职。降国子博士,寻还职。

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懿文太子,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户部尚书赵勉者,三吾婿也,坐赃死。三吾引退,许之。未几,复为学士。

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帝益怒,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成边。帝亲赐策问,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建文初,三吾召还,久之,卒。

(选自《明史》卷二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
B.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
C.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
D.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省是元初行中书省的简称,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而习惯上仍称行省。
B.燕享即燕飨,一种礼仪,指以酒食祭神,也泛指以酒食款待人,也指古代帝王饮宴群臣、国宾。
C.薨是指君主时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古代各阶层死的称谓还有“崩”“卒”“不禄”等。
D.会试是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由于考期在秋季的八月,故又称“秋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三吾凭借茹瑺的推荐被授予左赞善的官职,后又多次升迁做了翰林学士,负责编订国家典章制度。
B.皇帝的两部著作写成后都让刘三吾来作序言,皇帝作诗也时常让他跟着唱和,都非常符合皇帝心意。
C.太子死后,皇帝亲临太子宫,召来群臣,痛哭不已。刘三吾建议立太孙,立太孙的事情便由此发起。
D.作会试主考时,因出现南方士子中榜形势一边倒的情况,刘三吾遭北方士子举报,于是被追责戍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
(2)户部尚书赵勉者,三吾婿也,坐赃死。三吾引退,许之。
2023-06-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元年冬十月,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先是,诸侯吏卒繇使、屯戍过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已而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B.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C.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D.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指刘邦。高祖一般指古代帝王的庙号,历史上多用来称开国的君主,比如隋高祖、唐高祖等,与汉文帝、唐玄宗等谥号不同。
B.籍:书册,户籍。在本文中用来指户籍档案,与“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用法不一样。
C.约束:规章,法令。本文中“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中的“约束”与“一遵萧何约束”的“约束”意思都是如此。
D.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鸿门宴》中“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与本文中的都尉董翳都是指军中的武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进入咸阳之后,诸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去瓜分秦朝府库的财物,只有萧何识见卓越,谋深虑远,想办法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形势。
B.刘邦之所以能赢得百姓拥护,是因为他虽贪恋宝物与美色,但最终还是能听从樊哙和张良建议,并与百姓约法三章。
C.项羽平定了黄河以北地区之后,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向西进入了关中。他听说秦卒多怨言,与部将商议后,竟然在新安城南坑杀了降卒20万。
D.张良清醒有见识,他认为刘邦不应“助桀为虐”,而是应当听取逆耳忠言,穿上白色衣服,把安抚百姓作为根本,为天下破除残贼。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
(2)诸侯吏卒繇使、屯戍过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
5.沛公破秦入关后除了与百姓约法三章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获得民心?请简要概括。
2023-05-0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迁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