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战国时魏将吴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百战奇略·教战》

材料二:

戚继光,字元敬。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先后九战皆捷,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因蓟门多险,请召俞大猷、戚继光专训戍兵。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锒筅。寇奔,则骑军逐北。蓟门军容遽为诸边冠。

《明史·戚继光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年A倭大举B犯C福建闽中D连告急E宗宪复F檄继光G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麾,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现代汉语中“麾下”一词即来源于此。
B.“馘”字从“首”,杀死敌人后割其左耳计功;俘馘,即俘获和斩杀的敌人。
C.隆庆,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垕的年号,中国古代常以帝王年号纪年。
D.冲突,即碰撞、冲撞,这里指因为列阵不当导致己方骑兵产生相互冲撞。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阐述军队教育训练的重要性;为提升训练效果,吴起提出“抓骨干带全体”的训练方式,放到今天仍不失借鉴意义。
B.戚继光虽然出身贫苦平民,但自幼有豪放不凡之志,且喜好读书、知晓经史大义,这为他后来取得非凡成就奠定了道德和文化基础。
C.在攻击横屿的战斗中,戚家军遇到壕沟拦路,戚继光下令士卒携带草束前进,最后大破敌军,这显示出戚继光长于谋略的智将风采。
D.隆庆初年,皇帝调戚继光训练边军,说明他善于练兵的名声已经传遍朝野上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5.戚继光的军事活动怎样体现了材料一吴起的主张。
2023-10-3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左文襄(左宗棠)礼部报罢,回籍,侘傺甚,充醴陵书院山长,修脯至菲,几无以给朝夕。时安化陶文毅公(陶澍)方督两江,乞假回籍省墓。醴陵为赣、湘孔道,县令特假书院为行馆,嘱文襄撰书楹帖。文毅睹楹帖,激赏不已。问县令孰所撰,令具以文襄姓名对,即遣舆马迎之至,谈一日夜,大洽,即入幕府,礼为上宾。文毅得子晚,其公子尚在髫龄,而文襄有一女,年与相若。文毅一日置酒,邀文襄至,酒半,为述求婚意。文襄逊不敢当,文毅曰: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欲以教诲累君,且将以家事相付托也。文襄知不可辞,即慨然允诺。未几,文毅骑箕文襄经纪丧事挈公子归里亲为课读,且部署其家事,内外井井,如文毅在时。陶氏族人欺公子年幼,群谋染指,赖文襄之御侮,得无事。文毅藏书綦富,文襄暇日皆遍读之,学力由是日进,一生勋业,盖悉植基于是时也。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有删改)

材料二:

陶澍未第时,家极贫,课徒自给。而公性颇豪,嗜饮善博,虽家无儋石储,不顾也。后值岁暮,其妇崔泣谓公曰: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鬻妾亦可度岁。不然,愿赐绝婚书,俾妾另谋生活。公笑曰:卿识何浅!我未交大运耳。日者谓我命当至一品。姑徐之,勿愁富贵也。妇曰:君有此大福,自有与君同享者。妾不敢作此想,请与君辞,听君好消息矣。公不得已,书离婚书与之。

戴痴者,善饮,每以无饮友为恨。一日晚饮于市,见公袒衣而沽饮,饮颇豪,呼而问为谁,公答姓陶。曰:子饮可几何?公曰:予好饮,而终未有能醉我者。戴喜甚,曰:我将与子较量。遂沽浊醪二瓮,曳与对饮。两瓮既罄,公微醺,而戴已玉山颓倒矣。公起去,次日戴醒而忆之,复觅陶公饮,极欢。自是,遂与公为酒友。

(选自朱翊清《埋忧集》,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毅A骑箕B文襄经纪C丧事D挈公子归E里F亲为G课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礼部长官被称为礼部尚书。
B.文中“延入幕府”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延至其家”的“延”含义相同。
C.谢,推辞,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谢”意思不同。
D.既罄,文中指喝完了,其中的“罄”与成语“罄竹难书”中的“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宗棠在家乡担任醴陵书院的山长时,十分落魄,身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却有识人之能,看到左宗棠写的楹联便叹赏不已。
B.陶澍生前将自己的家事托付给左宗棠,并交代他要读书。在陶澍去世后,左宗棠不负所托,通读陶澍藏书,奠定功业的根基。
C.陶澍没考中科举时家里很贫穷,靠教书补贴家用,而他喜欢喝酒赌博,家里衣食难以为继,妻子便要离开他另谋生路。
D.戴痴以没有酒友为憾,一天晚上在集市与陶澍相遇,就与陶澍较量喝酒,结果戴痴大醉,而陶澍还好,于是两人结为酒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陶氏族人欺公子年幼,群谋染指,赖文襄之御侮,得无事。
(2)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鬻妾亦可度岁。
5.两则材料中都表现了陶澍心胸宽广的内容,请具体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董卓入关,留朱儁守洛阳,而儁潜与山东诸将通谋,惧为卓所袭,出奔荆州。卓以弘农杨懿为河南尹,儁复引兵还洛,击懿,走之。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初平三年春正月,董卓遣牛辅将兵屯陕,辅分遣校尉北地李催、张掖郭汜、武威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朱儁于中牟,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卓忍于诛杀,诸将言语有蹉跌者,便戮于前,人不聊生。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密谋诛卓。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然卓性刚褊,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而改容顾,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于傅婢,益不自安。王允素善待布,布见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允因以诛卓之谋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如父子何?”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布遂许之。夏四月丁巳,帝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卓朝服乘车而入,陈兵夹道,自营至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匝,令吕布等扞卫前后。王允使士孙瑞自书诏以授布,布令同郡骑都尉李肃与勇士秦谊、陈卫等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布即出怀中诏版以令吏士曰:“诏讨卓耳,余皆不问。”吏士皆正立不动,大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董卓之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B.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C.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D.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汉代所设十三刺史部之一,黄河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要地。
B.“改容顾谢”的“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
C.丁巳,干支之一,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等,文中是干支纪日。
D.假节,指使臣出行持节作为凭证,也指汉末掌地方军政的官员所获的称号,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朱儁劫掠陈留、颍川等县,凡经过的地方都杀光抢光,激起民愤,最终他在中牟被李催、郭汜、张济等人率兵击败。
B.董卓性情乖张,将领们说话有失误的,便当场杀死,以致人人自危,即便是对立誓情同父子的吕布,他也是毫不留情面。
C.初平三年夏季四月,皇帝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乘车入朝,在道路两边布置军队,阵仗很大,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D.被乔装埋伏的李肃刺伤胳膊,又被吕布举矛刺杀,董卓最终命丧北掖门;得知此讯后百姓唱歌跳舞,买酒肉相互庆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
(2)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
5.吕布背叛董卓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韩、魏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对曰:“弗如也。”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推琴对曰:“王之料天下矣。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恒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恒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易也。”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B.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其踵/
C.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D.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古代对别人的敬称,多用于男性,所指因时有变;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为女公子。
B.孟尝,即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威王之孙,与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C.“王之料天下过矣”的“过”指错误,与《阿房宫赋》中“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的“过”含义相同。
D.盟,古代诸侯在神明前立誓缔约之称,旧时指结拜兄弟,现在多指政治集团间或国家间的联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齐、韩、魏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威胁秦都咸阳的危局,秦相楼缓提议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三国,秦昭王两害相较取其轻,欣然接受。
B.秦昭王询问近臣意见后,认为当今韩、魏两国人才、兵力均大不如前,产生“其奈我何”的麻痹轻敌思想,幸亏大臣中期的条分缕析,及时提醒。
C.当初在晋国智氏最强大,但最终却“身死国亡”,原因很多,比如心直口快缺少警惕,当着韩康子,魏植子的面谈水淹其都,促其联合自保。
D.如果说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齐、韩、魏三国是“弃车保帅”无奈之举,那么,篇末秦王向魏国索取其承诺割让给秦国上洛地区则处于战略主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
(2)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
2022-10-1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临川人,善属文,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二年春,以王安石参知政事,九月丁卯,行青苗法。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既与吕惠卿议定,出示辙等,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出纳之际,吏缘为奸。钱入民手,不免妄用;及其纳钱,不免逾限。”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会王广渊言:“春农事兴,贷之贫民,岁可获息二十五万。”于是决意行焉。河北安抚使琦上疏曰:“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民,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今令借钱一千,纳一千三百,是官自放钱取息,与初诏相违。陛下躬行节俭以化天下,自然国用不乏,何必使兴利之臣纷纷四出,以致远迩之疑哉!”神宗曰:“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安石因言:“台谏朋比,以沮陛下,此所以纷纷也。”帝以为然,安石持新法益坚。山阴陆佃尝受于安石,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安石惊曰:“何乃尔!”明日,召佃谓之曰:“惠卿言:‘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翰林学士范镇乞致仕,许之。复极论青苗之害,且曰:“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天下闻而壮之。初,吕惠卿迎合安石,建立新法,安石故力援引,骤至执政。惠卿既得志,忌安石复用,凡可以害安石者,无所不用其智。王安石罢,深悔为吕惠卿所误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
B.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
C.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
D.初/转运使李参以部内多戍兵而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即官员任职之期已满,“秩”的原意是指俸禄,后用于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B.台谏,唐宋时台官主纠劾,谏官掌规劝,后世台谏趋向合一,往往通称御史为台谏。
C.经,即《师说》中“经传”的简称,特指儒家作为典范的经书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
D.致仕,旧时用于官员辞去官职归家的意思,类似意思还有“致事”“致政”等名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屡屡推辞朝廷的任命,是因为就职于馆阁无法提供推行青苗法的舞台,而他在鄞县任上的实践,恰恰是日后变法的宝贵经验。
B.韩琦认为之所以准许青苗法实施,是为惠民,而非让地主抬高利息,实施盈利的目的,从而使神宗对青苗法的实施效果产生了怀疑。
C.陆佃指出新政在施行中产生的扰民问题,但吕惠卿却用即使私人收债都会有“一鸡半豚”的花费做类比进行辩解,认为新政并不扰民。
D.范镇认为青苗法之所以危害极大,是执行过程中办事大臣偏离皇帝本愿,掠夺伤害百姓,这为他在天下赢得敢于直谏的美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谏朋比,以沮陛下,此所以纷纷也。
(2)惠卿既得志,忌安石复用,凡可以害安石者,无所不用其智。
2021-11-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