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战国时魏将吴起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百战奇略·教战》

材料二:

戚继光,字元敬。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先后九战皆捷,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因蓟门多险,请召俞大猷、戚继光专训戍兵。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锒筅。寇奔,则骑军逐北。蓟门军容遽为诸边冠。

《明史·戚继光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年A倭大举B犯C福建闽中D连告急E宗宪复F檄继光G剿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麾,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现代汉语中“麾下”一词即来源于此。
B.“馘”字从“首”,杀死敌人后割其左耳计功;俘馘,即俘获和斩杀的敌人。
C.隆庆,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垕的年号,中国古代常以帝王年号纪年。
D.冲突,即碰撞、冲撞,这里指因为列阵不当导致己方骑兵产生相互冲撞。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阐述军队教育训练的重要性;为提升训练效果,吴起提出“抓骨干带全体”的训练方式,放到今天仍不失借鉴意义。
B.戚继光虽然出身贫苦平民,但自幼有豪放不凡之志,且喜好读书、知晓经史大义,这为他后来取得非凡成就奠定了道德和文化基础。
C.在攻击横屿的战斗中,戚家军遇到壕沟拦路,戚继光下令士卒携带草束前进,最后大破敌军,这显示出戚继光长于谋略的智将风采。
D.隆庆初年,皇帝调戚继光训练边军,说明他善于练兵的名声已经传遍朝野上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5.戚继光的军事活动怎样体现了材料一吴起的主张。
2023-10-3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左文襄(左宗棠)礼部报罢,回籍,侘傺甚,充醴陵书院山长,修脯至菲,几无以给朝夕。时安化陶文毅公(陶澍)方督两江,乞假回籍省墓。醴陵为赣、湘孔道,县令特假书院为行馆,嘱文襄撰书楹帖。文毅睹楹帖,激赏不已。问县令孰所撰,令具以文襄姓名对,即遣舆马迎之至,谈一日夜,大洽,即入幕府,礼为上宾。文毅得子晚,其公子尚在髫龄,而文襄有一女,年与相若。文毅一日置酒,邀文襄至,酒半,为述求婚意。文襄逊不敢当,文毅曰: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欲以教诲累君,且将以家事相付托也。文襄知不可辞,即慨然允诺。未几,文毅骑箕文襄经纪丧事挈公子归里亲为课读,且部署其家事,内外井井,如文毅在时。陶氏族人欺公子年幼,群谋染指,赖文襄之御侮,得无事。文毅藏书綦富,文襄暇日皆遍读之,学力由是日进,一生勋业,盖悉植基于是时也。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有删改)

材料二:

陶澍未第时,家极贫,课徒自给。而公性颇豪,嗜饮善博,虽家无儋石储,不顾也。后值岁暮,其妇崔泣谓公曰: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鬻妾亦可度岁。不然,愿赐绝婚书,俾妾另谋生活。公笑曰:卿识何浅!我未交大运耳。日者谓我命当至一品。姑徐之,勿愁富贵也。妇曰:君有此大福,自有与君同享者。妾不敢作此想,请与君辞,听君好消息矣。公不得已,书离婚书与之。

戴痴者,善饮,每以无饮友为恨。一日晚饮于市,见公袒衣而沽饮,饮颇豪,呼而问为谁,公答姓陶。曰:子饮可几何?公曰:予好饮,而终未有能醉我者。戴喜甚,曰:我将与子较量。遂沽浊醪二瓮,曳与对饮。两瓮既罄,公微醺,而戴已玉山颓倒矣。公起去,次日戴醒而忆之,复觅陶公饮,极欢。自是,遂与公为酒友。

(选自朱翊清《埋忧集》,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毅A骑箕B文襄经纪C丧事D挈公子归E里F亲为G课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礼部长官被称为礼部尚书。
B.文中“延入幕府”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延至其家”的“延”含义相同。
C.谢,推辞,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谢”意思不同。
D.既罄,文中指喝完了,其中的“罄”与成语“罄竹难书”中的“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宗棠在家乡担任醴陵书院的山长时,十分落魄,身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却有识人之能,看到左宗棠写的楹联便叹赏不已。
B.陶澍生前将自己的家事托付给左宗棠,并交代他要读书。在陶澍去世后,左宗棠不负所托,通读陶澍藏书,奠定功业的根基。
C.陶澍没考中科举时家里很贫穷,靠教书补贴家用,而他喜欢喝酒赌博,家里衣食难以为继,妻子便要离开他另谋生路。
D.戴痴以没有酒友为憾,一天晚上在集市与陶澍相遇,就与陶澍较量喝酒,结果戴痴大醉,而陶澍还好,于是两人结为酒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陶氏族人欺公子年幼,群谋染指,赖文襄之御侮,得无事。
(2)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鬻妾亦可度岁。
5.两则材料中都表现了陶澍心胸宽广的内容,请具体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董卓入关,留朱儁守洛阳,而儁潜与山东诸将通谋,惧为卓所袭,出奔荆州。卓以弘农杨懿为河南尹,儁复引兵还洛,击懿,走之。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初平三年春正月,董卓遣牛辅将兵屯陕,辅分遣校尉北地李催、张掖郭汜、武威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朱儁于中牟,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卓忍于诛杀,诸将言语有蹉跌者,便戮于前,人不聊生。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密谋诛卓。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然卓性刚褊,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而改容顾,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于傅婢,益不自安。王允素善待布,布见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允因以诛卓之谋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如父子何?”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布遂许之。夏四月丁巳,帝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卓朝服乘车而入,陈兵夹道,自营至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匝,令吕布等扞卫前后。王允使士孙瑞自书诏以授布,布令同郡骑都尉李肃与勇士秦谊、陈卫等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布即出怀中诏版以令吏士曰:“诏讨卓耳,余皆不问。”吏士皆正立不动,大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董卓之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B.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C.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D.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汉代所设十三刺史部之一,黄河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要地。
B.“改容顾谢”的“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
C.丁巳,干支之一,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等,文中是干支纪日。
D.假节,指使臣出行持节作为凭证,也指汉末掌地方军政的官员所获的称号,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朱儁劫掠陈留、颍川等县,凡经过的地方都杀光抢光,激起民愤,最终他在中牟被李催、郭汜、张济等人率兵击败。
B.董卓性情乖张,将领们说话有失误的,便当场杀死,以致人人自危,即便是对立誓情同父子的吕布,他也是毫不留情面。
C.初平三年夏季四月,皇帝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乘车入朝,在道路两边布置军队,阵仗很大,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D.被乔装埋伏的李肃刺伤胳膊,又被吕布举矛刺杀,董卓最终命丧北掖门;得知此讯后百姓唱歌跳舞,买酒肉相互庆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
(2)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
5.吕布背叛董卓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释】①耨(nòu):锄草。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从”;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备受孟子推崇,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于是他退而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始于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传播于四海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②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蓝诸君:中山国相。 ②张登:战国政治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所以闭关不道使者”与“来吾道夫先路”(《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举趾以见寡人”与“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以积厚于燕、赵”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赵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
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
C.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
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国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
(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2022-10-2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韩、魏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对曰:“弗如也。”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推琴对曰:“王之料天下矣。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恒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恒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易也。”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B.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其踵/
C.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D.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古代对别人的敬称,多用于男性,所指因时有变;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为女公子。
B.孟尝,即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威王之孙,与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C.“王之料天下过矣”的“过”指错误,与《阿房宫赋》中“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的“过”含义相同。
D.盟,古代诸侯在神明前立誓缔约之称,旧时指结拜兄弟,现在多指政治集团间或国家间的联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齐、韩、魏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威胁秦都咸阳的危局,秦相楼缓提议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三国,秦昭王两害相较取其轻,欣然接受。
B.秦昭王询问近臣意见后,认为当今韩、魏两国人才、兵力均大不如前,产生“其奈我何”的麻痹轻敌思想,幸亏大臣中期的条分缕析,及时提醒。
C.当初在晋国智氏最强大,但最终却“身死国亡”,原因很多,比如心直口快缺少警惕,当着韩康子,魏植子的面谈水淹其都,促其联合自保。
D.如果说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齐、韩、魏三国是“弃车保帅”无奈之举,那么,篇末秦王向魏国索取其承诺割让给秦国上洛地区则处于战略主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
(2)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
2022-10-1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

当是时,川抚邵捷春捉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今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

十七年春,献忠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悲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肭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良玉)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B.(秦良玉)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C.(秦良玉)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D.(秦良玉)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其计不用”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B.“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两句中的“以”含义相同。
C.“逊之深然之”与“成然之”(《促织》)两句中的“然”用法相同。
D.“良玉邀之马家寨”与“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都是状语后置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绩显赫,从不居功。万历时期,良玉曾与丈夫一同作战,大破贼众,建立赫赫战功,但她从不向朝廷邀功请赏。
B.纾解国难,忠心耿耿。永平失守,良玉率兵勤王护驾有功,崇祯帝特别为她写诗褒奖。
C.慷慨解囊,深明大义。崇祯时期,战乱不休,朝廷空虚,良玉不但出兵,还先后两次输出家财作为军饷。
D.忠义报国,宁死不降。张献忠攻陷蜀地,良玉召集部众,严防死守,誓死不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
(2)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
2022-09-3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2-2023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时太祖操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闻其贤,旋遣还,且加赏赉,有因以超擢者。周荣,字国华,蓬莱人。初为灵璧,坐累逮下刑部,耆老群赴辇下称其贤。帝赐钞八十锭,绮罗衣各一袭。礼部宴荣及耆老而还之。无何,擢荣灵璧知县。二十九年,荣坐事逮讯,部民为叩阍。太祖喜,立擢为知府。由是长史竞劝,一时多循良之绩焉。史诚祖,解州人。洪武末,诣阙陈盐法利弊。太祖纳之,授汶上知县,为治廉平宽简。永乐七年,成祖北巡,遣御史考核郡县长吏贤否,还言诚祖治第一。赐玺书劳之曰:“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尔敦厚老成,恪共乃职;持身励志,一于廉公。平赋均徭,政清讼简,民心悦戴,境内称安。方古良吏,亦复何让。特擢尔济宁知州,仍视汶上县事。其益共乃职,慎终如始,以永嘉誉。”并赐内酝一尊,织金纱衣一袭,钞千贯。御史又言贪吏虐民无若易州同知张腾,遂征下狱。诚祖既得旌,益勤于治。土田增辟,户口繁滋,益编户十四里。成祖过汶上,欲徙其民数百家于胶州,诚祖奏免之。屡当迁职,辄为民奏留。阅二十九年,竟卒于任。士民哀号,留葬城南,岁时奉祀。是时,县令多久任。蠡县吴祥,永乐时知嵩县,至宣德中,阅三十二年卒于任。临汾李信,永乐时由国子生授遵化知县,至宣德中,阅二十七年始擢无为知州。以年老不欲赴,遂乞归。涓县房岩,宣德间为邹县知县,至正统中,阅二十余年卒于任,吏民皆爱戴之。

(节选自《明史循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B.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C.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D.守令承流宣化/所以安利/元元朕统御天下/夙夜求贤/共图治理/往往下询民间/皆言苦吏苛/急能副朕心者实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文中指担任地方官职的县丞,其在县里的品级要低于县令。
B.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后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C.叩阍,指中国古代平民或案件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屈。
D.乞归,同“乞骸骨”。指古代官员到年龄交还官职,正常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重视吏治,树立榜样。太祖对周荣这样有才能、得民心的官员不计小过,提拔褒奖,从而在官员中形成了守法勤政之风,循吏辈出。
B.成祖也重视吏治,赏罚分明。成祖对史诚祖这样政绩第一的循吏大加褒扬,迅速提拔;面对张腾这样贪污暴虐的墨吏则果断处置。
C.循吏勤政爱民,深得民心。循吏对百姓有惠政,百姓爱戴他们。循吏有小过,百姓为之奔走说情;循吏要调任,百姓极力挽留。
D.地方循吏升职缓慢,灰心丧气。当时有很多任职年限超过20年的县令,譬如李信,被升迁为知州时,已兴趣索然,不愿升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太祖操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
②平赋均徭,政清讼简,民心悦戴,境内称安。
2022-07-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郎中郑忠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郦生曰:臣闻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 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汉纪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B.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C.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D.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修武欲复与楚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职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汉代,郎中是郎官的一种。,东汉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
B.楚,在文中指西楚霸王项羽。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后,西楚霸王项羽在关东聚歼秦军主力。
C.耒,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古代的农具还有犁、锄等。
D.足下,旧时交际用语,是对自己的谦称。其他表示对自己的谦称还有愚、不才、在下、鄙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忠劝阻刘邦,认为汉王不应该与楚军交战。后刘邦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区,屯兵于巩县、洛阳一线以抗击楚军。
B.郦食其认为楚军不去坚守敖仓,反而领兵向东,只派因犯罪而发配戍边的士卒分守成皋,这对汉军来说是机会啊!
C.郦食其分析了齐国与汉的地理形势、民情之后,认为齐国难以在一年半载的时间内攻破,于是请求出使齐国游说齐王。
D.在郦食其还未出使齐国之前,齐国已经派遣重兵准备迎战汉军,但听了郦食其对楚汉形势的分析后,决定和汉王议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
(2)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州都督齐王佑,性轻躁,其舅尚乘直长阴弘智说之曰:“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佑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佑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上选刚直之士以辅诸王,为长史、司马,诸王有过以闻。佑昵近群小,好畋猎,长史权万纪谏,不听。壮士昝君谟、梁猛彪得幸于佑,万纪皆劾逐之,佑潜召还,宠之逾厚。上数以书切责佑,万纪恐并获罪,谓佑曰:“王能自新,万纪请入朝言之。”乃条佑过失,迫令表首,佑惧而从之。万纪至京师,言佑必能悛改。上甚喜,勉万纪,而数佑前过,以敕书戒之。佑闻之,大怒曰:“长史卖我!我而自以为功,必杀之。”上以校尉京兆韦文振谨直,用为佑府典军,文振数谏,佑亦恶之。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佑,城门外不听出,斥君谟、猛彪不得见佑。会万纪宅中有块夜落,万纪以为君谟、猛彪谋杀己,悉收系,发驿以闻,并劾与佑同为非者数人。上遣刑部尚书刘德威往按之,事颇有验,诏佑与万纪俱入朝。佑既积忿,遂与燕弘信兄弘亮等谋杀万纪。万纪奉诏先行,佑遣弘亮等二十馀骑追射杀之。佑党共逼韦文振欲与同谋,文振不从,驰走数里,追及,杀之。寮属股栗,稽首伏地,莫敢仰视。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三月,丙辰,诏兵部尚书李世勣等兵讨之。上赐佑手敕曰:“吾常戒汝勿近小人,正为此耳。”佑之初反也,齐州人罗石头面数其罪,援枪前,欲刺之,为燕弘亮所杀。佑引骑击高村,村人高君状遥责佑曰:“主上提三尺剑取天下,亿兆蒙德,仰之如天。王忽驱城中数百人欲为逆乱以犯君父,无异一手摇泰山,何不自量之甚也!”佑纵击,虏之,惭不能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
B.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
C.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
D.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史权万纪骤谏”与“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 两句中的“骤”字含义相同。
B.“王审能自新”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审”字含义不同。
C.“劝我而自以为功”与“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劝”字含义相同。
D.“诏兵部尚书李世勣等发兵讨之”“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苏武传》)两句中的“发”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佑接受舅舅劝他招募壮士以自卫的建议,并热情接纳了舅舅推荐的燕弘信,赐给他许多黄金珠玉,让他暗中招募死士。
B.李佑多次受到皇帝严厉责备,权万纪担心受到牵连,主动请求上朝向皇帝承认自己的失职,并说明李佑一定能改过自新。
C.权万纪认为昝君谟等人要谋杀自己,拘捕他们后上报朝廷,并弹劾与李佑一起为非作歹之人,朝廷派人查验,事多属实。
D.李佑谋反作乱遭到反对。在他攻打高村时,村人高君状认为百姓承蒙主恩,感激于心,而李佑以下犯上,实属自不量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振数谏,佑亦恶之。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佑,城门外不听出。
(2)佑之初反也,齐州人罗石头面数其罪,援枪前,欲刺之,为燕弘亮所杀。
2022-07-08更新 | 24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