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姚苌,字景茂,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诸兄皆奇之。随兄姚襄征伐,每参大谋。襄之寇洛阳也,梦苌服衣,升御坐,诸酋长皆侍立,旦谓将佐曰:“吾梦如此,此儿志度不恒,或能大起吾族。”襄之败于麻田也,马中流矢死,苌下马以授襄,襄曰:“汝何以自免?”苌曰:“但令兄济,竖子安敢害苌!”会救至,俱免。及襄死,苌率诸弟降于苻坚,为苻坚将,累有大功。坚既败于淮南,归长安,慕容泓起兵叛坚。坚遣子叡讨之,以苌为司马。为泓所败,叡死之。苌遣龙骧长史赵都诣坚谢罪,坚怒,杀之。苌懼,奔于渭北,遂如马牧。西州豪族率五万余家,咸推苌为盟主。苌将距之,天水尹纬说苌曰:“明公宜降心从议,以副群望,不可坐观沈溺而不拯救之。”苌乃从纬谋,以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大赦境内,年号白雀,称制行事。苻登进逼安定,诸将劝苌决战,苌曰:“与穷寇竞胜,兵家之下。吾将以计取之。”于是留其尚书令姚旻守安定,夜袭登重于大界,克之。诸将或欲因登骇乱击之,苌曰:“登众虽乱,怒气犹盛,未可轻也。”遂止。苌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立太学,礼先贤之后,以救时弊。时天大雪,苌散后宫文绮珍宝以供戎事,身食一味,妻不重綵。将帅死王事者,加秩二等,士卒战没,皆有褒赠。苌性简率,群下有过,或面加骂辱。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苌曰:“若不闻谠言,安知过也。”以太元十八年死,时年六十四,在位八年。伪谥武昭皇帝,庙号太祖,墓称原陵。

(节选自《晋书姚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B.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C.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D.太常权翼言于苌曰/陛下弘达自任/不修小节/驾驭群雄/包罗俊异/弃嫌录善/有高祖之量然/轻慢之风所宜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衮”是古代帝王穿的绘有龙纹的礼服,这里指预示姚苌未来会做皇帝。
B.“辎”是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是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
C.“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名号,如太祖、太宗。
D.“太常”就是太常寺卿,秦时称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及各民族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苌聪慧多谋,擅长军事。跟随姚襄,常参与大谋;为苻坚将,多有大功;与苻登作战,力排众议,用计取胜,避其怒气,不再乘胜追击。
B.姚苌关心民生,体恤民情。遵从尹纬建议,接受盟主之职;回安定,修明德政,施行惠政教化,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革除当世的弊病。
C.姚苌爱护士卒,奖罚分明。雪天散发后宫珍宝供给军用,自己吃饭只一样菜,令妻子不穿重叠的丝绸衣服;将帅士卒只要有功必赏。
D.姚苌威名远播,不修小节。西州豪族咸推苌为盟主,认可姚苌的卓著才华;然而姚苌对待下属过失,有时会当面辱骂,简单直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襄之败于麻田也,马中流矢死,苌下马以授襄,襄曰:“汝何以自免?
(2)明公宜降心从议,以副群望,不可坐观沈溺而不拯救之。
2022-06-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去,终英宗世,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馆阁,指房屋建筑,北宋至清朝时期亦指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人或地方。
C.“忧”此指丁忧,古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他写文章下笔如飞,好友曾巩将他的文章推荐给欧阳修,文章得到欧阳修的肯定。
B.王安石认为,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
C.王安石认为,经学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俗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的“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2022-06-0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改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调吏部,历验封郎中。真人邵元节贵幸,请封诰,默执不予。十一年为武会试同考官。屡迁浙江左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博士等官得与科道选,自默发之。历吏部左、右侍郎,代夏邦谟为尚书。自正德初焦芳、张彩后,吏部无侍郎拜尚书者。默出帝特简,盖异数也。

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已意,嵩衔之。会推辽东巡抚,列布政使张臬、谢存儒以上。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未几,复命兼翰林学士。给事中梁梦龙劾默徇私,帝为责梦龙。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嵩甚恨。赵文华视师还,默气折之。总督杨宜罢,蒿、文华欲用胡宗宪,默推王诰代,两人恨滋甚。

初,文华为帝言余倭无几,而巡按御史周如斗以败状闻。帝疑,数诘嵩。文华谋所以自解,稔帝喜告讦。会默试选人策问,言汉武、唐宪以英睿兴盛业,晚节用匪人而败,遂奏默诽谤。帝大怒,下礼部及法司议。奏默偏执自用,失大臣体;所引汉、唐事,非所宜言。帝责礼部尚书王用宾等党护,各夺俸三月,而下默诏狱。锢于狱,默竟瘐死。时三十五年二月也。

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有所恃,不附嵩。凡有铨除,与争可否,气甚壮。然性褊浅,用爱憎为轩轾,颇私乡旧,以恩威自归,士论亦不甚附之。默既得罪,继之者视嵩父子意,承顺惟谨,吏部权尽失。隆庆中,复默官,予祭葬。万历中,赐文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
B.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
C.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
D.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
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又称春闱或者礼闱,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考中者成为贡士。
B.国子监,晋武帝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C.礼部,古代官署名。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由朝廷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默秉公持正,办事坚持原则。他担任吏部验封郎中时,道士邵元节深得皇帝信任,地位显贵。请求朝廷封赠诰命,但李默坚决不同意。
B.李默才干突出,受到破格任用。他掌管南京国子监后,博士等官员可以从科道官员中选拔;他接任吏部尚书,改变了吏部多年来没有由侍郎升任尚书的局面。
C.李默刚正不阿,决不同流合污。他以气势力压严嵩的心腹赵文华,坚决抵制严嵩及其同伙结党营私,针锋相对地推举王诰担任总督职务。
D.李默正气凛然,招致奸党忌恨。赵文华谎报军情后,为了自保而诬告李默,皇帝听信谗言,责成礼部及司法部门处置,礼部尚书王用宾将李默定罪入狱。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已意,嵩衔之。
(2)初,文华为帝言余倭无几,而巡按御史周如斗以败状闻。帝疑,数诘嵩。
2022-06-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父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找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又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战!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杨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持军闻名慕义,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战!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资,以清王轨,读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候。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章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翼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秀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迂都许。已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候。

(选自《资治通签·基六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徒驾/不厌众心
D.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B.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缟素”指白色的丧服,也比喻质朴。在本文中是“质朴”的意思。
C.万乘: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辆,因以“万乘”称天子或大国。
D.庚申:属于干支纪年,“干支”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如“六合正相应”中“六合”指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都相适合。
3.不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率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非常合乎时势的事,秉承极为公正的态度使天下人顺从是非常正确的谋略。
B.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同党助己的人,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杨奉到信后极为高兴,与诸将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曹操邀请董昭与自己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作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拜见杨奉,天子迁都许县,天子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
(2)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B.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C.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D.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令,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
B.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九重”“天子”“皇舆”等同为帝位代称。
C.践祚,“祚”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故文中的“践祚”指的是天子即位。
D.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与此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问张九龄,张九龄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嫉恨。
B.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玄宗不悦。
C.在是否废太子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
D.严挺之把李林甫推举的萧炅贬了官,所以为李林甫怨恨,但却受到张九龄的赏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硃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注】①硃异:硃异深得梁武帝信任,擅自把关于魏国降将侯景叛乱的奏折扣押,未上报朝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B.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C.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D.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太子,李渊建唐后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登上皇位,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追谥为“隐”。
B.洗马,古代官名,秦时在皇宫中喂马,故名。唐代的洗马,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C.县男,爵位名称,唐代从五品,正五品称为“县子”。参照的是“公、侯、伯、子、男”爵位封号。
D.凌烟阁,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随后伴随着唐王朝的灭亡而毁于战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身逢乱世经历波折。他跟随过李密,又侍奉过窦建德,也担任过隐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最后被李世民重用。
B.魏征被朝廷官员诋毁,事后他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正反面的例子,回答了唐太宗如何做一个明君的问题。
C.皇后建议让郑氏又美又有才的女子做皇帝的妃嫔,典册都已具办,魏征给唐太宗进言,唐太宗下令停止册封。
D.魏征以史为鉴来劝谏唐太宗。他让唐太宗明白欲壑难填,千万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2)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
2022-04-3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项羽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也。”项羽曰:“壮士。”赐之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选编于《资治通鉴·汉纪一》<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
B.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
C.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
D.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鸿门宴》中“不意先破关入秦”的“关”,即“函谷关”。
B.跽,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跪而耸身挺腰的姿势就是“跽”,也叫“长跪”。
C.参乘,即“骖乘”,也叫“车右”,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樊哙就是刘邦当时的参乘。
D.卮,古代盛酒的器具,“沛公不胜杯杓”中的“杯杓”“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在句中意思都是盛酒的器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作战勇猛。樊哙曾经以屠宰狗为业,后跟着沛公起兵,多次参加战争,每次都击退敌人率先登上城池。
B.樊哙忠心不二,生性豪爽。樊哙听说沛公在宴会上处境危急,就持剑拥盾直闯项羽营门,大杯喝酒大口吃肉,丝毫无惧色。
C.樊哙粗中有细,能言善辩。樊哙在为沛公辩护的时候,语气咄咄逼人,但在言辞上分寸知又拿捏得十分恰当,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
D.樊哙胆识不凡,重情重义。刘邦病重,诸大臣无人敢入禁中探病,樊哙凭着连襟关系流着眼泪就径直闯入宫内,沛公并无责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022-04-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中等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成化二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才华横溢。考中乡试第一,所献上端正国家根本的十条策略,也被皇帝认可,命令他抄写好放置在身边,以备随时审阅。
B.李贤关爱百姓。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请求朝廷能废除一切征敛。
C.李贤刚直不阿。当石亨、曹吉祥当权,李贤虽有顾忌但他仍能从容回答皇上的提问,对石亨等人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D.李贤曾两次遭遇危险。曹钦谋反时,逼他起草奏章开释自己的罪行;门达因李贤进谏而借袁彬的案件陷害他,李贤几乎不免于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
(2)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
2022-03-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闲,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B.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C.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D.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沐,借指休假。汉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唐宋时延为十日一次。
B.黄老,“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
C.大农令,秦汉时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演变为管理国家仓廪和劝课农桑的官。
D.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郑当时喜好交友。他经常去看望问候各位老友;他宴请酬谢的宾客都是祖父一辈的人,交往的知己都是天下知名的人物。
B.郑当时为人谦逊。每次上朝,等候皇上的空闲,总是称赞天下年高有德的人;他举荐士人和属吏,认为他们比自己贤能。
C.郑当时清正廉洁。他不置办个人财产,只靠俸禄和皇上的赏赐供应宾客,赠送给他人的物品,不过是竹器盛装的食物。
D.郑当时仕途坎坷。他曾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曾因保举的宾客逋负而受到牵连,赎罪后被贬为庶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2022-03-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犬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藜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后文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B.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C.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D.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即汉文帝刘恒,西汉的第三位皇帝,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使汉朝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B.石椁,石制的棺材。古人将盛放遗体的石棺放到木棺中,以免木材日久腐烂。石椁也是身份的象征。
C.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D.弃市,古代刑罚之一,指在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并扔下尸体示众,以震慑民众或让民众鄙弃他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做了十年骑郎而不得升迁,萌生了退意,中郎将袁盎赏识他的才德,就提拔授予他谒者一职。
B.皇帝想要封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认为这会助长只重口舌而不重实干的歪风,就劝说皇帝收回了成命。
C.太子与梁王同车入朝,到了司马门也不下车,张释之不畏权贵,阻止他们入宫,还上奏弹劾他们大不敬之罪。
D.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供设的玉环,皇帝想给偷盗者超出法律规定的严惩,张释之认为应依法判刑,不能意气用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
(2)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2022-03-2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