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释A囚B辟为C参谋D未几E辞职F李阳冰为当G涂令H白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经常喝醉酒,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5.文中评价李白“骜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
2023-10-2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之,以为寡人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②衽:衣襟。③哑: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乐为人君”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的第一个“乐”字含义相同。
B.“援琴”是“拿琴”,“援”与《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的“援”字含义相同。
C.“释之”指“放了他”,“释”与成语“如释重负”的“释”字含义相同。
D.“以为寡人戒”指的是“把它作为我的警戒”,“戒”与“孟母戒子”的“戒”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倒装句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之违”正确的语序是“莫违之”,宾语前置句。
B.“师旷侍坐于前”正确的语序是“师旷于前侍坐”,状语后置句。
C.“太师谁撞”正确的语序是“太师撞谁”,宾语前置句。
D.“今有小人言侧者”正确的语序是“今有(于)侧言小人者”,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
3.下列对人物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旷听到国君言辞不当就“援琴撞之”,正面写出了师旷的目无君主、胆大妄为。
B.当晋平公问他“撞谁”,他说“今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写出了师旷的机智镇静。
C.当晋平公承认是自己失言,师旷进一步指出“是非君人者之言也”,更凸显了师旷进谏的勇敢正直。
D.当身边大臣都建议惩办师旷,晋平公却说“释之,以为寡人戒”,可见晋平公知错就改,善于纳谏。
4.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2023-09-2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

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有删改)

文本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B.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C.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D.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谓。
B.提点:古代官名,宋朝开始设置,寓有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
C.有司:古代设置官职,都各有专司,因此,有司指主管某个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D.盘庚:商朝国君,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两次推荐王安石入朝为官,都被王安石拒绝,是因为王安石自有主见,希望外补,寻求担任地方官。
B.王安石认为举先王之政重在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改革更顺畅,不至于惊扰民众视听。
C.王安石向宋仁宗上奏《万言书》,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宋仁宗看过后将其搁置,改革未被仁宗采纳。
D.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明确了自己改革的立场和态度,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5.根据两篇文本,请概括王安石为何要“举先王之政”。
2023-06-2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士卒                                                  飨:犒劳
B.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
C.秋毫不敢有所                                     近:接触、沾染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军中无以
B.贪财货                                                                        冰,水为之,而寒
C.私见张良,具告                                     昔者先王为东蒙主
D.今人有大功击之                                          今急求子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B.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C.项伯缺乏立场:项伯私见张良,泄露军情;回营后还把刘邦的话转述给项羽,竭力为刘邦说情,保护刘邦。
D.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3-04-3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乃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或劝亮更发兵者,皆多于贼,而不破贼,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青龙二年,亮屯五丈原。秋八月,亮数挑战,懿不出。亮遣使者至懿军,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B.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C.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D.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的“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含义不同。
B.文公,指晋国国君重耳,“公”指爵位。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
C.上疏,指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臣子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提出建议等。
D.鸣鼓,即击鼓进军。古代有“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的说法,听鸣金号则收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
B.马谡领兵失误,被张邰打败,失了街亭,只得返回汉中。
C.司马懿从诸葛亮的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虽事情多吃得少,但他一定会活得很长久。
D.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反举旗帜擂响战鼓,假装向司马懿进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②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
(5)有人评价诸葛亮“精通治国之道”,请结合文章谈谈具体表现在哪里。
2023-01-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璟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璟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璟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璟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璟故,不纳。从效闻璟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后事具见国史。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有删改)

1.对下面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善属文,书画   工:擅长B.煜与谈论   引:引导
C.已而诸妓稍稍复还   稍稍:渐渐,逐渐D.中国用吾为相   中国:中原
2.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商贾多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   因为长句,歌赠之
B.及周师征淮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C.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不舍,金石可镂
D.后事具见国史   可怪也欤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B.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C.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D.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下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职务内的事情的,每日两个人在内殿等待诏令。
B.李璟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上奏表章献纳贡品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
C.李煜下令以一枚铜钱抵十枚铁钱使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D.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上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事进攻,徐铉、周惟简等人不答应。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023-01-1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光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第,时人贤之。

神宗即位,为翰林学士。安石得政,行新法,帝问光,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由是也。

元祐元年光有疾,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诏令子康扶入对,且曰:毋拜。遂罢青苗钱,复常平粜籴法。两宫虚己以听。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是年九月,年六十八。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温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

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章惇、蔡卞请发冢斫棺,帝不许,乃令分赠谥,仆所立碑。徽宗立,复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复降正议大夫,京撰奸党碑,令郡国皆刻石。长安石工安民当镌字,辞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民不忍刻也。府官怒,欲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辞,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于后世。闻者愧之。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
B.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
C.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
D.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即黄河以东地区,“河”专指黄河,“将军战河北”的“河”与此相同。
B.擢,指提拔官职,《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意思与“擢”大致相同。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是社稷之臣也”中“社稷”已用作国家的代称
D.薨,古代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其中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年少时就聪颖异常,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就能够给家人讲解此书并了解其大概的要义。
B.司马光敢于直言进谏,他直截了当指出王安石变法可能会导致百姓最终还不起债务,加重百姓负担的问题。
C.司马光一直勤于政务,他不分昼夜,亲自处理各种国家事务,宾客以诸葛亮之事来劝他休息,他才肯作罢。
D.司马光深得民心,蔡京当权时,欲把司马光的名字刻入奸党石碑,石匠安民有感于司马光的为人,不忍刻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2)章惇、蔡卞请发冢斫棺,帝不许,乃令夺赠谥,仆所立碑。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显王八年,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天子致,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十九年,秦卫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二十九年,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三十一年,秦孝公,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纳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五羖大夫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今君从政也,凌轿公族,残伤百姓。《》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二》)


注:公孙鞅:史称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国君后代。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B.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C.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D.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即方伯,殷周时期诸侯中的领袖之称,是一方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类似的有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卒。
C.车裂,古代酷刑,将人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马驾车,撕裂人体。
D.《诗》即《诗经》。其与《尚书》《乐经》《周易《春秋》等合称为“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通令全国,打算完成先君未竟的志向,宾客或臣民如能使秦国强盛,就给予高官厚禄,卫国的公孙鞅听到后来到秦国。
B.周显王十九年,秦国卫鞅把国都从栎阳迁到咸阳;周显王二十九年,卫鞅大败魏军,秦孝公封给他商於的十五个县,号称商君。
C.因为公子虔的门下人诬告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人又将他送回秦国;秦国出动军队攻打商鞅,将商鞅车裂而死并示众于人。
D.赵良将五羖大夫与商鞅进行比较,引经据典劝说商鞅,预测一旦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去,商鞅就会大祸临头,可惜商鞅没有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
(2)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
2022-06-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彦卿字俊臣,开封人也。世事宣武军为牙将。太祖初就镇,以为通引官,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彦卿身长八尺,隆准方面,语音如钟,工骑射,好书史,善伺太祖意,动作皆如旨。太祖尝曰:“寇彦卿天为我生之。”其爱之如此。赐以所乘爱马“一丈乌”。太祖围凤翔,以彦卿为都排阵使,彦卿乘乌驰突阵前,太祖目之曰:“真神将也!”初,太祖与崔胤谋,欲迁都洛阳,而昭宗不许。其后昭宗奔于凤翔,太祖以兵围之,昭宗既出,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彦卿因悉驱徙长安居人以东,皆拆屋为筏,浮渭而下,道路号哭,仰天大骂曰:“国贼崔胤、朱温使我至此!”昭宗亦顾瞻陵庙,彷徨不忍去,谓其左右为俚语云:“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相与泣下沾襟。昭宗行至华州,遣人告太祖以何皇后有娠,愿留华州待冬而行。太祖大怒,顾彦卿曰:“汝往趣官家来,不可一日留也。”彦卿复驰至华州,即日迫昭宗上道。太祖即位,拜彦卿感化军节度使。岁余,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金吾衙仗使。彦卿晨朝至天津桥,民梁现不避道,前驱捽现投桥上石栏以死。彦卿见太祖自首,太祖惜之,诏彦卿以钱偿现家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请论如法,太祖不得已,责授彦卿左卫中郎将。复拜相州防御使,迁河阳节度使。太祖遇,彦卿出太祖画像事之如生,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末帝即位,徙镇威胜。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好诛杀,多猜忌。卒于镇,年五十七。

(《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注]①太祖:指五代时的后梁太祖朱晃,又名朱温。②昭宗:指唐昭宗李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
B.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
C.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
D.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将,古代军中,五百人设小都统,一千人设大都统,五千人设正偏牙将。
B.昭宗,皇帝的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C.御史,中国古代执掌选拔官吏的职位泛称。约自秦代御史就专掌选拔官吏。
D.弑,指子杀父、臣杀君。本文中的“弑”表明梁太祖是被儿子或臣子杀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彦卿出身公卿世家。罗绍威还在宣武军任长官时,很信任寇彦卿,任命他担任通引官等职。
B.寇彦卿有一定天赋,身材魁梧,孔武有力,说话声音响亮如洪钟,擅长骑射,喜好书史。
C.寇彦卿为达到政治目的,不体恤百姓疾苦,他曾迫使长安居民全都往东迁移,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D.朱温对于寇彦卿的偏爱到了有违法度的程度,他清楚寇彦卿有喜欢耍威风、好诛杀的缺点,依然设法保护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请简要分析朱温看重寇彦卿的原因。
2022-06-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曰:“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曰:“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资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B.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C.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D.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B.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他们代为转达,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要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感慨道,“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于是,以刘聪这件事为鉴戒。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胄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又用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木材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
(2)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