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崇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胡人赂,事觉,上亲鞫问,下狱当死。崇复营救,上由是不悦。会曲赦京城,敕特标诲名,杖之一百,流岭南。崇由是忧惧,数请避相位,荐广州都督宋璟自代。十二月,上将东都,以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丙辰,上幸骊山温汤;乙丑,还宫。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暩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璟为相,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璟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竞生心徼幸,痛抑其赏,逾年始授郎将;灵荃恸哭而死。璟与苏颋相得甚厚,颋遇事多让于璟,璟每论事则颋为之助。璟尝谓人曰:“吾与苏氏父子皆同居相府,仆射宽厚,诚为国器,然献可替否,吏事精敏,则黄门其父矣。”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薄矣。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齐瀚练习时务,姚、宋每坐二人以质所疑,既而叹曰:“欲知古,问高君,欲知今,问齐君,可以无阙政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暩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
B.闰月/己亥/姚祟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暩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
C.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暩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
D.闰月/己亥/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暩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将幸东都”与“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含义不同。
B.“务在择人”与“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含义相同。
C.“则黄门过其父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含义不同。
D.“然礼遇殊卑薄矣”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的“卑”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宗理事有方。在处理姚崇儿子受贿的事情上,他从姚崇的心腹赵诲收受胡人贿赂这件事上下手,亲自审讯,判处重罪,因此使姚崇忧惧,屡次退避相位。
B.玄宗行事缜密。他将要巡行东都洛阳的时候,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命令他日夜兼程赶赴京城,并派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去迎接。
C.宋璟与苏颋交情深厚,遇事相互谦让、帮助。宋璟曾与苏颋父子一同担任宰相,认为苏颋的父亲是国家栋梁之才,苏颋在某些方面更加优秀。
D.在唐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朝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姚崇与宋璟进见时,唐玄宗常常以礼相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
(2)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
2023-03-12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欲以高昌为州县,魏徵谏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妇首来朝,其后稍骄倨,故王诛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则威德被于退荒,四夷皆悦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上不从,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癸酉,以凉州都督郭孝恪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徙者杂居西州,孝恪推诚抚御,成得其欢心。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既没杀沙钵罗叶护,并其众,又击吐火罗,灭之。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郭孝恪将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乙毗咄陆又遗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孝恪击走之,追奔至遇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馀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存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徵、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B.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C.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D.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叫做干支历,文中“乙卯”和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用法一致,都为纪年。
B.“郡”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战国时郡县并置,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以后,“郡”成为“州”的下一级行政区。
C.“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快捷有效的方法。
D.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文中“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地方,而姜夔《扬州慢》中“淮左”即指淮河以东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想将高昌改为一个州县,魏征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获得高昌的粮食布匹,还会消耗唐朝国力,这个做法不可行。
B.高昌旧部、镇兵与犯人混居西州,不便管理,郭孝恪从中斡旋调解,诚心诚意抚慰治理,因而深受他们的欢迎。
C.乙毗咄陆杀死沙钵罗叶护吞并其部众后,乘胜侵犯西域和伊州,结果被郭孝恪打败,郭孝恪一直追击他到遇索山才凯旋。
D.等到西突厥进犯高昌,太宗才感到后悔自责,认识到没有采取魏征和褚遂良的意见是错误的,高昌的局面是咎由自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
(2)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
5.在如何对待高昌的问题上,魏征与褚遂良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相,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县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B.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C.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D.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字是生下时或生下不久父母或长者所给,名是长大举行冠礼时请德高望重之人所赐。
B.即授予官职。指古代君王对中下层官员任命,授予某个职位。
C.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国公,古代公爵之一,位居一等公爵,历朝封郑国公者31人。
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帝的赏识。
B.甫因与房琯有布衣之交,房琯讨伐叛军兵败被免去宰相,他极力上疏。
C.武和杜甫世交,对待杜甫很优厚,很多时候也不太在意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甫在川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由其子嗣业迁棺柩回葬于偃师县首阳山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冒顿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复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阙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B.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C.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D.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主,汉代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王”。
B.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C.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
D.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的“亲戚”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B.汉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汉高祖趁雾逃跑。
C.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用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D.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袭扰,成为北方边患。汉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
(2)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5.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袭扰,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曰: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景公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为师。《诗》曰:‘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文本二:

晋平公蹴然而辞送,再拜而反曰:谁曰齐君不肖!直称之士,正在本朝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文本三:

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其《书》六篇,皆忠诛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

(节选自《晏子春秋•刘向叙录》)

文本四:

公孙丑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胡:齐国先君胡公静,因其在位时间长,所以将其用为祝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
B.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
C.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
D.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其复之”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B.“能终善者也”与“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C.“靡不有初”与“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靡”字含义相同。
D.“事齐灵公”与“仰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到麦丘游玩,遇到一位八十五岁的管理疆界的官员,齐景公见他长寿,便多次让他为自己祝福,那个人最后祝福他不要得罪百姓。
B.齐景公认为确实有鄙陋浅薄的百姓会得罪君主,但君主根本不会得罪百姓,晏子便劝谏他如果得罪了百姓就会落得像桀、纣一样的下场。
C.齐景公在淄上游览,说能够长期保全国家并将其传给子孙后代是令他高兴的事情,晏子认为要想长期保全国家,就必须始终做好事。
D.晏子爱护百姓、节俭力行、尽忠极谏,他虽然不被齐景公欣赏,但深受齐国百姓的爱戴和晋平公的赞许,也受到公孙丑、刘向等后人的敬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
(2)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
2023-03-01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五)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安帝隆安五年,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群臣皆劝之。安国将军鍮勿仑曰:“吾国自上世以来,发左衽,无冠带之饰,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室庐,故能雄视沙漠,抗衡中夏。今举大号,诚顺民心。然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敌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此久长之良策也。且虚名无实,徒足为世之质的,将安用之!”利鹿孤曰:“安国之言是也。”乃更称河西王,以广武公傉檀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凉州牧、录尚书事。

凉王纂嗜酒好猎,太常杨颖谏曰:“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纂逊辞谢之,然犹不悛。番禾太守吕超擅击鲜卑思盘,思盘遣其弟乞珍诉于纂,纂命超及思盘皆入朝。超惧,至姑臧,深自结于殿中监杜尚。纂见超,责之曰:“卿恃兄弟桓桓,乃敢欺吾,要当斩卿,天下乃定!”超顿首谢。纂本以恐超,实无意杀之。因引超、思盘及群臣同宴于内殿。超兄中领军隆数劝纂酒,纂醉,乘步挽车,超等游禁中。至琨华堂东阁,车不得过,纂亲将窦川、骆腾倚剑于壁,推车过阁。超取剑击纂,纂下车禽超,超刺纂洞胸;川、腾与超格战,超杀之。纂后杨氏命禁兵讨超;杜尚止之,皆舍仗不战。将军魏益多入,取纂首,杨氏曰:“人已死,如土石,无所复知,何忍复残其形骸乎!”益多骂之,遂取纂首以徇曰:“纂违先帝之命,杀太子而自立,荒婬暴虐。番禾太守超顺人心而除之,以安宗庙,凡我士庶,同兹休庆!”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B.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C.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D.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发左衽”的“被”与《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的“被”意思不同。
B.“将超等游禁中”的“将”指带领,与《苏武传》中“及卫律所将降者”的“将”意思不同。
C.禁兵,指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D.宗庙,指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夏朝时称为“世室”,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凉王吕纂喜欢喝酒、爱好打猎,太常杨颖劝诫他要以国事为重,吕纂虽以谦逊的言辞向他道歉,但仍旧不悔改。
B.吕超擅自攻击思盘,思盘派弟弟乞珍向吕纂控诉吕超,吕纂便让吕超和思盘都到朝中,吕超为此感到十分害怕。
C.吕超被吕纂责备后磕头认错,因误以为吕纂要杀了自己,便在宴会上多次劝吕纂喝酒,并趁吕纂醉酒后杀了他。
D.杨王后命令禁军讨伐吕超,杜尚阻止了禁军动手的行动;魏益多进宫后不顾杨王后的阻拦,取下了吕纂的首级示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
②卿恃兄弟桓桓,乃敢欺吾,要当斩卿,天下乃定!
2023-02-2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B.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C.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D.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B.进士第,是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如洪迈《容斋三笔·词学科目》:“任子中选者,赐进士第。”
C.“皆以子厚为师”中的“师”指老师,与韩愈《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含义相同。
D.“仅如毛发比”中的“毛发”,比喻小小的利害冲突,与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江海”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少年时就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他年轻时就已成才,崭露头角。
B.柳宗元名声轰动,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成为他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C.柳宗元到任柳州之后,想要推行政治教化,他替借债人想方设法赎回子女。
D.刘禹锡被遣去播州,柳宗元打算向朝廷请求拿柳州换播州,体现柳宗元的高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2)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5.韩愈在赞扬柳宗元时,对当时的哪些现象进行了讽刺?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军公孙贺,义渠人,其先种。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坐法失侯。贺,武帝为太子时舍人。武帝立八岁,以太仆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以轻车将军出云中。后五岁,以骑将军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南窌侯。后一岁,以左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无功。后四岁,以坐酎金失侯。后八岁,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后八岁,以太仆为丞相,封葛绎侯。贺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而再侯,为丞相。坐子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为巫蛊,族灭,无后。

(节选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一》)

材料二:

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出云中。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节选自《汉书·公孙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B.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C.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D.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跟“蛮夷戎狄”一样,都是古代中原华夏族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在西汉时期,“胡”主要是指匈奴人。
B.平曲侯,是古代君主封赐给有功之臣或皇亲国戚的一种爵位。各朝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一般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C.印绶是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一般,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D.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贺深为君主宠信,虽屡次出兵都是无功而返,还曾因犯法失侯,但后来仍能高居相位。
B.公孙贺谨小慎微,诏命丞相之职不受,担心自己无法担任重职,从此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C.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骄奢枉法,最终因擅用军中钱饷而身陷囹圄。
D.公孙贺爱子心切,想通过追捕朱安世来将功赎罪,不料弄巧成拙,反被朱安世从狱中告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贺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而再侯,为丞相。
(2)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5.公孙贺被族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大王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囊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B.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C.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D.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霸王之资”中的“资”与“持千金之资币物”(刘向《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的“资”含义相同。
B.文中“天下莫能当也”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当”含义不同。
C.文中“大王诚能听臣”中的“诚”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
D.“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神,古时君王都要祭祀土地神、谷神。后来就代指国家,如“民为贵,社稷次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苏秦告诉楚威王,楚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秦国的盛衰;楚国强盛了秦国就被削弱,楚国变弱秦国就变强大。
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合纵之事,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都来进贡朝拜,奉行楚王诏令。
C.苏秦告诉楚王,主张连横的人是割让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讨好秦国,来结交强秦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祸患。
D.楚威王认为,秦国贪婪暴虐如虎狼,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不敢与楚国深入谋划,所以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2)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楮生于庭,昏而生,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曰:桑、楮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①楮:一种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B.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C.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D.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耽于乐乎”与“无与士耽”(《氓》)两句中的“耽”字含义相同。
B.“比旦而拱”与“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C.“夫过而改之”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D.“向使宋人不闻”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使”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喜好打猎,他认为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借以得到贤士,楚国就可以安定了。
B.汤统治时,大旱七年,久不下雨,是因为政治不清明,行贿、进谗言之人很多,宫室奢侈,通过嬖宠女子来请托之事很多。
C.桑、楮生于朝廷的院子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太戊和武丁时期,桑、楮都曾经长到两手合围那么粗,这是对朝廷的警示。
D.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都是勤政爱民、致力国家发展的有为君主,他们善于反思,善纳谏言,闻过则改,终成一代圣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
②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