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毁几至灭性。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得与言昶叹赏之自以不能测也。太尉蒋济闻而辟之,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岁馀,爽诛,太傅及大将军乃以为从事中郎。后朝论以其名高,欲显崇之,籍以世多故,禄仕而已,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籍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深所雠。大将军司马文王常保持之,卒以寿终。

(节选自《魏氏春秋·阮籍传》)

材料二:

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闻润州甘露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余感之赋诗,其略曰:“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刓。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化,迁逝谁控抟?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聊兴广武叹,不得雍门弹。”则犹此意也。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注]①阮籍,字嗣宗。广武,城名,楚汉相争遗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兖州刺史王昶请A与相见B终日C不得D与言E昶叹赏F之G自以不能H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译为“但是”,和“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一样,两个“而”意义用法都相同。
B.显崇,“使……显扬尊崇”,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用法不相同。
C.疾,在文中是仇恨、憎恨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疾恶如仇”的“疾”意思相同。
D.先,对死去的人的尊称。与《项脊轩志》中“先妣抚之甚厚”的“先”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做官只是为了获取俸禄罢了,他之所以谋求步兵校尉一职,经常纵酒大醉,也有借此来回避世俗之事的意思。
B.阮籍前往苏门山,与苏门生“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然而苏门生从始至终只是淡淡地一笑,并不回应。
C.苏轼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等人的遗迹,于是有感而赋诗,抒发了与阮籍登上广武城类似的慨叹。
D.读了李白《登古战场》诗后,苏轼才知道李白对阮籍所说的话的理解和亡友史经臣一样,苏轼认为他们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2)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5.对于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解释,苏轼与史经臣、李白有何不同?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躏京师,咸宁侯仇鸾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市马。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疏入,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疏曰:“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裕、景二王。”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罪;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B.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C.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D.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称谓中,人的姓名前往往加上籍贯,如文中“咸宁侯仇鸾”,姓“侯”名“仇鸾”。
B.“勤王”,指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出自《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
C.“鸾攘臂詈曰”中的“詈”指责骂、辱骂。《离骚》“忍尤而攘诟”中的“尤”与“诟”也有此意。
D.“大辟”是古代刑法名称,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中的“极刑”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盛认为同俺答议和互市有辱国体,上奏此举“十不可、五谬”。他不仅未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反而被贬官。
B.狄道地区番人与汉人杂居,文化也比较落后,杨继盛就聘请经师教导他们,深受百姓拥戴。
C.杨继盛被贬后,俺答依然侵扰边境,此时皇帝才知杨继盛有先见之明,官至刑部员外郎。
D.面对弹劾,严嵩诬罔视听,向皇上进谗言,严嵩同党认为不应该养虎遗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市马。
②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
(5)杨继盛临刑前曾有“丹心照千古”之语,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他的“丹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3-10-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节选)

材料二: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既出,旌旗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也A君子B不厄C人D吾虽丧E国之余F寡人G不忍行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泛指官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中的“有司”意思相同。
B.请,文中指请求别人做某事,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的“请”意思不同。
C.爱人,意为关爱他人,儒家认为只有“爱人”才能成为有慈爱之心,有大智慧的“仁者”,即所谓“仁者爱人”。
D.言而不信,指说话如果不真诚,不可靠,其中的“信”字与成语“背信弃义”中的“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有官吏建议他趁楚军还未渡过泓水时进攻,宋公认为不是君子所为,拒绝了。
B.宋襄公因为骄傲轻敌,军队人数众多却败给人数少的楚人,《春秋》记载这一场战役,是为了责备他。
C.宋襄公在主持雩地会盟时,不顾自己力量不够,把楚成王请到会,反而被愤怒的楚成王抓了起来。
D.宋襄公没有听从臣下建议,两次错失攻打楚人的机会,结果导致作战失败,自己也因此受伤身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2)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
5.对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公羊传》和《谷梁传》两本书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故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元凯翼巍巍之功,周召光焕乎之美。然则四岳、九官、五臣、十乱,岂唯生之于曩代,而独无于当今者哉?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 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臣以为与之为孝,则可使同乎曾参、子骞矣;与之为忠,则可使同乎龙逢、比干矣:与之为信,则可使同乎尾生、展禽矣: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

(节选自《贞观政要 ·择官第七》)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蜀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同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注】①〔元凯〕也作“元恺”,“八元八恺”的简称。相传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后泛指贤臣、才士。②〔孟公绰〕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③〔老〕指家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国家思[A]欲[B]进[C]忠良[D]退[E]不肖[F]十有余[G]载矣[H]徒闻其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议”“奏疏”“表”。
B.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词义相同。
C.乎,相当于“于”,从,与《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中的“乎”词义不相同。
D.“唯才是举”与《鸿门宴》“沛公安在”的句式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魏征看来,君臣关系犹如父子关系,国君要一统天下就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臣子。
B.魏征列举元、凯、周、召的例子,告诉唐太宗用贤能的人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C.魏征引用《论语》“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告诉唐太宗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D.曹操认为不能抱有不期而遇的心态招纳人才,要积极主动地寻找人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
(2)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魏征和曹操任用人才理念的差异。
2023-10-13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裹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未          济:渡河
B.不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待其已          陈:列阵
D.绛皓          驳:纯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B.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3.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023-10-1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293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云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2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几,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以B禁军C戍边D白昼E为盗F于市G主将H斩之I事J之常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指掌权,其中“用”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庸,表示反问语气,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作用相同。
C.学士,最早指在学校读书的人,后来成为官职名称,现在是一种学位名称。
D.成绩,指成功的业绩,与成语“成绩斐然”中的“成绩”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德明在杭州没有受到李及的厚礼相待,怀恨在心,当面出语威胁李及,李及不为所动,坦然面对。
B.曹玮久在边疆,治理有方,多有建树,后来多次上奏请求派人替代自己,王旦向皇帝推荐了李及。
C.李及在处理禁军白天抢劫的案件上,表现出了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改变了朝廷官员对他的观感。
D.王旦解释了他推荐李及的原因:李及不会自作聪明,改弦更张,而会谨慎地守护曹玮制定的制度。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
(2)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
5.两则材料都记叙了李及的事迹,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09-2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
B.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
D.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
B.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
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
5.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备令关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拜汉昌太守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枭雄有并心,且居上流,其势难久。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将图之,会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病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驱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赴樊。权遂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艏炉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缚之,是故羽不闻知。蒙入据城,尽得羽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羽使人还,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皆羽而降,即父子俱获。

(节选自《反经·三国权》)

材料二:

(陆)逊书与羽,极其推崇。羽意大安,稍撤兵以赴樊。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浔阳,尽伏其精兵腊护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登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故羽不闻知,直抵南郡。傅士仁、糜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有取民一笠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粟,道不拾遗。蒙旦幕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问。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私相参讯,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吏士无斗心,羽遂成擒。

(节选自《智囊·诡道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征A虏B守C南郡D潘璋将E游兵F万人G循江H上下I应敌J所在K蒙为L国家M前据N襄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委,舍弃,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中的“委”意思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
(2)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
5.吕蒙在占领南郡、擒获关羽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计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天子拜望之为谒者。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使者至,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孝元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圣人之道导之邪,则何贤乎望之也;其导之未信而止也,则望之不得无罪焉。

(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人同心A谋议B劝导C上D以古制E多所欲F匡正G上甚乡H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现在的《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
B.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
C.赞有称颂、赞美之意,又称“论赞”,是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附在人物传记的后面,用来阐发作者对优秀人物的评论和赞美。
D.免冠即脱下帽子,古人用以表示谢罪,类似的谢罪形式还有肉袒、负荆、徒跣等,表示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祈求对方开恩、原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京城的儒生们都称赞他,他被皇帝任命为谒者,后来担任太傅,用《论语》来教导皇太子。
B.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派他当左冯翊。
C.元帝不清楚“谒者召致廷尉”的意思,便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奏疏,得知萧望之被关进监狱后很吃惊,下令放了他,让他到职办公。
D.弘恭、石显诋毁萧望之专擅权势,后来又诬陷他的儿子上书申诉是对皇帝不敬,他不愿忍辱偷生,最终饮毒酒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
(2)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
5.对于萧望之的死,班固、司马光、曾巩各有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们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