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四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张仪说魏襄王曰:“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A王B乃C倍D从E约F而G因H仪I以J请K成L于M秦N张O仪P归Q复R相S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即“乞骸骨”,是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意为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B.九鼎,传为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九州所进贡的铜铸成九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C.名实,即名与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尤在于名实”中的“名实”意思不同。
D.宗室,即宗族,特指与君王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犹言皇族,在本文中即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大败韩军后,张仪向魏襄王进言说如果不臣服于秦,将导致魏赵结盟道路的中断,危及国家安全。
B.面对伐蜀还是攻韩的形势,张仪提议应对付韩国,并与齐楚保持友好关系,出兵三川,挟天子号令天下。
C.司马错认为蜀地偏远加之国势动荡,伐蜀能使秦名利双收,反之攻韩则未必得益且背负不仁不义的罪名。
D.张仪主张出兵三川,借武力争利于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这样做将导致周韩结盟,使得蜀国能完整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2)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5.司马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嗣昭,本姓韩氏。太祖[注]出猎,至其家,见其林中郁郁有气,甚异之,召其父问焉。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更名嗣昭。天复元年,梁破河中,取晋、绛、慈、隰,大举击晋,围太原。嗣昭日以精骑出击梁兵,会大雨,梁军解去。进攻蒲县。梁朱友宁以兵十万迎击之,嗣昭等败走,友宁追之,晋遣李存信率兵迎嗣昭,存信又败。梁军遂围太原,而慈、隰、汾州复入于梁。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嗣昭复取汾、燕、隰。于此时,嗣昭力战之功为多。天祐三年与周德威攻梁潞州降丁会以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梁筑夹城以围之。梁太祖尝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使者,闭城拒守,逾年,庄宗始攻破夹城。嗣昭完缉兵民,抚养甚有恩意。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庄宗惧,欲收兵还临濮,嗣昭曰:“梁军已胜,旦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庄宗然之。十九年,从庄宗击契丹于望都。是时,晋遣阎宝攻张文礼于镇州,宝为镇人所败,乃以嗣昭代之。镇兵出掠九门,嗣昭以奇兵击之,镇军尽,馀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拔矢于脑,还营而卒。

(选自《新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

文本二:

嗣昭子继韬,少狡捻无赖,及长,谋叛,与梁通盟。及庄宗平河南,继韬惶恐,计无所出。乃贵银数万两,随母杨氏诣阙,冀以赂免。庄宗不听,事泄,斩于天津桥。

史臣曰:嗣昭以精悍勤劳,佐经纶之业,终没于王事,得以为忠。然其后嗣皆不免于刑戮者,何也?盖货殖无穷,多财累愚故也。抑苟能以清白遗子孙,安有斯祸哉?

(选自《旧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

【注】太祖,指晋王李克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A祐B三C年D与E周F德G威H攻I梁J潞K州L降M丁N会O以P嗣Q昭R为S昭T义U军V节W度X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赠送,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字意思不相同
B.因,指趁机,与《苏武传》中“欲因此时降武”的“因”字意思相同。
C.且,指将要,与词语“且行且歌”的“且”字意思不相同。
D.不听指不答应,“听”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昭趁着天降大雨的好时机,趁敌不备出奇兵,昼夜不停地攻打梁军,使梁军落败而逃后,收复汾州、慈州、隰州等地。
B.攻取潞州后,面对梁太祖的招降,李嗣昭毫不动摇,杀了招降使臣,关闭城门守城;这期间,他对潞州的士兵百姓优抚甚佳。
C.胡柳会战,晋军战败后,庄宗害怕,想撤兵返回,李嗣昭分析敌我形势,认为要趁敌军疲乏,出兵袭击,庄宗认可他的建议。
D.李嗣昭虽然精悍勤劳,但没有教育好儿子,其子终因谋逆被斩,故而史臣认为:与其留万贯钱财,不如留清廉的品德给子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
(2)乃赍银数万两,随母杨氏诣阙,冀以赂免。
5.为什么史臣认为李嗣昭“忠”?请简要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虽不明A幸诸公B数相匡救C冀凭直言D鲠议E致天下F太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B.“陛下开圣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的“虑”意思不同
C.“比有上书奏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相同。
D.谏议大夫,秦时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谏,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有君主正直,大臣忠直相处共事,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他希望臣下刚直,协助自己治理国家。
B.唐太宗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让谏官跟着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对臣下的意见他一定虚心采纳。
C.魏征为唐太宗分析了大臣们因为存在不能进谏、不敢进谏、无法进谏的情况,因此导致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
D.褚遂良认为谏诤之臣一定要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行劝谏,如果事情做完了,劝谏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2)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5.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境而西入魏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令士卒善射者万余,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膑A至B庞C涓D恐E其F贤G于H己I疾J之K则L以M法N刑O断P其Q两R足S而T黥U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使”意思是暗中派人,“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字含义不同。
B.“师”指军师,是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谋划策之责任,与前文“遂以为师”的“师”字含义不同。
C.“为十万灶”意思是设十万个灶,“为”与《论语》侍坐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为”字含义相同。
D.“烛”意思是照,名词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和庞涓曾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做了魏国将军,暗中召来孙膑,用阴谋对他施刑,想使他不能再在人前露面,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B.孙膑在齐使的帮助下偷逃到齐国,受到重视。齐威王本打算让孙膑为将领兵出征,被孙膑辞谢,只好改由他辅佐田忌出谋划策。
C.孙膑深有计谋。他料知魏国精锐在前线,老弱病残镇守都城,不同意田忌的办法,而定下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大败魏国军队。
D.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而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
(2)令士卒善射者万余,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5.结合文本,简述孙膑不直接“引兵之赵”,而采取“围魏救赵”策略的原因。
2023-05-3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材料二:

晁错者,颍川人也,为人峭直刻深。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错A常B数C请D间E言F事G辄H听I宠J幸K倾L九M卿N法0令P多Q所R更S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指约定,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日中”的“期”字意思相同。
B.鲜,指缺少,与《陈情表》中“终鲜兄弟”的“鲜”字意思相同。
C.候,指问候,与《苏武传》中“朝夕遣人候问武”的“候”字意思相同。
D.难,指非难,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难壬人”的“难”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B.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C.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D.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
(2)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5.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B.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C.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D.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一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一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前者。
B.己丑,己为天干,丑为地支,天干地支按固定顺序互相配合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C.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是古代非常隆重的一种祭礼。
D.世家,是《史记》的五体之一,主要叙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年少贫穷,长大后求仕处处碰壁,不但在鲁国没得到任用,在其它各国也不受待见,最后又重新回到鲁国。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重要的是选用人才,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C.孔子想恢复周朝礼制,探寻三代以来的礼乐制度。他把三百零五篇诗入乐歌唱,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得到称述。
D.孔子的弟子非常敬爱孔子,司马迁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他格外推崇孔子,“至圣”是对孔子取得成就的完美概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2)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5.颜渊从哪些方面高度评价了孔子,请简要概括。
2023-05-0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改)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B.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C.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D.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唐人避太宗之讳而将“民”写作“人”,与下文“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中用法和意义不相同。
B.相生,意为“相互求得生存”。此处的“相”与《孔雀东南飞》中“誓天不相负”的“相”字意义相同。
C.过之,意为“经过那里”。此处的“过”与《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的“过”用法意义相同。
D.盖,副词,相当于“大概”。此处的“盖”与《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盖”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杂文。
B.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人与人是需要相互依靠、通力协作来求得生存的。
C.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富有辩证色彩,既肯定他的“独善其身”,又对他类似杨朱的“贵己”思想持否定态度。
D.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有这种行为的世人的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2)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承福选择“圬”这一职业的原因。
2023-05-0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建安五年,策薨,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文段二:

疾困与吴主笺

周瑜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摘编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

【注】①讨逆:孙权长兄孙策,受汉封为讨逆将军。②威灵:国家(或帝王、祖先)的神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在文中指周瑜的叔叔周尚。
B.“瑜往省之”与“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两个“省”含义不同。
C.权,即孙权,孙策的弟弟,也即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的“孙仲谋”。
D.“为汉家除残去秽”与“因为长句”中的两个“为”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之后,弹奏者有差错,他也能听得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
B.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东吴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C.周瑜的部将黄盖很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用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D.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来到吴国,颇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②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5.文段二为周瑜病危时写给吴主孙权的信,请概括其中主要表达了哪三点内容。
2023-05-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注】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梁王,即魏襄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意思是结交,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字含义相同。
B.“间”意思是空隙,与《鸿门宴》中“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C.“具”意思是准备,与《兼爱》中“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的“具”字含义不同。
D.“以为”意思是“把……作为”,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宣王答应了韩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秦武王的近臣憎恶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②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2023-04-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之。太傅曰:请入,图之。居之有间,樊於期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左右无人,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矣。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笑曰:诺。光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而今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必得所愿。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惟荆卿留意焉。后荆轲刺秦,事不就,为秦所杀。秦大怒燕,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五岁而卒灭燕国。秦兼天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而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
B.“因太傅”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C.“乃造焉”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含义不同。
D.“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词。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将要吞并六国,此时,燕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太子丹多方求助,最终决定铤而走险。
B.樊於期因贫穷逃亡到燕,鞫武力陈收留樊於期的危害,并建议让他入匈奴,但丹没有听从。
C.太子对田光十分恭敬,但田光因身体原因而不能亲自效忠国家,于是就力荐荆轲为太子出力。
D.荆轲刺秦激怒秦王,于是秦国出兵攻陷燕国蓟城,五年后,秦国灭掉了燕国,最终统一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矣。
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必得所愿。
5.文中田光最终自刎而死,请简述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