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跬踟科头: 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③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释: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靧(hui):洗脸。

材料二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 ①于当涂,公疾亟②,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节选自清代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 试弦歌:代指任县令。     ②亟:病危。亟,急。

1.下列各项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母梦长庚星,以命之        为长句,歌以赠之
B.先隋末以罪徙西域            知章见文,叹曰
C.帝赐食,亲调羹               君故,沉吟至今
D.白犹与饮徒醉               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B.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C.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D.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
C.“翰林”在唐代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玄宗时期。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担当起草诏书职责的翰林学士;一种是供职于翰林院无甚实权的翰林供奉。
D.“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2)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5.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综合两则材料内容找到相关依据。
2023-11-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力迈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懿,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太祖受禅,召彬归京师。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吴越人以轻舟追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基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窈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六月,年六十九。

(选自《宋史·曹彬传》,有删改)

[注]①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而有愧。②垂:将要。③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煜与其臣A百余人B诣军门C请罪D彬慰安之E待以F宾礼G请煜H入宫治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吴越”意思相同。
B.遗,赠送,与成语“路不拾遗”中“遗”的意思不同。
C.为,做、担任,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为”意思不同。
D.薨,古人常用来称诸侯、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一般人的死称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清正廉洁,把越人送的礼物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
B.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保持中立,只为公事登门拜访,很少参加宴会。
C.讨伐江南攻下城池的那天,将士没有乱杀一人,曹彬的病才逐渐好转。
D.曹彬率领几人在宫门外等候李煜,曹彬身边人私下认为李煜或许会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懿,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2)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5.太祖非常器重曹彬,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云字景乔,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封新浦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子云性沈静,不乐仕进。年三十,方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大通元年,除黄门郎,俄迁轻车将军,兼司徒左长史。二年,入为吏部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改。启曰:臣比兼职斋官,见伶人所歌,犹用未革牲前曲。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答敕曰:理应正采《五经》,圣人成教。惟用《五经》为本,其次《尔雅》《周易》《尚书》《大戴礼》,即是经诰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谨一二采缀,各随事显义,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谨以上呈。敕并施用。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答敕云: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其书迹雅为高祖所重,尝论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并驱争先。其见赏如此。太清元年,复为侍中、国子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房,年六十三。(注释:牲牷,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牲)

(节选自《梁书·卷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B.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C.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D.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势/洞澈字体自此/研思方悟隶式/逮尔以来/自觉功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通”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
B.“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户籍、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
C.“郊庙”是指古代天子祭祀天地与祖先,也指帝王祭祀天地的郊宫和祭祀祖先的宗庙,也借指国家政权。
D.“草隶”又称隶草,是隶书的草写体。隶书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朝,是汉朝的官方字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云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十二岁时写一篇奏章,便显出文采;二十六岁时完成《晋史》,皇帝下旨将其收藏于秘阁。
B.子云为官有道,受人爱戴。子云虽性格沉稳娴静,不愿进身为官,但步入仕途后多次升迁,善于处事。
C.子云积极进言,勇于革新。他在兼任祭祀官时,建议朝廷应改变祭祀时用的旧乐曲,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其修改。
D.子云钻研书法,成绩斐然。子云擅长草隶和楷书,对隶书章法颇有研究,通晓隶书规律,书法得到了梁高祖的推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
(2)三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以和理称,民吏悦之。
5.子云对晋朝做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
B.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点明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②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③,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注:①韩宣子,名起,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②栾武子,晋厉公、晋悼公两朝正卿。后文的提到的桓子与怀子,分别是栾武子的儿子和孙子。③郤昭子:晋国的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鬼谷子曰:“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晋平公问叔向曰:“岁饥民疫,翟人攻我,我将若何?”对曰:“岁饥来年而反矣,疾疫将止矣,翟人不足患也。”公曰:“患有大于此者乎?”对曰:“夫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此诚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国中曰:“欲有谏者为之隐,左右言及国吏,罪。”

(节选自《说苑·善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不忧A德B之C不建D而患货之E不足F将吊不G暇H何I贺之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指财富、财物,与《六国论》中“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的“实”词义相同。
B.骄泰,文中指傲慢奢侈,其中的“泰”与成语“否极泰来”中的“泰”意思不相同。
C.离,文中通“罹”,指遭受,与屈原创作的诗歌《离骚》题目中的“离”意思相同。
D.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韩宣子用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诚恳地表达对叔向的感谢。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向援引栾武子三代人的事例证明立德的重要性:父亲立德,庇护后代;父亲失德,殃及后人。
B.在叔向眼中,国家最大的祸患是官吏贪恋厚禄而不极力进谏,君主亲近的臣子怕获罪而不敢进谏。
C.韩宣子为贫困忧虑,晋平公为年成不好、百姓多病、外敌入侵忧虑,足见晋国君臣以安国为要务。
D.叔向无论是开导韩宣子,还是劝说晋平公,都能将其中的利害关系阐述的清楚明白,可谓“善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2)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
5.叔向善于说理,最终让韩宣子幡然醒悟。请简要概述叔向高超巧妙的说理艺术。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珪,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嶲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国政,尝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任贤》)

【乙】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注释】①孟公绰: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②盗嫂受金:指陈平。汉高祖的谋臣陈平曾经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贿赂。魏无知了解他是个治国之才,就推荐给了刘邦,后陈平辅佐刘邦建功立业。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尤善谈论A自玄龄B等C咸宜D品藻E又可自F量G孰与H诸子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B.知国政,管理国政,知,主管,管理。与文中“知无不为”中的“知”意思不同。
C.孜孜,文中指勤勉努力,毫不懈怠。与成语“孜孜不倦”中的“孜孜”意思不同。
D.被,同“披”,指穿着。与《陈涉世家》中“身被坚执锐”中的“被”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君王不能够让国家安定,是因为有的君王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有的知道自己的过失但没有改正。
B.唐太宗厚待并重用王珪的原因是他为人尽职尽责,有过人的知人识人的才能,并且能忠言直谏,激浊扬清。
C.王珪认为自己在有条理地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且向君王举例说明的能力上比不上戴胄,但也有一己之长。
D.曹操举“孟公绰能胜任赵、魏氏的家臣,但不能胜任滕、薛两国的大夫”的例子是想阐明任用贤才的标准。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2)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曹操关于求贤用贤的观点。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摄,为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C.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如予何!”
(2)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5.你最喜欢孔子或《论语》里的哪句(段)话,请写出原文和理由。
2023-11-0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辗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B.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C.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D.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之宝。
B.“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易”意义不同。
C.“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
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春秋战国时君主的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中张仪和司马错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抒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样就能建立王业了。
C.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和落后部族的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为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的主张则是从实际出发,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
(2)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5.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反驳?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说明。
2023-11-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醮(jiào):嫁。②安乐公:蜀国原皇帝刘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桓得管仲A而霸B用竖刁C而虫流D安乐公E得诸葛亮F而抗G魏H任黄皓而丧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仕蜀”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仕”字含义相同。
B.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三年,三年期满除去丧服。
C.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禹,也称“大禹”,曾奉舜命治理洪水。
D.“而朝廷无援”与“呱呱而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他当时只有几岁,很是感伤,被祖母刘氏抚养,侍奉祖母以孝闻名,祖母生病时,他寝食难安。
B.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做官,曾出使吴国,因才智机辩被吴国人赏识。蜀国灭亡后他被晋朝征召,因祖母年高不应召,向皇帝上疏《陈情表》。
C.李密《陈情表》最后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朴实、真切而令人怜悯的语言,让晋武帝感叹李密的名节不虚传。
D.李密在温地任职,不喜欢从事,就写信给从事,引用历史典故讥讽从事,从事把这件事告诉上司,上司因李密清廉谨慎,没有弹劾李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5.晋武帝看了李密的诗后为什么愤怒?请简要说明。
2023-11-03更新 | 50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玉山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